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9149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2.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分类号 U491 单位代码 10618 密 级 学 号 1081800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基于管理因素的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分析研究The Safety Analysis of Road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Management研究生姓名: 朱 超导师姓名、职称: 邵毅明 教授 申请学位门类: 工学 专 业 名 称: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论文答辩日期: 2011 年 6 月 15 日学位授予单位: 重 庆 交 通 大 学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陈永光评阅人: 陈永光付新华2011 年 6 月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2、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3、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 ,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本人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提交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普遍

4、认为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组成,但是基于安全管理行为日益影响到道路交通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新形势下,管理理应作为系统构成的一个新的要素,它通过协调系统内人、车、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系统朝着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大都从单因素角度研究人、车、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能满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事故控制的需要。由于没有站在系统的高度上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安全管理部门在事故处理与事故分析上过分强调驾驶员的违法原因,忽略了道路、车辆等其他因素对驾驶员的影响作用。虽然我国的学者长期致力于交通安全的研究,但通常也是基于单因素的角度对事故进行分析,给出单一的解决措施,较少

5、从系统的角度提出适合我国的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论文提出了道路交通系统由交通参与者、车辆、道路、环境及管理等因素构成的理念;分别从单因素及多因素的角度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进行了研究,对明确事故责任有一定的帮助;分析了安全管理对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程度的重要影响以及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独立的交通事故研究机构、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推行道路安全审计等安全管理对策;探讨了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体系,对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机构站在多因素的高度对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研究,因此系统性地对交通安全进行研究难度较大。本文多采用举例

6、的方式,定性地分析各因素在交通事故中的影响作用,这种定性分析的方法虽然不够精确与明细,但也足够引起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对提高我国安全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交通安全管理;道路交通系统;多因素;长效机制;安全管理体制改革ABSTRACTWith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the automobile,the traffic safety situ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severe. Generally speaking, people think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consists of Peo

7、ple, Vehicles, Road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safety management plays a real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raffic safety, so 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new element.The safety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operating quality and operating rules of the system.Most of the research on tra

8、ffic safety in China based on single-factor theory, which couldnt meet the demands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accident controlling in china. Although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is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al task, the research on security management scarcely takes side in the view of system. In

9、 general, the research of the scholars in China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 and single angle. They always carry out the research case by case, and only giv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but less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model from the system and country perspective. In addi

10、tion, its not reliable to study traffic safety based on the single-factor theory, couldnt meet the demands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accident controlling in china. However, the research is filled with unknown and uncertain factors, so its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with considerable academic and applie

11、d values.The road traffic system is studied based on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theory .The significant impact which safety management have on the running of road traffic system is studied, and the problems which exit in the field of safety management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n corresponding c

12、ountermeasures on safety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the technical route as well as core system of safety planning is researched, then the constitution system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afety management is also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the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in our country is re

13、searched, then based on the DHGF method , the evalu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level is further discussed.KEY WORDS: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road traffic system; multi-factor;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long-term mechanism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回顾 11.1.2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31.2 问题的提出 .51.2.1

14、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 51.2.2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启示 61.2.3 问题的提出 6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6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71.5 主要研究内容 81.6 本章小结 8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 92.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 .92.1.1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 .92.1.2 日本道路交通安全 102.1.3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趋势 112.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 112.2.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2.2.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趋势 172.3 本章小结 18第三章 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203.1 系统构成要素的时代

15、背景分析 203.2 管理作为系统要素的必要性分析 203.2.1 交通出行行为与管理分析 203.2.2 管理不到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23.2.3 管理到位对交通安全的促进作用 233.3 管理作为系统要素的哲学依据 243.4 系统运行机理及可靠性分析 243.4.1 系统运行机理 243.4.2 运行可靠性分析 253.4.3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263.5 本章小结 27第四章 道路交通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284.1 交通参与者与交通安全 284.1.1 驾驶员基本属性 284.1.2 驾驶员生理与心理特征 294.1.3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304.2 车辆与交通安全 .304.2.1

16、 车辆保有量与交通安全 304.2.2 车辆安全性能与交通安全 314.3 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 324.3.1 道路条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324.3.2 道路要素与交通安全 334.4 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364.4.1 道路景观 364.4.2 自然环境 374.4.3 道路交通污染 374.5 安全管 理与交通安全 .384.5.1 交通安全管理的概念 384.5.2 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 394.6 多因素影响下的交通安全 414.6.1 常见的事故原因分析存在的误区 424.6.2 基于多因素的事故原因分析 424.7 本章小结 44第五章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及管理体制的探索 .

