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1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二、心理发展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其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价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三、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 平衡性(三)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 心理发展过程 中增长和消退的辨证统一(五) 心理发展进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揭示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和环
2、境的关系;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3、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4、不同心理机制是否存在“关键期” 。五、发展心理学的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于 1882 年发表了儿童心理 ,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三)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四) 、从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标志:1957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取代“儿童心理学”六、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二)纵向研究:
3、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地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七、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3)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高尔顿:遗传定律 人的能力得自遗传2.环境决定论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0-6岁 童年期 青春期成人期老年期第一发展加速期平稳发展期第二发展加速期缓慢发展期下降变化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样本量 大 少而且易流失时间 短 长,而且可能出
4、现新变量成本 低 人力和时间成本高对变化过程的反映 不连续连续,便于揭示质变和量变,确定稳定期和快速期对因果关系的反映 难 易组间差异归于发展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可以重复测量效应 不存在 存在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2(2)片面的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发展中的作用(3)否认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华生:“给我 12 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二)二因素论(1)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2)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3)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施太伦:遗传+环境吴伟士:遗传 x 环境(三)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1、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
5、联系得制约关系2、遗传与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八、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A 心理发展的实质: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主体与环境的平衡。B 心理起源于:动作2、皮亚杰的心理建构说认知结构:1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图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2 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3 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环境的需要。4 平衡: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趋向于与环境平衡。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
6、、社会环境、平衡。 4、儿童心理发展划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A 主要特征: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B 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前运算阶段(2-6、7 岁)主要特征:A 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 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C 思维的不可逆性D 未掌握守恒(守恒:指无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本质是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主要特征: A 获得了守恒概念B 思维具有可逆性C 进行逻辑运算D 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
7、)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 岁)主要特征:A 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B 能够提出假设C 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D 从识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5、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1)前道德判断(4-5 岁)特征: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4、5 岁-8、9 岁)特征:A 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B 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 进行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8、9 岁以后)特征:A 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B 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相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3对的自主权(二
8、)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划分标准心理社会危机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中心环境 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母亲 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双亲 意志品质幼儿期 4-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家庭 目标品质童年期 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邻居.学校 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同伴 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性爱.婚姻 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家教.传统 关心品质成年晚期50-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人类.亲友 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
9、渐形成的过程;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从出生到衰亡的毕生发展;4、二维性的发展学说。(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人的内部因素、行为、环境。2.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A 低级心理机能: 受个体的生物成熟规律所制约,例如情绪B 高级心理机能: 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例如价值观C 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维
10、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 4 个标准:(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2)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在致可分为 3 种水平,6 个阶段: A 前习俗水平:
11、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相对论者快乐主义定向阶段:a 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b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B 习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阶段: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维护权威和秩序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4C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道德普遍原则的定向阶段: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A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B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C 环境和文化的
12、影响只能改变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第二节 婴儿期心理发展 0-3 岁一、婴儿的动作发展:A 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B 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C 受环境的影响D 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三) 、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A 手的抓握动
13、作: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B 独立行走:意义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了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机会。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 、感知觉发展:A 感知觉时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B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C 婴儿期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1、研究方法的突破(
14、认识的转变)A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去反应。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映又会增强。B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好程序。优先注视范式研究方法的指标:注视时间。2、视觉的发展:1) 、视觉集中:出生 3 周的婴儿实现开始集中在物体上。2) 、视觉追踪:出生 1248 小时的新生儿中有 3/4 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 、颜色视觉:出生后 15 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 个月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趋近成熟水平4) 、光的觉察:出生后 2496 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 、视
