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23953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乐国安咨询心理学-中医本土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咨询心理学16 中医心理治疗主编:乐国安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学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在浩瀚悠久的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论证,众多的医案,内容广博,构思奇巧。认真挖掘,取东方之精长,补西学之短缺,融会创新,当有可为。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至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研究人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整理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以形神合一论

2、、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心理病机、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系列内容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一)中医心理学具有中医学共有的特点 1 整体观念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在于“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3、的。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有它的特点。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六淫 ”“七情”等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机体内因的作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 、“ 恐伤肾”。当然人体的精神

4、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像上述的那样机械,但中医学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明确指出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辩证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它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种认识方法,从小至大可以有无穷的演绎。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之数虽可无限地计算,然其要约为一。张景岳注:“ 谓阴阳之道,合之则一。” 这个“ 一 ”即是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整体而观合之则一,即是“易”所谓“太一”。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 ,“ 形神一体”,“形与

5、神俱” ,“形神相即”。在内,心身是统一的整体;在外, “人神”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这种整体的认识又常常以阴阳的离合、消长、推移、互根、转化等法则去讨论。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也基于此,故中医心理学首先以阴阳整体立论,它不仅贯穿于对心身发展的认识和医事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及七情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各种基本理论之中。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充沛,心理活动正常是机体阴阳协调的综合体现。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志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进医学,其关键不在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

6、载,世间各种事物,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状态,都可以拿五行相配。 3七情学说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有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意义。它是祖国医学对医学心理学思想一个独有见地的命题,纵观世界医学心理学发展史,不曾见像七情学说这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学说。 (二)中医心理学独有的特点 1传统性 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去认识人的正常心理现象,是祖国医学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防治规律的基础。 近年来,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整理,其中七情学说约 20 万字,心理治疗医案 400600 例,针药疗心病的医案 600010000 例。这些可贵的财富需要我

7、们花大力气去进行系统地发掘整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水平、思辨方法上,而应该在现代的认识高度上展开新的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边缘性 中医心理学属于中医学的分支学科,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医科学与心理科学发展到当今水平而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 中医心理学对于心理学来说,是一门具有较多特殊性的分支学科。而中医心理学源于中国古代,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理论,尽管在许多方面它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相吻合,但在许多方面却又独具特色,与现代心理学的认识不尽相同。 3实践性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保障

8、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它将对充实现代心理学的内容,加速医学模式的转化,增进人类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 中医学在“整体恒动观 ”思想指导下,对心理现象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它可以概括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这些基本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一)形神合一论 形神合一论是祖国医学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的基础。 在中医学中“ 神” 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 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

9、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 就是精神,在很多地方则又是具体指心理活动。 人身之神: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也就是对以精气、营血、津液等为物质基础的脏腑经络全部功能的高度概括。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中医学中总结为“神为生之主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而不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总之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祖国医学中的“ 形” 和“神”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形是指形质

10、、形体、形态而言。形质是有形的物质。形体是由形质所组成的结构,形体自然具有一定的形态。“ 神” 是无形的,但既不同于物质的“ 气”,而又和“ 气”密切地联系着。 (二)心主神明论 在中医学中强调“ 心” 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 “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 “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5 所谓神明之心,乃产生人之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主神明论是祖国医学用脏象学说一元化地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假说。它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是“心神” ,心理活动也不例外。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是统一在“心神” 之下的。 首先,祖国医学认为:

11、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为 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与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同时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在这里,中医学的一个认识在于,“ 心神” 总统魂魄,兼赅志意;人身之神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内经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归类” 的方法,将其归纳为五:神、魂、魄、意、志,而称之为“ 五神 ”。关于“魂”,灵枢本神篇说:“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在神的指挥下反应快,亦步亦趋。关于“ 魄”,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而“ 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篇),故魄是指与生俱来的某些本能活动。内经认为魄与肺的关系密切,即所谓“肺藏魄” 。关于“意”、“志”,从广义上都是指心“任物” 后所进行的思

