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2 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2.1 项目区现状水平年用水量项目区现状水平
2、年用.根据天祝县各乡镇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可将项目区划分: 金强川种植区,哈溪.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天
3、祝藏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07 年 2011 年)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天祝藏族自治县农 业 综
4、合 开 发总 体 规 划 (2007 年 2011 年 )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二 00 七年一月-2-目 录第一篇 概论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1 项目背景 .11.2 规划编制依据 41.3 项目范围 41.4 项目规模与建设内容 51.5 项目建设期限 .61.6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1.7 主要经济指标 .61.8 组织领导和管理 .7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72.1 自然概况 .72.2 基础设施 .13第二篇 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1.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51.2 项目必要性 .16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82.1 项目建
5、设的可行性 .18-3-第三篇 中低产田改造总体规划第一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11.1 指导思想 211.2 选项原则 .211.3 任务和目标 .22第二章 规划设计 242.1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242.2 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62.3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2011 年)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292.4 规划建设及措施 32第三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73.1 项目投资估算 .373.2 项目资金筹措 .39第四章 综合效益分析 394.1 经济效益 394.2 生态效益 404.3 社会效益 404.4 经济(财务)分析 40第四篇 草原生态治理规划第一章 草
6、原生态概况 431.1 草原退化情况 .43-4-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4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4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45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463.1 指导思想 463.2 基本原则 46第四章 总体规划 474.1 总体目标 .474.2 草原建设标准 .474.3 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及内容 48第五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15.1 项目总投资 .515.2 各年度资金筹措 .515.3 项目区概况 .52第六章 项目效益分析 536.1 生态效益 .536.2 经济效益 536.3 社会效益 .54第五篇 产业化项目规划第一章 概 况 55第二章
7、高原名特优新创汇蔬菜生产基地项目 55-5-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52.2 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572.3 实施进度安排 582.4 建设规划和布局 582.5 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592.6 投资概算 .60第三章 恒崟养殖示范基地项目 60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03.2 建设内容与规模 .603.3 投资概算 61第四章 8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目 .61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14.2 建设规模和内容 644.3 建设规划和布局 644.4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65第五章 高原羔羊肉育肥生产项目 655.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655.2 项目建设内容
8、.695.3 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70第六章 红提葡萄日光温室种植基地项目 706.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0-6-6.2 建设任务和规模 726.3 建设规划和布局 726.4 投资概算 72第七章 5 万 亩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项目 .737.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37.2 建设任务和规模 757.3 建设规划和布局 757.4 投资概算 75第八章 0.5 万亩人参果生产基地项目 768.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68.2 建设任务和规模 788.3 建设规划和布局 798.4 投资概算 79第六篇 项目管理第一章 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80第七篇 综合评价第一章 环境影响与评
9、价 85第二章 结论与建议 86-1-第一篇 概 论第一章 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近年来,在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以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为奋斗目标,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关键,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及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展农牧业生态建设,改善农牧业生态条件和环境条件,已初步形成以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产业发展格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流域治理和草原生
10、态建设是天祝县农业基础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造,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牧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农牧业基础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农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 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 80 万亩,粮(小麦、青稞)、经(蔬菜、油料、马铃薯种薯、中药材)、饲(豆类、饲草)比例为 40:35:25,其结构趋于合理,-2-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 3.85 万吨,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1.8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675 元。水利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 2005 年