15、敏度:出生后 24 小时的新生儿只有成人的 13%,其后开始稳定发展。发展最快时期 7-10岁3、听觉的发展:1) 、听觉得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映,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 、语音感知:对人的语音感知能力十分敏感, 。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 、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 个月以前就能辨别旋律和曲调。4) 、视听协调:初生婴儿有听觉定位能力,视听协调能力能辨别视听信息源一致。4、味觉、嗅觉、肤觉的发展: 1) 、味觉: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2) 、嗅觉:出生 24 小时的新生儿就有表现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53) 、肤觉:触觉、温觉、痛觉、3 岁前占主导地位5、空间知觉:1
16、、形状知觉:3 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6 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视崖: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3、方位知觉:3 岁能辨别上下,4 岁能辨别前后,5 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 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二)婴儿期的记忆的发展1、0-3 个月:条件反射的保持时间不断延长,新生儿末期经反复训练建立起的眨眼条件反射可保持10 天之久;23 个月的婴儿建立起来的记忆可保持 30 天之久。2、3-6 个月:长时记忆可保持数周3、6-12 个月: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能力增强、出现大量模仿动作4、12 个月以后:言语记忆和延迟模仿。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婴儿表象记忆
17、和再现能力的初步形成。(三) 、婴儿期的思维的发展:典型特征: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2、间接性和概括性开始出现。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练习,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四)婴儿期的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的理论:A 后天学习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代表理论:强化论: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形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学:运用选择性模仿来解释言语的获得。B 先天成熟论:强调成熟
18、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个别语法)的创始人。C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2、婴儿言语的发展A 婴儿声音发展的顺序: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B 婴儿句法的发展顺序: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C 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3 岁左右三、婴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一)情绪的发展1、笑的发展:(1)自发性微笑(05 周):婴儿出生后 12 天就有笑的反应(2)无选择的
19、社会性微笑(5 周4 个月):对熟人与陌生人都报以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个月以后):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2、哭的发展:(1)生理反射性的哭(2)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哭(3)主动操作性的哭3、婴儿恐惧的发展:(1)本能的恐惧:声大、位置变化、疼痛(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水烫、猫抓(3)怕生:(4)预测性恐惧:黑暗、狼外婆(二)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 40%、困难型 10、迟缓型 15、混合型 35(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人(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联结。1、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有差
20、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6(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2、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1)安全型依恋积极依恋(2)回避型依恋消极的不安全依恋(3)反抗型依恋消极的不安全依恋(四)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哈特将婴儿自我意识分两大阶段:1、主体我展阶段(515 个月)2、客体我发展阶段(1524 个月):能用适当人称代词(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四、婴儿期的心理卫生:1、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2、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母亲教养行为的衡量指标:反应性、情绪性
21、、社会性刺激3、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4、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心理发展 36岁 主导活动:游戏一、 幼儿的游戏:(一)关于游戏的理论1、精神过剩论: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2、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3、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4、重演论:通过游戏对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5、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6、认知论: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认知学平的反映(二)儿童游戏的发展:1、婴儿的游戏特点:成人婴儿游戏2、幼儿象征性
22、游戏的特征:(1) 、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 、活动的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行为有类似性(3) 、在于活动过程,而不在于结果(4)具有想象的特点(5)具有概括性质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规则性游戏4、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为:(1)独自游戏(2)平行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4、培养健全人格5、增强体质二、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1、词汇的发展: 1.5岁:第一批词5
23、0个左右3岁:1000左右(3-4岁年增长率70%)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2、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3、词类的扩展: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4、法结构的发展:(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5、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到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7(二)幼儿记忆特点:(1)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发展(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3)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三)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
24、手段和方法。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四)幼儿思维的发展的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思维(一) 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由“是什么”向“为什么”发展(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1)从依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2、儿童自我控制的类
25、型:(1)运动抑制:抑制某些行动(2)情绪抑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能够按问题的难易成度作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二)幼儿道德发展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哈特普): 1、工具性攻击: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较小年龄)2、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较大年龄)(三)性别角色社会化: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性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四)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设和
26、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友谊(易建立,易破裂)多半建立在:(1)地理位置的接近:邻居(2)喜爱共同的活动(3)拥有有趣的玩具同伴关系的作用:(1)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3)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五)第一反抗期:34岁出现四、幼儿期的心理卫生:1、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4、培养独立性第四节 童年期心理发展:7-12岁 主导活动: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发展:
27、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学习上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8二、童年期认知发展: (一)童年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2)意义记忆超过机械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词的抽象记忆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二)童年期记忆策略种类:(1)复述(2)组织:把要记忆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归类 :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系列化: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
28、化,以帮助记忆。 (三)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识活动。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分为三个方面:(1)关于自我的知识(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四)童年时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逻辑思维迅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小学四年级)是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
29、(五)小学阶段儿童的概括能力三个阶段(1)直观形象水平: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2)形象抽象水平: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10(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六)小学阶段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表现在:(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七)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3)补偿关系认识:思维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三、童年期的社会发展(一)童年期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自我评价的特点:(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2)自我评价的的批判