12、维活动。 有关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魂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6 从这段文字看出,内经以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词来阐明心理活动过程,并表述了其间关系。“心” 与 “神”是泛指人心理活动的统称;而“精”此处则指人身精华之精,是心神赖以活动的根基。至于魂、魄、意、志、思、虑、智,才是个别心理活动过程及特质。 内经中“ 神” 的含义很多。如 灵枢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明张景岳)注释曰: “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

13、形神乃成。”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帝曰,何为神?歧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郭蔼春先生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忽然昭然若揭,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神。可见这里的“ 神” 是指直觉思维。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把上述含义的“神” 称为狭义之神。当今中医基础理论所说的 “广义之神”,其含义为人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这实际上统括了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14、7 。“ 神” 这一概念在当今中医学中应用广泛,例如在针灸治疗中讲究动神、专神、适神、调神。所谓“动神” 指医生在用针前要安静,掌握病人的精神状态,从多方面解除病人的不安;“专神” 是指医生针刺操作中要专心致志,让病人密切配合,集中精神,以求“得气” ;“适神”即进针要随病人的反应,掌握适当的补泻刺激量;“ 调神 ”指明察神气之盛衰,血气之虚实,行补泻以调之,保全精神,调养正气,预防疾病。 中医学中魂魄的主要含义有着唯物主义的色彩,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为人是接受自然界的阳光雨

15、露,地面的植物、水分等生存必需条件而生活的,人的精神、魂、魄也是以物质为存在前提的。灵枢本脏篇曰:“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这也表明了魂魄有物质基础,而且魂魄被看作是“ 精神”活动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区别,这里还要提及“心神说” 与“脑髓说” 。关于这个问题,祖国医学目前尚存有两种不同学说的争论。 以内经为代表的“ 心神说 ”: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受其影响,内经以后正统的提法都是如此,甚至当今的中医基础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这种学说的产生,有人认为可能和当时人们对脑的认识不足有关。但是,据内经记载,那时就已认识到了神与脑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

16、精神将夺矣。” 内经以后,随着社会实践、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神,尤其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理之神与脑的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 道教的著作中,对此论述的更为详尽。元 赵友钦 金丹正理说:“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曰黄庭,又名昆仑,又谓天谷乃元神所住之宫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又说:“ 天谷,元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 至明代,李时珍则明确地提出“ 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到清代,汇通学派诸家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之下,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脑主记忆说”(汪昂) 、 “强记健忘由脑说 ”(王学权

17、)、“灵机记性在脑说”(王清任)、“脑散动觉之气说”( 赵彦晖) 等。特别是时至今日,人们对脑髓的认识更加普及、更加深化,从形态学角度来看,神明为脑髓所主已成定论。 “心神说”与“脑髓说”二者之间,在理论上,只不过是在 “神”所依附的“ 形”这一点上有所分歧,而作为“神为生命之主” 这一基本观点是一致的。由于 “心主神明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控制、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因此在这一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以脏象论为基础所形成的假说,在中医长期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至于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那是我们今天乃至以后长时期的工作。

18、 (三)心神感知论 祖国医学在“ 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感知活动也是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的。灵枢 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脏象之心才成为反映所感知客观事物的处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而“ 心主身之血脉 ”。所以这段经文不仅阐明了各种感官感知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且也提示了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与感觉器官五官之间的联系通路是经络系统。 听觉:耳为听觉器官,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与内脏也皆有关,但

19、是尤以耳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听觉实际上是将耳所接受的外界声音刺激,通过行使“神气”的“使道” 而作用于心神的反应。所以若“心神不明 ”、“神气不行” ,皆可发生听觉的异常,如灵枢癫狂篇所说:“狂,目妄见、耳妄闻 ”,“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 。 嗅觉:鼻不仅是呼吸的门户,也是嗅觉器官,以分辨臊、焦、香、腥、腐五臭。鼻做为人这一有机统一整体的一部分,同样与内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尤以和肺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嗅觉刺激必须是气体,而肺主气司呼吸的缘故。故内经称:“鼻者肺之官也”( 灵枢 五阅五使篇),“肺开窍于鼻”( 素问 金匮真言论 )。祖国医学不仅认识到嗅觉是鼻的功能,与肺有关,更重要