11、底,全县共完成水利建设资金1.61 亿元,其中家国投入 1.056 亿元,地方自筹 0.554 亿元,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337 项。其中小型水库四座,总库容 308.05万 m3;干、支渠道 37 条 230km;人畜饮水管道 125 条1274.8km;提水泵站 22 处(总装机容量 39 台/1878KW);人饮基本井 42 眼;机电井 28眼,集雨水窖 16336 眼;涝池(塘坝)51 座。发展总灌溉面积 10.8 万亩,其中有效面积 9.45 万亩,林地 0.26 万亩,牧草地 1.05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 7.3 万亩,一些易洪重灾区的防洪设施相继兴建,使得 1.35 万亩耕地、林
12、木免受洪水的冲毁,提高了洪水易灾区城镇、村庄防御洪水的能力,使 3.3 万人的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初步建成了综合防治水、旱灾害的防御体系,为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整体生产水平上讲,天祝县农牧业的基础条件仍然比较薄弱,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光热潜力没有很好发挥。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基础薄弱,配套不完善,缺乏骨干调蓄设施,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田常得不到适时灌溉而受旱减产;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施陈旧,工程完好率不足 45%,工程措施简单,灌溉方式落后,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中底产田面积大,全县有耕地总面积 83.03 万亩,均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分布范围广,全县 19 个乡(镇)都有
13、中低产田,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只-3-有 165kg,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全县有天然草场 41.41 万 hm2,据测算,目前,已有 34.73hm2 万草场退化,占全县草场面积的 83.8以上。特别是拥有 7.33 万hm2 天然草场的松山滩,目前已有 60以上的草场大面积退化,草场沙化面积已达 0.47 万 hm2,且以每年 0.1 万 hm2 的速度向四周推进。种植业结构不够合理,粮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面积比例小,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集约化程度不高,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不强,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推广应用不够
14、广泛。天祝县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该县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为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进一步增加投入,把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当作今后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天祝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以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天祝县的实际, “十一五” 期 间计 划在全县 八个乡镇利用五年 时间,完成
15、13.68 万亩土地治理及草原生态建设任务。-4-1.2 规划编制依据(1)天祝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4)天祝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汇报材料;(5)天祝县统计年鉴;(6)天祝县农业区划报告(包括林业);(7)天祝县“十一五 ”水利建设及流域治理 规划报告;(8)多种经营建设项目建议书;(9)项目区所在乡镇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10)水利、农业、林业建设有关标准及规范。1.3 项目范围根据国家农牧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有关要求,结合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 十一五”
16、规划和 2015 年远景规划,遵循突出重点,择优立项,综合开发,集中连片,产业化经营;科技与体制创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按照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先易后难,讲究实效的工作方法;项目重点在华藏寺、打柴沟、松山、哈溪、祁连、东大滩、天堂、赛什斯 8 个乡镇范围内实施。-5-1.4 项目规模与建设内容项目规模:5 年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治理 13.68 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 6 完亩,综合治理退化、沙化草场 7.4 万亩。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13.8 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建设 2.5 亩。1、建设主要内容(
17、1)水利措施:计划衬砌砼预制 D60U 型斗渠 272km,配套渠系各类建筑物 2575 座,其中:农桥 339 座;分水闸 731 座;量水堰 52 座;跌水 208 座;进水口 173 座;过水面 11 座。铺设低压输水管道 11.57km。(2)、农业措施:完成各种农业措施面积 6 万亩。整 修 机 耕路 45.81km,购置油籽、 马铃薯、特色蔬菜良种 43.92 万 kg;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3.235 万亩,开展科技培训 1.35万人( 次),概算总投 资 680 万元。(3)、林业措施:营 造 农 田 防 护 林 带 0.6 万 亩 。(4)、科技措施:五年完成科技人员
18、培训 13500 人次;农业综合技术示范推广 3.235 万亩。(5)、草原生态治理:采用围栏封育、治虫灭鼠、清杂除毒、改良扑播和草场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面积 6.3 万亩,建成高产优质人工草地 1.1 万亩。(6)、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通过对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的建设发展,至2011 年在全县建成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种植 3000 亩、8 万亩无-6-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 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0.5 万亩人参果生产基地等 7 项规模大、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5 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 5 年,即 2007 年-2011 年。1.
