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莄螈羇羅芀螇蚇膀芆螆衿羃薅螅羁芈蒁螅肃肁莇螄螃芇芃莀袅肀腿葿羈芅蒇蒈蚇肈莃蒈螀芃荿蒇羂膆芅蒆肄罿薄蒅螄膄蒀蒄袆羇莆蒃罿膃节薂蚈羅膈薂螁膁蒆薁袃羄蒂薀肅艿莈蕿螅肂芄薈袇芈膀薇罿肀葿薇虿芆莅蚆螁聿芁蚅袄芄膇蚄羆肇薆蚃螆袀蒂蚂袈膅莈蚁羀羈芄蚁蚀膄膀蚀螂羆蒈蝿袅膂莄螈羇羅芀螇蚇膀芆螆衿羃薅螅羁芈蒁螅肃肁莇螄螃芇芃莀袅肀腿葿羈芅蒇蒈蚇肈莃蒈螀芃荿蒇羂膆芅蒆肄罿薄蒅螄膄蒀蒄袆羇莆蒃罿膃节薂蚈羅膈薂螁膁蒆薁袃羄蒂薀肅艿莈蕿螅肂芄薈袇芈膀薇罿肀葿薇虿芆莅蚆螁聿芁蚅袄芄膇蚄羆肇薆蚃螆袀蒂蚂袈膅莈蚁羀羈芄蚁蚀膄膀蚀螂羆蒈蝿袅膂莄螈羇羅芀螇蚇膀芆螆衿羃薅螅羁芈蒁螅肃肁莇螄螃芇芃莀袅肀腿葿羈芅蒇蒈蚇肈莃蒈螀芃荿蒇羂膆
2、芅蒆肄罿薄蒅螄膄蒀蒄袆羇莆蒃罿膃节薂蚈羅膈薂螁膁蒆薁袃羄蒂薀肅艿莈蕿螅肂芄薈袇芈膀薇罿肀葿薇虿芆莅蚆螁聿芁蚅袄芄膇蚄羆肇薆蚃螆袀蒂蚂袈膅莈蚁羀羈芄蚁蚀膄膀蚀螂羆蒈蝿袅膂莄螈羇羅芀螇蚇膀芆螆衿羃薅螅羁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张林鹏内容摘要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倾向性,是指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以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自 80 年代以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一直困扰着改革和发展,其突出表现为“大而全” 、 “小而全” , 区域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点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
3、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均匀化,集中度下降,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分工与合作,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差。虽然自 90 年代以来产业结构趋同有所好转,但仍妨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从客观原因、认识原因、体制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剖析了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内涵、类型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目前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第三部分对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进行了历
4、史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的说明;第五部分对产业结构趋同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六部分单独对近年来产业结构趋同不断减缓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七部分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地区 产业结构 趋同 分析 原因 对策AbstractRegional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reg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has shown some common tendency ,
5、 refers to the area between the leading industries choic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the size and level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to identify areas of duplication structured phenomenon. Since the 1980s, the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areas has plagued problem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 Its ou
6、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large and all-embracing,“ and “small and complet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tend to narrow the structure,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es are alike ,localities industries are a complete range of produc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 complete system, the major indu
7、stries and products produce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pace, concentration decline, mutual lack of due division of work and cooperation, leading to in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society as a whole,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poor economies of scale enterprises. Although since the 1990s the c
8、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improved,it still hamper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 and affect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The main areas are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ositive convergence phenomenon, from objective reasons, u
9、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for the specificity, it analyzes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laws,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s are made. It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 Part one, the typ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are defined;
10、 Part Two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of research; Part three is historir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industrial; Part IV, advantadges and disadvantadges of the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descibed; Part V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
