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夏泉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何莉娜 孙景波 华荣 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省中医 院脑病中心岭南林夏泉学术流派工作室 关键词: 胃肠病; 肝脾同治; 脾胃分治; 花类药; 岭南名医; 林夏泉; 作者简介:何莉娜 (1982-) , 女, 副主任中医师, 研究方向:中医经典方剂及岭 南特色方药。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刘茂才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国中医 药人教发201347 号) 林夏泉 (1908-1980) , 广东台山人, 1931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是广 东省中医院建院史上九大名医之一, 以医术精湛、学识渊博、临床多效验而深受 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热
2、爱, 并于1979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 林老 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和儿科疾病, 尤擅脑病、脾胃病的治疗, 并积累了丰富的临 床经验。岭南地处亚热带, 终年温暖潮湿, 脾胃病为岭南多发病、常见病。岭南 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 有着诸多宝贵经验。林老认为脾胃病, 如慢性胃炎、慢 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发病, 当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林 老继承了岭南医家“肝脾同治, 脾胃分治, 重在调气”的治疗原则, 善于就地 取材, 善用芳香轻清类花草药材2, 临床颇有效验, 分析总结如下。 1 肝脾同治, 脾胃分治 林老在脾胃病治疗上是以“肝脾同治, 脾胃分治, 重在调气”为原则的。
3、 “脾胃 分治”指治脾当以“运化法”, 治胃当以“养阴和胃法”, “运化法和养阴和 胃法”相结合。“运化法”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中的温补脾阳, “养阴和胃” 则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养胃阴”的思想。胃肠病多受忧思恼怒 或情绪抑郁不疏影响, 出现肝气横逆犯脾, 胃失和降, 脾失健运, 气机不畅, 治疗上在注重“脾胃分治”的同时, 还应当“肝脾同治, 重在调气”3。 1.1 脾胃分治, 相互兼顾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升发脾阳的思想, 并提出“升阳九法”。脾胃论 中又有“湿能滋养于胃, 胃湿有余, 亦当泻湿之太过也。 胃之不足, 惟湿物能滋养。”基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叶氏提出“纳食主胃, 运化
4、主脾, 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 “太阴湿土, 得阳始运, 阳明阳土, 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 胃 喜柔润也。”临床上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 不可偏废。广州地区气候潮湿, 脾土易受困而聚湿生痰。林老认为:“运化法”即健脾补气是治疗脾胃病的第一 大法则。 不过固护脾阳虽然重要, 治疗上亦不能光为了补脾而伤胃阴, 当兼顾胃 阴, 用药上当以甘淡平和为主, 不至攻伐胃阴。用药方面可选用党参、黄芪、云 苓、乌豆衣 (白术、炙甘草两药较腻滞, 胃口好时也可使用) 。同时, 湿浊困脾 严重者也可选用一些运脾化湿药, 如:茯苓、蚕砂。如果胃阴耗伤明显, 还应以 “养阴和胃”为主治疗原则, 用药可选沙
5、参、麦冬、天冬、玉竹、白芍、女贞子、 山药等。 1.2 肝脾同治, 重在调气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治肝不 应, 当取阳明”。 治疗脾胃病, 当肝脾同治, 重在调气。 林老在脾胃病的治疗上, 亦认为应该调治肝脏, 以安脾胃。 脾胃功能又当以通降为顺, 治疗上当以调畅气 机为先, 调畅气机的同时, 又不能太过攻伐脾胃。 药物使用上, 当选用行气化气 药, 如砂仁、白蔻仁、枳壳、木香等;养阴行气柔肝药, 如佛手、白芍;行气疏肝 药, 如台乌、青皮。 2 善用花类药 花类药的使用最早源于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王冰注 曰:“兰草味辛热平, 利水道
6、, 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 以辛能发散故 也。”这里的兰草指佩兰, 但也可扩展为芳香甘平的花类药。“除陈气”则如王 冰所说“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 也就是调畅胃肠气机、去浊化湿之意, 所以适合治疗胃肠病。据本人查阅 1987年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学会会刊, 广州名 医吴粤昌试论岭南医家用药特色所述, 岭南医派奠基人, 杨鹤龄、郭梅峰、 吕楚白、吕安卿等四大名家, 皆以善用花类药著称。 岭南儿科名医杨鹤龄在儿科经验述要的自序中说:“北方高亢, 南方卑湿”, 他根据四季变化, 选择不同的花草药, 春天加牡丹花、玫瑰花, 夏天加白莲花、 莲蓬, 秋天加菊花、素馨花, 冬天加腊梅花, 杨老还经