17、455.1 交通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5.1.1 存在的问题 455.1.2 从交通事故个案看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85.1.3 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505.2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545.3 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555.3.1 现行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555.3.2 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575.4 本章小结 59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06.1 研究工作总结 606.2 结论及创新点 606.2.1 结论 .606.2.2 创新点 .616.3 研究工作展望 61致 谢 62参考文献 6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65第一章 绪论 1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

18、1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回顾2010 年 3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A/RES/64/255 号决议 1 中宣布将 2011-2020年定为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开展更多活动,稳定并随后降低预计的全球道路交通死亡率。2010 年 11 月 21 日联合国第六个“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统计,全球范围内,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近 130 万人死亡,5000 万人伤残。预计到 2020 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突破 200 万人 1。荷兰学者认为,交通安全应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交通安全。因为交通安全中的人、车、路、环境的水平都与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相关 2。纵观国内

19、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历史, 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4: 起步阶段。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起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 1899 年的美国纽约,由此,交通安全的概念开始进入人类历史。1899 年至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虽然开始出现,但由于汽车的产量及保有量较小,汽车的设计车速较低,因此,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很少,交通安全水平还能被人们所接受,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仅表现为自发式的对阻止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简单研究,未能深入到交通事故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形成机理。 探索发展阶段。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初

20、期,汽车产量及保有量大幅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激增,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促使人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由自发式向自觉式转变。1926 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道路交通工程专修科,1930 年从事交通工程的科技人员联合起来成立了交通工程师协会。创立初期,主要研究给道路添加交通标志标线、安装手动信号灯等交通管理措施来减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40 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只靠简单的交通管理无法根治交通问题,于是在交通安全研究中补充了其他内容,如交通规划、道路设计等,以适合车辆运行的需要。因此,30、40 年代道路交通安全是以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50 年代以来,因道路条件逐步改善,特别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发展,要求

21、综合考虑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与车辆的机械性能对交通安全产生的影响。得益2 第一章 绪论于 50 年代末系统工程学的诞生,人们开始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道路交通安全,当时认为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构成。同时,宏观层面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也开始展开,较为典型的成果有,英国伦敦大学 Smeed 教授于 1949 年提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非线性回归模型 5。美国拉加尔等提出的 6 项自变量回归模型;日本的 76 项自变量回归模型等 6。 深层次发展阶段。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至 70 年代后期,由于“汽车化” 的结果,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数量激增,大量人口集中集聚在城市,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22、严重、通行效率大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社会最大公害。为了疏导交通、减少事故、提高行车速度、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综合治理交通的设想,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随之进入了深层次发展时期。人们开始研究道路与交通环境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在道路设计方面要求不仅要注意线形标准,而且要考虑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声干扰、城市景观、环境协调等。70 年代初的能源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从宏观上研究如何组织城市交通问题。交通规划、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环境保护、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立法方面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此,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成为了由人车路环境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此时,

23、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研究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内容深入。较为典型的成果有,美国珀金斯(S. R. Per-kins)等人在 1968 年提出的交通冲突技术(TCT)。这时的道路安全性评价形成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研究 7。 快速综合发展阶段。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至今。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交通事故数量相对趋于平稳。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此时正处于发达国家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经历的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时期,使得全球交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8。得益于发达国家在交通安全领域获得的经验与科研成果,以及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在

24、交通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成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快速发展期。在人的交通特性方面,开展了司机和行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生物节律的研究;在汽车行驶性能以及汽车碰撞性能方面,开展了保证乘车人及司机安全的研究;在道路几何设计方面,由过去主要是以研究汽车运动力学为线形设计的基础,发展到结合驾驶员的生理及心理,开展优化线形组合与视觉诱导等方面的研究。在交通规划方面,研究经济发展对交通的定量需求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宏观上研究合理的路网密度。在交通控制方面,进行了在主要干线和主要街道上设置自动第一章 绪论 3控制系统的研究;在公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研究了汽车交通

