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70668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九章(免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大家是否听说过,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一位摇滚乐队的领袖,一位传奇式的摇滚歌星吉姆麦里森,仅文化思想的化身.。但是他沉溺毒品和酒精,终于在 27 时死于突发心脏病。在一次讨论中,有人把麦里森的自残行为和猝死归咎于社会,认为麦里森被父母疏远,被警察纠缠,音乐制作人也不断给他压力,就是这些把他推向了死亡。另有一些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没有人强迫吉姆麦里森去吸毒和酗酒,也没有人让他继续从事音乐事业。如果这些都是那么痛苦,他就应该退出。以上两种观点哪一个更符合“人本主义”?你也许认为后一种观念比前种更接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并不是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关心我们面

2、对的社会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却是与人本主义关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理论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大约在 20 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两种主要的人性理论: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人本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有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这种观点在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就象老鼠对实验室的刺激反应一样,人也对环境中刺激作出反应,其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我们以目前的方式做出行为反应,只是因为现在或以前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因为个体的选择。多数心理学家都很难接受这两种人性观点。因为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都忽略了人

3、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行为被说成是受控于学习经验或本报我冲动,而不是个体的选择。出于这种考虑,人格理论家中的“第三势力”开始兴起。人本主义流派(这一流派有时被不确切地说成是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心理学)为我们人类描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图画。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其行为负主要责任。虽然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事件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无意识的驱使,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为方向,因为我们有自由意志。吉姆麦里森可能已经发现自己处于极大的压力和困难之中,但如何面对这种情况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麦里森去找人本主义治疗师治疗,也许他就能承担责任,选

4、择相应的生活方式。美国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迅速号召了一大批心理治疗师和人格理论家。60 年代强调人格化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心里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泊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已被众人接受。在对该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人本主义流派起源。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源于很多方面,它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特别是卡特尔罗杰斯亚伯拉罕多斯洛的研究。(一)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是它提出的

5、许多问题,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女,后来都成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欧洲有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非常一致,他们被冠以“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称号。他们以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尔 索伦克尔恺郭尔和让一保尔萨特的学说为基础,发展他们的人格理论。这些先驱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包括:鲁德维格、宾斯万格、梅达尔博斯、维克多、弗兰克尔、罗纳德戴维劳思和罗洛梅(Rollo May)等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这是由于认为个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二)

6、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亚博拉罕、马斯洛的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罗杰斯马斯洛回顾了他们从传统心理学向人本主义观点的转变。1罗杰斯:早期做心理治疗师的失败经历使他意识到,治疗师不能替患者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为何去解决。最好是依靠患者决定治疗过程的方向。2马斯洛:他的转变是发生在二战时他观看阅兵时。尽管这种阅兵本应该激励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投入战斗。但是,它却使马斯洛认识到,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是多么渺小。他决心“证明人类有比战争、偏见和憎恨更好的东西。 ” 建立这个新流派去理解人类行为,成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毕生的工作。他们的著作在心理学者当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同时也被其他

7、理论中同样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所困扰。我们在分析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后,将回顾这些理论家提出的理论。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很困难的,因为在目前还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定义。这种现象在 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初尤为突出,在当时,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并努力使自己的理论普及。结果人本主义成了一种热门理论,似乎它能包治百病,是一把通向幸福之门的钥匙。近年来,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再那么流行,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宣扬也不少了,但还是有不少心理学者认为自己属于这一流派。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标准来判别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否属于人本主义的范畴,但一般

8、认为,以 4 方面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强调人的责任;(2)强调“此时此地”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4)强调人的成长。 1人的责任不管我们接不接受,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必须”这句话,如“我必须去上课” 、 “我必须去见朋友” , “我必须去照顾我的孩子”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干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指出,在特定的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人们选择维持人际关系,但她们并不是必须这样做。我们选择被动地行动,但我们也可以决定去积极地行动。我们选择去上班

9、,给朋友打电话、脱离一个党派、送圣诞礼物等等,我们并不是必须得去做这些事情。我们为这些选择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很不合理的,但我们终究还是选择了。与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个体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看做他们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患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是 ,正如爱里克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2此时此地想一想上次去上课或赴约的经历,也许你会花时间回忆上周末你做的事情,或者反思一件尴尬的事情;也许你在预想和别人谈话的内容,或许设想这个周末怎样才过得愉快。但一个人本主

