收藏 分享(赏)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92754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税收统计分析中的计量经济学税收统计报表在实际中的运用计划财务科计量经济学概念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电脑技术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手段Econometrics数学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 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侧重面不同,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

2、极为密切。除了介绍计量经济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普遍应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应用了广泛的数学知识。 应用计量经济学: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计量经济学模型概述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随机方程式,它简洁有效地描述、概括某个真实经济系统的数量特征,深刻地解释出该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规律。-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得出一个较好的 、能够解释过去的、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数学模型。 Image information

3、in product Image : .themegallery4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计量经济模型的用途计量经济数据的来源和类型1、经济统计数据2、专门调查取得的数据3、人工制造的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用途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虚变量数据板面(合并)数据一、结构分析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是对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构分析研

4、究的是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会对其他变量以至经济系统产生什么影响。进行经济系统定量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结构分析。主要方法:弹性分析、乘数分析分析和比较静力学分析。1、弹性弹性,某一变量的相对变化引起另一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度量。由于计量经济模型(结构式模型)揭示了变量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从模型出发进一步揭示变量相对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容易的。2、乘数(边际)乘数是某一变量的绝对变化引起另一变量绝对变化的度量,即变量的变化量之比。常用来研究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对于实现经济系统的调控有重要作用。例如,政策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可以从计量经济模型的简化式中直接求出。3、比较静力分析比较经济系统的不同

5、平衡位置之间的联系,探索经济系统从一个平衡点到另一平衡点时变量的变化,研究系统中某个变量或参数的变化对另外变量或参数的影响。计量经济模型为比较静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二、经济预测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类经济数学模型,是从用于经济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而发展起来的。 经济预测对两次石油危机预测的失效。计量经济模型是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为主要技术手段。因此,对于非稳定发展的经济过程;对于缺乏规范行为理论的经济活动,计量经济模型显然无能为力。同时,40-60 年代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都是以凯恩斯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理论本身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滞后于经济现实与经济理论的模型在运用中当

6、然要遇到障碍。三、政策评价政策评价是指从许多不同的政策中选择较好的政策予以实行,或者说是研究不同的政策对经济目标所产生的影响的差异。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了经济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经济目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很方便的评价各种不同的政策对目标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工具目标法。二是政策模拟。三是最优控制方法。四、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一是按照某种经济理论去建立模型,然后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如果拟合很好,则这种经济理论得到了检验。这就是检验理论。二是用表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去拟合各种模型,拟合最好的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则是经济活动所

7、遵循的经济规律,即理论。这就是发现和发展理论。样本数据的收集在经济问题研究中,数据往往是证明观点的证据,基于事实的证据是我们透过大千世界的外表而探求其运行本质的基础。数据是基础,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是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构成方程,随机方程构成系统,系统加上恒等式构成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社会经济系统的抽象和简化。何谓数据数据是客体反映信息之一,这种信息如以量的标志显现出来,就称其为数据。数据是一定条件下客体在量的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开始一项研究工作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收集数据。数据按其本义来说是定量的(计数或计量)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者是两者的结合。随着人类认识

8、客体技术的提高与认识层次的深化,数据的外延还在不断的扩大。几类常用的样本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一批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 (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截面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 (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虚变量数据也称为二进制数据,一般取 0 或 1。虚变量经常被用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表征政策、条件等因素。 (用 01 表示的“非此即彼”的变量)混合数据(合并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的定义时间序列数据举例采纳时间序列数据的注意事项时间序列数据 Time Series Data时间序列数据又俗称为纵向数据。例如,我国自改革开放的 1978-2000 年GNP 数据。在西方经济

9、学中称它为流量,在统计经济学上称它为时期数。时间序列的时间是变化的。常用的时间间隔有:年、季度、月、周(7 日或 5 日) 、日时间序列数据通常存在季节变动和序列相关自相关(误差的协方差不等于 0,即前期误差与后期误差之间存在相关) 。而截面数据通常存在异方差(误差方差不是一个常数) 。采纳时间序列数据的注意事项(1)样本区间内经济行为的一致性,例如 80 年代后期以来为供大于求(居民收入和出口额) ,80 年代中期以前为供不应求(资本、劳动等)(2)样本点之间数据具有可比性,价值形态出现的数据往往是不可比的,应当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3)样本观察值过于集中,不能反映经济变量间的结构关系,应增大