20、的是认识到嗅觉感知活动的本质是将鼻所接受的气味刺激反映到心,而由心神作出香臭的判断。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而开窍于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肺和”则鼻窍利而能知香臭。但倘若肺和鼻窍通利而嗅觉失常者,则还应再从“心神失用”或 “神气不使”方面考虑。 味觉:舌为味觉器官。根据灵枢经脉篇的记载,五脏除肺以外,皆通过经络而与舌有着直接的联系。若从中医的“整体观 ”角度, 可以认为舌与全部内脏都有关系,故明薛己说:“( 舌)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症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口齿类要 舌症)其中尤以舌和心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内经称:“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五阅五使篇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1、。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舌的运动对语言、进食的影响等),味觉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舌本身的病理变化,如肿舌、木舌、舌苔厚腻等,固然可影响舌对五味的感受而引起味觉失常,但因“心主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绝不应忽视心神对五味感知的主导作用。舌对五味的刺激必须反映至心,心神正常,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故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临床所见某些神志失常的癫狂病人,常有饮食不分香腐臭秽者,即为明证。 针感:针感是机体对针刺刺激的感应,属“得气” 范畴。针感虽然也可通过施术者的针下感觉(“如鱼吞钩 ”等)得知,但主要还是受针者的自我感觉。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针感也是属于感知活

22、动的一部分。灵枢小针解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得气”直接影响着针刺的疗效,这已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予以证实。祖国医学认为“得气” 现象与心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神动” 则“气行”。“神易动” 则“ 气易行”,故“得气” 快而易;反之,“ 神不易动” 则 “气不易行”,故“得气” 慢而难。不同的个体,其心神的活跃程度不同;故“ 得气 ”的程度也不同。如灵枢 行针篇说:“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阳气滑而盛扬,故神动而气先行。颇有阴者,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由于心神的活跃程度不同,故也影响“得气” ,所以 内经

23、非常重视针刺时病人的精神状态。另外,根据大量的“循经感传” 现象的调查分析表明,脏腑的机能状态对“ 得气” 也有影响。一般在疾病状态下,“ 感传”阳性率明显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患病的机体,由于处于“阴阳失调” 、“正邪相搏”的状态下,所以心神在病体中也处于调节机能活跃的状态,因而“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 (四)五脏情志论 在中医学中将人的精神情志的变化称为七情。包括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故称“ 七情 ”。在七情和五脏的关系方面:中医学将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指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 ,“ 肺 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

24、大论)。关于七情分属五脏,一般认为喜属心,怒属肝,思属脾,悲、忧属肺,惊恐属肾。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但情志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五脏的功能失调。 (五)阴阳睡梦论 阴阳睡梦论认为睡眠及与之相伴随而发生的梦,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心理现象。内经从唯物的形神统一观出发,运用阴阳的理论解释睡梦,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紧密地联系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睡梦理论。 1阴阳出入与睡眠 睡眠与觉醒的交替循环,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最显著的节律之一。睡眠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与身心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睡眠与觉醒是阴阳动静不同的两种机能状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交替进行,

25、这样人们就能有作有息,有劳有逸,有张有弛,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影响睡眠的因素 睡眠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睡眠时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都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足够的睡眠可以使身心得以充分休息,从而解除形体的疲乏,精神的劳倦,苏醒后感到神清志怡,精力充沛。睡眠不足,则会感觉头脑昏沉,身体倦怠,精神不易集中,长期失眠还会导致神志异常。但是睡眠又要适量,不宜过多,否则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正气耗伤,也会感到头昏、乏力,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甚至肌肉消瘦。因此失眠和嗜睡都是异常的睡眠。灵枢寒热病篇说:“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说明凡是影响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和神气动静的因素都可以导致睡眠的异