11、 emergenc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re analysed; Part VI describes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down of converge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Part VII , solutions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re made. Key words: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analyze reason approach目 录前言:当前研究
12、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意义 .11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涵义、类型及评价标准 .11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涵义 .112 两种不同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213 评价标准 .2131 产业结构趋同是否正常的评价标准 .2132 界定新建项目可能导致地区产业结构正常趋同或非正常趋同的评价标准 .32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42目前研究状况 4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523 本文的创新 .63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分析 .63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历史分析 .632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 .7321 地区产业相似系数分析法 .7322 霍夫曼系数分析法 .11323 区位商指数
13、法 .13324 企业规模集中度分析法 .164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利弊 .1941 产业结构趋同的积极意义 .19411 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19412 促进了国内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 .19413 “重复建设”不一定是坏事 .1942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 .20421 资源配置的不经济和生产规模的不经济并存 .20422 产业结构扭曲 .20423 阻碍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加了 银行不良资产 215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 .215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机理分析 .2152 客观原因 .23521 快速经济增长的推动 .23522 资源分布的相似性 .23523 运输
14、条件 .24524 地区消费结构的相似性 .24525 产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及行业发展的特点 .24526 我国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与技术的特点 .2453 认识原因 .25531 传统观念束缚 .25532 政绩意识 .25533 地区攀比 .25534 地方政府认识偏好 .2654 体制原因 .26541 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26542 市场机制不完善,信息市场不发达 27543 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存在弊端 .27544 投资体制不完善 .28545 价格体系不健全 .28546 我国产业政策存在缺陷 .29547 考核机制不健全 .296近年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不断减缓的原因分析 .2961
15、 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减少了盲目投资 .3062 地区差距的扩大减缓了产业结构趋同 .3063 产业集群的发展 .317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 .3271 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3272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3373 在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的同时,政府要正确定位 .3374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抑制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过度膨胀 .347 5 加 快 投 资 体 制 的 改 革 , 建 立 企 业 投 资 约 束 机 制 , 加 强 企 业 法 人 责 任 立 法3476 把国家产业政策具体化为区域产业政策 .347
16、7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3578 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加强地区之间产业合作与联合 .36参考文献 .37.39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前言:当前研究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意义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保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地区资源,从而使地区经济获得较高效益的重要基础。自 80 年代以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一直困扰着改革和发展,妨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虽然自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有所好转,但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甚至仍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
17、于规模效益的提高,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减缓了经济增长的进程,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对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及利弊分析,可以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危害仍然很大,应该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通过对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可以对症下药,比如从其客观原因来看,产业结构趋同是各国在发展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关键是避免不合理的趋同;针对思想认识的问题,要通过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计划体制的传统观念;通过体制方面原因的分析,要采取措施,深化体制改革,摒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生的土壤。通过提出政策建议,可以加强理论指导,改进不足,特别是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18、,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1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涵义、类型及评价标准1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涵义所谓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倾向性,其突出表现为“大而全” 、 “小而全” , 区域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点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均匀化,集中度下降,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分工与合作。换言之,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以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 1正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差,社会经