19、6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 3.44 亿元,其中:中低产田改造总投资 4078 万元;草原生态治理 1630 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 2.8747 亿元。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投资 4078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904 万元,省、市、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363 万元,自筹资金 363 万元。2、草原生态综合治理计划投资 163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268 万元,省、市、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907 万元,自筹资金 907 万元。3、产业化经营项目计划投资 28747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3644 万元(有偿 2734 万元,无偿 91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20、1443 万元,自筹资金 23436 万元,其它资金 224 万元。1.7 主要经济指标财务内部收益率 EIRR=9.8%,大于行业财务折现率8%;财务净现值 ENPV(Is=8%时)=397.4 万元,大于零;-7-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08,大于 1;静态投资回收年限 T=8.7 年1.8 组织领导和管理县上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和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发办、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发班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负责项目的检查、监督、技术指导和验收工作。项目建设资金要实行
21、县级报账制,按照专款专用,转账核算,专人管理的三专要求,管理好项目开发资金。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自然地理概况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祁连山东端。地理位置东经10200 至10300,北纬3630至3735 。东靠景泰县,南连永登县,西邻肃南县及青海门源、互助、乐都县,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南北长158.4km,东西宽142.6km,总土地面积7149km2。地跨内陆 、黄河两大流域,其中:内陆河流域3559km2,黄河流域 3590 km2。海拔高程 为2126m 至4878m,相对高差2918m。兰新 铁路、312国道平行自东南向西北由县境中部通过,交通比较便
22、利。自治县政府驻地华藏寺,距省城兰州-8-市145km。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程小于2600m的平原谷地715km 2,仅占全县面积的10% ,介于2600-2800m 的低山重丘区1877km 2,占26%,介于2800-3000m间的中山区3126 km 2,占44%,介于3000-4200m 之间的高山区1034km 2,占14%,大于4200m海拔高度的极高山有398km 2,占6% 。天祝县属大陆性高原气候,除南部一些河谷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寒冷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气温低,无霜期短,天气多变。年平均气温-0.2,全年无霜期仅130天,日照时数2500-2700h。冻
23、土深度在1.8-2.0m 。降水受大气环流和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在时空和地理分布上很不均匀,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少,年均降水量仅在200mm之间 ,且主要分布在7-9 月份,为全年的55-62%。干旱指数:乌鞘岭地区2-3,松山地区4-5,干旱、冰雹、风雪、霜冻是本县常见自然灾害。全县境内发源有金强河、大通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和古浪河等8条主要河流,年地表径流总量10.205亿立方米,土地、草原、森林、水利、矿产、旅游资源富集,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2.1.2 地形地貌天祝县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大部分为中、高山区,切割强烈,水文网比较发育,主要
24、地形地貌由平原谷地、谷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黄土台地交错组成;中部祁连山区,群峰耸峙,主脉冷龙岭、系腰山、毛毛山呈北西-9-西向横贯项目区。北支西端为冷龙岭,主峰高程 4843m,终年积雪,山势高耸,角峰林立,刃脊纵横,发育有现代山地冰川。2.1.3 土壤及植被在地形、气候及人为因素等综合作用下,区内土壤不尽相同,山地多以草甸草原土为主,次为大黑土、黑麻土等,其间零星分布谷地潮湿土、谷地草甸土等。与地形、气候条件相适应,区内植被比较发育,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2500-3500m为森林草原带,生长的植物主要有苔草、杜鹃及云杉、油松、红桦等;3500-4500m为 高山草原带,生长 植物有
25、苔草、金莲花等耐寒植物;4500m以上 为终年积雪带;农作物主要分布在2000-2800m之间,作物以小麦、青稞、油籽、马铃薯、蔬菜为主。2.1.4 气象水文天祝县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区,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是:垂直分带明显,气温低,降水多,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3-1.7,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区,则气温更低,据冷龙岭冰川站资料,4700m以上的高山区,每年有9个月平均气温为负值,6-8月为正值,且不超过5 。区内降水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内。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75%,尤以7-8 两个月最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6-47%。暴雨亦多出现在7-8 月份。气温以6-8月较高,极值高气温
26、出现于7月,最低气温则见于元月份,降水量随地势的变化也很显著。-10-项目区大部分为中、高山区,地势切割强烈,水文网比较发育,主要河流有金强河、大通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古浪河、大靖河等八条河流,除大通河外其他七条河流均发源于县境内。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12.78亿m 3,其中地表水年径流量10.2亿m 3,地下水平均补给量2.58亿m 3。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根据国土资源厅调查资料,全县耕地面积83.03万亩,按最新颁布的全国分区域土壤标准,均属中低产田。其中水浇地13.0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1%;二阴、山旱地39.61万亩。耕地的构成状况为:水浇地13.0