10、义心理学家可能认为,你做的事使你失去 10分钟的时间,你没有充分享受生活给你的这 10 分钟,你本应享受新鲜空气、蓝天,或者从观察与人谈话中长些知识。根据人本主义观点,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对过去和将来的思考虽然有益,但是多数人花费过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一个很流行的广告语告诉我们“今天是你后半生的第一天” ,这句话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家的观点,非常一致。人本主义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当然过去经验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一些精神分析医师强调成人的

11、人格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但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反对这种观点人们不能因为他们“过去很害羞”就永远害羞,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就不得不维持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3个体的现象学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因此治疗师听了患者的倾诉后,判断他们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强迫他们去接受意见,同意要改变什么、如何去改变。这种做法是很荒谬的。与之相反,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努力去理解患者的背景,然后给患者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最初,人们对这种治疗方法感到困惑,心理失调的人为什么不能了解自己的问题?如果答案很简单,治疗是患者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12、?原因就是人们此时不明白自己问题的根源,治疗师也还不了解有关信息。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逐渐了解自己并想出适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你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可能也会有相适的经历,朋有会给你提建议,但对你来说,让别人决定怎样做最好,可能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可能也没有,如果你和许多人一样,权衡别人的建议,自己作出决定,那你就能解决问题。4人的成长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假如明天你继承了几百万美元的财产,和一个尊敬你、爱你的人一起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而且让你健康长寿,你会幸福吗?你会有多长时间的幸福?人本主义强调家相信,当人们的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得到满意,而要积

13、极地寻求发展。如果独自一个人,没有生活困难的阻碍,我们就会朝着最终大满足状态前进。卡尔罗杰斯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自我完善”的人。亚伯拉罕马斯洛用自我实现这个词来描绘这种人。当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心理品质,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的那种人”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这一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就是说,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前进。如果问题和困难阻碍了我们的成长,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就可以帮助我们。当然,治疗师并不能把患者推回到发展轨道上,只有患者自己才能这样做。治疗师应该允许患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罗杰斯把这一通过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称为“成长过程” 。第二节马斯洛的需

14、要与自我实现论一、 亚伯拉罕马斯洛阳(1908 一 1970)生平:马斯洛 1908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1970 去逝。亚伯拉罕马斯洛本人在人格和职业方面的发展变化和他们的人格理论中说的许多东西非常相近。人们普遍认为马斯洛是一个热情、平易近人的人,但马斯洛有一个冰冷、孤独的童年。他回忆说:“我是生活在非犹太人地区的一个犹太人” , “我是孤独而不幸的,在图书馆中长大,没有朋友” 。他最初的职业和他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的道路差三千里。他的父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俄罗斯移民,他们让他学法律。在这种鼓励下,他去了纽约市立大学,却对他毫无兴趣,第一年他就退学了。马斯洛去了康奈尔大学,以后又去威斯昌

15、大学学习心理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初吸引他学心理学的竟然是行为主义,特别是华生的工作。 “对华生的计划,我感到非常激动” 。他说:“我确信有一种真正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类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可以改变世界。 ”尽管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最终消退了,但是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解决人世间的问题的愿望一直没有泯灭。1934 年,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在这一阶段他是一个忠实的行为主义者,与哈洛一道在动物实验室工作。毕业之后,马斯洛去了哥伦比亚大学,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为一起工作。在他的第一个女儿出生的时候,他产生了一种神秘的体验,和他后来说的高峰体验非常相似,看来新生儿,他意识到行为主义不能提供

16、他需要的理解人类的知识。 “我看着这小小的、神秘的东西,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愚蠢” 。他说:“我很震撼,有一种失去控制的感觉,任何有了孩子的人都不可能成为行为主义者” 。后来,马斯洛在布鲁可林大学执教了 14 年,在此期间他认识了霍尼弗洛姆和阿德勒。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韦太海默(Naxwertheimer)和文化数学家本尼迪克特。他希望深入了解这两个“最不平常的人” ,这引导他开始致力与研究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在琛 1951 年去了邦迪斯大学,并一直到本世纪末 1970 年去世。他希望把心理学和人格中的新运动作为他的遗产留给后人。他说:“我愿意做接力赛中的第一棒,然后把接力棒