30、性有一定程度的增长(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二)童年期的亲子关系(1)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减少(2)父母在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在变化。(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在减弱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发展阶段:(1)父母控制阶段(决定作用)(2)共同控制阶段(监督作用) (3)儿童控制阶段(支持作用) (三)同伴关系影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小学儿童伙伴的形成:(1)依从性集合关系特征:依从老师(2)平行性集合关系特征:形成团伙(3)整合
31、性集合关系特征: 更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共有的价值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9更关注自己居同伴中的威信与地位 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四)友谊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上的互相帮助(2)社会交往中的互相支持 (3)情感上的共鸣 (4)提供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力量 (5)增强快乐和兴趣 (五)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发展阶段可分为:(1)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2)6-9岁:单向帮助关系(3)9-12岁:双向帮助关系(4)12岁以后:亲密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座位、住宅、家长等因素的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的相近(3)人格尊重的敬慕
32、(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六)欺负和被欺负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形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到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四、童年期的生理卫生:(1)学会学习(2)培养良好的品行第五节 青春期心理发展 11、12 -15、16岁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青春期的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
33、(一)生理发育高峰:(1)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2)生理机能的变化(3)性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机能成熟(二)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锋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时有效利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最佳时期: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3)有效的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二)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2)思维
34、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三、青春期的社会发展1、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4)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2、青春期情绪变化特点:(1)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2)青春期躁动 3、 第一反抗期(34岁)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的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10权。第二反抗期(青春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1)硬抵抗(2)软抵抗(3)反抗的迁移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生
35、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因素方面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4、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特点是交友范围缩小,小学高年级团伙现象 初中交友范围缩小男妇同学关系的变化:先疏远,后接近(2)亲子关系 :认为父母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3)师生关系 :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盲目权威 全面评价四、青春期心理卫生:(1)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准备(2)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3)教给青少年儿童情绪自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7、18岁-35岁一、青年期的
36、一般特征(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2)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3)生活空间扩大(4)开始恋爱结婚二、青年期认知发展(一)青年期思维发展的特点: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智力(卡特尔)分为:(1)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成熟而提高(例如反应速度、记忆容量)25 岁是流体智力的顶峰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趋势(2)晶体智力:随社会文化经验增长而提高(例如理解力、常识)在成人阶段,晶体智力呈上升趋势青年期思维发展(帕瑞)分为三个阶段:(1)二元论阶段(2)相对性阶段(3)约定性阶段: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拉勃维维夫认为成人思维:是“实用性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三、青
37、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二)青年期的自我意识修正的主要依据:(1)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2)来自他人的评价(三)青年期的自我意识修正的过程中个体表现的两种形式:(1)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2)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四)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价值观(斯普兰格)分为:理论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影响人
38、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个体成熟因素即心理因素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社会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因素(2)社会因素(3)个人因素(五)青年期的社会关系安托露丝提出的“人生护航舰”包括:恋爱与结婚家庭成中的关系朋友关系(1)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11(2)朋友关系: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朋友的数量多于男性女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理话,有更多的感情支持男性的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女性比男性对情感更有责任心(六)影响青年人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有:(1)家庭因素(2)教育和智力水平(3)性别(4)人格职业兴趣(霍兰德)分为六种类型: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七)青
39、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越来越成熟四、青年期的心理卫生(1)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挫折(2)增强择业意识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顺利发展(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35或4060或65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1)身体变化(2)更年期(50岁):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度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二、中年期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出现最早,最先衰退(2)记忆力变化表现为: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有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3)创造力: 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时期达到最高峰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三、中年期的社会性发
40、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二)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1)内省日趋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三)职业的发展:繁衍(艾里克森):并不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1)工作满意度:中年期的工作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2)工作绩效(四)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最复杂:(1)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与父母的关系(3)与子女的关系(4)与朋友的关系: 中年期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四、中年期的心理卫生:(1)劳逸结
41、合,避免心理疲劳(2)培养豁达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3)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60岁以后一、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观:(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丧失的内容: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二)毕生发展观: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年龄阶段):年龄并非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12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二、老年期的认知变化:老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42、:认知活的退行性变化(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也是最早的心理机能(1)视觉衰退(2)听力下降(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二)老年期的记忆变化的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原因:(1)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三)老年期思维变化的特点:思维能力普遍下降三、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一)适应退休的过程分为:期待退休适应稳定(二)人际关系的变化:(1)夫妻关系:满意度高(2)与子女关系:与子女接触的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3)朋友关系(三)老年期人格的特点:(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5)趋于保守(6)回忆往事(四)死亡过程(库伯勒罗丝)分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四、老年期的心理卫生:(1) 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2)生命不息,活动不止(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坦然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