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8人道主义的穿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比较内容提要:人道主义思想,既分为广义、狭义上的,也有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宗教的等等,但无论如何分法,人道主义基本上都可分为(1)历史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2)社会伦理哲学或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它们都拥有这两种人道主义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地是作为(2)来出现,并一直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原则和价值指引;虽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曾有过(1)这个阶段,但经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实践,他扬弃了作为资产阶级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形成了自己
2、的特色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在西方,一直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而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思想之中。但是,西方思想中所主张的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思想却正是马克思哲学所批判的对象,因为他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基本上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历史观的表达,无法真正解释历史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史,如要描述和解释,就只是一种抽象的解释。因此,这种历史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就决定了它所主张的社会伦理原则和伦理价值也就过多地流于空泛性,更多地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而2 / 8不具有真正的生活实践性。不过,现当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家在纷纷把人道主义的目光注意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实践、主体存在,并主张发动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运动时,他们就从世界观方面
3、走向了马克思所主张的实践人道主义方向。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实践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载体;而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不能找到社会生活中的人道主义实践主体,只能陷入理论方面的批判和人道主义思想家的自我意识的构架。 关键词:人道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西方哲学实践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想,既分为广义、狭义上的,有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宗教的等等,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社会形态之中,人道主义也都有其特殊关心的中心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人道主义的内涵有着多少种的分类方式,人道主义都可以从大的方面被分为两种形式的人道主义:其一,作
4、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其二,作为社会伦理哲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仅支配了整个人道主义传统在西方思想中的发展脉络,也影响和整合着现代以来的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的人道主义观念。 3 / 8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这两种形式的人道主义也有着深刻的表现。但是,很多的学者仅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划归给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或者他的早期思想的发展阶段(即在 1842-1844 年间) 。也有学者承认马克思有人道主义思想的脉络在其著作中,但那都是作为社会伦理哲学原则和价值原则而出现的,不能算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阶段。本文则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许多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都追求一种普遍的对人的
5、尊严、价值、人性和生命的高扬,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社会的实现) ,不同的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基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历史的批判和反思而得出的,并且带有明显的价值指向和严格的实践主体的寄托。西方哲学历史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则基本上带着伦理原则和价值规范的目光,却从历史观的角度来出发,试图解释历史和人的发展的现实时,结果陷于抽象的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境地,就缺失了一定的实践性。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也有过他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时期,但在其后期思想发展中,他就逐渐扬弃了作为历史观出发点的人道主义,代之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并发展起
6、一种由无产阶级来实践的切实可行的价值观、伦理哲学原则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 。 4 / 8一,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humanism) ,其词源自拉丁文 Humanitas,意指“有人性、人格;仁爱、友好”等含义。古罗马人西塞罗首先用这一词,表达一种能促进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但作为一种被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所广泛吸收、利用并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形成一种普遍的思潮和理论,却是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指的是兴起于 14-16 世纪的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理论。这种思潮和理论,主要关注于人性、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把人当作
7、宇宙的中心。它反对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和经院哲学的世界观,反对把哲学当作神学的侍女,从而首先在文化各个领域展开反对神学束缚的斗争,以后逐渐渗透到哲学。这时的人道主义主张:(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哲学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3)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4) ,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供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而发展到近代哲学中,就形5 / 8成以人为主
8、体的主体性哲学。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的兴起,更直接的只是一种新文化运动。但是,由于其在现实性上所具有的革命性,它把人们对神的关注的视野拉向关注人和自然本身,就具有了世界观变革的意义。 在 17-18 世纪,为配合资产阶级的兴起,发展资本主义,一大批启蒙哲学家们纷纷用“天赋人权” 、 “自由” 、“平等” 、 “博爱”等口号来鼓舞人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这些哲学家大力批判人们在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现实,鼓舞人们为求得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自由而生活。在很多哲学家中,自由、平等、博爱等被用来解释历史的目的和原则,并被当作一种观察社会和世界的出发点。由此,人道主义从反神学、反经院哲
9、学而走向反封建、求自由和价值为主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但是,这种人道主义,是脱离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以自然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证人的追求向往,就陷入了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论。在现实性上,它所追求的自由和享乐权利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等,实质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状态。所以,在其历史观上,这种人道主义可以被称作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历史观。不过,仔细对其进行探讨,就可发现,这种人道主义还设定了某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强调理性、自由在世界本原意义上的先发性,这种6 / 8设定造成了在科学上的理性专断,从而造成现实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立状态。比如象赫尔德、卡莱尔和卢梭等人,都是用人性
10、的目的论设定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建立,导致现实状况中原子式的个人价值独立性的竞争。于是,对人的价值实现的追求为主要目标的人道主义传统,开始走向人性论的人道主义历史观。 至 20 世纪以来,人道主义的讨论在西方哲学中开始发生变化。种种反人道主义的取向和理论出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等。 尼采主张超人哲学,实际上就是主张精英哲学,而他的权力意志也就是只能有超人来实现和执行。所以,在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西方人的对上帝的尊崇的同时,也就发起了对作为历史观的传统人道主义的攻击。并且,他所提出的道德谱系原则,也把作为社会伦理哲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
11、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推置在一边。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在理论上是彻底地反传统人道主义的。后来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尼采的哲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继承了尼采的永恒回归哲学理路,把意志变成了人的非理性的表象、观念。叔本华哲学主张人生在世就是愁苦一生,人的意志根本无法摆脱世界的纠缠,世界的目的已经预设好,人无法挣脱命运之网。他的这种思想,7 / 8也是对传统人道主义追求价值、自由等的颠覆性思维。传统人道主义在他这里,就变成他所指责的对象。因为,没有理性和自由,世界就只是个人意志、表象的产物。人的价值就是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得以实现。所以,尼采和叔本华在其理论上
12、是一种反世界观和反历史观的反人道主义者。 就尼采和叔本华对人本身的某些方面的规定来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对人进行了一种本体论的规定。因为,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和历史的本体。所以,人道主义发展到他们这里,就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转向,变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即是现在许多学者所谈的“人本主义” 。 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现实性上,直接结束了近代以来的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作为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旧有的资本主义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就从其精神内部,在外部现实的撞击下,开始走向由尼采和叔本华首开的反思人道主义源头之路即,这种资本主义所提倡的原子式的个人价值和个人的理性、自由下所导致的科学、自
13、然、社会之间的分裂,是否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人道主义所造成的结果? 二、西方现当代人道主义的思想逻辑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开始更加8 / 8注重普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观念。即寻求一种为了人的普遍性价值和尊严、自由的实现的人道主义观念。 但是,这种寻求,必须经过对近代人道主义传统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科学与技术、人与社会等等之间的二元对立状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才能开始。因为,科学理性已经造成人的生存状况的被压抑状态、人的工具化和单一化,人的存在被压抑和遮蔽。所以,现当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家纷纷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理性进行严厉地批判。这种批判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经由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等人。这就是进入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不同哲学家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