10、观测区间(4)时间序列误差项间往往存在序列相关(自相关)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 Data截面数据又俗称横向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研究某个时点上的变化情况。例如,工业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家计调查数据等。在西方经济学中称它为存量,在统计经济学上称它为时点数。截面数据的时间是凝固的。截面数据中大多存在异方差,必须引起注意。采纳截面数据的注意事项(1)样本点间的同质性(样本与母体的一致性) ,截面数据很难用于总量估计。(2)截面数据一般存在误差项的异方差,例如服装需求量的模型中气候因素没有包括在解释变量中,该影响则被包含在随机误差中,如果该项影响构成随机误差的主

11、要部分,则可能出现异方差性,为什么?对于不同的样本点,即对于不同的收入的消费者,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对服装需求量的影响是不同的。高收入者在气候变化是可以拿出较多的钱购买服装以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低收入者的适应能力则很有限。则会有不同的方差。虚拟变量数据 Dummy Variables Data虚拟变量是只取 1 或 0 之一的一个变量,一般用以表示定性变量,例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等。虚拟变量组合起来可以表征多种状态。使用的虚拟变量的个数=欲表征的状态数-1,3 种状态只用 2 个虚拟变量,若 3 状态采用 3 个虚拟变量,将造成多重共线。用虚拟变量表示定性数据11最清洁10清洁1女01不清洁0男D

12、2D1卫生等级D性别合并数据 Pooled Data合并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的合成体。例如,1978-1999 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查资料。板面数据(Panel Data)又称纵向数据是一种特殊的合并数据。样本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即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得到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确的;二是它必须是模型研究中所准确需要的,即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例如,在生产函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资本、劳动等必须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以劳动为例,应该

13、收集生产性职工人数,而不能以全体职工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可比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口径问题。统计范围口径的变化和价格口径的变化,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模型参数的估计。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从样本数据中寻找经济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如果数据是不可比的,得到的规律性就难以反映实际。一致性,即母体与样本的一致性。例如,用企业的数据作为行业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人均收入与消费的数据作为总量消费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 完整性指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得到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的需要,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在实际中, “遗失数据”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中国,经济体制和核算

14、体系都处于转轨之中。在出现“遗失数据”时,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样本点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的情况下,可以将“遗失数据”所在的样本点整个地去掉如果样本容量有限,或者样本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去掉某个样本点会影响模型的估计质量,则要采取特定的技术将“遗失数据”补上 准确性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确的;二是它必须是模型研究中所准确需要的,即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例如,在生产函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资本、劳动等必须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生产要素,以劳动为例,应该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对产出量起作用的那部分

15、劳动者。于是,在收集样本数据时,就应该收集生产性职工人数,而不能以全体职工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尽管全体职工人数在统计上是很准确的,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过程无关,不是模型所需要的 可比性是通常所说的数据口径问题人们容易得到的经济统计数据,一般可比性较差,其原因在于统计范围口径的变化和价格口径的变化,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模型参数的估计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从样本数据中寻找经济活动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如果数据是不可比的,得到的规律性就难以反映实际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同一个经济现象,采用同样的变量和数学形式,选择的样本点也相同,但可能得到相差甚远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原因在于样本数据的可比性 一致性指母体

16、与样本的一致性违反一致性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例如,用企业的数据作为行业生产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人均收人与消费的数据作为总量消费函数模型的样本数据,用 31 个省份的数据作为全国总量模型的样本数据税收统计分析税收统计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一、税收统计分析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一) 、分析前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设计:就是对整个统计分析工作过程的全面安排和通盘考虑。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税收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税收统计分析都要围绕和依托统计指标来进行。只有通过统计指标才能反映客观现象总体的实际情况,才能研究认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与税收相关的国民经济指标1、总产出:指核算期内常住

17、生产单位的总成果或部产品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各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以及自用农产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一般按生产价格计算。2、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生产和服务价值,也称中间产品。中间产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该产品是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过程消耗:二该产品是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3、增加值:指总产出价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顶构成。4、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部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

18、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上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风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5、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一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6、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

19、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7、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费支出。8、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净支出。9、资本形成总额:指 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10、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型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型资产形成总额。1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经营利润不易区别,这两部分统一作

20、为劳动报酬处理。11、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12、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13、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净额。14、可支配总收入: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各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的相对数。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各服务项目价格变动

21、趋势的相对数。1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各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的相对数。18、农产品价格指数:反映各行业收购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二、税收指标和国民经济指标、财务指标的关系。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税收指标的关联。(1)与“国内两税”相关的指标。国内两税主要是指增消两税,其征税范围基本与第二产业核算范围相同,它包括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加工、修理、修配,不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 “国内两税”不包括进出口的货物由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不包括出口产品退出税的增值税、消费税,也不包括由财政部门先征后返税、的减免税。在税务机

