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户:门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积水
2、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
3、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起趣相投 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一、填空2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_,字_,号_。北宋_家。和父亲_、弟弟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
4、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5、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9、记承天寺夜
5、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二、简答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答: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庭中。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
6、怀的自我排遣。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4、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闲人”含义是什么?答:“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是“闲人”的
7、自慰罢了。3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
8、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错纵横。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答:不是。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写出 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
9、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答: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1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
10、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三、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4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
11、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项
12、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乐者”的“乐” 与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6、下列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明月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承天寺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两篇都写月,明月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承天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明月中的“婵娟”
13、指月中的仙女;承天寺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D、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去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5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 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二、字词积累1、生字 无与乐(l)者 遂(su) 藻(zo)荇(xng)2、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
14、)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 写情自然。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五、难点突破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
15、,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4、你是如
16、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6-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17、(写出两句) ,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
18、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七、开放型试题: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
19、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
20、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眉州眉山人 代 家。2、解释加粗的词。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1、耳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1)、 理由: 。(2)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8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念无与为乐者 ”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
22、怎样的心情?8、“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认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 ,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 闲”?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912、“月色入户 ”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13、按原
23、文默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至少两例)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参考答案: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2、窗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考虑 睡觉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相互错杂 只是3、(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4、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4、(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2)、仕途失意的落寞。5、见月色之美的欢喜之情。6、(1)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2)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寻访好友的举动。7、空明、澄澈。 被贬月夜游寺正是消 释抑郁的具体行为。108、欣赏如水月色、婆娑的月影时的愉悦快慰之情。9、“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10、“庭下如积水空明” 被贬之后,内心孤独、失落,而又刻意达观的复杂情怀是一致的。11、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
25、作为一个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不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验吗?12、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4、(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5、(1)倚树听流泉,开帘见新月。(2)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11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训练题一、
26、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 14 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
27、者 D相与步/于中庭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参考答案:1. 介词,因为 只,不过 2.B3.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4.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28、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参考答案: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4.旷达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29、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1、苏轼,唐宋。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 4、考虑,想到
30、散步(或漫步、走、行走)135、(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6、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1-5 题。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31、,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译文: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
32、、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参考答案:1、(1)端起洒杯 (2)考虑 2、B14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
33、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1.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34、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怀民亦未寝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
35、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参考答案:1、遂:于是,就 寝:睡觉 但: 只15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36、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1A 2D 3C 八、(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3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月色入户 户: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1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3这两段文字都
38、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门 精巧2、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释下列
39、加点的词。月色入户 户 怀民亦未寝 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门 睡觉 2.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十、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 14 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0、;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7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 ) 月色入户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夕日欲颓,
41、沉鳞竞跃。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 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参考答案:1.消散(或“消歇”“散去”)门 院子(或“庭院”)只是(或“只”)2. B 3.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描写 议论 闲 仙 十一、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 1 一 4 题。【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42、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l) 左牵黄,右攀苍( ) (2)念无与为乐者( )18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3、按要求回答下列
43、问题。(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参考答案:1 、(l)黄狗
44、(2)想 2 、B 3、(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十二、【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45、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1解释加点的词。陶后鲜有闻 鲜: 濯清涟而不妖 濯: 亭亭净植 植: 相与步于庭中 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参考答案:1(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192(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托物
46、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十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参考答案】:1.北宋 苏轼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3. B十四、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 14 题。【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