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旱地75.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7%;二阴地30.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56%;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40-2600m之间的河谷及山前冲洪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坡度在6左右,耕作较精细;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2900m 之间 ,浅山山前缓坡地和山谷沟坡地带,平均坡度11,最高达25 ;二阴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3100m之间的坡地上,坡度均 值18,最高达36。这些耕地中土地利用比例失调,农业结构不合理,这种土地利用状况,不能充分发挥土地优势,而且直接影响生态平衡,对各业发展不利;二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失调,特色产业在短期内
28、受到局限,种植比例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其次是耕地面积质量布不高,土地贫瘠,山旱地、草原退化面积过大,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11-致使土地生产率低,传统农业方式所占比例过大,因此在天祝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充分开发当地农牧业优势资源、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2.1.6 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以及暴风雪、暴雨、山洪等。冻灾主要发生在 45 月,冰雹主要发生在 8-9 月。2.1.7 社会经济概况全县共有8镇11乡,176个行政村,7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30万人。其中:农
29、业人口4.07万户17.50万人,非农业人口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有农村劳动力9.98万,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52万人。县境内居住着藏、汉、土、蒙、回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7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7.14%,农 牧业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地带,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区,全县现有耕地83.03万亩,林地286.9万亩,草地585.9万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油籽、马铃薯和蔬菜等,2005年粮食总产量3.85万吨,油籽总产量0.4982万吨,年末大小畜存栏59.6万头(只),年内出栏32.3万(头) 只。 2005年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1154
3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1913万元,农业总产值18387万元,第三产业55100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67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3670万元,农牧业人均-12-纯收入1673元。2.1.8 农牧业生产水平现状近年来,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正向着效益性农业逐步转变,农民群众充分利用土地平整和光热气候条件好等优势,大力发展以蔬菜、脱毒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05 年华藏寺镇粮食总产量 3.85 吨,农林牧业总产值 18289 万元,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产值 3717 万元。2.1.9 农业科技服
31、务体系状况全县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151372KW,有大中型拖拉机 15台,小型拖拉机 5448 台;大中型拖拉机引具 27 台部,小型拖拉机引具 3494 台部。节水灌溉类机械 16 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5 台。天祝县农业局下设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种子公司、马铃薯原种场等科级事业单位 8 个,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19 个,有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103 余人。有技术服务车辆 2 辆,教室培训教室 3 间 40 平米,农产品检验检测室、化验室 6 间 72 平米,组培室 15 间 200 平米,有农产品检验检测、化验、组织培养、培训设备仪器设备 154 台件,有种子库房 1000 多平方米、种
32、子加工设备 45 台件,农作物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163 亩,技术服务力量雄厚,完全能够完成本项目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13-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土壤改良、科技培训等各项工作任务。2.1.10 草原生态环境状况全县共有草原面积 41.41 万 hm2,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在正常年景,天然草原平均亩产鲜草 226 公斤, 理论载畜量为 119.6 万个羊单位牲畜。草场面积中可以利用放牧地主要分为夏秋和冬春两类放牧草原,其中:夏秋草原 21.78 万 hm2,占总面积的 52.6,冬春草原 19.63 万 hm2,占 47.4。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受气候变迁和超载放牧等不合理利用
33、的影响,草原普遍发生退化,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牧草产量下降 30.4。草原退化使得鼠虫害及毒草危害加剧,鼠害发生面积近 100 万亩,虫害发生面积 50 万亩,毒草危害严重面积 20万亩左右,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到 4800tkm 2.a,下泻水量减少。草原退化,草原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着天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 基础设施2.2.1 水利工程现状全县共完成水利建设资金 1.61 亿元,其中国家投入 1.056亿元,地方自筹 0.554 亿元,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337 项。其中小型水库四座,总库容 308.05 万 m3;干
34、、支渠道 37 条 230km;人畜饮水管道 125 条 1274.8km;提水泵站 22 处(总装机容量-14-39 台/1878KW );人 饮基本井 42 眼;机电井 28眼,集雨水窖16336 眼;涝池(塘坝)51 座。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了 8692 万 m3;发展总灌溉面积 10.8 万亩,其中有效面积 9.45 万亩,林地 0.26 万亩,牧草地 1.05 万亩,保证灌溉面积 7.3 万亩。2.2.2 交通与电力全县实施农业、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等 270 多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04 亿元,全县 188 个村,村村通电并完成农网改造,入户通电率达到
35、99.7%。312 国道线和兰新铁路横穿县境,建成县乡、乡村道路 119 条1152km,农牧区道路状况明显改善;11 个乡镇开通移动通信,移动和固定电话达 2.17 万部。第二篇 必要性和可行性-15-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1.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至 2005 年底,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 337 项。其中小型水库四座,总库容 308.05 万 m3;干、支渠道 37 条 230km;人畜饮水管道 125 条 1274.8km;提水泵站 22 处(总装机容量 39 台/1878KW);人 饮基本井 42 眼;机电井 28眼,集雨水窖 16336眼;
