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69557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20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现代名医名方讲稿陈 可 冀一、生平著作简介陈可冀(1930 ) ,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及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国家科委中医学专业组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组成员。1954 年 7 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清宫医案研究 、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 、 抗衰老中医学 、 老年医学在中国 、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及养老奉亲书订正评注等。二、学术特点:主张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主张经方、古方、时方可因证施用,不可偏废。重视活血化瘀治疗法的运用。重视芳香温通治法的运用。注重继承性,从传统中找出路。主张中西医

2、取长补短结合。三、名方: 1愈梗通瘀汤组成:生晒人参 1015 克 生黄芪 15 克 紫丹参 15 克全当归 10 克 玄胡素 10 克 川芎藤 10 克广藿香 12 克 佩兰 10 克 陈皮 10 克半夏 10 克 生大黄 610 克功能: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及康复期运用,促进愈合,清瘀抗栓,改善心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方歌: 陈氏愈梗通瘀汤,参芪益气血脉安;归丹芎玄化瘀梗,麝佩陈半浊阻康;推陈致新加大黄,标本同治是效方。2温通复脉汤组成:党参 1015 克 黄芪 1015 克 柴胡 10 克干姜 10 克 升麻 10 克 肉桂 1.53 克(后下)白术 10 克 当归 10 克 陈

3、皮 10 克 净麻黄 36 克 细辛 36 克 制附子 10 克 炙甘草 10 克功能:益气补阳,温经散寒,提高脉率。主治:缓慢性心率失常,包括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可以加速传导,提高脉率,改善虚寒证候。方歌: 陈氏温病复脉汤,补中益气加保元;麻黄附子细辛合,再伍干姜温气阳;经温散寒诸脏调,脉率提高症自安。俞 长 荣一、生平著作简介俞长荣(1919 ) ,福建永泰人。主要著作有伤寒论汇要分析 (曾获1986 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 中医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等十余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二、名法:(一) 、分析研究伤寒论伤寒论的精华在于诊治大法。(二)、精于

4、辨证(问诊) 。三、名方:1香砂理中汤本方针对脾胃虚寒气滞而设,尤应从痛、胀、呕、泄中抓辨证要领。痛:一般只隐隐作痛,偶有痛较剧者但还不致达到钻心彻背难以忍受程度。胀:气滞而胀(饱满感) ,食后更显,病者常喜自己按抚胃脘,或有意识地嗳气觉舒。呕:或呕痰沫,或呕清水,清涎自涌。泄:指腹泄。大便次数不定,每日可一次或十余次;便质软或稀溏,易通,无里急 后重或便不爽感。此外,饮食喜恶,也是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病者平时喜进温热饮食物,不敢多食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水果。2一贯煎本方则是用于肝胃不和而致的胃脘久痛。应用本方治胃脘久痛的辨证要点在于:痛多于胀。其痛为隐痛、烧灼痛或刺痛,偶有剧痛,但尚能忍受。平时

5、易激动,情绪较紧张;睡眠不佳或伴有耳鸣,健忘。口苦而干;便秘或便干,有热感。舌质多偏红,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包括细、滑、虚等兼脉) 。若从病者的饮食喜恶来看,香砂理中汤证喜温热,恶寒凉;一贯煎证则喜凉恶热躁。从生活史来说,前者应多注意饮食习惯,后者则应注意其精神因素。3半夏泻心汤本方适用于寒热虚实夹杂的胃脘久痛。既有实象又有虚象的主要依据:素体与病情表现不一致,如饥饿时痛,得食则缓解,痛时喜按,多属虚象,但外观患者形态尚壮实,举止及精神不亚于常人;或与之相反,外观虚弱,精神萎靡,而痛却拒按,且有泛酸嘈杂,甚或大便秘结。症状与脉象舌象不一致,如痛只绵绵,喜按,食欲不振,而舌苔却黄腻,脉见沉实或

6、弦滑有力;或痛较剧拒按,泛酸,心下痞塞,便秘,而脉却见濡细,舌质淡等从寒热看虚实,一般说,寒多虚,热多实,虽不是绝对的,但可做参考。俞 慎 初一、生平著作简介俞慎初(1915 ) ,福建省福清市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俞氏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名老中医俞介庵先生之哲嗣。自幼即熟读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名著,及长曾先后毕业于上海中医专校和上海诚明文学院,为上海名医秦伯未与著名经学家蒋维乔之高足。1933 年主编现代医药月刊。1938 年后在上海与当时名医时逸人、张赞臣、姜春华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任教务长。二、名法:清利湿热排石三、名方:1加味五金汤组成:金钱草 30 克 海金砂 15 克 鸡

