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公众意见征集稿邛崃市人民政府二一八年二月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目 录序 言 1第一章 总 则 .3第二章 落实成都市总体规划和西控要求,明确发展定位、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 4第三章 提高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城镇能级水平 .9第四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11第五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6第六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20第八章 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23序 言2017 年 4 月,成都召开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应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新时期成都发展指明了方向。着眼新的历史担当,为深入贯彻
2、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和“西控”、“南拓”战略的重要精神,落实“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发展十字方针,紧紧扣住邛崃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美邛崃”总体目标,承担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中重要职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指引,谋划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邛崃市编制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彻成都市发展宏观战略和成都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战略定位上,执行邛崃市委市政府 “全融入天府新区、建设现代化精美-邛崃”总体目标,系统谋划了“天府新区现代化产业新城、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高品质绿色和谐生活城市”三大城市定位;空间格局上,坚持落实“西控”、“南拓”策略,确定
3、了“三区、两极、一轴、十一镇、多点”的城镇体系格局,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重塑经济地理,构建产业生态圈,实现市域城乡协调发展,全力融入天府新区。要素配置上,厚植山水田园生态本底,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开放边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构建“精新智造、精细农业、精品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精致城乡、精彩生活”民生体系,建设生态宜居花园城市。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公众参与,汇聚各方智慧,努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3总则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4、,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按照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策略和成都市西控总体规划要求,找准邛崃在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中的职责担当,主动担当“西控”使命,全力融入“南拓”格局,突出精新智造、精细农业、精品服务的产业体系,重塑城乡空间结构与经济地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邛崃跨越发展。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邛崃市行政辖区,总面积 1377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临邛街道、文君街道、前进镇,城市开发边界为 50 平方公里。规
5、划期限为 2016 年至 2035 年。近期到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4第一章 落实成都市总体规划和西控要求,明确发展定位、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一、 战略定位1. 天府新区现代化产业新城建设天府新区现代化产业新城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圈、重塑经济地理,全面融入天府新区。聚焦高端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承担天府新区产业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食品医药产业,建设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实现协同发展、共同成长。2. 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要为成
6、都市乃至川西地区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传承和展现天府文化,坚持“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统筹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全域文旅,推动精品文旅和相关产业的融合。以临邛文博文创示范区为核心,建设国际南丝路文化创新创造交流中心;强化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集散和组织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与展示中心,建设南丝路文化走廊的旅游集散中心。 3. 高品质绿色和谐生活城市保护好山、水、田、林等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展现邛崃望山亲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5水的特质,建立区域一体的生态保护格局;坚持全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实施“生态+”、“文化+”的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策略,构建绿色发展的
7、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绿色高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绿色高效和谐生活城市建设标准,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民生体系、建设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生活城市。二、 城市职能承接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的经济中心、文创中心与对外交往中心专业化职能;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先行突破。明确城市发展四大城市职能: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绿色食品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国际南丝路文化创新创造交流中心、国家绿色高效农业与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三、 发展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成都市十三届二次会会重大部署,深刻把握新时代邛崃发展的总体形势,奋力实现全力融入天府新区、建设现代化“精美-邛崃”的“三步走”
8、战略目标:1. 2020 年战略目标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在建设绿色创新高效发展先行区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全面启动市域空间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千亿级的新能源、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6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和 500 亿级绿色食品医药产业集群。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深度汲取世界高端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升精细农业发展水平。建设平乐古镇天台山 5A 级景区和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 2 个国家级精品景区,牵引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提升。植入“中优”理念,促进老城区有机更新;高起点规
9、划建设城市新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按照“镇镇有主题、村村有故事”的思路,全域打造特色小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实现邛崃山、水、镇、村融合发展。 全面补齐民生短板,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既让群众通过创业就业实现物质生活富裕,通过传承天府文化、共建精神家园实现精神生活富足。2. 2035 年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天府新区现代化产业新城、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高品质绿色和谐生活城市。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人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建成创新发展、宜业宜居产业的新城,形成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宜居宜业精品文化花园城市,提升发展,形成绿色高效发展区。建成绿色生态发展先行区,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
10、生态城市。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73. 2050 年战略目标全面建成现代化、可持续的未来人居示范城市,弘扬天府文化的国家文化名城。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节点。形成弘扬天府文化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旅游标杆城市。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四、 城市规模1. 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基于水资源承载力、产业集聚需求、经济增长规律的进行人口规模的相互校正,预计到 2035 年,市域常住总人口 98.8 万人,城镇人口 86.8 万人,城镇化率 88%。2.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落实成都市总体规划和“西控”要求,坚守建设用地