36、涝池(塘坝)51 座。这些工程的建设,为天祝县农牧业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地理条件特殊,虽经多年的大力建设与发展,全县水资源的利用率仅为 6。加之工程老化失修,田间配套工程不完善,效益衰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适时利用,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且严重制约了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1.2 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质量不高,耕作粗放,利用不充分,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农户无力投资对耕地进行改良,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其次,抗旱设施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很不适应农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1.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近几年虽然利用资源优
37、势,积极发展高原夏菜、油菜杂交制种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等特色农业,但由于规模小、龙头带动企业少,使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未能充分发挥-16-出来,没有形成产供销、种养加产业化链条和基地+农户+ 公司的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制约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1.1.4 种植结构不合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近年来,项目区虽然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但粮食作物面积仍然较大,优势条件未能充分发挥,以高原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面积仍然较小。再加上项目区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低,观念更新慢,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农业科技含量少,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1.2 项目必要性
38、 (1)有利于土地资源潜力的充分开发。天祝县有中低产田83.03 万亩,其中项目区中低改 6 万亩。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民广种薄收,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通过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草原生态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及流域治理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富民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当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有利于水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利用。天祝县尽管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关系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水利工程仍然比较薄-17
39、-弱,水利工程修建至今,历经 30 多年运行,现仍存在工程老化,渠系建筑物损坏,淤积渗漏,农田配套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工程的功能和效益降低;并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围绕金强河流域,综合调控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供水利灌溉保障。(3)有利于农业及农村结构的合理调整。天祝是甘肃省农业基础最为薄弱的县之一,由于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农牧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没有摆脱安贫乐道,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束缚,农业生产一直受传统农业影响而徘徊不前,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通过农业综
40、合开发项目带动,改变过去单一农业经济结构为主体的形式,立足产业开发,发展多种经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彻底改变过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相对短缺的问题,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的种植业新格局和种、养、加为一体的多元化农村经济格局,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4)有利于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业发展受到先天的制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标准,从而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18-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
41、到较大提高;通过新品种引进、科技示范推广和土壤改良等措施,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草原生态环境和优势资源产业化建设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是天祝县委、县政府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区内中低产田及草原退化面积大,严重影响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
42、能力,提升农牧业质量,所以在天祝县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既是农牧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牧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1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十五” 以来,全 县坚 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治理退化草场,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目前,进入国家农业综合-19-开发项目区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具有综合开发的资源优势。近期有可供具备条件综合治理的中低产田 34.5 万亩,急需治理的三化草场 202 万亩等,且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有金强河、哈溪河等 8 条河流,水资源总量 12.78