7、内金 10 克金铃子 10 克 川郁金 10 克 玉米须 15 克功能:清热利湿,化结排石。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方歌:俞氏加味五金汤,清肝利胆化石方;金钱砂铃郁内金,玉米须入合煎尝。2止咳定喘汤组成:蜜麻黄 6 克 光杏仁 5 克 炙甘草 3 克紫苏子 10 克 白芥子 6 克 葶苈子 6 克(布包)蜜款冬 6 克 蜜橘红 5 克 结茯苓 10 克清半夏 6 克功能:宣肺平喘,止咳祛痰。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哮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方歌:麻黄止咳定喘汤,甘草杏红苓夏囊;苏子橘红葶芥入,治疗咳喘效力彰。姜 春 华一

8、、生平著作简介姜春华(1908-1992) ,字实秋。江苏省南通县人。自幼跟随其父学医,迁居上海后师 从陆渊雷先生学习中医。先后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兼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姜氏认为:“既要为病寻药,又不废辨证论治,为医者须识病辨证,才能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他临证既注重辨证论治,善用经方,又注重挖掘民间单方、验方和专病专药。对温病治疗提出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掌握“截断扭转”的治法。著有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 伤寒论识义 、 经方应用与研究 、 姜春华论医集 ,主编有肾的研究 、 活血化瘀研究

9、 、 活血化瘀研究新编 、 历代中医学家评析等。二、名法:截断扭转法 他于 70 年代初首先提出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应掌握“截断扭转”方药的学术观点。其主要精神是“抓紧早期治疗,快速控制疾病,掌握辨证规律,采取果断措施和特殊功效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如不能迅速祛除病因,也要断然救危截变,拦截病邪深入,尽可能阻止疾病恶化,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必要时可以先证而治,迎头痛击病邪,掌握主动,使疾病早期痊愈。由上所述, “截断”好比摧陷廓清,扫荡无遗;“扭转”就像逆流挽舟化险为夷。提倡“重用清热解毒” 、 “早用苦寒泄药” 、 “不失时机地清宫凉血” 。三、名方

10、:1.截 喘 汤组成:佛耳草 15 克 碧桃干 15 克 老鹳草 15 克旋覆花 10 克 全瓜蒌 10 克 姜半夏 10 克防风 10 克 五味子 6 克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典型病例:陈 XX,男,46 岁,干部。患有支气管哮喘 30 多年,每届秋冬必大发,曾用氨茶碱,皮质激素药物治疗,但仅能当时缓解,药停又喘。某日因天冷受寒,哮喘大发已有四天,每晚看急诊。于 1980 年 12 月 25 日请姜老会诊。症见哮喘咳嗽,喉间痰多气塞,痰色白,恶寒,周身酸楚,胸闷夜不能平卧,苔薄腻,脉浮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中医诊断:哮

11、证(风寒挟痰) 。2.软 肝 汤组成:生大黄 6-9 克 桃仁 9 克 庶虫 3-9 克 丹参 9 克 鳖甲 9 克 炮山甲 9 克 黄芪 9-30 克 白术 15-60 克党参 9-15 克功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主治:癥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方歌:软肝汤用桃癥黄,山甲鳖甲丹参襄;益气健脾参芪术,活血散结是良方。刘 渡 舟一、生平著作简介刘渡舟(1917 年 ) 。辽宁营口人,现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 、 伤寒论十四讲 、 伤寒论注解 、 伤寒挈要 、 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专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伤寒论通俗讲话已在日本翻译出版。二、名法:

