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61174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一)古代埃及:1、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2、发展历史:(1)公元前 3500 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2)公元前 3100 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3)公元前 15 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

2、两洲的帝国。(4)公元前 6 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5)7 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4、文化成就:(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 、 “播种

3、季” 、 “收获季”3 个季节,每季 4 个月,每月 30 天,岁末加上 5 天宗教节日,一年 365 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 1/4 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 ,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 。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1、 “新月沃地”: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 ,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稳定,两河沿岸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2)居民:两河流

4、域的居民: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沃地西部: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他们是犹太人的祖先。 )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伦;乌尔;乌鲁克。2、发展历史:(1)约公元前 3500 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2)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23、文化成就:(1)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制定目的:为了维持统治。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要内容: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重要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即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自由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绘的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这一画面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规定体现了“残忍与不平等” ,与现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2)天文历法: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规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园

6、。(4)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发明了“楔形文字” ,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 22 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三)古代印度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 25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

7、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2)内容与影响:等级 名称 包含的阶层 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重要影响第一等级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如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会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2)促进了佛教的诞生。4、佛教的创建:(1)背景:公元前 6 世纪

8、,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 ,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 ,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 3 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公元前 3 世纪,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3(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 。向北: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

9、缅甸和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公元 1 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见课本P9:佛教传播示意图) 。5、课本 P30 自我测评 1: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对今天仍有直接影响?(1)古代埃及: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2)古代西亚: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 (3)古代印度:佛教;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

10、早期国家与社会:夏朝、商朝、西周。 (史称“三代” )1、夏朝:公元前 2070 年至公元前 1600 年。(1)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 ,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 1600 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2、商朝: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1)公元前 1600

11、 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讨伐“纣王” ,展开“牧野之战”(一次以少胜多战役) ,消灭商朝,建立西周。(2)青铜铸造业发达: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 (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使用广泛”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影响巨大” (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3)文字:甲骨文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

12、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4)从课本 P12 图 116“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说明商朝武器的多样、战争的频繁和军队的强大。从课本 P12 图 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商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3、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镐;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对象: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诸侯的权利:可以从周王那

13、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影响: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2)宗法制:4含义: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制度。宗法等级: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西周强调社会等级,重视人的出身。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

14、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3)礼乐制度:制定: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礼,重视不同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而西周时期完善的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用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害处: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1、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

15、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2、春秋五霸:(1)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出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王室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争做霸主。3、齐桓公首先称霸:(1)称霸原因: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

16、,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称霸标志:公元前 7 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葵丘会盟” ,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4、 “尊王攘夷”的含义: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5、战国七雄:方位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灭亡顺序记忆:韩、赵、魏、楚、燕、齐。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不同点:(1)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

17、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2)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1)消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积极: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5更替的过程。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春秋晚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农民。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9、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为

18、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2)目的(旗号):富国强兵。(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10、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统治期间。(2)主要内容: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政治方面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4)影响: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成功原因:改革符合

19、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6)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三)百家争鸣: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 代表人物所处时期 思想主张 相关经典 百家争鸣共同影响孔子 春秋晚期 (1)政治思想:强调“仁”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2)

20、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私学;学习态度要老实;要按时复习;要谦虚好学等。 (3)整理古籍: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 。论语儒家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孟子老子 春秋末期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 ,希望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老子(道德经 )道家庄子 战国时期 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认为做人应该“顺其自然” 。庄子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

21、互爱)墨子法家 韩非子战国末期 认为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 ,但同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韩非子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6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孙武 春秋晚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兵家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孙膑兵法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P16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

22、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1)以德治国: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2)依法治国: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3)以民为本: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4)清正、廉洁、自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的崇尚“自然” , “顺其自然”的思想。(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6、请判断,下列格言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言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 (孔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

23、 (孟子)(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 (韩非子)(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 (老子)(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家) (孙子)(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 (老子)(7)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家) (墨子)(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9)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法家)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一一一 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1、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2、地理环境:海岸线

24、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城邦纷纷建立。3、城邦时代:(1)时间:(公元前 8 世纪公元前 4 世纪)公元前 8 世纪前 6 世纪,希腊出现了约 200 多个小国,史称“城邦” ;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2)突出特征:小国寡民。 (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古希腊重要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4)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确立标志:公元前 6 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