25、噪声控制和限制废气排放标准、措施等工作;在政策法规方面,开展了制定并完善交通安全法律体系,强化政府的交通安全管理职能的研究。1.1.2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驾驶员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正开始研究驾驶员生理或心理某一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尚缺乏对驾驶特性的整合性研究 9。研究重点主要集中疲劳驾驶领域,通过研究驾驶员驾驶时间对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影响,分析驾驶时间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给出最大连续驾驶时间及中途休息时间的建议,制定相关的预防驾驶员疲劳驾驶的对策。针对驾驶疲劳对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影响主要是在驾驶模拟器上完成,还需进一步考虑实际道路交通情况的影响 10。 车辆研究领域随

26、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技术被运用到汽车上,汽车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性能方面均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在发生事故时减轻减少人员的伤亡。目前,在车辆安全研究方面已经逐渐由被动型向主动模式发生转变,主动安全性已经成为目前的主题词。当前的研究热点有电子稳定控制 ESP 系统、智能安全气囊技术、防翻滚稳定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自适应巡航控制 ACC、盲点信息系统 BLIS、防碰撞警告系统 CWBS、胎压检测系统 TPMS、智能前大灯随转系统 AFS 等等。在被动安全研究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对行人碰撞安全保护的研究。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协会在 2004 年颁布实施了步

27、行者头部保护基准 ;欧洲于2005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行人保护指令 ,以立法的形式对行人保护提出了要求 11。我国汽车标准委员会于 2008 年 9 月通过了中国行人保护标准的审查,有望在 2013 年汽车行人保护全球法规实施时同步采用。 道路研究领域1)道路安全核查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广泛开展了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及整治工作,属于事后交通安全研究。主要方法是根据经验或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找到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及“黑点” ,再利用工程措施予以改善 12。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道路“ 黑点” 的进一步研究,人们意识到如果将事后发现的安全隐患在道4 第一章 绪论路

28、规划、设计、施工阶段予以排除,是可以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的。英国人首先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道路安全核查(Road Safety Audit) 的概念,并得到了速度的发展,现已普及到全世界各大洲。实践表明,道路安全核查有明显的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它的主动交通安全理念又给交通安全的研究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已经成为本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3 14。2)道路交通系统仿真道路交通系统仿真开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的限制,直到 80 年代以后其精度才大大提高,进入 21 世纪后,交通仿真研究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15。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了

29、人车路的仿真模型,用来研究公路两侧的交通工程设施的安全性,该系统具有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和道路安全性评价策略 16。2000 年,挪威研究者使用 NovPaoint 软件进行了数字公路和地形三维建模并提供了实时的地景漫游。 环境研究领域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针对低能见度条件下的交通流分布、交通事故发生、交通控制模型及交通管理的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美国目前正在建立道路气象信息系统和图像监视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为道路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道路用户的出行提供信息服务。意大利有关部门于 2003 年秋推出了一项“抗雾智能公路计划” 安全系统,该系统结合了雷达和激光技术,在

30、雾环境下,公路沿途、方向指示牌和拐弯处,安全系统的高压钠灯会频闪灯光,提高能见度,以减少司机驾车时的心理压力 17。德国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设备,它能在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的情况下将空气中的冷雾去除掉,同时不污染环境。 管理研究领域1)发达国家致力于智能运输系统 ITS 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意识到四通八达的路网仍不能缓解日趋严重的交通拥挤与较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随着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智能运输系统 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的研究。目前,ITS

31、系统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应用于紧急事件管理和安全、电子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车辆及驾驶员的安全监视与自动报警等领域。如美国智能运输系统中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车载安全监控系统,危险预警系统;日本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紧急车辆运行援第一章 绪论 5助系统;欧洲的避撞系统,协同驾驶系统等 18 19。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的研究方向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通安全,不到位的交通管理将会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由于道路交通系统涉及到人、车、路、环境、管理等方面,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使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是靠个别部门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有多个部

