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论李白诗歌中的性格矛盾1、相关定义1.1、矛盾与信息社会的相关概念(一 )哲学上的矛盾范畴 矛盾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正确理解矛盾概念的含义,不仅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而且对于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黑格尔对矛盾概念的阐述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最早提出矛盾的概念,矛盾概念是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核心 概念,它是由同一到差别,再到对立,而后到矛盾,这样合乎规律地逻辑推演出来的。 1在黑格尔的逻辑学著作中,纯反思性的逻辑推演是从同一开始的。黑格尔把同一分为 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所谓抽象的同一即绝对的、无差别的同一,所谓具体的同一, 即包含差别的同一。黑格尔又把差别分为外
2、在的差别和内在的差别。外在的差别其特点 是互相差别的东西各自独立,任何一方其性质的变化都不会使另一方受其影响。黑格尔 把内在的差别叫做对立。关于对立的特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认为”在对立中,有 差别者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他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 方的联系中才获得它自己的性格,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它自己,另一方亦是 如此。 ”2黑格尔又进一步在欧洲哲学范畴简史中指出,”在互相对立的两方面中 , 一方为肯定方面, 一方为否定方面,双方互相排斥,互相独立,于是把对立建立为矛 盾。 ”3由此可见,矛盾就是同中之异,矛盾就意味着不同一、意味着对立。不过,矛 盾又不是绝对的
3、异、绝对的不同一和对立,而是同中之异,是内在联系着的两个对立面 之间的斗争与排斥。 另外,黑格尔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经常使用矛盾概念。例如:”同一与矛盾相比, 不过是单纯直接物、僵死存在的规定,而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4”肯定 与否定 ,表面上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是同一的。 ”5”天地间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或 10 1.2、定义目前,国内外关于涉入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总体 来看,对涉入度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 第一种定义方法是站在消费者主观感受的角度,他们认为涉入程度其实是消费者的 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由产品信息或外部刺激所引发,而产品或外部刺
4、激与消 费者内心感受的吻合程度则决定了其涉入程度的水平7。这类定义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Mittal(1989)和 Zaichkowsky(1985)10,11。 表 2-1 涉入定义 学者 发表时间 定义 SherifHawkins(2001)对消费 4 1.3、性格的概念性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国内心理 学领域将 ”personality”译为人格,将”character”译为性格,在西欧的心理学文 献中,”personality”这个术语常与”character”混同使用。国外心理学家将性格 和人格含糊成既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区别的部分,这
5、一区别将性格当作人格的下 位概念来运用。西方研究者对性格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 性的定义。 代表人物 性格的概念 Allport(1937) 性格是指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 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Eysenck(1982) 性格是人类真实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它是受遗传和环境双 重影响的,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Ellis(1985) 性格是社会风格或自我的因素,一个人稳定而持久的特点, 10 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调试的性情、智力和体格。 Burger(1997) 性格不仅是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且也 包括个体与他人交往时的人及过
6、程。 Johnson and 性格是相对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个体的显著特征,但是并不否 Johenson (2001)定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性格特 征会在社会互动、个体工作中显现出来。 Ryckman(2008) 性格是一整套动态和系统化的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个体在 不同环境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表现。 在我国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与人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与国外研究者将两 者混同使用的行为不同。性格包含于人格之中,他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 (黄希庭,2002) 黄希庭(2002) 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他表现为个体适 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
7、、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 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他认为性格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它是人格结 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惯的总称, 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如诚实、坚贞、奸险、乖戾等可作善恶、好坏、 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张文新(2006) 认为,人格是支持个人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的身 心组织,它既包含了人先天的基因因素,同时也包含了人后天的生活经验。性格 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区分一个人与
8、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心理品质。 在笔者看来,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性格的定义在人物传记中,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随一生而展现,而产品的性格也会随 着故事的发展而显现。 对于人生来说,性格和命运由哪个决定哪个很难确定,而产品的故事和性格 究竟由哪个决定哪个,同样也是不能确定的。 在论文中所要说的产品性格主要指的就是产品给人的心理感受。这种性格的 赋予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产品本身的特征(造型、色彩、材质等),同时这些 因素也是传递和表达产品性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们心理接受产品性格通常是 从接受它的故事、外观造型开始的。 1.