22、关内部称为计划口径的“两税”它与国库显示的增值税、消费税数额不同。(2)与营业税相关的指标: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基本上与第三产业核算范围相同,但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包括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不包括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3)与资源税相关的指标资源税是对开、发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品以及非金属矿产品和盐等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它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与矿产品消耗有关。(4)与所得税相关的指标在国民经济指标体系中,利润总额是一个总数,可以分别从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国内贸易企业统计中找出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商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分别研究与所得税的相互关系。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1)与增加值

23、核算相关的主要会计指标包括:A、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收入。B、费用:费用是企业在获取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撑控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C、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从增加值来看, “利润总额”是一个收入指标,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即“营业利润” ;二是非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如营业外净收入和投资净上益等。(二)作好分析前的资料收集工作。1、作好调查方案(1)确定好调查的目的(2)确定好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拟定调查目的和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编制调查的组织计划2、确立调查方法(三)作好税收

24、分析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要求,把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归类,使之系统化,成为反映各特定内容的综合性资料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税收统计资料分组 ?分组是对统计资料按特定内容进行的分类,它是进行统计资料整理的前提。税收统计资料的分组原则为 (1)系统性。即各分组内容之间要符合逻辑,界限明确,层次分明,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2)可比性。即分组内容要与历史资料保持连贯,分组口径要前后一致,以便前后对比。 (3)实用性。进行各种分组要有利于统计资料的使用,满足当前税收工作的需要,并便于各级领导查阅。 (4)以现有资料为依据。确定分组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各项分组指标的数据来

25、源,要在现有统计资料的分类指标基础上进行分组,而不能设立现有资料中没有的分类指标。比如,现有资料中只有税收违章罚款总额,对此进行分组时就不能再按发票违章、申报违章等违章性质设立分组指标。确定分组内容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原则,尤其要兼顾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实用性。如果出现与前期资料分组口径不同,则必须在整理的统计资料中逐项加以说明,以免在使用资料时发生差错。 ?现行税收统计的分组方法及其内容主要有: (1)按税种分组,观察各种税收的发展变化情况。 (2)按地区分组,观察各地区的税收变化情况及各个地区占全国税收比重的变化情况。 ?(3)按经济类型分组,观察来自不同经济类型的税收比重变化情况。 (

26、4)按时期分组,观察各个不同时期的税收发展情况及占全年税收的比重变化情况。 (5)按城乡分组,观察来自城市、县镇、乡村的税收比重及其变化规律。?(6)按行业分组,观察来自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行业的税收变化情况。 (7)按重点项目、税目或重点产品分组,观察比重较大的项目、税目和产品的税源、税收收入变化情况及其对整个税种的税收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 税收统计分析 ? 运用税收统计资料对统计内容进行概括、评价、推断、预测的过程,也是通过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总结原因并提出建议措施的过程。?统计分析的内容 (1)分析税收收入进度和收入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 ?(2)分析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

27、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分析税收征管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工作质量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态度和依法程度。 (4)分析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 (1)对比分析法。将相互联系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相对数,如同期对比。 (2)平均分析法。将同一性质的某类指标数据综合平均,计算平均数,分析其总体情况,如计算平均申报率,以了解纳税户的总体申报情况。 (3)动态分析法。将某类指标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税收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 (4)因素分析法。计算某类指标的各个分项数据对指标总量的影响程度,以观察各个分项指标对总量指标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便于抓住主要问题 (5)相关分析法

28、。计算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类指标的相对值,了解其相互关系,如税收与物价的关系。 统计分析的步骤: (1)选题。统计分析的题目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税收工作的重点和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要目的明确、内容清晰、针对性强。 (2)搜集和整理统计资料。根据分析的内容和目的,确定需要搜集的资料内容、资料的口径和来源,并对搜集的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和综合。 (3)计算和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掌握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剖析,透过表象,发现问题,抓住实质。(4)作出结论,提出建议。对分析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统计分析方法 一、平均分析法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

29、某一具体时间、志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又称平均数。三个特点:同质性;差异抽象化,总体一般水平代表值。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平均分析法的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用于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的表现,以反映经济现象的规模和水平。如将不同地区或纳税人的平均税负比较,可以反地区之间或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的实际税负情况。2、平均指标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以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3 平均数指标可用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地区间或不同时期增值税与增值额相比得到实际平均增值税率,可以反映地区之间或不同时期的征收管理情况。4 平均指标可用于推断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已知税率,根