7、常使用糯稻根、夜香花、 金蝉花、鸡蛋花、木棉花、苦瓜干、石榴叶4。另一位岭南名医郭梅峰, 亦喜 用岭南甘甜的花草药, 他在梅峰医学中提出:花者华也, 乃草木精英, 诸花 皆散, 故花可散邪, 外感用之;花味芳香, 芳香以解郁, 故杂病用之。郭老一生 善用芳香甘平之南豆花, 认为南豆花气香醒脾, 并喜与葛花同用, 清解中兼能 调和脾胃;他还提出风邪用南豆花, 寒邪用茉莉花, 暑邪用荷花, 湿邪用木棉花, 燥邪用菊花, 火邪用鸡蛋花5。 林老继承了先贤医家使用花草药的用药思路, 认为花草药清轻、 甘平, 无峻猛伤 正之嫌, 亦无峻补益精之功, 能灵活通变, 辛开苦泄, 调和气机之阻塞, 又能 理气
8、不伤阴, 兼顾脾胃。 在脾胃病治疗上, 胃痛林老最喜用素馨花, 认为此药既 能养肝疏肝, 又善行气止痛, 用于肝脾不和的胃痛最为合适, 并可兼用黄皮核、荔枝核, 行气散结;食滞林老则喜用槟榔花、川朴花, 槟榔花用鲜品更佳, 此药 如本草纲目所说, 能“下气消食”, 川朴花则能轻清宣浊, 这两药较其他芳 香化湿药, 药力更显平和, 不易伤正;去火用鸡蛋花, 意在保存津气, 又得芳香 透解;胃寒痛的话, 林老喜用生大叶蒟, 温脾燥湿;胃阴不足, 则用糯稻根, 益 胃生津。 3 推崇药少力专 用药精专、善用轻方小剂是岭南名医治疗脾胃病的又一特点。用药如用兵, 兵贵 精不贵多, 将在谋不在勇。经长期实
9、践验证, 行之有效的方剂一般味数都不多。 伤寒论的方剂平均为五味, 临证指南医案的方剂平均为六味, 而汤头 歌诀的方剂平均是十味。盲目地加药, 其实是对药物功效不掌握、心无定见的 表现。杨鹤龄在儿科经验述要中曾经提出“倘用药杂乱, 投入与病毫不相干 之品即属无害, 亦足减低药效。 ”在坚持用药精专的同时, 岭南名医治疗脾 胃病, 一般会用轻方小剂。一则怕盲目加大药味药量会“药过病所”;二则会加 重患者经济负担;三则治疗脾胃病的药, 如果药量太大, 恐其会阻碍脾胃运化, 再者轻方小剂不会那么难喝, 也使患者能有更好的依从性。 林老在治疗脾胃病方 面, 提出用药当有针对性, 推崇药少力专, 以防药
10、物相互干扰。 林老用药多在八 味到十味, 用量多在三到五钱, 花类药一般用量为一钱半。 4 病案举例 例1:刘某, 男, 45 岁, 1964年 6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部隐痛 10年, 加 重2天。缘患者 10 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 以持续性隐痛为主, 饥饿及 劳累加重, 2天前饱餐并饮冷饮后, 胃脘痛再次发作, 胃脘隐痛喜按, 呕吐清涎, 口淡, 便溏, 舌淡苔白, 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中, 化气散寒。 处方:党参、 茯苓、 黄芪各15 g, 佛手、白术各 12 g, 木香 (后下) 6 g, 樟木子、春砂仁 (后下) 各 5 g。5 剂, 水煎服, 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
11、坚持服药3个月, 守原方, 视症状 变化稍有加减, 胃脘痛基本无发作而停药, 其后未再就诊。 按:此例患者口淡, 便溏, 脉细弱, 一派脾阳不足的表现, 故以补益脾气为主, 用药选用甘淡平和之品, 以防攻伐胃阴。樟木子温胃和中止痛, 又以佛手、木香 调节气机, 兼以疏肝, 达到肝脾同治的效果。 例2:朱某, 女, 50 岁, 1981年9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脘腹胀痛2 年, 加重1 周。缘患者2年前丈夫离世后, 开始反复出现脘腹疼痛, 情绪抑郁、忧伤, 晚上 辗转难眠, 1周前再次出现脘腹胀痛, 少腹及胁下痛, 泛酸嗳气, 舌苔白, 脉 弦。治法:疏肝和胃, 运脾化气。处方:素馨花、川朴花、
12、槟榔花 (后下) 、砂仁 (后下) 各5 g, 佛手、台乌各 10 g, 白芍、乌贼骨各 12 g, 糯稻根 15 g。服药 7剂后脘腹疼痛缓解, 又反复劝说疏导, 服药 1月后渐能入睡。守方半年, 上述 症状未再发作。 按:此例患者以疼痛为主, 部位在少腹、胁下, 加之发病与情绪有关, 考虑肝气 横逆犯胃引起, 故以岭南花类药素馨花、川朴花、槟榔花轻清宣浊, 行气止痛, 而不伐胃阴, 兼以台乌行气疏肝, 白芍养阴柔肝, 糯稻根兼养胃阴, 乌贼骨制 酸护胃, 故能取效。 参考文献 1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广东 省中医药学会.岭南中医药名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118-123. 2余洁英, 邱仕君, 刘成丽, 等.广州地区名中医脾胃病验方统计分析J.现 代医院, 2009, 9 (7) :8-9. 3林夏泉.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体会J.新中医, 1977, 6 (5) :14-16. 4刘建汉, 郭荣辉, 张广丽.岭南儿科双璧治疗特色讨论J.湖北中医学院 学报, 2009, 11 (5) :48-50. 5郭燕文, 杨干潜.郭梅峰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J.新中医, 1981 (4)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