9、5、 ”唐代三国诗 ”的定义通常来讲,”三国诗 ”是指三国时期创作的诗歌 ,但本文中以”三国诗”来简 称”唐代的三国诗”,故借用此名。 在唐诗分类中,并没有”三国诗”这一概念。三国诗大致属于咏史诗或述怀 诗的一个部分。典型的三国诗以三国人物或三国事件为题材,如李九龄的读三 国志 、周昙的三国门组诗、李贺的吕将军歌 、杜甫的蜀相等,这种 通篇都以三国人物或三国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诗在唐诗中比例很低,故将此类诗定 义为狭义的三国诗。与此相对,诗的主题并非题咏三国,但是诗句中出现了三国 人物与事件,这样的诗我们同样将其归类于三国诗。如孟浩然醉后赠马四:”四 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
10、 ” 3 三国时马良因眉毛参有白 毛故称” 白眉”。孟浩然以马良为例,赞颂一种信言果行、重情重义的任侠精神, 虽然整首诗并非三国主题,但出现了三国人物与典故,所以这类诗歌也算为三国 诗。由于诗歌整体内容与三国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将这类诗归为广义的三国诗。 将狭义与广义综合起来定义,唐代的三国诗就是:内容中渉及三国人物或三国事 件的唐代诗歌。 在确定这一概念之后,接下来又面临另外两个问题,何为”三国人物” 和”三 国事件”。按照前文中三国时期为 189 年至 280 年来判断,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在世 4 第一章唐代三国诗界定 的人物都可算作三国人物,发生于这个时间范围内的事件都可算作三国事件,但 这
11、之中仍然存在和传统习惯相矛盾的部分。例如播康(224?263)、阮籍(210? 263),两人都生活在标准的”三国时期 ”,且卒年比西晋成立的 265 年要早两年。 但由于二人的历史传记载于晋书,而三国志中仅仅将二人传记附于王粲 传后,文字也是寥寥数笔带过,以致后人都把稀、阮习惯性地看做晋代人物。 如耿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 音书须数附,莫学晋稀康。 ”;韦庄赠峨嵋 山弹琴李处士 :” 晋朝叔夜旧相知,蜀郡文君小来识。 ” 2。此外,晋书?山涛传 言播康卒于晋武帝太康四年,年七十九,播康传则言(稀康)死时年四十,不 言其死于何年,从另一方面助推了播康其人朝代归属含混不清的现象。与此相反,
12、生卒年与播康、阮籍相近的魏国将领钟会(225?264),甚至晚于二人的吴国君主 孙暗(242?284),由于列传位于三国志而都被视为三国人物。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倾向,隶属于吴、蜀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都被视为三国 人物,那些界限含混不清的往往都是魏人。和三国志将汉末视为三国初期历史一 样,后人将魏末视为西晋的初期,魏、晋也逐渐合并为同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同 样从正史之一的晋书而来。 晋书帝纪从司马懿(179?251)起,列传从王 祥(185?269)起,二人都主仕于曹魏。其余列传里的人物大部分也是由魏入晋, 在后人眼中,他们更倾向于晋朝人物,就像董卓、袁绍等属于三国人物一样。这 些生活在汉末三国,
13、却出现在晋书里的人物,既可视为晋人,同样也是三国 人物,只是习惯上更倾向划归于晋。综上所述,在三国后期,吴蜀宗室、臣子、 曹氏宗室、以及反对司马氏的魏臣应属于公认的三国人物,而司马氏、王祥、稀 康、阮籍、吕安等人是倾向于西晋的三国人物。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那就 是参与了灭蜀、灭吴、灭魏的人物,如他们虽身为晋人,但后人在谈及三国历史 时往往会对他们有所提及,如司马昭、羊祜、杜预等,缺少了他们的三国就不是 一个完整的三国,这些人物既是西晋人物,但应同样作为三国人物来看待。而生 于三国时代仕官于西晋,与魏、蜀、吴灭亡关系不大的人物,如石崇(249-300)、 潘 g. (247-300)等,则不
14、纳入三国人物的范畴内。 按照以上思路,三国事件的定义也不难确定,凡是上述特殊人群以外三国人 物相关的事件,以及魏、蜀、吴灭亡的相关事件,都应属于三国事件。在此基础 之上也有例外,那就是 189 年前与 280年后,与这些人物相关,但和三国历史无 关的事件,并不属于三国事件。这也是判断典故是否三国典故的一个依据。 绪论”“ 1.6、关于诗歌的描述性定义古往今来,历代学者有关诗歌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对诗歌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 尚书 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 ” 4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 咏情性也。 ” 5 关于诗歌的论述远不止这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的正确答案。但是
15、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以称得上权威性、规范性的诗歌定义。 定义诗歌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极容易遭到大家的质疑。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一种 令人满意的诗歌定义,目前也不可能对诗歌做出一个满意的、让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因 为定义越为清晰、精确,越多的诗歌就会被排除在外。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它 产生之日开始,直到现在,任何试图对其进行规范性的定义都将随着历史的发展暴露出不 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不妨对诗歌进行描述性地定义。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了解了诗歌 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基本上也就了解诗歌了。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有 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诗歌定义,如果没有这些方面作为基础,我们也不可能真
16、正理解诗歌究 竟是什么。 (一) 诗歌的本质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对诗歌有了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论 语 阳货中记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3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6 在孔子看来,”兴观群怨”是一 个融合的整体,诗歌可以陶冶情感,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可 以针砭时弊,培养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从不同角度 全面地探究诗歌。笔者认为,诗歌是知识智慧的传递,诗歌是情感体验的传播,诗歌是精 神灵魂的传承。 1.7、 ”名胜诗 ”的定义有两种解释:(一) 名胜 ,
