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8278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略论的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文以载道现实主义 论文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关系问题进行探讨,界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阐发其与古典文学创作关系,指明其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引起了世界关注,赢得了广泛赞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赞扬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可以成为世界统一和文化上的主轴”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是何关系?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试做讨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透视 (一

2、)传统哲学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观察世界、体察人生的方式的总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超越的形而上学的表述。综观中国哲学史上儒道释各家的阐释,可以归纳为:中国哲学当以“天人合一”为“至真”之价值目标,以“知行合”为“至善”之理想人格,以“情景合一”为“至美”之审美境界。 (二传统审美文化理想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理想所指向的是文化与自然的调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www.11665.CoM 倡导“中和之美” 。中国的传统美学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各自的生命情态,并能与人的生命体验相互沟通,所谓万物交感,人天相通。 (三

3、传统人格文化 中国的文化精英以他们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规范深深地影响了后代成长。中国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的人格内涵丰富,包括“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温、良、恭、俭、让等,要而言之,君子要有浩然正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古典文学创作的关系 (一)传统哲学文化思想有力指导了古典文学创作 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与情感世界里,天地间的万物是内化于人的心灵的,人与自然是“物我同一”的,这就是古代文人的创作思维方式。我们按照这一思维模式可以由物及人,寻求人格的映射物,并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映射物使用的话语也

4、不尽相同。陆游在卜算子咏梅写道:“骤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甫则写出了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诗中写道:“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重重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由于物我合一,使诗人、作家化景象为意象,具有造境之功,创作出境界高深的作品,折射出他们对世界反思的哲学光芒,激发读者产生悲天 j 悯人的情怀。 (二)文化品格对作家人品及作品人物塑造的影响 文学创作是作家人品的外化,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感悟,对人格理想的推

5、崇。古典文学作家及作品推崇的人格理想基本上是君子形象占主导地位。作品努力建构君子的人格大厦。其基座是:(1)以天下为己任。孟子在腾文公下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建功立业。屈原作长诗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美政理想。(3)乐观旷达。苏轼是体现君子豁达、开朗、坚韧精神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三)审美理想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彰显 古典文学创作审美理想是承载在审美意象中的,审美意象写意化和意境追求是中国诗歌的特色之

6、一。在诗人的文学创作中审美意境常由月亮、柳、莲、梅花等构成一定情结色彩的意象组成。苏东坡吟咏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网,今夕是何年一”, 。从上述审美意象选取上可以看出诗歌作者多自逆境感发,逆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某些阻隔,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人追求审美和谐的强烈愿望。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以载道“等观念成为文学革命的引线 1917 年 2 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文中反对“文以载道” 、 “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提倡现实主义的文艺观。 “文以载道”是对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文道结合思想的一个公式性的概括。在新民主

7、主义革命时期,仍要求格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公式,要求文还是旧文,载的道还是韩愈所说之“道” ,就是文化专制主义。因此,以无产阶级为盟主的各革命阶级的文学联盟同以传统口号为护符的封建顽固派,即“选学妖孽、桐城缪种”进行了生死斗争。综合陈独秀、郑振铎、茅盾等人观点,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能文中无道或无作家自己认可的所载之道,而是要有新思想,特别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通过对“文以载道”的批判,使新文学摆脱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近代思想,并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作品、新的人物。 (二)观照现实及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兴起 综观中

8、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理解为“扎根”理论,中华民族一直是立足现实,致力与“天人合一” ,解决现实人生的诸多问题,于是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深厚根基之一。国人“观风俗” 、 “考得失” ,在艺术表现中则努力做到“穷形尽相” 。于是就有曹雪芹著红楼梦对现实主义的执著追求。正是由于古典现实主义的艺术成果积淀促进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兴起。 李大钊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茅盾在小说月报 、 文学旬刊上发表论文,阐发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显出现实主义倾向。在

9、 1956 年至 1957 年间,出现了作家“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浸润于现当代作家思想与作品之中 1.京派作家群“中和之美”眷恋者 “京派”是鲁迅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 30 年代以(骆驼草 、 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群。主要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30 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作家自由组成的团体。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崇尚和谐、淳朴、节制的美学观念。京派作家善于从平凡的人生命运中细加品味,挖掘其中的诗意,寄托一定的文化理想,以节制感情,诚实、宽厚的心态进行

10、创作,使作品达到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如废名的作品竹林的故事等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具有反朴归真的人生态度和肃穆静观是审美态度,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创造了一个古朴明净、清野朦胧的艺术世界,有“唐人绝句式”的小说之称。 2.“天人合一”新文学创作的文化追求之 沈从文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其审美观相应地表现为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追求。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整体上呈现出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他因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二十岁时来到北京求学,但刚到北京,他就被车站一个车夫骗了。随着

11、在都市生活的时间愈久,他对都市人性的异化就越反感。 八骏图展示教授们在道貌岸然的“道德”名分下,压抑自己天性,成为精神上阉人的可怕现象。沈从文将自己对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追求寄托在其湘西题材的乡土小说中。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得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而生活在这人间佳境中的人们质朴,善良,他们的人性呈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 戴望舒则具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和深广的世界意识。 夜蛾中“我”以众香国里被滴的飞虫自喻,诗人“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 ,幻化成“凤”离开“寂寂的夜台” , “飞

12、越关山,一妞越云树” ,点燃自己,照亮一方。 郭沫若喜欢讴歌自然,把自己溶人到大自然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这在光海 、 梅花树下醉歌等诗里可明显地看出。无论是礼赞“波涛汹涌着”的大海、 “新生的太阳”和“天海中的云岛”,或是歌吟“池上几株新柳,柳下一座长亭” ,以及“含着梦中幽韵”的“醉红的新叶,青嫩的草藤,高标的林树” ,都流转着清新的气息和使人愉悦、奋发的乐观主义色彩,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精神和诗人飞扬凌厉的朝气。 刘震云谈及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时说:“我写的就是生活本身。我特别推崇自然二字。崇尚自然是我国的一个文学传统,自然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写生活的本来面目,写作者的真情实感,二

13、是指文字运行自然,要行云流水,写得舒服自然。中国的现代派作品就不自然,是文字游戏,没有什么价值。 ”这使新写实小说呈现出近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的自然。 3.寻根文学传统文化的复归 寻根文学侧重“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人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19$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寻根”的旗帜,反对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如汪曾祺的受戒 、邓友梅的那五等,流派发展是在1985 年后,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陆文夫的美食家 ,阿城的棋王 ,张承志的(黑骏马 ,贾平凹的古堡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冯冀才的神鞭 ,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影响力很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密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扬弃” ,以更好指导当代文学创作,使当代文学焕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