17、交给后来者”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代表作有人类动机论 、 动机和人格 、 科学心理学 、 存在心理学探索以及人性能达的境界等。1967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二、 马斯洛人格理论(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是动机理论,也就是需要层次论。这一理论是在 20世纪 40 年代中期形成的。他把人类的动机称为需要,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生理需要、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假设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完善的动机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假设:(1)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

18、体,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例,当一个人饥饿了,不仅仅是他的胃的问题,而且作为整体的他需要食物(2)人类的需要是种似本能的需要。人类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他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人的内在的需要有其先天遗传的基础,但不如动物本能那样强大,很容易受环境教育的作用而改变。(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马斯洛认为要想充分理解人类动机,就必须着重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似乎都是始终不变的、遗传的、似本能的需要。例如:我们需要钱,目的是买一辆汽车。接下去,这是因为邻居有汽车而我们不愿意低人一

19、等。因此,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不断追溯下去,就会发现一些不能再追溯的需要,这些就是基本需要。2五种基本需要(1) 生理需要包括饿渴和睡眠。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我们首先必须满足的需要。在历史上,包括现在的很多地方,满足这一基本的需要仍然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水,比其他的诸如获得同伴的尊重或者发展潜能成为艺术家等都重要。(1) 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被安全需要所推动。这包括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以及对结构和顺序的需要。当未来不可预测,或者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些需要就特别突出。那些觉得安全受到威

20、胁的人,会大量有钱,或放弃高收入、高风险的工作,去从事安全稳定的工作,有时他们会要求一种类似于宗教或军队的秩序。在个人发展中停留在安全需要中的人可能会因为寻求安全感而导致婚姻不幸福或者去参军。(2) 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而言,他们都已经很好地满足了吃、喝、安全和稳定的基本要求。大多数人都有工作,有家、饭桌上有饭吃的。但是这些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带来幸福,对友谊和爱的需要很快就出现了。马斯洛指出:“现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缺少朋友、情人、妻子和孩子,人们渴望与人交往中得到关注,尤其是在群体或家庭中。 ”虽然有些人仍倾力在安全需要中,把很多精力投入工作,但是多数人最终都会发现,如果牺牲

21、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去工作,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马斯洛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爱。D 型爱,如饥饿是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去满足缺乏它们时产生的空虚。这是种自私的爱,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但它却是发展第二阶段的 B 型爱的必经之路。B 型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B 型爱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所爱的东西而满足。B 型爱是丰富的、愉快的,和其他人一起成长的。它是一种为了另一个人的爱。(3) 自尊需要马斯洛认为,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对自尊的关注。他把此类需要分为两种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尊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必须要得到的,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

22、人尊重的,或者是处于权威的地位。虽然我们有金钱、配偶和朋友,但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4) 自我实现的需要几乎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这样的故事,人幸运地得到一盏神灯,或者是得到神仙帮助,能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得到这些财产,爱和权利并不能保证这些人一定能够幸福。因为,正如马斯洛所说,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一种新的需要和不满足就会出现。生活中,那些满足了所有需要的人就会关注怎样才能发挥出全部潜能,马斯洛指出:“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面对自己。当所有

23、的低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开始想,除了这些,我们还想要什么,生活目标是什么,想做些什么。对每一个人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一样,马司洛认为,只有几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呢潜能得以完全的发挥,每个人都有努力追求这种状态的需要,大多数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是现在无法设想的。2需要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1) 关系: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里另教弱的高层次需要就会出现,但是人类需要由低到高发展不像爬楼梯那样,低一层次需要完全满足之后,才能升上高一层次需要。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的向前推进。(2) 高层次需要的特点:高层次需

24、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高层次需要是个体保育过程较迟的产物。如:儿童几个月才表现出对爱的需要,至于自我实现,甚至贝多芬式的人物也要等到 30,40 岁。越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剥夺高层次需要不像剥夺低层次需要那样引起如此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这种需要越容易消失。生活在高层次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胃口等。简言之,更健康。从主观上讲,高层次需要不像其他需要一样迫切,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与其他需要混淆。如果人的低层次需要

25、和高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更能产生幸福感、充实感。高层次需要满足有更多条件。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越少。3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1) 条件:自然、社会、生理。马斯洛说,人类如果过去、现在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那么他就可以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符合伦理的、有道德的、正直的本性,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心理因素。因为,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2) 后果:直接后果:这一需要满足后,被平息下去,一个新的更高级需要会出现。附带后果: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