17、著名的风景地。如:名胜古迹。 北史 韩晋明传:”朝欲处之贵要地,必以疾辞,告人云: 废人饮美酒,对名 胜,安能作刀吏,披反故纸乎?”,(二)犹名流。 晋书 王导传:” 帝亲观禊,乘 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 本课题所研究的名胜诗中的”名胜”,乃是取现代汉语意义上的 ”名胜”,即 “著名的风景优(幽)美的地方”,而不包含古代汉语中 ”名流”的意义。本文所研 究的名胜诗是与名胜相关的诗歌,其中包括描写这些名胜的诗歌,也包括创作于 此名胜但没有提到此名胜的某些诗歌。其选择范围取决于这些诗歌的创作是否受 这些名胜的影响。 傅璇琮 .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序文. 辞
18、海K.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第 2348 页. - 2 - 1.8、神仙概念的发展与变化神仙思想经过漫长的酝酿、发展、变化,及至唐代,承袭六朝之余波,并在 道教势力的扩张及服食炼丹风气、求仙问长生等思想盛行的社会大背景的相互撞 击融合之下产生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含义也随着进一步丰满起来,并在某些领域 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一时之间求仙之风大盛,道教随之并起,游仙、怀仙等题材 的诗歌快速发展起来。这一发展符合了诗人们的创作需要自六朝以来,以游 仙为题材的墨宝已经芳满诗园,很难再进一步添新着彩,而随着神仙思想与含义 的发展与丰富,诗人们的吟咏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烙
19、印,作为盛世的唐朝文化特征更是极为鲜 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同一词汇的不同含义,神仙思想也 莫能外。这种鲜明的时代性有效地避免了在诗歌创作中约定俗成的陈腐语言及寓 意,在这基础上神仙形象被诗人们进一步丰富、转用起来,不仅为诗人的创作平 添新韵,更使得神仙形象在诗人笔下更具血肉,越发真实起来,甚至于诗人笔下 的神仙也被打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这些神仙的精魂与诗人的思想、生命融合在 一起重铸,形成了诗人笔下形态各异极富有独属性质的神仙形象。这些神仙形象 脱胎于传统的道教神仙,但与之相比却截然不同,是完全纯粹的独属于诗人主观 的精神产物,是诗人生命的活的承载体。 现将唐诗中较为典型的
20、神仙含义及其变化整理如下: 1.9、文化负载词的概念阳节相关联,它还是中国古代文人隐逸的象征,并成为诗人陶渊明品行的标志。 此外 ,菊花还与梅、兰、竹被人并称为”四君子”,成为咏物诗的常见题材。 ”荷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形象的代表,常被文人借喻美好的品行。除此之外, “荷花”不仅象征着道教的修行者,还是佛教的象征物,象征神圣与不灭。所以, 文化负载词不是独立存在于语言系统中,常常映射着不同类别人群的思想观念。 2、相关背景2.1、提出背景这篇文章是列宁在 1915 年写于瑞士的伯尔尼的 ,当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自从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列 宁的哲学研究工
21、作不但没有停止下来,反而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以唯物辩 证法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他在 1914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的有关 辩证法问题的笔记有: 黑格尔 一书摘要 、 黑格尔 一 书摘要 、 黑格尔 一书摘要 、 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 的纲 要 、 拉萨尔 一书摘要 、 谈谈辩证法问 题 、 亚里士多德 一书摘要和费尔巴哈 一书摘要等。列宁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要继续研究哲 学问题呢?这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列宁在那段时间集中研究哲学问题,尤其 是深入研究有关辩证法的理论问题,主要由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俄国当时的革命形 势所决定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2、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先后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而这既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反而使资本主义 自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这种激化的最终结果就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 主义革命的形势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帝国主义的矛盾,揭示其本质,并进一步指 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在这一时期,伯恩施坦认为时代发 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观点已经”过时”,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策 略具有空想的成分,他提出要用新的观点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列宁为了反 列宁:哲学笔记
23、,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408 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407 页。 列宁:哲学笔记 ,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408 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408 页。 列宁:哲学笔记 ,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408 页。 列宁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111 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97 页。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288 页。 23 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没有完全理解或者是由于 其他别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理论界仍然将”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