12、强调运用经方、抓主证经方的含义:专指张仲景方,这种含义的“经方”实际上是“经典方”的简称。经方的特点:1药味精炼、配伍巧妙、结构严谨:经方大多用药四五味或七八味,少致一二味亦可成方,在十味以上者较少。然而其方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发散与收敛同行,升发与降下结合,君臣佐使,配伍巧妙。很多经方不可轻易拆卸,不可改易,否则效果大大减弱,古人说“古方以不加减为贵”主要就是经方而言。2使用指征明确、疗效可靠。3适应症广泛:经方结构严谨,设防周密,针对疾病的要害,扼住了较多病证的共性,故其适应症广泛,既可以治伤寒,亦可治温病;既可治外感,亦可治内伤,这是被历代临床医生反复验证了的事实。论抓主症:主症就是

13、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之基本的、本质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症都有它特异性的主证,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成。抓主症方法即依椐疾病的主要脉证而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抓主症方法有二个最主要的特点:其一,抓主症一般不需作直接的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势)辨析,病机辨析落在于主症辨析之中;其二,主症多与首选方剂联系在一起,抓主症具有“汤证辨证”的特点。(一)抓主症的意义主要在于如下三个方面:1实用性强。2治病求本。3疗效理想。熟记名种病症的主治是运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础,是基本功。刘氏的抓主症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主诉为线索,有目的地和选择性的诊察,随时分析、检合”这样一个程

14、序。将这一句话分解开来,也就是说围绕着者的主诉,通过四诊方法有目的地、选择性地收集有辨证意义的临床资料,并且随时与自己记忆中的主症系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检验,以判断二者是否吻合。在这种诊察和检合过程中,要求思维十分灵活,充分考虑各种病证的可能性,而决不是拘泥、刻板的。一旦收集到的脉症已经符合某个病证的主症,就应当立即诊断,迅速处治。(二)抓主症必须注意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主症不必悉具。2驭繁就简。3辨别疑似。最后指出的是,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疾病主症系统的掌握都还甚有局限,这就必然限制抓主症方法的运用。这可以视为抓主症方法的局限性,需要用其它辨证施用方法来弥补不足。黄煌

15、一、 生平著作简介黄煌,1954 年生于江苏江阴。1973 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钧先生的指点。1979 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1982 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 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 1 年,1999 年赴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史学研究室研究比较传统医学,2001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上个世纪 80 年代主要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90 年代以后则以名中医学术经验的调查整理与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医案阅读研究的辅导性

16、专著医案助读 。他倡导开展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比较研究, 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勾勒出中医临床医学的传承脉络。他在国内首次开展名中医临床经验的问卷调查研究,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的对全国 330 位名中医的学术经验调查工作,编成了名中医论方药 方药心悟 方药传真等当代名中医临床经验集。他强调中医经典方的研究和应用,重视方证与药证的文献挖掘与现代阐释,提出辨病名结合辨体质的经方应用模式,并致力于经方的普及与推广。他编写了许多简约明快实用的经方医学著作,其中中医十大类方简约通俗, 张仲景 50 味药证质朴凝重, 经方 100 首丰富翔实, 经方的魅力轻松全面, 药证与经方细致可读, 黄煌经方手册快捷实

17、用,出版发行以后,均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以及中文繁体出版。现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主持“经方医学论坛” () 。二、名法:方-病-人辨证模式三、名方1.温经汤吴茱萸三两(9-18) 、当归二两(6-12) 、芎藭二两(6-12) 、芍药二两(6-12) 、人参二两(6-12) 、桂枝二两(6-12) 、阿胶二两(6-12) 、生姜二两(6-12) 、牡丹皮二两(6-12) 、甘草二两(6-12) 、半夏半升(6-12) 、麦门冬一升(12-24)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

18、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九条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方证1 妇人羸瘦,唇口干燥,皮肤枯或手掌皲裂;2 少腹里急,或头痛,或暮即发热; 3或久不受胎,或崩漏,或闭经。方人温经汤证有比较明显的外观特征,即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还有的女性可以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不少女性的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疾病谱闭经、不孕症

19、、习惯性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症、宫颈癌放疗后、黄褐斑、口唇干枯、发枯黄脆等、手足皲裂、指掌角化症。2 当归芍药散当归三两(918) 、芍药一斤(48) 、川芎半斤(24) 、茯苓四两(12-24) 、泽泻半斤(24-48) 、白术四两(12-24)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也可按括号中的剂量改为汤剂内服。原文妇人怀娠,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读绞痛,也读朽痛,前者是急痛,后者是绵绵而痛。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方证1 妇人腹中痛;2 小便不利;3 或冒眩、或头痛、或悸、或肉润、或自下利、或吐水;方人本方

