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牧必背诗四+2 首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纷纷:形容多; 行人:行旅在外的人;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译文及诗句含义:清明/时节/雨/纷纷译:清明节细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译: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借问/酒家/何处/有译: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 牧童/遥指/杏花/村译: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 ) ,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2、/二月/花。注释:山行:在山里走; 远上:登上远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斜(xi):倾斜; 坐:因为; 于:比;石径:石头砌的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叶经深秋寒霜后变成红色译文及诗句含义:远上/寒山/石径/斜(xi)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首句写山,写山路。 “寒”字点名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绵长;“斜”字写出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译:在白云飘浮的地方依稀有些人家。第二句写人家。 “有人家”写出深山充满生气。停车/坐爱/枫林/晚译:不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晚景。第三句写因夕照枫林的晚景迷人,所以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
3、花译:那经霜的火红枫叶远胜于二月盛开的红花。末句为全诗中心句。诗人通过一片红色看到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莺啼:莺啼燕语; 郭:外城,指城镇; 酒旗:酒帘,高悬于酒店外;楼台:指寺院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南朝:指东晋之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的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 ; 四百八十寺:形容寺院众多,这里四百八十寺为虚数 译文及诗句含义:千里/莺啼/绿/映红译:江南大地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译:傍
4、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前两句写江南春光明媚。千里莺啼,绿叶红花,水乡、村落、青山、城郭、风中飘动的酒旗,有静有动,一片祥和安宁景象。南朝/四百/八十/寺译: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后两句写江南春雨绵绵。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缥缥缈缈、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全诗的主旨:描绘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别有一番情趣。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注释: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 银烛:白色的蜡烛; 冷:
5、烛光微弱;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皇宫的石阶; 坐看:坐着朝天看译文及诗句含义:银烛/秋光/冷/画屏译: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轻罗/小扇/扑/流萤译:(宫女)手拿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第二句写宫女借扑萤火虫打发时光,排遣愁绪。天阶/夜色/凉/如水译:夜色洒在石阶上如水般凄凉。第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孤独凄苦。坐看/牵牛/织女/家译:独自坐下仰望牵牛星和织女星。末句借羡慕牛郎织女,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全诗的主旨:写一个失意宫
6、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赠别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zn)前/笑/ 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释:多情: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译文及诗句含义:多情/却似/总/无情译:分别时刻分明是多情的,却难以用言语表达,让人感到好像无情。 惟觉/樽(zn)前/笑/ 不成译:告别宴会上想要装出笑脸却没有成功。蜡烛/有心/还/惜别译:桌上的蜡烛好像懂得我的惜别之情。 替人/垂泪/到/天明译:滴滴烛泪替我们流到天亮。全诗的主旨:诗人借物抒情,把分别时那种难解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 )/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释:长安:今西安; 次第:依次打开; 红尘:飞扬的尘土;妃子:杨贵妃; 知是:知道;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译文及诗句含义:长安/回望/绣/成堆译:从长安城回望过华清宫,一片锦绣。 山顶/千门/次/第开译:千扇宫门依次打开。一骑(j)/红尘/妃子/ 笑译:一名使者骑着快马前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杨玉环嫣然一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译:没人知道是她喜欢吃的荔枝已从南方运来。全诗的主旨:这是一首讽喻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纵情享乐为题材,揭露他们的误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