26、常,而睡眠正常与否,又是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机能状态的反映。 3阴阳消长与梦幻 说文解字言梦是“ 寐而有觉也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已认识到梦是发生在睡眠之中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无梦的睡眠,那些所谓不做梦的人,实际上是醒后忘记了。人们每夜大约有 1.52 小时是在梦境中,这样人的一生大约有十分之一左右时间是在梦中度过的。和睡眠一样,梦对于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梦既然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白天所经历的事情,所思考的问题,以及所受到的惊恐、愤怒等精神刺激,都可能反映在夜间的梦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昼有所思,夜有所梦” 。不仅如此,梦有时还是白天精神活动的综合和继续,因此,中国古代

27、有“梦笔生花” 之说,国外也有不少关于著名的学者和发明家从睡梦中得到启示而解决疑难问题的记载。 对于这样神秘莫测的梦,中医是从人们自身的阴阳消长变化进行探索的。 4中医对梦的辨析 梦是特殊的神志活动,与脏腑气血、营卫运行密切相关,因此梦幻的内容,不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而且还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反映。 人体生理的要求,本能的欲望,可以表现在梦中,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说“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 就属于此类的梦。 人体脏腑组织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梦境之中,这就是内经中所论及的“淫邪发梦”的理论。 (六)人格体质论 中医学一向认为心理活动是与生理活动互相联系的。从这一原则出发,在讨论人格问题时,中医认

28、为,一定的人格与一定的体质也有某种关联,这是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了人格问题,在讨论不同人格时,多结合不同的体态、体质、行为和生理病理因素一起讨论。灵枢 通天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 灵 枢论勇篇、灵枢论痛篇、灵枢 行针篇及灵枢逆顺肥瘦篇等都反映了这种特点。 1“阴阳五态 ”人格分类 灵枢通天篇提出了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认为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8 。各自的个性特征如下: 太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内心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基于此种个性心理特点,太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面色阴

29、沉,假意谦虚,身体长大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 少阴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喜贪小利,暗藏贼心,时欲伤害他人,见人有损失则幸灾乐祸,对别人的荣誉则气愤嫉妒,对人没有感情。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少阴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貌似清高而行动鬼祟,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 太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好表现自己,惯说大话,能力不大却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草率,不顾是非,意气用事,过于自信,事败而不知改悔。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太阳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高傲自满,仰胸挺腹,妄自尊大。 少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但是爱慕虚荣,稍有地位则自夸自大,好交际而难于埋头工作。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少阳之人的行为则

30、表现为行走站立都好自我表现,仰头而摆体,手常背于后。 阴阳和平之人的人格特点是能安静自处,不务名利,心安无惧,寡欲无喜,顺应事物,适应变化,位高而谦恭,以理服人而不以权势压人。基于这种个性心理特点,阴阳和平之人的行为则表现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为人和顺,适应变化,态度严肃,品行端正,胸怀坦荡,乐天达观,处事理智,为众人所尊敬。 以上是中医学对人格的阴阳分类,这种分类是较高层次的分类,表现了比较典型而纯粹的个性类型,但是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典型表现。这种分类虽抽象概括程度较高,但是具体针对性不强,因此在实践中以这种分类去一一对照每一个人则有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内经已有所认识,灵枢通天篇在论上述五态人

31、时曾指出:“ 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因此,为克服这种困难,内经对人格还进行了比较详细具体的分类。 2“阴阳二十五人 ”人格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具体论述了二十五种人格类型。这种分类是把人按五行归类,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然后再以五音类比,将上述五种类型的每一型分成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主型和四个各与主型不同又各自互有区别的亚型,共计得出二十五种类型。每一类型的具体特点如下: 木形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才智,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禀木气全者为主型,称为上角之人,其特征是雍容柔美。其四种亚型为禀木气不全者,其中大角之人谦和优柔,左角之人随和顺从,右角