32、门共同协作、联合参与管理。因此,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呈现出向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如美国式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根植于 3E 工程,通过 3E 系统工程的实施和先进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来进行,是基础工程和科技设备的结合。安徽的金会庆教授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受行政体制制约被人为分成若干条块而各自为阵的弊端,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区域防治的概念,强调在道路交通系统的各阶段应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交通专家、交通参与者共同投入到系统化的交通事故综合防治中去 20。1.2 问题的提出1.2.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还停留在单因素阶段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机构较少,大多集中在大专院校和

33、个别科研院所,没有像国外那样受到社会多个部门重视,研究内容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尚停留在对系统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道路、车辆的研究较多,对驾驶员、交通环境的研究则较少。在交通事故分析方面,从事故处理、原因分析、责任承担到对策研究等一直是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包办,这种做法带来的最直接的弊端就是在处理交通事故时,一般只考虑一方或两方当事人的责任,忽略了车辆、道路、环境以及自身管理方面的因素。 现行交通管理体制阻碍了交通研究的发展虽然我国对交通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数次改革,但职能紊乱、政出多门的现象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分属不同部门的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较少,仅在各自的职责范围进行选题、研究,以单打独斗为

34、主,这种格局使本来就有限的研究资源得不到最大利用,不利于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多因素影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开展。 交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6 第一章 绪论交通管理部门具体执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但是没有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安全管理,与道路安全研究单位的合作不紧密,对交通安全的规律性把握还不够。因此,在管理方法与措施上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过分依赖人工管理,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1.2.2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启示回顾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进程,安全管理经历了从被忽视到被正视、再到被重视的过程。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在道路交通发展

35、初期,交通安全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因此管理在系统中的作用被忽视。随着交通事故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人们对交通事故规律认识不足,加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此时的交通管理手段单一、水平落后,无法体现出管理对交通安全的重要作用。二十世纪 60、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交通事故高发期,值得欣喜的是,信息科技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从 1970 年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入 21 世纪后,发达国家又相继提出了以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严重性为核心的交通安全政策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了交通安全

36、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见,交通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交通安全状况密切相关。我国近年来在交通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交通事故次数、死伤人数的大幅下降上,然而毕竟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时间上还不长,交通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是相关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1.2.3 问题的提出基于上述分析,引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在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管理是否可以成为现代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且是系统核心要素; 管理对预防交通事故起到什么作用,它与系统其它要素间存在什么关系; 如何提高我国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章 绪论 71.3

37、研究目的及意义虽然自 2003 年起,我国交通事故次数、伤亡人数连续 8 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决定了我国的道路交通系统要比任何国家都要复杂。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交通管理与道路交通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交通管理在道路交通系统内居于核心要素的地位,以利于明确交通事故成因,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安全水平。 研究意义:管理问题是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所在,目前对交通安全管理的研究往往是孤立的研究。本论文拟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其对整个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研究难度较大,但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它不但可以丰富交通事

38、故致因及交通安全管理理论,同时对我们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论文在充分借鉴和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采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8 第一章 绪论道路交通系统构成要素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交通安全管理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对策长效机制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图1.1 研究技术路线Fig.1.1 The research technological route1.5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交通管理对道路交通安全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道路交通系统是由

39、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因素构成的概念,从系统角度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内在原因,确立管理为现代道路交通系统核心要素的地位; 通过研究国内外交通安全状况,对我国目前的交通安全发展趋势作定性分析; 从系统角度探讨了管理作为系统要素的必要性,提出了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路、环、管构成的理念; 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理论对道路交通系统事故成因进行分析,为有效制定事故防范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交通安全管理具体职能,分析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第一章 绪论 91.6 本章小结本章叙述了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此基

40、础上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10 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2.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2.1.1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一直以来,美国汽车拥有量和公路总里程均居世界之首,交通事故数量在世界各国中也居于前列。1910 年至 2005 年美国的十万人口死亡数变化趋势如图 2.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自汽车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道路交通事故高峰期,一次为 19351939 年,另一次为 19651969 年。自 1969 年以来,美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逐步趋于好转。据美国交通部统计, 2007 年美国共有41059 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