20、最适合的体质,为面色黄,贫血浮肿貌,下肢常有浮肿,月经不调,经常腹痛,大便不成形,常常有头痛头晕、心悸、肌肉痉挛跳动等。疾病谱慢性附件炎、痛经、月经不调、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输卵管粘连不通、输卵管积水、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胎死腹中、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葡萄胎、产后恶露不尽、胎膜残留、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产后尿潴留等。3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10-20)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临床也可改用汤剂内服。原文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

21、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二条方证1 少腹急结;2 面红或紫红,肌肤甲错;3 或漏下不止,或头痛、或不得眠、或悸,或烦。方人就望诊而言,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诊方面,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可称之为瘀血型体质。疾病谱本方多用于妇科炎症及相关疾病。如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输卵管粘连不通、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异位妊娠、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葡萄胎、

22、产后恶露不尽、胎膜残留、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盛 国 荣一、生平著作简介盛国荣(1913 ) ,福建省南安县人。历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八代世医之家。著有盛国荣医学论文集 、 盛国荣医案选 、 中医临床家盛国荣 、茶与茶疗等。二、名法:三、名方:1资肾益气汤组成:生晒参 10 克(药汤炖) 黄芪 30 克 车前子 20 克 茯苓皮 30 克杜仲皮 30 克 地骨皮 15 克 泽泻 15 克功能: 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健脾利尿。主治: 慢性肾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软,四肢轻度浮肿,小便短赤,大便时溏时秘,口干而喜饮,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等。加减运用:1另以玉米须 60 克、水 3 大碗先煎,去渣

23、将汤分 2 次煎上药。2加肉桂 3 克、漂川附子 10 克、干姜 5 克。方歌:资肾汤中苓芪参,车前泽杜可同斟;再加地骨除虚热,标本双兼效可钦。2宁 元 散组成:西洋参 10 克 川七 10 克 鸡内金 10 克琥珀 10 克 珍珠粉 2 克 麝香 0.3 克。功能:解毒强心,利尿安神,活血祛瘀。主治:元气虚衰,倦怠纳呆,头痛恶心,小便短少,心悸气短,出现尿毒症状或心绞痛、心肌梗塞均可服用。方歌: 三七洋参散内金,补虚祛瘀养真阴;安神定志珍珠入,解毒强心麝珀神。3安 肾 汤组成:莲子肉 20 克 芡实 20 克 淮山药 20 克茯苓 20 克 冬虫夏草 10 克 党参 20 克黄芪 20 克

24、杜仲 10 克 猪脬 12 个共炖服功能:滋养脾肾,补益气血,消蛋白尿。主治:慢性肾炎,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尿中蛋白、管型、红血球未能改善,作为治疗及善后预防复发。方歌:莲芡苓蓣号四神,冬虫参芪更堪珍;猪脬杜仲同煎煮,脾肾双虚可回春。赵 棻一、生平著作简介 赵棻(19112000) ,福建省福州人。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著有赵棻医疗经验选集 ,并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详解一书。二、名法:重元气,主运化扶助脾胃元气, “运”中求益,绝不呆补三、名方:1健运麦谷芽汤组成:麦芽 30 克 谷芽 30 克 鸡内金 15 克山药 15 克 党参 1

25、0 克 甘草 5 克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之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方歌:二芽参蓣内金甘,元气全资谷气昌;倘若枢机能健运,何愁百病不安康。2紫 灵 汤组成:紫石英 40 克(先煎) 灵磁石 40 克(先煎) 菊花 6 克 蝉衣 6 克 枸杞子 15 克 菟丝子 15 克 党参 12 克 淮山药 15 克 白茯苓 9 克 甘草 5 克 麦谷芽各 30 克功能:滋水涵木,重镇浮阳。主治:心肾不交的心悸、失眠;气不纳摄的咳逆、哮喘;浊气上逆的头痛、耳鸣;虚风上扰的眩晕、晕厥等。方歌:紫灵蝉菊二芽甘,枸杞参苓蓣菟全;欲使下虚上盛解,浮阳潜