32、之人努力进取,判角之人正直不阿。 火形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行走时身摇步急,心性急,有气魄,轻财物,但少信用,多忧虑,判断力敏锐,性情急躁。禀火气全者为主型,称为上徵之人,其特征是做事重实效,认识明确深刻。其四种亚型为禀火气不全者,其中质徵之人认识浅薄,少徵之人多疑善虑,右徵之人勇猛不甘落后,判徵之人乐观无忧,怡然自得。 土形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行步稳重,做事取信于人,安静而不急躁,好帮助别人,不争权势,善与人相处。禀土气全者为主型,称为上宫之人,其特征是诚恳忠厚。其四种亚型为禀土气不全者,其中大宫之人平和柔顺,加宫之人喜乐快活,少宫之人圆滑灵活,左宫之人极有主见。 金形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禀性

33、廉洁,性情急躁,行动猛悍刚强,有管理才能。禀金气全者为主型,称为上商之人,其特征是坚韧刚毅。其四种亚型为禀金气不全者,其中太商之人廉洁自守,右商之人潇洒舒缓,大商之人明察是非,少商之人威严庄重。 水形之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为人不恭敬不畏惧,善于欺诈。禀水气全者为主型,称为上羽之人,其特征是人格卑下。其四种亚型是禀水气不全者,其中大羽之人常洋洋自得,少羽之人忧郁内向,众羽之人文静清廉,桎羽之人安然少动。 以上是对人格进行的五行分类,这种分类首先指出了五行之人的共性,然后又再分析各自不同的个性,从而区别了许多具体情况,因此其具体适应性要广泛一些,针对性较强。 第二节 中医心理病机 心理病机的概念及其

34、研究范围,主要从情志与疾病关系的角度,阐明情志致病的条件和具体机理,从总体上说,包括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特性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等。具体来说,则是讨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会导致疾病,可能引起哪些病证,异常心理导致病证产生和恶化的机理,以及具有不同体质、人格等心理特性的人,其发病有何倾向性,病理有何特点,以及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心理征候的规律。系统全面地掌握上述心理病机的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审征求因,确立治法和提高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情志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发展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早已认识到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春秋战国时的左传庄公二十年已指出:“哀乐失时,殃咎必

35、至。”管子内业则谓“ 忧郁生疾 ”。吕氏春秋尽数明确记载有喜、怒、忧、恐、哀五志过激为害而病。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玉机真藏论、举痛论、本神等篇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情志致病的部分规律。宋陈无择明确将七情列为三类病因之一,他说:“ 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胜为病,能推而明之。”历代医家对于情志致病的论述甚多,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尚待研究的医学课题之一。 情志致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既可直接伤神,导致神志异常,也可导致气机紊乱,或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 情志内伤致病,既可以引起神志方面的病证,如癫狂、不寐等,也可能引起形体方面的病证,如头痛、泄泻等。情志致病,主要指直接导致脏腑气机功

36、能紊乱和阴阳气血平衡失调而产生的诸多病证,同时也包括情志作为诱发因素的致病机理:其一是情志损伤正气,导致外邪侵袭为病,如素问五藏生成认为心痹证是“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积聚的形成,可以是内伤于忧怒,气机上逆,从而为寒邪与气血搏结成积提供了条件;其二是情志内伤引动故邪发病,“故邪” 是指潜留在体内尚未引起病证的邪气,如淤血、湿气等,灵枢贼风篇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 ,以致“ 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为病的记载。 二、疾病导致情志的异常变化 由于正常情志是脏腑阴阳气血功能活动的反映,所以当疾病过程中出现脏腑失调、阴阳相倾、气血相并等病理时,就会表

