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景这边独好#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力打造“中国环保第一园”“中国环保看江 苏,江苏环保看#,#环 保看环科园” 。在领航国内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中国#环保科技工业园(以下简称“#环科园 ”)始终 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成立的那一刻起, #环科园就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如今,环科园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中国创新驱动环保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和展示窗口。“终身事业”取代“环保概念”“环保产业 是个伟大的事 业,许多地区可以把它作 为口号、作为概念,而环科园却是将其当做终生的事业踏踏实实地在做。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环保产业的风向标,成为全球最好的环保产业促进机构。 ”这是#市委常委
2、、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环科园确立了自己“环保资源整合者、新兴产业集聚者、生态经济创意者、低碳形态引领者”的角色,整合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一切优质环保资源,在环科园这片有着先天优势基因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涉足环保产业。1992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 #环保科技工 业园” ,这是当 时唯一设在县级市的高新区,也是唯一以环保产业特色命名的高新区。头顶两个“唯一” 的“皇冠”,让环科园自出生之初就 拥有了与众不同的 “血统”,其成长过程也必定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如果将#环科园喻为一个大棋盘,那么园区的环保企业就
3、是一粒粒棋子,他们谋篇布局、飞马架炮,立誓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奋力博弈!2006 年,在顺利完成“一次创业” 的基础上,环科园制定了“二次创业” 发展 规划。在 这次规划中, “南进西拓” 后的“版图” 变大了,以“环保产业 、科技 创新、生态工业”为主旨的“ 环科新城”理念,被提到新的高度。2012 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环科园与高塍镇统筹发展。这是#“环 保高地” 与 “环保重镇”一次最 紧密的结合,确立了“ 一园三区” 的发 展新格局。 “我们在核心 A 区,突出一个 优字,重点提升品质,加 强高端承载能力,优化新城功能;在新街 B 区,突出一个控 字,涵养好自然生 态环境,预
4、留未来发 展空间;在高塍 C 区,突出一个拓 字,把有形空 间拓展为有用空 间,布置重大产业项目,从而奠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框架基础。 ”朱旭峰如是说。2014 年,#环科园被列入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中国东盟环保产业与技术合作示范基地在园区正式启动;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一中心两基地 ”(水污染控制先 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及其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实训基地)正式落户。 22 年的发展之路,#环科园始终用数据说话:区域面积从最初的 4 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 212 平方公里,成为拥有 1500 多家环保企业、3000 多家环保配套企业的环保产业集群,造就了 10 万余名环保产业从
5、业人员,其中包括环保专业研发人员 8000 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20000 多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近万名。环保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 6 大类、200 多个系列、2000 多个品种,环保产品年销售规模达 500 亿元,其中水处理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40%,95%以上原辅材料可在本地配套,是中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无论是环保产业集聚度,还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环科园在我国科技型产业园区,都是走在前列的。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曾这样评价, “#环保科技工业园勇当苏 南自主创新的先导区,是区域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40
6、年前,依靠高塍镇的一批青年人从水处理技术起步,逐步发展出来的#环保产业,今天,已发生“脱胎 换骨” 的新变化,成为中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其发展的秘诀就是: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激活产业内生动力。朱旭峰认为, “环保产业与众不同的特质,决定了它 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专业园区,只有突出重点、大事,才能引领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高地。 ”#环科园针对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明确环保产业“ 做大、做尖、做高、做精”的基础上,提出环保产业的“五大转型”要求:产业门类上,从单一的水处理为主,向声气固仪和资源利用全面转型;产品功能提供上,由单一的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
7、和成套化设备转型;污染治理流程上,由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治理和控制转型;市场拓展上,由产销型为主,向产销型和技术型同步转型;业态进展上,由环保制造业为主,向环保制造和环保服务业并举转型。为使“五大 转型” 取得成功,近年来,#环科园推出了一系列“一揽子”新举措:组建 环保产业集团,培育 环保旗舰型企业。2013年,环 科园优选首批 20 家当地骨干企业,组建了#环保产业集团,通过联合抱团,以集团为平台、资本为纽带、资质为支撑,打造资质齐全、 实力雄厚、能征善战的环保企业集团;推动企业间优化重组,将“ 游击队 ”改造为正 规军。加大环保企业 的整合力度,大力引进央企等大企业、大资本,采用股权收
8、购、资产重组方式,加快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整合、国企和民企的整合、技术和资本的整合;设立产业基金,培育优秀种子企业。与中植集团建立深度合作,准备专门设立环保产业基金,用于投资#市内乃至国内环保领域的拟上市优质项目。同时,还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行产业提升计划,培育 100家中小型环保企业;打造提供综合服务的“ 环境医院” 。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提供解决所有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服务,而环科园就好比一所为环境看病的医院,将做“医疗器材” 的、做 “药品”的、做 “医生”的整合在一起共同为环境问题看病 。以产业 研究院会同专家会诊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产业集团输出技术、输出团队、输出模式,形成可复制