24、斗争 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奉为圣经。这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影响了前苏联,而且也给 我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05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05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27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28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29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33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32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33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5、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33 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333 页。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316 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451、452 页。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150 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808、809 页。 30 第 5 章 正确理解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2、研究背景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土地的集约化使 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利用空间规划进行科学引导,是平衡城市化发展与土 地资源保
26、护关系,有效解决两者矛盾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空间规划中的两类重 要的法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各自有着 不同的编制法律依据、编制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以土地管理法作为指 导,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作为指导,两规在制定各自的框架内容时, 各自突出自身的内容,二者既有相互协调的地方,又突出各自的特色,随着城乡 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两规关系的协调统一将成为大势所趋。 从近几年两规实施的情况来看,两规分别隶属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分别”主 管”,且在指导思想、编制方法、研究角度与深度、规划地位、规划技术方法等方 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7、的”两张皮”现象严重。两规的 矛盾和冲突,不仅损害了两规的法律严肃性,消弱了规划指导作用,影响了规划 实施的效果,还造成了土地违法有空可钻,耕地被非法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屡屡突破规划限制等问题。如何有效的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是摆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2.3、 ”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的产生背景阿尔都塞的”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集中体现了他的矛盾思想。阿尔都塞于 1962 年 12 月在法国共产党思想杂志上发表了矛盾与多元决定,阿尔都 塞以研究笔记的形式完成了矛盾与多元决定这篇著名论著,主要内容是阿尔 都塞本人”对黑格尔的颠倒”的思辨和关
28、于矛盾概念的新理解这两大问题。阿尔 都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阐释,得出了”矛盾多元决定论 ”这一创造性的理 论,从而达到了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矛盾与多元决定一文发表后 引起了法国社会的激烈反响,为了应对各种批判和讨论,1963 年 8 月在思想 杂志上他又发表了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 。1965 年保卫马克 思出版,书中收录了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 、 关于唯物辩证法(论 起源的不平衡)这两篇文章和其他几篇论文。在 1965 年出版的读(资本论) 一书中,阿尔都塞对”矛盾多元决定”理论进行了补充论述。阿尔都塞在保卫 马克思的序言里说明了提出”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的原因
29、:” 我把这些文章按 其本来面目保留下来,作为反映某一段历史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在某 个特定场合下诞生的。 这些文章虽然每篇都是在特定场合下诞生的,但它们? 又是同一个时代和同一段历史的产物。它们是一种特殊经历的特殊见证。与我同龄的、力图按马克思的思想而思想的哲学家都曾有过这种经历。历史把我们推到 11 了理论的死胡同中去,而为了从中脱身,我们就必须去探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 可以看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重要的关 系 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都塞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塔尼半岛。1940 年 6 月,他在瓦纳斯被德军俘虏,被监禁在德国集中营内,直到