37、现出异常的情志活动。例如灵枢 本神篇 指出:血气有余、肝气实者善怒,血气不足、肝气虚者善恐,神有余、心气实者善喜,神不足、心气虚者善悲,是由脏腑气血之虚实,表现为怒、喜、恐、悲等情志症状。素问调经论说:“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等,则是气血阴阳之偏,表现惊狂、烦怒等情志症状。素问阳明脉解篇之胃脉受病,“ 闻木音则惕然而惊 ”;素问病能论之“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导致怒狂证,又属于脏腑经脉之阳气偏盛而表现的情志症状。总之,临床上疾病表现的情志症状,不仅常见,而且十分复杂。因此,掌握疾病导致情志征候的规律、特征和机理,具有重要的临床

38、指导意义。 三、情志与疾病的转归 基于生理和病理上情志与脏腑气血阴阳的密切联系,情志与疾病的转归也是密切相关的。其一是情志反映疾病的转归,即在疾病过程中,病人情志由异常逐步转为正常,反映病情在好转;病人情志由正常转为异常,则标志病情的恶化。其二是保持良好的情感活动,将有利于失调的脏腑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具有促进病情好转的作用。其三是施行以情胜情、劝说开导等情志疗法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四、情志致病的条件 首先,与情志剌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不同情志剌激,其致病性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喜悦较少致病,而惊恐致病最速,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较缓慢。若数种性质不同的情志同时或交错剌激,如喜怒无常,

39、悲喜交加,因忧而怒等,则不仅容易致病,且其病情较为复杂。情志剌激量过大,超过了个体可能承受的范围(个体之间承受程度有很大差异),诸如狂喜、暴怒、骤惊、大恐等冲荡激情和应激状态皆易致病。又有情志变动并不太强烈,但因作用时间连续持久,或反复多次,也能导致疾病,诸如久悲、久思、过忧等持续不良的心境,可致“ 忧悲焦心,积乃成疾 ”(古书医言 )。 就七种情志致病的主要条件来看,怒、恐、惊、喜以剌激量过大为主而致病;忧、悲以剌激时间长而致病为多见;思致病则多以剌激量和剌激时间并重。 另外,与个体反应的差异有关。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的差异及性别、年龄等的不同,个体对情志致病的易发性、耐

40、受性、敏感性等均有很大差异。由于人格体质不同,对于不同性质的情志剌激致病的易发性不同。在灵枢通天篇记载了“阴阳五态人” ,包括有:太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如太阳之人(火形人),其性格具有心境开朗明快、怡然自乐、喜悦乐观的特点,但情绪波动较大,阳气有余,躁动不安,易于激动,故对“怒” 致病具有明显的易发性。又如,少阴之人(木形人),其性多沉默、悲观、多忧、多愁。而太阴之人(水形人),感情更为阴沉曲折,内向郁闷,所以易于“忧思” 和“悲哀”,且持续而不易解,具有郁证易发性倾向。 同时,中医学认为:人格体质有勇怯的差异,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有具体的记载。因而对于不同的情

41、志剌激,表现为不同的耐受性。勇者临难不恐,临危不惊,遇痛不动,对于惊恐剌激,意志上、体质上都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故不易发病;而怯者常畏缩惧怕,惊恐不安,懦弱无能,受到惊恐的剌激则易发病。 五、情志致病的机理 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可以导致神志活动异常。 (一)气机失调 情志的异常变化可直接影响脏腑的气机,致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即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气血离守。” 情志所伤致脏腑气机失常的基本规律是: (1)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

42、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由于气血上逆,故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毛发竖起,横眉张目,头痛脑胀,甚至眩扑厥倒。临床上,因怒则气上而引起的常见病症有:眩晕,头痛,呕逆,胸满胁痛,喘促;血随气逆时,还可见呕血、衄血,还有的视力、听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耳聋。也有盛怒后大量脱发,或头发变白者。严重时,可使人晕厥省人事,甚至因盛怒而丧命。 (2)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过度的狂喜,以致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不稳定,周身软弱无力。由喜致病一般较少,若因狂喜过度亦可导致失神发呆,甚则发狂,心悸不寐等。 (3)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

