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管插管病人护理气 管 插 管 :将 一 特 制 的 气 管 内 导 管 经 声 门 置 入 气 管 的 技 术 称 为 气 管插 管 。 这 一 技 术 能 为 气 道 通 畅 、 通 气 供 氧 、 呼 吸 道 吸 引 和 防 止误 吸 等 提 供 最 佳 条 件 。 作 用 及 意 义紧 急 气 管 插 管 技 术 已 成 为 心 肺 复 苏 及 伴 有 呼 吸 功 能 障 碍 的 急 危 重症 患 者 抢 救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措 施 。 气 管 插 管 术 是 急 救 工 作 中 常 用 的重 要 抢 救 技 术 ,是 呼 吸 道 管 理 中 应 用 最 广 泛 、 最 有
2、效 、 最 快 捷 的手 段 之 一 ,是 医 务 人 员 必 须 熟 练 掌 握 的 基 本 技 能 ,对 抢 救 患 者 生命 、 降 低 病 死 率 起 到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且 能 够 及 时 吸 出 气 管 内 分泌 物 或 异 物 ,防 止 异 物 进 入 呼 吸 道 ,保 持 呼 吸 道 通 畅 ,进 行 有 效 的人 工 或 机 械 通 气 ,防 止 患 者 缺 氧 和 二 氧 化 碳 潴 留 , 气 管 插 管 是 否及 时 直 接 关 系 着 抢 救 的 成 功 成 否 、 患 者 能 否 安 全 转 运 及 患 者 的 预后 情 况 。 【 症 状 护 理
3、】 1.根 据 病 人 的 年 龄 、 性 别 、 身 材 大 小 、 插 管 的 途 径选 择 导 管 及 用 物 。 2.对 呼 吸 困 难 或 呼 吸 停 止 者 , 插 管 前 应 先 行 人工 呼 吸 、 吸 氧 , 以 免 因 插 管 而 增 加 缺 氧 时 间 。 3.固 定 导 管 , 检查 其 深 度 。 保 持 气 管 插 管 下 端 在 气 管 分 叉 上 1 2cm, 插 管 过 深导 致 一 侧 肺 不 张 , 插 管 过 浅 易 使 导 管 脱 出 。 选 择 适 当 牙 垫 , 以 利于 固 定 和 吸 痰 。 质 地 柔 软 的 气 管 插 管 要 与 硬 牙
4、垫 一 起 固 定 , 可 用胶 布 、 寸 带 双 固 定 , 防 止 移 位 或 脱 出 。 寸 带 固 定 不 宜 过 紧 , 以防 官 腔 变 形 , 定 时 测 量 气 管 插 管 与 在 门 齿 前 的 刻 度 , 并 记 录 。 同时 用 约 束 带 束 缚 双 手 , 防 止 病 人 初 醒 或 并 发 精 神 症 状 时 自 行 拔 管而 损 伤 咽 喉 部 。 每 日 更 换 牙 垫 及 胶 布 , 并 行 口 腔 护 理 。 4 保持气道内湿润吸 氧 浓 度 不 可 过 大 , 一 般 以 12 升 /分 为 宜 , 吸 氧 针 头 插 入气 管 导 管 内 一 半 。
5、痰 液 粘 稠 时 , 每 4 小 时 雾 化 吸 入 一 次 , 或 向 气管 内 滴 入 湿 化 液 , 每 次 25ml, 24h 不 超 过 250ml。 5 随 时 了 解气 管 导 管 的 位 置 可 通 过 听 诊 双 肺 呼 吸 音 或 X 线 了 解 导 管 位 置 和 深度 , 若 发 现 一 侧 呼 吸 音 消 失 , 可 能 是 气 管 插 入 一 侧 肺 , 需 及 时 调整 。 6.吸 痰 时 注 意 痰 的 颜 色 、 量 、 性 质 及 气 味 , 发 现 异 常 及 时 通知 医 生 , 并 给 予 相 应 处 理 。 吸 痰 时 严 格 执 行 无 菌 操
6、作 , 使 用 一次 性 吸 痰 管 , 吸 痰 顺 序 为 气 管 内 口 腔 鼻 腔 , 不 能 用 一 根 吸 痰管 吸 引 气 管 、 口 鼻 腔 。 每 次 吸 痰 时 间 不 能 超 过 15 秒 。 7 气 囊 管理 机 械 通 气 病 人 应 首 选 低 压 高 容 量 气 囊 气 管 导 管 。 气 管 导 管 过 细致 气 管 漏 气 、 气 囊 漏 气 , 可 触 发 低 通 气 量 报 警 , 故 选 择 导 管 型 号要 适 宜 , 并 检 查 气 囊 是 否 漏 气 ; 气 囊 充 气 要 缓 慢 , 充 气 量 为5 10ml, 最 好 在 气 囊 测 压 表 的
7、 监 测 (充 气 量 )下 , 根 据 病 人 的 循 环情 况 及 气 囊 充 气 时 间 , 适 当 调 整 气 囊 充 气 量 , 尤 其 对 低 血 压 或 休克 病 人 则 应 相 应 减 少 气 囊 压 力 , 以 保 证 局 部 组 织 血 供 。 气 囊 应 每隔 6 8h 放 气 一 次 , 每 次 约 5min, 以 解 除 局 部 粘 膜 压 力 , 避 免 气管 粘 膜 长 时 间 受 压 引 起 溃 疡 或 坏 死 。 放 气 前 先 吸 净 气 道 内 、 口 鼻腔 、 咽 喉 部 的 分 泌 物 , 预 防 分 泌 物 误 入 气 道 导 致 病 人 剧 烈 呛
