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72026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X 页数:136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课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历史 (新课标专用),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五年高考,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 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

2、,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项排除;汉代张骞通西 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 然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被表面现象迷惑。在不同地区均发现铁器 并不能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能凭主观臆断解题。,2.(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3、.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 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 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概念阐释 自耕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于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 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一种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3.(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

4、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包括130亩)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C、D两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

5、是没有准确把握表格信息。,4.(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 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 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 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5.(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6、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 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 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答题指导 那么多的人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和宋代的土地政策有何联系呢?从这一 角度入手可以打开思路,联系所学即可得出

7、答案。,6.(2015课标,24,4分,0.66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 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 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 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 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

8、,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考生混淆了因 果关系造成失误。,7.(2015课标,26,4分,0.34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解题技巧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

9、,农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巧用排除法,答案可得。,8.(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 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 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 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10、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 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 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 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 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

11、发出各种豆制品;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 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 南方救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9.(2016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

12、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 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 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 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 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 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 人认为

13、,“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 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 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

14、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

15、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解析 (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 料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 体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 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

16、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 (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 农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原文,一定要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个人主张分别 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局限性。,方法技巧 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主观题的解答,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 “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 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

17、的表述方式。 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0.(2014课标,40,25分,0.5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 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 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 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 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 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18、。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

19、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 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 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解析 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

20、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 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 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 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方法技巧 分析有关古代史问题的原因或作用时,一般的思路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 关系、对外关系等几方面入手。,1.(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 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

21、,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 驱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 布格局,因此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方法技

22、巧 巧用排除法解题 本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信息“南宋初年”,排除 即可。,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 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 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 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

23、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误区警示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是外国商品冲击的结果。(2)家庭副业的发 展是否影响主业,并导致其衰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3.(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 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

24、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 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符合题意;中 的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方法技巧 巧用排除法 本题为四选三的组合型选择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汉代大运河尚未开通,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4.(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 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25、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 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 意,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5.(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 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 民可利用灌溉工具引水

26、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 车自动灌溉,故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 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适中。可联系教材知识直接得出正确答案。,6.(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 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

27、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 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种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 理想的产出,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 发展的需要,故C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并不是十分尖锐,故D项错误。,7.(2016海南单科,8,2分)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 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

28、D 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两宋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为江南提供 了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D项正确。,8.(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 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 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

29、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 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1)第一小问要结合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明和清前期的国际 形势加以分析。 (2)第一小问有两个角度,脆弱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分析,顽强的原因要联系小农经 济的优点分析。第二小问要列举出最典型的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事例。 (3)第一小问要从对农业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方面概括。第二小问

30、主要从自然经济的特 点、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方法技巧 背景原因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 (2)审题:审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本知识,因 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 联系,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知识定位准确,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 (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 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1.(2013课标,25,4分,0.30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

31、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 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 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知识拓展 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明显不同,均田制旨在抑制土地兼并,“不抑 兼并”则助长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是自耕小农衰退。,2.(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 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

32、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 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妨碍中 央集权;另一方面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因此,许多 王朝采取“抑制豪强”的举措。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

33、加 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3.(2009宁夏文综,24,4分)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 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答案 C “年”的上部为“禾”,是收获的意思,“有年”就是指庄稼收获了,“大有年”则 是指庄稼丰收了,C项符合题意。,4.(2009宁夏文综,26,4分)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 形式是 (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34、,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5.(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 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依据“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 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6.(2015广东文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 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

35、,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生产方式,故正确选项为A。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为雇佣生产关系 的出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7.(2015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36、”,人们 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 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 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 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答案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 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

37、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解析 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人口增长、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土 地利用等方面概述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 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 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

38、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采取新制盐 技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 射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 全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 佣劳动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名师点睛 宋代手工业发展与工匠身份的变化 (1)宋代手工业发展规模大、分工细,需要大量工匠,私营手工业多采取雇佣制,官营手工业工 匠也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利于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弛。 (2)手

39、工业作坊中工匠身份的变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2017课标,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 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 富并

40、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项错误;材料 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富裕的人“不可胜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的发 展。,3.(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 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

41、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 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 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 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解题技巧 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中雇工地位的变化折射出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呢?结合 明末的经济状况分析即可。,1.(2016浙江文综,15,4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B组 自主命题省(

42、区、市)卷题组,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 但汉代十三州中没有定州,故不符合史实;唐代,定州私营作坊兴起,故符合史实;宋代定窑 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符合史实;元代,定州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故符 合史实。因此选D项。,审题方法 分析时,注意联系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等知识。,2.(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

43、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 D 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 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 名”可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1.(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 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 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 使西域的功绩是(

44、)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 由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中亚及汉设河西四郡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可以看 出,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由“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 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A项中“开辟了”、B项 中“建立了”的表述均错误;由所学可知C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 等。本题易错选A项,失分原因是没有准确解读题干信息。,2.(2014四川文综,13,

45、8分)(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 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 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 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 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 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

46、匠役制改为 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 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 (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 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 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8分),解析 (1)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原料、生产环境、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归纳 概括。,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7,4分

4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 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许多用以区别不 同群体等级身份的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从材料信息可知,到了明朝后 期,人们已经违背了朝廷制定的关于器皿使用的规定,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秩序 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传统伦理 并未

48、瓦解,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命题评审 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考查政治制度 本题从古代饮食器具的使用角度切入,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具有跨模块综合考查 的特点,这也是近年高考重要的命题趋势。一般来说,这种命题角度主要有四种:一是从政治角 度切入考查其对经济现象或思想文化现象的影响;二是从经济角度切入考查其对政治或思想 文化现象的影响;三是从思想或科技文化角度切入考查其对政治或经济现象的影响;四是对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综合考查,多体现在非选择题的命制上。,答案 A 本题为历史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并设置 了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

49、,要求学生对这一历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 接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 意。题中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影响一 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考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的命题集中点 古代中国商业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量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古 代商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二是古代的商业政策,虽然古代中国一直坚守 重农抑商政策,但在个别历史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商业政策比较灵活,经商环境较为宽松;三 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国内区域贸易的发展。本考点的命题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复习备 考时要多加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