43、沮丧,肺气消耗,是谓“悲则气消”。其主要表现为心境凄凉,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叹息不已,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时泪涌而泣,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4)恐则气下:因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是谓“恐则气下”。 “恐则气下”与“怒则气上”相反,此是向下的病势,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甚至二便失禁,或其人坐卧不安,畏手缩脚,不愿露面见人,惶惶不安,夜卧不宁,如人将捕之。临床常见的病症有:心悸,遗精,阳痿,腰脊酸痛等。 (5)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其气乱矣,是谓“ 惊则气乱 ”。惊与恐近似而又有区别,惊为自不知,从外入而

44、为阳,是骤临危险,突遇怪异,不知所措;恐为自知,从内而出为阴,多为从容而致,可以宛转思维,即惊急而恐缓。惊则气乱所致的病症有:惊悸,不寐,痴呆,癫痫,不省人事,僵仆等。 (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临床常表现为肝郁或兼脾虚的征候,如:嗜卧,脘腹痞满,便溏,倦怠乏力,不思食,胁痛,胸膈烦闷,善太息等。 (7)忧则气聚: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是谓“ 忧则气聚 ”。其主要表现为:平时若有所思,若有所失,怏怏不快,闷闷不乐,郁郁烦躁。 (二)损伤脏腑 各种不同性质的情志剌激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以伤本脏和所

45、胜之脏为主。即内经所说:“怒则伤肝 ”、“喜则伤心”、“ 悲忧则伤肺”、“思伤脾” 、“恐则伤肾”。张子和具体解释为:“ 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17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毋庸置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源于西方国家,至今历史已有一百多年。在这期间,心理咨询与治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近三十年更是得到了

46、很大的发展:咨询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众多(目前已达四百余种),应用的领域广泛(涉及精神病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社区保健、教育学与管理学等方面)。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舶来品”, 它的起步与发展是从学习、移植、改良和借鉴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开始的,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现状相比明显落后。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增强,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发展势头猛进。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 亿人口、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如何将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东方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一直都是我国心理

47、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近些年来,许多专业人员致力于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意义 学者和临床心理学家有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土化意义的探讨与实践,大都是从文化对心理治疗影响的角度进行的。例如,曾文星在经过长期、深入的临床研究后认为,在对中国人进行心理治疗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和要领:中国人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与态度、中国人对心理问题的表达与申诉方式、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心理治疗操作的形式、心理治疗的分析与解释、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健康与成熟的定义等等 1 。 一、文化与心理治疗方法 从历史和

48、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曾创造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应对各种挫折,排除心理上的困难,如各种民俗性、土著的心理辅导。西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虽然以现代医学和科学心理学为基础,但它却是在研究西方人的心理病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 首先以精神分析疗法为例。当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S. Freud)在 19 世纪末开创精神分析疗法时,当时的奥地利仍充满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色彩,社会里对于男女的异性关系极端保守。许多妇女无法适当地表露与满足性方面的欲望,而产生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症状。因此,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与歇斯底里症有密切关系,重视潜抑(repression)现象,强调本能与欲望的满足为治疗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该理论和疗法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精神病理而产生的。精神分析疗法不但由身为犹太人的弗洛伊德创始,施行这一疗法的精神科医师也多半是犹太人,而且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病人也常是犹太人。因此难免有人推测精神分析疗法与犹太民族的背景及文化习惯有关。犹太人素来喜欢内省,习惯与宗教人士或有智慧的人谈论与自己心灵有关的话题,并认为是有益的事。所以对于犹太人说来,接受精神分析,去检讨自己的心理,是很习惯的行为。 精神分析虽然创始于欧洲,并没马上被保守的欧洲精神医学家所接受并盛行于欧洲,倒是流传到美国,在美国生根并且盛行。从某种角度说来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