26、。例:得到了不珍惜。认识能力也发生变化。任何基本需要真正满足,就会有助于人格的形成、人的健康发展。一些特殊的后果,使人胆更大,更勇敢。(二)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马司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等方面的内容。1自我实现的概念:(1) 什么是自我实现:指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使人产生充分的、生动的、全神贯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2) 理解: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动力的自我实现。作为一种人格

27、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的人才能做到,但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任何人都有可能体验到。从人格角度上看,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自我实现性的被认为是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通常都在 60 岁以上。2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马斯洛基于对自己两位老师,即韦特海默尔和本尼迪克特的崇拜,发现其共有的人格模式,进而选择出 48 位杰出人士做研究,发现自我实现者有两种类型及 15 种普通特征:(1) 类型:务实型自我实现者。主要特征是务实、能干,他们是入世主义者

28、,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他们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如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等。超越型自我实现者。主要特征,常常意识到内在 的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他们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超越人与宇宙的对立,他们是出世主义者,在哲学家、宗教家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中较为常见。(2) 特征:准确地认识现实。自我实现者能够采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因而他们不带人格主观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能够发现事实真相。这是由于自我实现者的认识主要受成长动机所驱动,这就是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 ,简称 B认知,而不是受

29、缺失动机所驱动,即缺失认知(deficiency cogntion) ,简称 D认知。当我们缺少某种东西时,我们的认知活动就定向于这种东西,而难以顾及其他事物,因而不能客观和全面地把握周围世界。相反,自我实现者主要是受求知、自我实现等存在需要所驱动,因而能够客观地把握现实,不受主观需要的干扰。宽容与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自我实现者坦率、自然,倾向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行为具有自发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就讲什么;有什么感情,就表达什么;想什么,就做什么。不矫揉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般不关注个人,以工作、事业为重,能全力以赴解

30、决问题,实现自己目标,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和权力,而是工作本身就是享受,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他们总是带着好奇、敬畏、喜悦和天真无邪的心理去欣赏和体验对他人来说是陈旧的东西和例行公事的日常生活。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通常都经验多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的情绪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有强烈而深刻的认同感、同情新和慈爱心。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比一般人更具有融洽、更崇高的朋友关系。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人格特

31、征为基础,他们的朋友虽然不多,但感情上却非常深厚。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能平等待人、极少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明确是非,遵循自己认可的内在道德标准行行事。13)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14)富于创造性15)具有抵制和评价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具有抵制和评价现存社会文化精神,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自主独立,能抵制和评判现存不合理和不完善的社会文化。自我实现者也并非十全是美的完人,有时也会表现出非自我实现的特征。如:骄傲、虚荣、发脾气、冷酷等。3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要充分实现自我、成为自我实现者却

32、非常稀少,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到 1%。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我实现者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外部条件: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其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如言论自由等,一旦危及这些先决条件;人就会做出类似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时的那种反映。这些先决条件本身并不是目的,但因为它们跟那些本身就是目的的基本需要联系密切,以致这些条件也几乎成了目的了。马斯洛指出,即使在社会经济都比较发达的美国,一般美国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归属与爱的需要,40%自尊的需要,10%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对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更难为其他人们的自我实现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先

33、决条件。因此,如此少的人成为自我实现者是可以理解:主观内部条件:自我概念的缩减,即我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力看法比较保守。固着于先有的自我概念。认为“我一直是这样,在这样条件下,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让位于“命中注定。 ”自己不愿离开安全的地方。成功恐惧。我们不少人不能自我实现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害怕成功,因为成功后会失去自己熟悉的东西,带来许多未知的变化,而我们天生对未知的东西有一种畏惧心理。另外,我们还担心成功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责任、压力和麻烦。这种恐惧心理还包括马斯洛说的“约拿情结”:是指天才常陷于一种心理冲突,一方面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全面潜能,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要学会像圣经中约拿一

34、样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是“约拿情结” 。4自我实现的途径: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完全全成为自己。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的选择时,要尽量作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安全和退却。要有高度的自我性,倾听自己内在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而不是倾听父母、老师和领导等外部权威的声音。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任。在各种问题上,都应该反躬自问,真正作出毫无疑问的自我决定,这样每次决定和每次承担责任都是一次自我实现的机会。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顺从