19、济效益低,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一般来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不是指地区三次产业的趋同化,也不是指地区工农结构或者农轻重结构的趋同化,而1 韩保江: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误区 , 领导之友 ,2001 年第 1 期是指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2结构趋同与重复建设、专业化分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反映的是以一定的地区和产业划分为基础,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和变动趋势。而重复建设是指同一产业(项目)有许多地区在建设和发展,也包括某些产业部门在发展和建设其他产业项目,如某些下游产业向上游发展,或者上游产业向下游延伸; 3地区分工是指各地区在充分利用地区内
20、优势基础上实行专门化生产,从而扩大地区生产能力,增进地区利益。结构趋同是大规模重复建设的必然结果,和地区分工相对立。12 两种不同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地区间市场需求结构和要素条件的差异逐步缩小,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地区产业分工的相对性和比较利益的相对性等因素导致的产业结构正常趋同。另一种是地区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中背离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客观要求,导致损害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和牺牲区际比较利益、宏观经济效益的非正常产业结构趋同。13 评价标准131 产业结构趋同是否正常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由下列原因引起的产业结构趋同属于正常趋同:依据库兹涅茨和
21、伯恩斯的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各类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实验时期、迅速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减缓时期、停滞或衰退时期。就某类产业而言,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些地区正处于速度减缓时期,而有些地区刚刚进入生机勃勃的迅速发展时期。这种由于后发优势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就是正常的,它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这种趋同横加指责。凡是各地区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片面追求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违背劳动地域分工合理化和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要求,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主导产业趋同化;产品结构特别是工业产品结构趋于接近;
22、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的区域分布集中度下降;众多产品的生产缺乏应有的经济规模。这些属于非正常的产业结构趋同。2 洪世键: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证分析 ,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3 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 , 中国工业经济 ,1998 年第 4 期第 37 页。132 界定新建项目可能导致地区产业结构正常趋同或非正常趋同的评价标准第一,就新建项目同类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而言,看已有的同类企业总的生产供给能力是否已远远超过国内市场(产品出口的,尚需考虑国际市场)的总需求(包括潜在的市场需求) 。如果在不考虑新建项目新增生产供给能力时,同类产品市场的
23、饱和程度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进入壁垒,再兴建新项目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就属于非正常趋同;反之,所引起的趋同应视为正常趋同。第二,从拟建新项目技术方案的技术水平考察,着重看其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单位产品能源及主要原材料消耗指标、产品性能与质量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等,是否比原有企业更先进。凡是技术水平低于原有同类企业的拟建新项目,原则上都属于不可行项目;如果新建项目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原有同类企业,只有当同类产品尚有较大的市场缺口,加上新建项目新增的生产供给能力,市场仍不会饱和的情况下,再兴建新项目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才能被看作是正常趋同,否则便是非正常趋同。此外,在同类产品市场已经饱和,但尚未
24、形成严重进入壁垒的情况下,新建技术水平比原有企业更为先进的项目,若其前景预期完全有把握后来居上,挤垮原有的同类企业或产品,由这样的新建项目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也应视为正常趋同。第三,从拟建新项目的规模(设计生产能力或预期达产能力)和预期单位产品成本来判断,看其规模是否达到了本行业当时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或者看其经过可靠测算的预期单位产品成本是否低于原有同类企业。如果新建项目的规模小于保本经济规模,其投产之时也是亏损之日,这样的项目显然是不可行的;若其规模虽大于保本经济规模,但小于本行业规定的最小经济规模,项目投产后也很难保证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因此,由上述情况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非
25、正常趋同。只有当新建项目的规模达到和超过本行业规定的最小经济规模,由此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才是正常趋同。第四,从新建项目的实施是否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优势更好地发挥,并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按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更趋完善和优化来衡量。如果确是有利的,所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属于正常趋同;否则,便是非正常趋同。以上几条可供用来界定拟建新项目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正常的或非正常的基本标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在实际中运用时,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余,必须全面地、综合地加以把握。比如,在根据第四条标准进行衡量和判断时,必须以前三条标准为前提。因为,前三条标准分别是从市场条