30、据下一月份或年度的税基值可推算出税收收入的估计值。平均分析法在税收统计中的运用1、算术平均数例:某分局个体户征管情况表(如下图)286,000205.761,390合计85,000212.5400第一管理所49,000204.16240第一管理所38,000211.11180第一管理所70,000200350第一管理所44,000200220第一管理所年入库总额(xf)户均入库额(x)个体户数(f)单位xf=200220 + 200 350 +211.11 180 +204.16 240 +212.5 400=286,000f=220+350+180+240+400=1390该局个体户年均税收

31、缴纳2、调和平均数例:设甲地某医药集团总厂税负为 10%;在乙地的分厂税负为 9%;在丙地的分厂税负为 8%。现该项集团和两个分厂分别缴纳税款 3 万元、2 万元和 1 万元。该集团平均税负是多少。计算步骤如下3、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反映一个时期内事物发展的快慢程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例:某地税分局各项税收收入各年环比发展速度如下表,计算出该局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113.91998108.51997114.81996117.51995130.41994161.81993144.41992123.91991102.41990税收收入比上年%年份计算步骤如下:二、时间数列分析法时间数列以称动态

32、数列,是将反映某一现象总体在时间上变化发展的一系列同类统计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时间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资料的所属时间,统计指标数值。时间数列的作用1、可以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过程和结果。2、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3、可以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4、可以根据时间数列对现象的发展进行统计预测。5、可以利用不同空间范围,介但又相互联系的时间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时间数列的种类1、绝对数动态数列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将一系列反映经济变量绝对水平或发展规模的同类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成的数列。1.1 时期数列1.2 时点数列(连续时点;间隔时点)2、相

33、对数动态数列概念:作用:反映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过程。特点:指标数值不能相加。1994-1998 年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情况表单位:亿元10.910.479.178.289.88宏观税负率79395.774462.6067884.6058478.1046759.40GDP8656.677792.63622.895425.004620.58税收收入19981997199619951994年份平均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是一系列同类的平均数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动态数列。它反映社会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在税收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动态分析指标有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

34、均增长速度。1、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增加的数值。增长量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面选择的基期不同,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增长速度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1、定基增长速度2、环比增长速度某市 1991 年至 2000 年商业税收发展壮况单位:亿元25.06.715.41321.118.8238.350环比增长%125.0106.7115.4113121.1118.8123108.3150环比发展%400300275225187.5137.510062.550定基增长%500400375325287

35、.5237.5200162.5150定基发展%4032302623191613128商业税收a8a7a6a5a4a3a3a2a1a0代号 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年份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统计指数分析法广义指数:统计指数分析法是反映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用来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综合变动,以反映这类经济现象的总动态。指数分析的作用1、表明不由不同度量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现象的总变动。2、能分离出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3、在平均数动态数列中,能测定出组平均

36、数变动和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的影响程度。综合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特点及计算步骤:确定指数化因素、选择同度量因素;先综合、后对比。指数化因素指数化因素:是指在研究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分析中,被研究的对象我们称指数化因素。同度量因素:把不能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转变为能相加的媒介因素。计算公式如下各因素与总变动的关系多因素变动影响的绝对数额各因素与总变动的关系现以增值税为例来说明各因素变动对税额变动的影响程度,并找出影响税额变动的主要原因。某企业三种产品计税资料如下表单位:3343927590*合计450022406

37、4150140500400台丙7189735077158150650700件乙21750180005629030015001000吨甲报告期 q1 p1 m1基期 q0p0 m0报告期 m1基期 m0报告期 p1基期 p0报告期 q1基期 q0税额税负(%)销售价格产品销量单位产品名称税额总指数产品销量总指数销售价格指数税负指数指数间的关系指数关系说明:本期税额增长 21.2%,是由于产品销量增长32.7%、销售价格下降 1%和税负降低 7.8%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因素变动对税额的影响1、销量变动的影响由于销量增长 32.7%,使税额增加 9035 元。2、产品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价格降低 1%,使税额减少 336 元。3、税负变动的影响由于税负降低 7.8%,使税额减 2850 元。关系:税额增长 21.2%,税额加 5849 元,主要原因是销量增长 32.7%,使税额增加 9035 元。平均数指数平均数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平均数,它是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先算出个体指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以测定现象总的变动程度。平均数指数计算表单位:元*1.071.050.97Kp= p1 / p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税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