9、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商。“环保产业 是一个知 识型产业,人才对产业 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不像普通制造业那样,有装备就可以制造产品,它主要靠工艺与技术来支撑,比方说在水处理领域,不同的工艺与技术,处理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工艺与技术、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关键还是靠人才。 ”朱旭峰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型企业,#环保科技工业园围绕“领军 人才” 做文章,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级,开创了“无形资产技术主导控股”、 “基金+技术 +园区” 、“企业家+科学家”“知识产权保护+ 专业对接管道” 等一系列创 新机制和商业模式。目前,国 际环
10、保展示中心、中宜环保学院、科技孵化园、人才公寓、创新创业园等各类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大部分已投入使用。2010 年 7 月,#环科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环保研究院,作为环保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2011年 7 月,双方又共同出资组建了“江苏哈宜 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是#环科园打造出的“一品一所一公司 ”崭新运作模式。所谓“一品一所一公司” ,即“1 个科研产品+1 个研究所(团队)+1 家实施产业化企业” 。通过联合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某一领域或在某一专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专项技术公司或合资子公司,通过特色专项技术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完整的环保工程全流程专业化子公司
11、团队。目前#环科园已成立 6 家专项公司, “这既是一条孵化链,也是一个梦工厂 。在这种模式中,参与各方明确了各自义务,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新机制的驱动下,科研院校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企业获得国内优秀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软实力,地方则获得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保研究院常 务副院长马放感慨地说。创新的“哈宜模式 ”中除了 “一品一所一公司”外,还推出了“51%”的院校控股模式,即科研院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占 51%的股份,成 为 控股股东。被新模式所吸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环科院等 10 多家科研院校纷纷向#环科园表
12、达了合作意向。短短 1 年时间,这种模式下的“蝴蝶效应” 在#环科园开始显现,不仅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更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环保之乡”迈向“环保之都”从最初的 4 平方公里,到“二次创业” 规划中的 15 平方公里,到与新街街道实施“园街一体 ”后的 103 平方公里,再到 2012 年,与高塍镇实施统筹发展后的区域面积 212 平方公里,空间上的不断拓展拉开了环科新城的大骨架,给#环科园提供了“大展拳脚” 的机会。“国家节能降耗水 处理装 备产业技术创新 联盟” 、“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等 11 大“ 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与南大、哈工大等 11 大高校组建的产学
13、研合作机构相继成立;与德国、日本、荷兰、芬兰等 8 个环保技术领先国家建立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北控、中节能等大型央企纷纷前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平台的建设与落地,使#环科园的“ 环保航母” 蓝图初具 雏形。一手牵着国际国内诸多顶尖研发机构,一手紧握东盟市场;一边提升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一边整合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练就一身“ 好武艺” 的 #环科园在积蓄充沛能量后, 进入了“1+12”的裂变发展期。“环保国际 化是打造环 保产业升级版的必然 趋势。下一步,园区将围绕环保国际化、高端化战略,依托科技部支持的东风,以瞄准世界一流,打响中国第一为战略定位, 进 一步完善规划、加强策划,以更高定位
14、、更高标准、更新目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设名副其实的 中国 环保第一园 ,打造全球环保中枢园区。 ”迈向世界环保产业舞台,一展中国人的风采,是朱旭峰的“ 中国梦” 。建成八大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十一大产学研平台和十一大国字号平台,都将在#环科园成为现实。八大国际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包括中丹生态园建设规划联络会、中芬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中荷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中德环保技术对接中心、中韩环保技术(保全协会)合作中心、中日环保交流例会、中加清洁技术对接中心、中美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六大协同创新平台包括江苏省环保与装备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中节能(#)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节能环保创
15、业投资基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所、国际水协会#工作站、中国#环保产业集团;十一大产学研平台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环保研究院、南京大学#环保技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环保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环保研究院、河海大学#环保研究院、清华大学环环保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新天地国家工程中心、重庆大学凌志环保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同济大学#国际环保应用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学院环保研究院。十一大国字号平台包括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节能降耗成套装备研制及产业化 863 项目、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国家环保装备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城镇水务重大装备产业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千人 计划” 环保产业研究院、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中国环保装备新型化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节能环保)创新基地、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天地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座青山、碧水、绿城相得益彰的“环保之乡” ,“中国环保第一园”已 跃然世界环 保这盘大棋局中。 约 40 项世界先进环保技术落户、投 资 10 亿元打造的“中国#国际环 保城” ,有了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这棵“ 梧桐树”,一只只“金凤凰”正向 #环科园飞来,加快了#从国内著名的“环 保之乡” 向世界一流的 “环保之都”迈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