26、件、技术条件和项目(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方面所反映的项目生存与发展能力来加以权衡的。尚需指出和强调的是,应将这些标准置于没有任何地方主义保护,破除了地区市场封锁与分割,即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在全国各地区得到较好发挥的前提下。新建项目只有在上述前提下,在与外地区同类企业或产品的平等竞争中实现正当盈利,它所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才有可能是正常的;须仰赖当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地方行政性保护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项目,它所导致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一般说来都属于非正常的趋同。此外,有些地区后来新建的项目,仅从其产业性质或产品种类看属于“重复建设” ,而如果其项目在产品外观设计、档次、性能价格比、销
27、售网络与服务质量等适销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上远胜于其他地区原有的同类项目,也不能简单地把后上马的项目视为重复建设,从而将由此引起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作为非正常趋同看待。因为,这种趋同属于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的市场化调整的结果。2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2目前研究状况对于中国现阶段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地区产业结构存在高度趋同,产业结构趋同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严重的危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4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度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结构趋同化在不少领域正向结构优化方面转换,
28、并未出现严重的结构趋同化现象 5;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并未出现严重的趋同化,只是经历了一个波动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比较严重,在经历了一个上升期后,逐渐开始下降,产业结构趋同化在很多领域正在向结构优化方面转化,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各省区的结构相似系数总体上逐渐下降,并且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地区分工的发展,结构趋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并且认为允许适度趋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很有好处,政府不必采取过多措施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行解决。学者们不仅对是否存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存在争议,而且对于趋同的表现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数”,得出结论 ,认为中部地区
29、与东、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与工业结构相似度高; 6有的根据区位商与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各省( 市 )区专业化系数普遍下降,工业结构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重复和同构; 7有的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同构系数”,来说明目前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同构问4 夏兴园,李洪斌:对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思考 , 经济评论1998 年第 6 期,第5356 页。5 赫春和: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 , 经济研究资料1997 年第 79 期第 311 页6 石磊: 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 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 2326 页7 杨开忠: 迈向空间一体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题仍很严重; 8
30、还有的学者根据主要产品的地区分布 ,推论出省( 市)区之间的主要产品分布均匀化。 9除此之外,一些人指出趋同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与企业组织的差异度小、层次较低、规模不经济的“大而全、小而全”,潜在供给能力闲置,包括各地区行业扩展能力和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以及存贷增加量的普遍收缩等等; 10不仅地区产业存量同构,而且也包括铺新摊子、建新企业、上新项目的增量投资趋同。 11总的来说,从改革开放之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要求惩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进入 21 世纪后,认为产业结构趋同已经大大缓解的评论则占统治地位,并且产业结构趋同热逐渐消失。学术界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31、研究大都集中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前,对目前的产业趋同问题研究越来越少。22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和实证分析相统一、动态与静态分析相互配合的方法,从一般到具体,宏观到微观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23 本文的创新到目前为止,虽然学术界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较多,我认为仍有以下不足:一是缺乏自己的数据,只是转引其他文献中的有关数据来说明,缺乏可信度。二是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过于单一,缺乏综合分析,对其规律性认识不足。三是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过于笼统,操作性差。四是仅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对
32、 90 年代以后的趋同探讨研究很少,特别是 21 世纪以后的地区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几乎空白。我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探讨,一是通过收集以前和最新数据资料,以各省区为单位,分别加以统计、计算、整理,对各省区的相似系数、霍夫曼系数、区位商、集中指数等指标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经历 90 年代以前的上升期后,逐渐有所缓解,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都得到加强,趋同问题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已经大大减小。二是对各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对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三是从产权方面, “囚徒困