26、降自能安。方 药 中一、生平著作简介方药中(1921 ) ,四川省重庆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方氏 1940 年从师于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1944 年在重庆执业,1952 年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5 年。方氏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和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医学三字经浅说 、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 、 论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兼评伤寒与瘟病学派之争等。二、学术特点: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的新设计辨证论治五步。这五步是:第一步:定位,即按脏腑经络来确定病位;第二步:定性,即从阴阳、表里、气

27、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十四个方面来确定病性;第三步:“必先五胜” ,即在上两步的基础上,分析起主导作用的病理生理变化;第四步:治病求本,即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第五步:治未病,包括已病防传,选择治疗时机、运用五脏一体、通过调节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等。三、名方:1加味一贯煎组成:南沙参 15 克 麦冬 10 克 当归 12 克细生地 20 克 金铃子 10 克 夜交藤 30 克丹参 30 克 鸡血藤 30 克 柴胡 10 克姜黄 10 克 郁金 10 克 薄荷 3 克功能:滋肾,养肝,疏肝。主治: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

28、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方歌:方氏加味一贯煎,沙参麦冬归地联;夜交金铃丹鸡入,柴姜郁金薄荷然;肝病阴虚血瘀者,常服本方体自安。2加味异功散组成:党参 15 克 苍、白术各 10 克 茯苓 30 克甘草 6 克 青陈皮各 10 克 黄精 20 克当归 12 克 焦楂曲各 10 克 丹参 30 克鸡血藤 30 克 柴胡 10 克 姜黄 10 克 郁金 10 克 薄荷 3 克主治:1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等病,证见胸胁满闷,胁下隐痛,纳呆纳少,便溏,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濡细等,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肝乘、气滞血瘀者。2上述肝病患者,虽见有阴虚症征,但服

29、养阴剂后,胃脘不适,纳差便溏者。3当前虽见有阴虚症征,但询问病史,素体脾虚者。方歌:加味异功源异功,参术苓甘青陈同;更加精归焦楂曲,丹鸡柴姜金薄同;肝病脾虚肝乘者,服用本方有殊功。何 时 希一、生平著作简介何时希(1915 ) ,上海市青浦县人。何氏系南宋至今已历 850 年、28 代。青年时博问多师,曾从上海名师程门雪、秦伯未、蔡香荪等问业,广得心传。曾任上海三个中医学校的教授。上海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及专家委员、学术委员。何氏擅长内、妇科,著有中国历代医家传录 、 历代无名医家传录 、 雪斋读医小记 、 何氏八百年医学等书。二、名法:利小便止汗法三、方名:1术泻麋衔汤组成: 生白术 12 克

30、炒泽泻 9 克 麋衔草 15 克 2四甲二至汤组成: 左牡蛎 30 克 炙鳖甲 15 克 炙龟板 15 克 珍珠母 15 克 煅龙骨 30 克(上五味药先煎)熟女贞 30 克 旱莲草 15 克功能:固肌表,密腠理,利水道;平肝阳,柔肝体,敛阴潜阳。主治:止夜汗历久,汗多湿枕被;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典型病例: 大汗齐颈洪 XX,男,49 岁,干部。初诊 1971 年 6 月 7 日。有肝炎、肠炎、高血压(血压 160/115mmHg) 、肘膝踵关节炎、阵发性心悸诸史。近症:虚汗苦极已 2 年多,夜半至晨起,头面汗出,齐颈而还,枕被湿如浸透,家在昆明每晨晒枕及被,已为上班前之必要工作;出差则旅邸汗藩半被,有苦难言,亦常自觉羞愧。脉弦滑,左寸弱尺盛,苔根腻,舌尖红,中裂。3术泻麋衔汤(合)芪附桂枝五物汤组成:生白术 12 克 炒泽泻 9 克 麋衔草 15 克 生黄芪 15 克 熟附片 6 克 川桂枝 6 克炒白芍 9 克 炙甘草 1 克 生姜 2 片红枣 6 枚(按:姜、枣通常不一定入药)功能:固肌表,密腠理,利水道;强肾阳以温分肉,补卫气。主治:止四肢汗出淋漓,而全身无汗;小便少,形寒恶风。方歌:尿何涓滴汗偏多,膀胱失职表空疏;最喜内经麋术法,名方对症愈沉疴。多汗伤其表卫阳,亡羊补牢要思量;玉屏风散力犹小,芪附桂枝五物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