25、典民主制度。全盛标志: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维护措施(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目的: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以破坏民主制度。优惠权利:为了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客观评价:(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积极作用使雅典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地参政议7政。消极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26、5)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伯利克里的这段话说对了一部分。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但是,雅典公民只是指成年男性公民,只占人口的少数,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5)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6)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哪个国家发展而来的?(马其顿王国)主要靠什么手段成为帝国的?(军事征服)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27、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欧洲: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 ;(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大部分,印度的小部分) ;(非洲:埃及) 。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交融方面的贡献:(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1、罗马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 8 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2)公元前 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3)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2、罗马的对外扩张:(1)公元前 3 世纪早期,罗

28、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2)公元前 2 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争霸战争,最终取胜,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3)2 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称为“罗马帝国的小澡盆” 。3、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4、促使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因素:(1)对外扩张,版图扩大;(2)人口日益膨胀;(3)奴隶制度迅速发展;(4)社会矛盾不断复杂化;(5)公元前 73 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

29、和国的统治;(6)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5、 “罗马和平时期”:罗马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当时,罗马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P23 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贸易往来) 。6、罗马迅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罗马军团兵种齐全、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7、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亚洲:巴勒斯坦。非洲: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8、罗马帝国的衰亡:(1)3

30、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不断;日耳曼人入侵。(2)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 (3)476 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 (4)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于 1453 年灭亡。9、基督教的诞生:(1)背景:公元 1 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征服,遭受残酷压迫,多次起义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神寄托于“救世主”耶稣。这种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 (2)时间(公元 1 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 、创始人(耶稣) 、经典(圣经 ) 、节日(圣诞节、每年 12 月 25 日) 、象征(十字架) 。 (3)教义: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

31、天堂” 。 (4)组织:基督教会。 (5)影响范围:欧洲、北美。 (6)公元纪年的由来: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称为“公元元年” 。8(三)西方文明之源1、古希腊文化:(1)古希腊在民主政治、哲学、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雕塑) 、体育等领域成就斐然,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2)哲学: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烈辩论”的场景。(3)科学:阿基米德被称为“力学之父” ,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

32、辑学等学科体系。(4)文学: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5)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6)美术(雕塑):公元前 5 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7)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代希腊。(8)建筑:古希腊剧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9)名言: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2、古罗马文化:(1)法学:罗马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2)文

33、字:罗马在文字上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古代西亚的腓尼基字母文字) 。(3)建筑:建筑类型:宗教建筑万神殿;纪念性建筑凯旋门、纪功柱;公共建筑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竞技场、浴场等;道路工程建筑高架引水渠、道路。建筑特点:类型多样;规模宏大;道路四通八达;讲究庄严厚重,多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4) “拉丁美洲”的由来:16 世纪前后,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者进入中南美洲,因他们使用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因此中南美洲又称“

34、拉丁美洲” 。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1、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古文明名称 克里特文明(古代希腊)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国家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夏、商、周)文明诞生时间 约公元前 2000年约公元前 3500 年 约公元前 3500 年 约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2070 年周边河流、海洋 爱琴海 尼罗河 两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 黄河、长江文字 希腊字母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甲骨文生产力、大型工程 帕特农神庙 金字塔 空中花园 佛寺、佛塔 青铜器、都江堰城市 雅典、斯巴达 孟斐斯、底比斯 乌鲁克、乌尔、巴比伦摩亨佐达罗、哈拉帕二里头、殷、镐国家机构与制度 奴隶制、城邦民

35、主制度法老、军队、刑法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军队、刑法、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文化 哲学、科学、戏剧、文学、美术、体育、太阳历、木乃伊、解剖学、分科治病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百家争鸣9建筑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1)国家的产生;(2)文字的发明。 (3)阶级、等级的形成。3、大河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尝试说明为什么这些地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大致位于北温带上。地理环境: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

36、洲国家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一)“中世纪”的含义:从 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6 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史称“中世纪” 。(二)西欧封建国家1、法兰克王国:5 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势力最强。2、查理曼帝国:(1)建立:800 年,查理在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成为皇帝,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2)分裂:843 年(9 世纪中期) ,签订“凡尔登条约” ,帝国一分为三,西部发展为“法兰西王国” (法国) ,中部发展为“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 ,东部发展为“德意志王国” (德国) 。3、英吉利王国:公元 5 世纪,日耳

37、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建立起一些小国。这些小国互相兼并,9 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英国) 。(三)西欧“封建制度”1、确立标志:9 世纪,随着查理曼帝国的扩张,许多破产农民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了封建土地制度,标志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2、主要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处于垄断地位。3、对立阶级:封建主和农奴。4、中古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各级封主与封臣之间结成主从关系,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