33、境”规律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与补充。8 胡荣涛,等 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6269 页9 韩保江 产业结构“趋同”的症因及其根源 中国国情国力,1997,(1):141610 陈蓬,刘世锦,沈志群,等 走出结构趋同化的误区 光明日报,1996-12-26(5)11 洪银兴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经济,1997,(8):10143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分析3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历史分析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由来已久。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上,我们曾多次步入产业趋同化误区,比较突出的有三次。一是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要准备打仗
34、的方针,全国各地区围绕建立各自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大小“三线”的目标进行了长达几十年建设,随之各地区出现了一批规模相当、技术层次相近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年代,针对我国短缺经济的客观现状,在带有补偿性的以轻工业主导的结构调整和“财政包干”体制的推动下,许多地区为了增产值,增利润,增税收,纷纷上马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电项目。此外,小纺织、小酒厂、小烟厂、小塑料、小炼油等许多小加工项目也遍地开花。据测算,1989 年我国地区内工业部门产业结构与全国部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 0.9 以上的省市区有 22 个,占省、市区总数的75.9,比 1981 年增加了 13.8 个百分点。如果除去几个资源偏在型产业,
35、相似系数在 0.9 以上的省区有 26 个,占省、市区总数的 89.7,比 1981 年增加了 6.9个百分点,严重地降低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结构效益。三是从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结构趋同化所波及的产业已由加工工业发展到支柱产业,各地围绕“九五”计划的制定实施,纷纷推出了以汽车、石化、钢铁、电子等产业为重点的庞大的发展计划。据有关部门测算,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市区有 22 个,几乎都是整车厂;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 24 个,发展重点又都是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声像设备等;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有 23 个,大多以石化为重点,如果这些规划付诸实施,新一轮更大规模重复建设造成的产业趋同化
36、将更为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和浪费会更大。32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衡量的指标很多,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常用的指标有相似系数、霍夫曼系数、区位商、集中度、行业分工指数等指标,其中相似系数是最为直接和科学的衡量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指标,霍夫曼系数是通过考察地区轻重工业的相似情况来考察趋同问题,而区位商和集中度指标是通过考察地区集中和专业化程度来反映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间接指标。无论相似系数还是霍夫曼系数,均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从总体上反映产业的地区结构和分布状况,它们不可能指出具体产业和产品的趋同情况,从而缺乏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因此必须辅
37、之以区位商和企业规模集中度具体考察。321 地区产业相似系数分析法测定地区工业部门结构趋同,通常是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设计的产业“结构相似法”, 12其计算公式是:相似系数式中,Sj 表示 j 地区的相似系数, Xij 是 j 地区 i 产业产值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i 为全国 i 产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0Sj1。相似系数是从区域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对比,从总体上反应产业的地区结构和分布状况,具有综合性特征。Sj 值介于 01 之间,越趋近于 1,表示工业结构趋同度越高,反之,越趋近于 0,则工业结构趋同度越低。当 Sj1,表示 j 地区和全国的工业结构完
38、全一致;Sij0,则表示 j 地区和全国的工业结构完全不一致。对于一个地区而言,不同时期 S 值的变动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结构变动:若 S 值上升,则为结构趋同化,反之则趋异。由于相似系数仅用于两两比较,实际运用时,通常是将全国的工业结构作为标准结构,分别求出各地区的相似系数,然后算出平均值。观察的方法:一是地区相似系数和总体平均值的变动;二是统计相似系数在 0.8 或 0.9 以上的省区个数变化。本文以各省区为例,选取 1980 年2003 年的 10 个年度,通过相似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结构相似系数,见下表 1:.表 1 1980-2003 年各省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相似系数省区1980 198
39、4 1986 1989 1991 1994 1997 2001 2002 2003北京0.83 0.90. 0.91 0.91 0.82 0.89 0.84 0.75 0.82 0.89天津0.96 0.96 0.97 0.96 0.90 0.93 0.83 0.85 0.72 0.90河北0.93 0.96 0.94 0.96 0.95 0.89 0.90 0.79 0.82 0.68山西0.72 0.65 0.71 0.72 0.57 0.65 0.58 0.56 0.55 0.53内蒙古0.81 0.82 0.82 0.90 0.82 0.82 0.80 0.69 0.77 0.68辽宁
40、0.81 0.93 0.94 0.80 0.84 0.79 0.86 0.83 0.86 0.81吉 0.82 0.94 0.92 0.86 0.84 0.74 0.70 0.57 0.59 0.5312 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各国工业概况和趋向 (中译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0 年版,第 90 页。niini niijiijj XXS 2112/)(林黑龙江0.54 0.64 0.67 0.64 0.43 0.59 0.59 0.44 0.42 0.45上海0.93 0.93 0.91 0.94 0.91 0.92 0.86 0.92 0.85 0.91江苏0.92 0.95 0.9
41、6 0.94 0.90 0.92 0.91 0.92 0.89 0.94浙江0.91 0.95 0.97 0.91 0.87 0.87 0.88 0.83 0.83 0.81安徽0.89 0.88 0.90 0.96 0.93 0.96 0.89 0.90 0.87 0.87福建0.72 0.88 0.87 0.87 0.86 0.85 0.89 0.90 0.90 0.90江西0.90 0.95 0.94 0.94 0.93 0.94 0.92 0.84 0.87 0.80山东0.96 0.80 0.82 0.95 0.93 0.95 0.94 0.88 0.87 0.86河南0.92 0.