35、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敢于与众不同,要有勇气作出自己的选择,一步一步地迈向自我实现的远大目标。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要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我实现的意义重大。因此,应该创造条件使自己更多地经历高峰体验。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摆脱“约拿情结” ,敢于接受自己的命运、职责、承认自己内在潜能。马斯洛研究的是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变态的人或动物,他提出了人本性善,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对真理、善良、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无疑对心理学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积极心理学形成。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己

36、实现理论也为心理、教育和企事业界广泛使用。从人类现有的文化来看,大多数文化都有和高峰体验类似的特征。如,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 ,基督教的“与上帝同在” 。尼采哲学的“酒神的迷狂”等,这些终极描述落实在个体身上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这说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在经过了修修正和完善以后,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某些心理学家的一些实验初步获得了若干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但是该理论明显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不完善的理论,它只有与挫折理论、价值理论等其他理论结合,才能发挥效用。人生的终极追求即自我实现,乃是各种文化所必须遇到的根本问题。马斯洛向来主张不同的文化应互相学习,他再次指出“我们面

37、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化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因此,在某中意义上,马斯洛心理学就是一条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第一节 罗杰斯自我理论一、 生平:(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很难找像卡尔罗杰斯那样充分享受生活的榜样。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构建人本主义理论。他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首先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杰斯后来在创立“互助小组”治疗方法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把自己的心理治疗领域内的知识扩展到一般人格理论中。后来,罗杰斯把人本主义理论扩展到社会问题中。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对人性持人本注意的观点可以用来改进教育和维护和平。对大多数人而言,罗杰斯对人

38、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享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的新的视角。正如他提倡必须展开真实自我一样,卡尔罗杰斯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人的关心,使他从一个中西部农家的孩子成长为心理学中人本主义革命的领袖。卡尔罗杰斯是伊里诺依州的一个害羞但很聪明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科学,13 岁时就被誉为是当地的生物和农业专家。不幸的是,罗杰斯一家人都缺乏热情、体贴和公开表达的情感,这在他家里是没有的。结果,和他的两个兄妹一样,卡尔在 15 岁时得了溃疡病。罗杰斯 1919 年进入他父母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农业,他原想一生搞农业。但不久就发现农业丝毫没有挑战性,他选修了一门心理学课程,但是又觉得很乏味,最后

39、他决定学习宗教。1924 年,他和妻子海伦离开威斯康星大学,去了纽约“联合神学院” ,准备做一个牧师。在纽约,有两件事又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首先学习神学使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 “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可以使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 ;他发现“重要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人” 。其次,他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在神学院,罗杰斯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哥伦比亚大学旁听心理学课,这些同学包括德奥多尔钮康普和恩斯特希尔加德,他们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神学院的职业使罗杰斯有机会帮助别人,但他的热情在不断减弱,他回忆说, “为了保住饭碗,就不得不表白自己信仰这一套理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希望

40、找到一个领域,在其中,我能够保证自己思想的自由不受限制” 。最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教堂,去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心理学。毕业后,罗杰斯在纽约罗切斯特的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工作。后来,他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57 年回到威斯康星大学。在此期间,罗杰斯不断与冈行于心理治疗中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及当时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作斗争,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当美国心理学会在 1956 年第一次颁发特殊科学贡献奖的时候,卡尔罗杰斯成为该奖的得主。1963 年,罗杰斯到加利福尼亚的拉约拉,并建立了人类研究中心。对人的真正的关心是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主线。他的一位同时回忆说:“罗杰斯看上去貌不惊人,他不

41、是一个火花四溅的谈话者,但他总以真正的兴趣听你谈话。”罗杰斯用他生命中的最后的 15 年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社会冲突和世界和平的问题。80 岁时,他还在前苏联和南非等地主持研讨会和交流小组的工作。在1987 年 2 月逝世前,罗杰斯一直致力于内容广泛的写作,描绘着我们的心理学。罗杰斯 1939 年完成第一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对传统的指导性疗法提出疑问。1942 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提倡在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采用非指导治疗法。1957 年出版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 ,提出了“自我理论” 。1959 年出版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 ,更系统地阐述了

42、自己的人格理论。1964 年以后罗杰斯一直致力于把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推广到教育及其他领域。又出版证人的形成 、 一种存在的方式等重要著作。二、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1什么是现象场?罗杰斯深受现象学观点影响,他认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干支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行为的最重要的决定要素是有意识的或能够变成有意识的感知,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现象范畴对于个体的私人世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既然是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中的现象在引导人们去活动,那么个体所体验到的现象世界就包含了我们了解个