8、 咳 、吸 入 性 肺 炎 甚 至 窒 息 。 8 气 管 插 管 后 监 测 血 氧 饱 和 度 、 心 率 、 血压 及 血 气 指 标 。 【一般护理】 1.病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定时更换固定的胶布并做好口腔及胸部的护理。 3.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液体入量保持每日 25003000ml。4.更换体位时,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扭曲。 5.拔管前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 6.拔出气管插管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保持呼吸道通畅。 7.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不安。 意外脱管1.2 脱管 判断 (1)缺氧及二氧化碳
9、潴留的表现 SpO2 下降, 血气分析示 PO2 下降、PCO2 上升;原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明显增多,呼吸费力,人机对抗明显;患者心率、血压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等;(2)呼吸机监测显示:呼出潮气量低于设置潮气量 10%以上 ,气道压由于人机对抗及 会厌阻挡等原因在脱管早期下降不明显;(3)听诊两肺呼吸音较低,但对称;(4)导管口距门齿距离拉长;(5)吸痰管插入较不畅。当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出现上述情况,在呼吸机管道连接紧密、气囊无漏气的情况下,用少许棉丝放于患者口腔旁,如棉丝飘动明显,证明气管导管已部分脱出,即导管前端(出口处) 已露在声门上方。 2.1 导管脱出原因 (1
10、)患者体形肥胖、颈较短, 插入时位置过浅;(2)患者因疾病或对口插管不适应等,烦躁明显, 配合不良;(3)固定不够牢固、翻身、口腔护理等操作致导管部分脱出。2.2 预防与护理2.2.1 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测量长度 对气管插管患者目前多用双道胶布交叉固定导管,但意外脱管的发生仍较多,因此心肺复苏指南 2000 提出有条件的用气管插管固定器以加强气管插管的固定,同时每班测量导管距门齿距离,一般成人在 2026cm,如变短应注意导管是否脱出,胶布每天 换,遇潮湿及时更换,并由二人操作为妥, 更换前后均应观察导管距门齿距离,并适当转动导管, 以确定位置准确再固定。有些患者并无明显改变,主要由于导管在口
11、腔内弯曲较多造成假象。2.2.2 加强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语言交流障碍以及无亲属陪伴等诸多原因,清醒患者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如紧张、恐惧、孤独无助、急躁、忧虑、抑郁、绝望等, 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对气管插管的耐受与配合。因此,应及时向患者宣教插管的目的、意义及暂时性,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如使用头势语言、手势语言、卡片语言及文字语言等,使其能与医护人员及时交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躁动明显的予适当约束及使用合适的镇静剂,以减少意外脱管的发生。2.2.3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呼吸参 变化 在机械通气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绪、心率、血压等变化并记录;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呼吸参数显示有无异常;定期进行血气监测等发现异常应具体分析原因,不可盲目先调整设置的呼吸机参数。 2.2.4 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 经口气管插管因存在清醒患者较难耐受等诸多缺点,故非紧急情况尽可能采用经鼻气管插管, 既使患者易耐受,也便于固定与口腔护理等,以减少脱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