30、1945 年才重获 自由。在战俘营中,他深入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他在反法西斯战争 的过程中与工人和农民有了密切的接触,结识了诸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与共产 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中,阿尔都塞逐渐幵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 信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教条主义思想盛行。由于斯大林领导的社会 主义建设路线出现的严重错误,1956 年苏联共产党召开了苏共二十大会议,会 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指出斯大林主义的错误,苏联共产党幵始全 盘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推行的去斯大林化的政策路线之下,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因为这个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被
31、禁锢了三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然被解放出来。在理论上,人本主义化的 解释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流;在实践上,则表现为苏联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阿尔都塞深刻的感受到了马克思主 义面临的严重危机,他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导致危机的理论根源。 矛 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 和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这两篇研 究论文就是阿尔都塞在严峻的形势下对当时的错误思想进行的理论斗争,意图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本清源。 2”. 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的理论渊源 阿尔都塞在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 一文中明确表明了 “多元决定” 这个概念是从精神分析学科引用而来的。
32、阿尔都塞在弗洛伊德那里借用多元决定 这个术语主要有两种用意 :”首先,因为单一原因不足以说明这个结构,所以它 显示了的结构是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 其次构成结构的多种无意识要素可以以不 同的序列组织起来,每一个序列都在特定的层面上具有独特的一致性。因此阿尔 都塞认为在精神分析学中,这个概念具有辩证的客观含义” 并借用这个概念 用来表达矛盾关系的复杂性。可以看出,”矛盾多元决定” 是阿尔都塞的结构因 果性和社会形态及其境况的辩证法变式,阿尔都塞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 论的基础上对社会矛盾进行全新的解读。 阿尔都塞的”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还来源于毛泽东的矛盾学说。由于国外毛 泽东主义研究对阿尔都
33、塞思想的影响,阿尔都塞与许多同时代的国际共产主义人 12 士一样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认真研读了毛泽 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矛盾论,在矛盾论中发现了与黑格尔矛盾思想 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在阿尔都塞看来:” 矛盾论中的基本概念如主要矛盾与次 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规律等 ,在黑格尔那里都是找不到的。 ” ?阿尔都塞正是用其结构主义的 原则和方法 i 全释了矛盾论中的矛盾思想,得出了 “矛盾多元决定” 理论。 2.4、历史背景所谓历史背景,是指小说中女性所处在整个中国女性历史变革中的地位。中 国女性经历了原始的女权社
34、会历史,之后直到现在,经历的都是父权社会,期间 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些文革小说中, 她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是文革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只能定义为”特 殊的社会主义时期”,也正因为它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她们所处的 历史背景。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伤痛的历史: 第三次国内革命 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混乱、时间 发生的突然与偶然,不是一个小人物能承受得了的,小人物的命运更具有被动性 和无对抗力。这些女性都是历史的见证人,她们身上熔铸的也是半个世纪女性中 最普遍的东酉,同时也成
35、了一种符号,成了那些年代辛酸苦难的代名词。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明显的进步,那就是,与以往各个社会阶层比较, 这些女性都是处于一个”一夫一妻制 ”的历史环境里。福贵与家珍、凤霞与二喜、 许三观与许玉兰、孙光林的父亲母亲、李兰和宋凡平。她们都处于一种现代婚姻 家庭,这种家庭里,女性已经没有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尊卑之分,她们和丈夫的 表面地位是平等的。 而实际上,这些女主人公所处的历史背景远非表面上这样平等地受到尊重。 文革是一个”社会主义专制时期”, 它所处的政治环境甚至比封建社会某些时候 还恶劣。所以,这直接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 她们的命运甚至像封建社会那样被父母所
36、掌控,比如许玉兰和许三观的婚事几乎 就是许玉兰的父亲一手操办。家珍和福贵的婚事也十分封建化,找个媒人就马上 搞定。当然,也有追求解放而例外的,比如兄弟中的李兰,她就是一个勇于 12 同政治环境做斗争的典型。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给小说中这些女性带来了无穷的考验。作家把 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社会,指向了使我们这个民族生活得如此苦涩的历史。作家对 国内革命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渗透着作者对历史 的消解和颠覆。小说中女性结局的悲剧性,如果说是来自无法避免的命运,不如 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在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一如穿过山洞的人 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无法躲开。 2.