43、亿立方米。二是具有综合开发的群众基础。全县大多数农牧民生活处于温饱水平,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投资投劳搞开发的积极性高。三是具有综合开发的人才科技力量。全县拥有农、林、水、牧专业技术人员 349 名,其中高级职称 21 名。建成高原农业示范园一个,与华东农大、甘农大等高校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近年来,通过农业科技承包和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锻炼了科技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四是具备了综合开发的基础设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具备,交通便利,兰新铁路、312 国道穿越境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畅通。金
44、强川、松山滩等农牧业主产区灌溉设施基本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将会给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必要的保障。五是具有综合开发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能力。全县财政收入和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6 年财政收入为:一般预算收入 4940 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 11247 万元,可用财力达29130 万元,财政预算支出中安排支农资金 7321 万元。县域内骨干税源稳定,以煤炭为主的天祝煤矿 1 户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及特钢为主的冶金、电力、水利、发电、石膏、水泥系列和旅游餐饮服务为主的百万元以上的纳税企业 17 户,50 万元以上的-20-纳税企业 35 户,10 万元以上的纳税企业 85 户。在财源建设上近年来县
45、上确立了“三大战略、四大品牌和五个特色” 为重点,以工业财源为主题,农业财源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新兴财源,县域内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 ,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以天祝特有高源区位优势,高源无公害蔬菜和日光温室红提葡萄、人参果等种植基地和以白牦牛繁育、肉羊养殖为主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已纳入预算,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已确立,投资增幅迅猛增长,与 2001 年 3069 万元相比增长 138.55%,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配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 2007 年土地治理项目中,县财政自筹资金 30 万元用于该项目建设。六是成立了组
46、织机构。2002 年县上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经费,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篇 中低产田改造总体规划第一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1 指导思想-21-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治理为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基本任务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机制的创新,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47、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多种途径对项目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探索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统筹安排等新举措,探索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注入新动力。坚持综合治理的前提下,大力开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各种先进实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使项目区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展示区。1.2 选项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改造中低产田、草原生态建设和支持优势产业为主,不断改善农牧业基本生产条件,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2、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
48、则。围绕全县农牧业特色种植、养殖等主要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22-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3、坚持市场导向、科技创新的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优势农畜产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提高项目区广大农牧民的整体素质。4、坚持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5、坚持综合开发、环保并重的原则。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保护治理境内河流、草原生态建设,合理开发。6、坚持农民意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经营权,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按需
49、开发。7、坚持科学合理、资源节约、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原则。设计要做到方案合理,预算科学,保证质量,立足当地,尽量节约建设资金,减轻农民负担,并对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1.3 任务和目标1.3.1 任务本规划按照国家农发办“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结合天祝 县现状,重点进行低 产田改造及草原生态工程治理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增加农业收入为目标,改善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及生态工程治理为突破口。通过项目的实-23-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草原、草场综合治理效果明显,畜种改良绩效显著,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预计到 2010 年项目区新增粮食 873万 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7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高于非项目区 220 元。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化基本农田。针对我县产量较低的 25 度以下的二阴地、干旱山区陡坡地,通过截引提灌、兴修灌溉渠道、平整土地、增肥地力、修整农用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先进科学实用技术等综合改造措施,变“ 三跑田” 为“三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