41、008 年共有 37261 人死于交通事故,2009 年共有33963 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逐年降低,2009 年相比 2008 年死亡人数降低了 8.9%。图 2.1 美国道路交通事故十万人口死亡数Fig.2.1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sualty per 100 thousand person of America从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交通安全水平逐年提高,这得益于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以及更安全车辆的应用,这与多年来美国有关部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1991 年,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AASHTO)在 1967 年“ 考虑公路安全的公路设计与操作实践” 的报告的基础

42、上,公布了道路安全设计与操作指南标准,要求道路设计和管理人员重视安全规范,并与 1997 年颁布了最新版;1995 年 3 月美国运输部提出了“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 ”,明确智能交通系统的 7 大领域和 29 个服务用户及服务功能,其 7 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2002 年,美国汽车安全带使用率已达到 75,2003年美国21 世纪交通平衡法案授权各州投入 4000 多万美元继续用于采取管理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 11手段提高汽车安全带使用率,并投入 2 500

43、 万美元的州级基金用于交通安全公益性广告宣传。为了确保儿童乘车安全,美国 50 个州都制定了儿童乘客保护法,并加大投入,狠抓教育与管理,儿童在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明显减少。2009 年,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在全国高速公路上开展了旨在提高安全带佩戴率的“Click It or Ticket”宣传活动,此外,还强化了预防醉酒驾驶、超速驾驶方面的立法,为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2.1.2 日本道路交通安全日本的公路密度居世界之首。19551970 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死伤的人数伴随车辆每年 10%的递增速度而显著的增加,1970 年死亡人数达到史上最高

44、点为 16765 人,受伤 981096 人。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迫使日本政府在 1971 年确立了每 5 年实施一次交通安全基础计划的制度,经过 10 年的努力, 1980 年的死亡人数减少至 8000 人左右,为 1970 年的 1/2。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该计划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道路的安全,1983 年起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长,高速公路上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一般公路上的死亡人数也开始逐年上升。19871992 年,日本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现跳跃增长,1992年末死亡人数达 12000 人。在此情况下,日本面对道路交通呈现的新的事故特点,适时制订了第五次交通安全基础计划,从 1992 年起,死

45、亡人数保持持续递减趋势,至 2006 年下降至6352 人为 1970 年以来最低值。图 2.2 为日本 1970 年至 2006 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变化情况。目前,日本的交通安全形势已基本趋于稳定,这与几十年来实施的交通安全基础计划及其高水平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2。图 2.2 日本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数Fig.2.2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sualty of Japan12 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2.1.3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趋势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以汽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现代道路交通系统的历程中,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可以分为三个典型阶段:快速增长期

46、、稳步回落期、相对稳定期 8 22。 快速增长期:时间大致为二战之后 19501970 年,这个阶段西方各国对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道路建设大幅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事故激增,事故死亡人数持续快速增长; 稳步回落期:时间大致为 19701990 年,西方各国在经历了交通事故的快速增长期后,随着车辆安全性能的提高、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安全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管理部门重视加强对交通管理领域的投入及研究,交通安全状况趋于好转,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呈稳步回落趋势; 相对稳定期:时间大致为 1990 年至今,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智能交通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管理技术和手

47、段进一步提高和丰富。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进入良性循环,这种趋势将随着驾驶员行为的日益改善、公路和车辆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交通法规的更加完善等继续保持下去。2.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2.2.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我国当前交通安全状况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基本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上升, 图中出示了自 1951 年我国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以来的历年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逐年变化情况。显而易见,19512002 年期间,交通事故虽有波动起伏,但上升态势明显。19511967 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次数以年均 10.5%的速度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机动化水平较低,交通事故总量较小,

48、年均发生交通事故 1.8 万起,死亡 3 千人左右、受伤 1.2 万人左右;19701984 年我国交通事故次数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年均发生交通事故近 10 万起,死亡 2 万人左右、受伤 7 万人左右,交通安全开始恶化;1985 年起事故急剧上升,发生交通事故 20 多万起、死亡突破 4 万人、受伤近 14 万人;1987 年事故增至近 30 万起、死亡突破 5 万人、受伤达 18 万人;19881992 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分别以-4.60% 、 -4.10%的速度递减,1992 年发生交通事故 22.8 万起、受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及其发展趋势 13伤 14.4 万人,比 1987 年略有改善,不过死亡人数略有增加,1992 年死亡 5.9 万人。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1951 1955 19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