37、5、理论背景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1 性格 性格作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核心的心理特点,就像是在一个人的身上 打上了印记。当我们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其行为,这对以人为 工作对象的教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性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以什么标准划分,分为几种,却无一致的见解。提出性 格类型学说的代表人之一的心理学家荣格(Jung,C.G.),他根据人的心态是指向主观内部 世界还是客观外在世界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内向与外向(也称内倾与外倾)。 内向性格的 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珍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
38、体验深刻 而持久。外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经常对客观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不愿 苦思冥想,常常要求别人来帮助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外向性格的人常将自己的想 法不加考虑地说出来-即思维外向,这类人心直口快、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感情外露、 待人热情、诚恳,且与人交往时随和、不拘小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由于比较率直, 因此这类人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内向性格的人感情及思维活动倾向于内, 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这类人喜爱思考,常因为过分担心而 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但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外向型的人对 外部世界表现出关心、有兴趣、开
39、朗、活泼善于交际,对周围环境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 不爱出头露面、沉静、孤僻、顺应困难,不易适应环境。此外,有人按心理过程中哪一种 占优势,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还有人根据个体的独立性,把性格分为独 立型和顺从型等等。 从性格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性格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现实的稳定 的态度,一方面是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什么是性格的主要特征呢?心理 4 学家认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即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或顺从性,对现实的 稳定的态度即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内向性或外向性。 1 1.2.1.2 篮球防守意识 意识不但是对比赛、对现实情景的主
40、动反映,而且可预见到攻守态势的下一步发展和 某种可能。通过对攻守态势发展和可能的预测,来决定采取的个人战术行动,进而实现对 技、战术行动的主动调节。 篮球防守意识的内容可概括为技术的目的性,行为的合理性,行动的预见性,动作的 应变性,判断的准确性,配合的整体性和心理的稳定性 2 。防守意识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 表现,是指从事篮球运动的人们(主要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认识活动, 是运动员在紧张激 烈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技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时决断能力的表现,是他们在篮球实践中 自觉并产生的认识活动,既包括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也包括他们自己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即 他们自我意识的意识。而且是运动员通过感觉、观
41、察、思维判断支配自己采取战术的心理 过程总和。防守意识主要是对篮球运动理论、规律、技战术、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对篮球 运动认识的认识,其中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对场上对手的认识是篮球意识的核心。对 这几方面的认识直接影响防守意识水平。技术好坏不能代表运动水平的高低,技术好坏是 能力上的差异,缺乏意识的支配和指导,防守技战术在实践中便不可能发挥到最大潜力。对 篮球运动认识的认识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 认识活动起监控作用,这样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认 识自身行为和自身内在心理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防守意识 是
42、随着运动员技能的形成而产生的,通过技术、战术和比赛实践而形成的 3 。具有正确篮 球意识的运动员,通常在训练和比赛中,就能以正确的潜在意识支配自己的合理行动,决 断应变时机,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根据已经变化或预测可能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 思路与决策行动,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有效地发挥与发展自己和全队的特长,表现出高度 意识化的主观行动能动性作用和对篮球技术、战术与谋略运用的放大作用,达到在激烈复 杂的比赛对抗下始终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2.6、研究背景一个包含动画制作、漫画出版、形象授权等行业的多元化产 业,已被称为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43、动漫产业的发展遵循着自己独有的模式,其中动画制作、出版、推广、 授权、销售、运营等都是动漫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动漫产业不仅能够推动数字网络 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以动漫形象为核心开发衍生产品,从而加快了服装业、玩 具业、文具业、食品业及多种复合型产业发展的脚步。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以行政的 手段加大了对发展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国产动漫影片的产量逐年上升,从 2004 年 的 21800 分钟发展为 2011 年的 26 万分钟。2010 年全国生产动画电影 16 部,2011 年达到 24 部,2012 年 7 月份,”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正