43、体行为和预测个体行为所必需的信息;对人格的研究,也就应该从努力了解人们心目中的现象世界开始,按照这一途径去探讨人格结构。虽然只有本人才能真正地清楚自己的现象世界,但如果方法得当,心理学家能够达到大体了解个体现象世界这一目的。2什么是自我概念?(1) 在个体现象场中,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就是自我概念。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概念不等同自我意识,而是自我意识(知觉)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2) 自我概念的内容:个人对自己的知觉机器与之相关的评价。如, “我是一个好学生。 ”“学生”是知觉认识,而“好”是评价。个人对自己与

44、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如:同学都不喜欢我。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评价。如,在社交聚会中最能显示我的能力。在罗杰斯那里,自我是描述性的,而不象精神分析学说那样是动力的和解释性的。因此,有人称罗杰斯的自我概念为“对象自我” ,即关于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感情、以区别于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人的所谓“过程自我” 。(3)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区别:现实自我或真实的我是指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目前的真实情况。有时,人们把当前表现出来的显在自我称为现实的或实际的自我,把自我拥有的一切潜能与显在的存在统称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

45、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高的价值的价值的感知和含义。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只要人与人之间无条件地真诚地关怀,个体就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使自己趋向于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别能够作出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这一差距常常是那些向罗杰斯寻求心理治疗的患者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治疗的发展,两个自我会逐渐趋向一致。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认识到了真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是什么样,并且使它们二者趋于统一,那么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调节得越来越好,并使潜能最终得到充分发挥。(二)人格的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罗杰斯的人格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

46、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且会将所有人的行为。这是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的核心主题。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1)人的行为是由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 (2)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的看待。1自我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罗杰斯相信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他说“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有的潜能” 。人类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都具有为了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与生俱来。在基本层面上,这些天生的倾向通过满足基本需要(氧气、水、事物) ,控制生理成熟等方式,不断地成长、重建。他还以为自我实现是人格

47、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其他一切动机都可归属于这种自我实现倾向下。正是一自我实现倾向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增加一个人的经验总量,提高个人成长的动机。自我实现的倾向引导一个人朝向普遍积极和健康的行为。那么自我实现倾向是如何引导我们以积极的方式行动。按照罗杰斯的说法,我们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我们自身来评价经验。他称这一过程为机体评估过程。个体接近和保留那些抵触实现倾向的反馈系统,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经验中凡是能维持或增强积极评价自我的需要的,就是积极的经验,它能导致满意感;与此相反的经验被解释为消极的、需要避免的东西。理解自我实现倾向:它是由人与其他生物有的倾向构成,它引导机体产

48、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包括非人类的其他生物的行为) ;它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这方面的自我实现倾向是与人的人格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它起到维持和增强自我的作用,而自我是罗杰斯理论的核心概念。2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罗杰斯理论第二个重要假设是,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和爱。起初这些积极看待来自于其他人,特别是身边重要的人,如父母、老师与朋友等,随着自我的发展,积极看待的提供者更多从他人转向自己,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自我珍重、接受自己、奖赏自己。积极自我看待需要既有天生的,也有习得的,罗杰斯喜欢后一种

49、解释。特征: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即当一个人使他人积极自我看待需要获得满足时,自己的这种需要也会满足。例:最常见的是,我们因为具体的行为获得或给予他人积极看待。这好象因为某件事做得好而给予某人报酬一样。值得注意的是给某个人积极的看待与我们对他某一具体行动的评价无关也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我们把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接受、尊敬他,认为值得把他作为一个积极的看待的对象。种类:无条件积极看待,有条件积极看待。无条件积极看待,意味着对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积极看待,即使是客观上消极的行为也要接受,因为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这种无条件积极看待在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上最常见,许多父母虽然不赞成孩子的错误,不满意孩子的不足,但仍给予孩子积极的看待,因为孩子永远是自己的。有条件积极看待:上积极看待提供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对象的品行或成就,如果达到了标准,才提供积极看待,否则,有可能提供消极看待。有条件的积极看待和无条件的积极看待都可能从他人或自己处得到。从自我实现倾向的角度说,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最重要。总的价值感和自尊感依赖自己比依赖他人更多,但是不管来自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