42、94 0.94 0.96 0.95 0.94 0.90 0.82 0.84 0.77湖北0.90 0.97 0.98 0.94 0.91 0.93 0.93 0.88 0.84 0.86湖南0.90 0.97 0.95 0.94 0.88 0.92 0.90 0.84 0.78 0.84广东0.87 0.97 0.98 0.91 0.87 0.95 0.83 0.83 0.81 0.80广西0.82 0.91 0.92 0.90 0.85 0.85 0.81 0.53 0.76 0.72海南/ / / / 0.52 0.75 0.71 0.66 0.73 0.61重庆/ / / / / / 0
43、.81 0.59 0.67 0.59四川0.91 0.98 0.99 0.97 0.96 0.96 0.92 0.89 0.90 0.90贵州0.75 0.89 0.90 0.73 0.66 0.71 0.71 0.66 0.75 0.66云南0.68 0.77 0.77 0.56 0.45 0.51 0.43 0.37 0.36 0.39西藏/ / / / 0.48 0.36 0.55 0.36 0.45 0.32陕西0.92 0.93 0.93 0.94 0.90 0.95 0.92 0.81 0.80 0.77甘肃0.68 0.87 0.88 0.77 0.82 0.93 0.69 0.
44、61 0.69 0.58青海0.90 0.98 0.96 0.83 0.81 0.84 0.58 0.46 0.63 0.44宁夏0.70 0.82 0.85 0.83 0.81 0.80 0.71 0.61 0.60 0.60新疆0.51 0.82 0.83 0.70 0.65 0.66 0.49 0.47 0.48 0.42平均值0.82 0.89 0.90 0.87 0.80 0.82 0.78 0.71 0.73 0.70(注:资料来源:19801994 年数据来自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性与非合意性 , 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 4 期,第 3743 页,1997 年、200
45、1 年、2002 年、2003 年数据分别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1998 、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2 、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3 、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2004计算得出。 )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就全国而言,我国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现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江苏、上海、山东等)和产业门类齐全、综合发展的省市(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的相似系数较高,而西部落后省区(如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东北地区相似系数较小。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不是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的壮大来形成自己的龙头地位,而是靠全面发展所有的产业来
46、铸就自己的辉煌。如果其他省区的工业水平较高,发达地区便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占优势,因而其相似系数自然会降下来。正是由于我国工业总体水平较低,使得发达地区不具特色的产业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显得重要起来,其相似系数高也就不奇怪了。而藏、青等省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不像其他省区那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结构体系,很多产业还是空白,所以相似系数较低。而东北三省,由于资源优势较明显,资源开采及加工在其工业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产业相对不发达,因而相似系数明显偏低。第二、我国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总体呈相对下降趋势。在 1980 年,相似系数在 0.8 以上的省区达到 20 个,占 29 个省区的 2/3 还
47、多,0.9 以上的有 13 个;系数值不到 0.8 的省区只有 8 个,占省区的 1/3 以下;到 2003 年,相似系数在 0.8 以上的省区只有 14 个,在 0.9 以上的只有 5 个,比1980 年下降了一半还多。从 1980 年到 2003 年,排除资料不全的海南、西藏、重庆外,其他 28 个省区相似系数上升的只有北京、江苏、福建三个省市,下降的省区有 24 个,不变的只有辽宁。第三,平均值下降。从平均值来看,从 1980 年到 2003 年 24 年间,相似系数平均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从 1980 年到 1986 年,相似系数出现上升,以后缓慢下降,这是因为 80 年代中期,我国
48、经济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高涨期,地方利益主体意识膨胀,投资与重复建设并存,结构趋同因此上升,随后经过治理整顿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加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配套,建设和谐社会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结构趋同于是逐步下降,到 2003年,相似系数下降到历史最低,系数平均值下降了 0.12。322 霍夫曼系数分析法霍夫曼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如果各地的霍夫曼系数越接近,说明各地区的工业轻重结构越相似;相反,则表明地区间轻重工业分工越明显。我们选取 19802003 年间的 7 个年份,计算出各个省区的霍夫曼系数如表2 所示:(由于这是格式范例,本论文中间省略了一万
49、字左右的内容编者)5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51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机理分析一种观点认为,形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直接原因是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虚高化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滞后并存。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加工工业发展尤其是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超越了现有发展基础;发达地区(主要指东部沿海)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的比重过大,调整缓慢。 1313 参阅韦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协调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第 193 页第二种意见认为,工业化发展因素最初只存在于具有“增长极”意义上的关键点域,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主导产业部门带动和扩散效应。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先行的重工业均衡分布,使得主导产业非区位化,进而导致了主导产业超前均衡所实现的区位重构格局。 14还有一种观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