44、式出台, 力争使国产动画的年产量达到 4000-5000 小时。 此外在”十二五 ”期间,国家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部署,动漫产业 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国内外知名的动漫艺术家和企业家,实施国家动漫 精品工程、国产影视动画扶持项目,打造一批优秀动漫作品和精品动漫形象;以动 漫形象为基点,重视原创动漫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国产动漫品牌。 然而在国产动漫电影发展强劲的势头下,国产动漫形象的设计水平却没有随之 得到相应提升,动漫形象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得不到受众的认可,导致了后续开 发无力,资金回收困难。 2.7、诗歌背景远在南朝齐梁时代,产生了新体诗,即”永明体” 。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声律特
45、点,有”四声八病 ”、 平上去入、对偶等,这也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梁陈盛行宫体诗,专于咏物,雕刻细微,这些作品 内容狭窄,风格淫靡华艳。隋及初唐,诗歌的主流就是梁陈诗风的延续。初唐诗人上官仪、李百药、 杨师道、虞世南、许敬宗等以宫体著名。龙朔三年,上官仪和许敬宗奉召采集古、今文的华丽词句, 编成瑶山玉彩五百卷,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倾向。而下层士子则把创作的视角转向了风骨 和气势,王勃及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便是杰出的代表。他们更有力地反对齐梁宫体诗,更强烈地 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初唐诗坛可谓独树一帜,所以改革诗歌的任务也只能寄托在下层士子身上 了。 2.8、诗歌的创作背景研究胡应麟的诗歌创作
46、,还必须联系它所处于的时代,解读其生活和思想, 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其诗歌诗集的价值,胡应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嵇文 甫在晚明思想史论的开篇用了一段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描述晚明思想界的 概况:”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 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 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 这样一个思想史上的转型期,大体上断自隆万以后,约略相当于西历十六世纪的 下半期以及十七世纪的上半期。 ” “晚明下限约为崇祯亡国之甲申,上限大致 始自隆庆、万历之际” 。而胡应麟恰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
47、又 是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因此,对胡应麟诗集创作背景的解读将从 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2.9、诗歌的背景和传统孔子认为诗经 ”可以观”( 论语 阳货),所谓” 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郑 玄注), 旁人可以从中” 考见得失”(朱熹注)。诗歌就如同一部社会历史的生动画卷,向 人们展示了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面貌,帮助人们认识时代、认识社会、认识 历史、认识人生。因此学习诗歌,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学生对诗歌背景的认识就是对诗歌创作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任 何一种创作都离不开自身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创作也不例外。诗人运用独特的创作风格深 刻地再现
48、一定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使读 者能够了解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时代风云的诡谲多变,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可阻 挡。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性,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形 象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些诗歌大多涉及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 民疾苦等方面,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 ”三吏”、 ”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 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这组诗是战乱时期诗人 根据亲眼所见创作的,基本上采用写实的笔法。它真实地描写了县吏、关吏、老妇、老翁、 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情感、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 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给读者展示了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基于这样的背景认识, 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官吏的深恶痛绝。 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还表现在对诗歌传统的认识,即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世代相传的 乡土人情、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认识。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是特定的文化区 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 ”传统是历代积累的知识整体,它是诗 人在创作过程中汲取养料的宝藏,也是读者欣赏和理解诗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传统 既置身于具体作品之外,但又与它密切相关,就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