38、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主从关系。 (即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四)西欧“封建庄园制度”1、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庄园的所有者:国王、贵族和教会(即封建主) ;庄园的劳动者:农奴。2、庄园的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包括领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耕地和公共牧场等。3、庄园的主要特点:在经济上“自给自足”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个别自己不能生产的必需品如盐或铁,才从外部购买。(五)西欧“封建农奴制度”1、农奴应该承担的义务:(1)租种领主土地,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2)

39、要为领主服劳役。2、农奴的特点:(1)农奴常年劳累,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发泄不满。 (2)缺乏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 (3)生活极端贫困,平均寿命较短。(六)基督教文明1、 “丕平献土”:8 世纪中叶,在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夺取了法兰克王国的王位。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基础。2、法兰克国王与教会之间为什么会建立起合作关系?10基督教宣传“君权神授”的观念认证了国王地位的合法性;国王利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国王和教会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3、教会在欧洲中世纪的垄断地位:(1)政治:教会利

40、用国王的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2)经济:通过巧取豪夺和接受国王的赐赠,逐渐控制了西欧封建地产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地产上经营庄园。剥削农奴,征收“什一税” 。 (直接占有大量的地产)(3)思想: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谁反对基督教神学,谁就要受到教会打击迫害。(4)教育和文化:由于当时老百姓和贵族都不识字,教会便垄断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们宣读圣经 ,宣传教义,将基督教的影响传到城乡的各个角落。(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条件:从 11 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

41、的涌现。2、代表性城市:(1)巴黎和伦敦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12 世纪时,巴黎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 (2)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活跃。 (3)佛罗伦萨以手工业享誉欧洲。3、作用:(1)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的形成。 (2)促进市民阶级的形成。 (3)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4、行会:手工业者按照不同行业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条件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为了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5、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P34 阅读卡。(1)一些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方式取得自治权。(2)城市居民还通过斗争摆脱了农奴身份,

42、成为自由人。(3)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消与领主的隶属关系,成为自由人。6、中世纪西欧的农村与城市、农奴与市民的差别:(1)政治上:农奴缺乏人身自由,与封建主之间存在封建依附关系。城市市民则享有很大的自由。(2)经济上:农村庄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城市则商业发达,贸易繁荣,比较开放。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一)阿拉伯半岛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的交通要冲,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和沙漠。2、生活方式与社会状况:半岛上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

43、场而互相仇杀,社会矛盾十分激烈。面对社会动荡,各个阶层的人都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二)伊斯兰教的创建1、背景: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2、创建:(1)时间:610 年;(2)创始人:穆罕默德;(3)经典:古兰经 ;(4)教徒:穆斯林;(5)建筑:清真寺。 (6)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3、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伊斯兰教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反对。622 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在那里获得支持。这一年因此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元的元年。11(三)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伊斯兰教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统一之间的关系(1

44、)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 (2)伊斯兰教宣扬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统一。2、基本统一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军队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到他去世之前(632 年) ,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半岛基本实现统一。(四)阿拉伯帝国1、建立: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 7 世纪中期起,穆斯林军队先后征服了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 8 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繁荣:帝国初期的 100 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

45、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3、衰落:由于阿拉伯帝国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社会矛盾日趋激烈,10 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五)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辉煌的文化成就:(1)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数学这:阿拉伯人在数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现代“代数学”一词也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编著的代数学著作传入欧洲后,直到 16 世纪仍为各大学的通用教科书。医学:阿拉伯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阿拉伯最著名的医生有:巴格达医院院长拉齐斯,著

46、有医学集成 。伊本西那,写有医典 。(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主体建筑风格多为宏伟的圆顶,周围环绕拱形回廊与高高耸立的尖塔。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3)文学: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 ,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2、文化成就辉煌的原因:(1)阿拉伯民族是个善于学习、重视文化的民族。 (2)阿拉伯帝国时期是阿拉伯文化形成与发展时期,当时人才辈出,他们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3、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1)将许多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为日后文化的

47、传播奠定了基础。 (2)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 (3)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 (4)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5)将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1)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具有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埃及、两河流域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很强的包容性。第三课 日本

48、的大化改新(一)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1、1 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2、5 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宗教信仰:日本盛行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日本人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太阳神天照大神。天皇也被称为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天照大神主宰人间。123、7 世纪: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4、8 世纪:701 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5、10 世纪: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二)大化改新1、背景:(1)7 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日本周边,当时

49、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 (3)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建立天皇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4)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2、过程:(1)645 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反对改革的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孝德天皇继位,年号为“大化” 。 (2)646 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3、内容:(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4、意义:(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2)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三)古代中日文化交流:1、使者往来:(1)据史书记载,大约 2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