11、规模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到2020 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工矿建设用地)控制在 145.13 平方公里以内。到 2035 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55.8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121平方公里以内。五、 空间布局1. 构建“两极一轴、三区十一镇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8邛崃市域形成“两极一轴、三区十一镇多点” 的城镇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邛崃新的经济地理发展格局。(1)两极:邛崃中心城区、羊安产业新城邛崃中心城区,建设成以文创产业、食品
12、饮料(优质白酒)、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羊安产业新城,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城。(2)一轴:城镇发展轴串联市域东西,实现从生产、生活到生态的复合发展轴。(3)三区:绿色创新发展区、绿色高效发展区、绿色生态发展区绿色创新发展区,市域东部“南拓”区域,面积 153 平方公里,含羊安镇、牟礼镇、回龙镇。突出创新发展,重点建设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宜业宜居产业新城。绿色高效发展区,市域中部包含邛崃中心城区、卧龙镇、固驿镇、冉义镇,面积 407.6 平方公里。突出提升发展,重点建设宜居宜业精品文化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发展区,市域西部包含平乐镇、大同乡、茶园乡
13、、火井镇、天台山镇、夹关镇,面积 815.4 平方公里。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突出集约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发展先行区,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区,成为成都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支撑。(4)十一镇:十一个特色镇集中资源投放,打造功能完备、主题鲜明的平乐镇、夹关镇、天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9台山镇、火井镇、卧龙镇、固驿镇、冉义镇、大同乡、茶园乡、高埂镇、高何镇十一个特色镇,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承担都市休闲、旅游集散功能的重要承载地。(5)多点:多个田园综合体凸显山水脉络及田园风光,完善公共配套,形成临济、道佐、孔明、宝林、水口、回龙、南宝山、桑园八个为代表的多个田园综合体和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林
14、盘社区),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休闲观光、体现现代田园生活的重要区域。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0第二章 提高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城镇能级水平一、 落实西控要求,建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区域交往中心、文博文创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区域性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高效发展新城的关键地区,是旧城更新和文博文创中心建设的主要地区。以落实成都市“西控”战略为首要任务,以旧城更新、“城市双修”为切入点,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和服务临邛城区的综合功能优化提升。完善新型田园城市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二、 高水
15、平建设羊安产业新城,打造未来人居示范城市羊安产业新城作为成都市 66 个产业新城和邛崃市两极之一,应当坚持以“生态、生产、生活”,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凸显山水交融共生和川西平原传统农耕文化底蕴,承载成都大都市区双创经济、天府新区工业产业外溢和汇集多元功能。打造诗酒田林河畔的川西田园新城、成都西南产业集聚的新兴增长极、天府西翼的未来人居功能示范区。紧紧围绕融入“南拓格局”,形成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发挥未来人居示范城市的作用,促进产业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新能源和产业服务平台 3+1 创新驱动产业核心,研发设计、中试平台、文化创意、商务金融、
16、保险咨询、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1产品展销、小型企业总部、人才保障、企业孵化 9 大垂直产业链,以及休闲游憩、文化交流、宜居环境、酒店住宿、商业配套、教育培训6 项支撑功能保障,打造产城融合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新城。三、 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区发展,建设精品文化旅游区绿色生态发展区发展是成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敏感区域,也是邛崃建设区域性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区域,应将保障邛崃乃至成都的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富有历史文化且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区,展现邛崃南丝路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的典范区。四、 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城乡整体功能优化在市域范围内实现
17、两极协同发展、城乡互补发展、东中西均衡发展。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2第三章 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一、 构筑产业生态圈,打造现代绿色高效产业体系1. 推进与大成都协同发展,促进经济产业区域共谋强化邛崃产业发展与周边区域的衔接,把握邛崃区位特征和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与周边区域产业一体化。向东发展:依托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聚焦高端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全力融入天府新区产业生态圈 ,在现代智造产业、文化交往、现代服务等产业方面,实现邛崃坝区与天府新区的区域产业共融。向西发展:依托龙门山旅游发展带,打通龙门山区域旅游线路,加快天台山旅游景区建设,发展全域旅游,
18、融入大西南旅游区,对接雅安乃至川藏旅游大区,打造川西旅游集散与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交流与展示等产业。向南向北发展:对接纵向区市县,共建龙门山旅游发展带、灌区农业发展带、智能产业发展带。2. 构筑开放共赢的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围绕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奋斗目标,找准邛崃发展定位,针对现状整体产业发展能级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遵循“西控、南拓”相关产业发展指引,基于优越生态本底与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3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严格控制产业门类,努力将邛崃打造为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绿色高效发展郊区新城,全
19、力融入天府新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促城、以城兴业,融入成都开放式产业生态圈。3. 打造精细农业,构筑成都平原现代农业新高地市域建设“一园五区三带”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一园”:成都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五区”:分别为高效粮油现代农业发展区、绿色果蔬生态生态农业发展区、都市观光体验农业发展区、茶林多彩休闲农业发展区、森林康养现代林业发展区。“三带”:建设成新蒲、新邛路、西部山丘区 3 条现代农业示范带。4. 打造精新智造,实现高端引领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主,聚焦“高端”产业发展,努力建成天府新区重要的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基地。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园: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
20、医疗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产业,重振文君酒品牌。制定园区项目“引、提、转、清”分类指引策略。提升园区产业能级;逐步清退化工、一般材料产业等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项目,实现腾笼换鸟。5. 实施精品服务,全面优化提升生态人文旅游业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4加强区域统筹。打通龙门山区域旅游线路,落实山地旅游轻轨线路,加快天台山旅游集中发展区建设,促进邛崃旅游产品融入大西南旅游区;突出差异化发展,突出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开发互补型合作项目,跨区域营销行动。构建市域“两片两心三轴四区多点”的生态人文旅游业空间布局。两片:都市文创及天府农耕文化旅游区、山水生态旅游
21、区;两心:临邛城市文创中心、精品文旅区;三轴:南丝路文化旅游发展带、龙门山生态旅游发展带、临邛文化展示轴;四区:平乐古镇天台山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南宝山高山旅游区、万亩都市农业景观旅游区、羊安工业旅游服务区;多点:多个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二、 坚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教育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助残和服务体系。三、 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1. 加强与大成都生态空间格局的对接,重视邛崃作为成都市生态腹地对全
22、域环境保护的作用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5积极参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强化龙门山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积极提升崇大灌区、邛蒲两大农业灌区的建设。推进区域重点绿化工程,落实并补充延伸天府绿道系统,结合市域内的河流水系廊道、旅游公路,形成邛崃内部天府绿道、休闲绿道、滨河绿道、风景绿道四类 270 公里以上绿道系统,倡导与大成都一体的绿色出行系统。对接成都中心城区风道系统。执行成都市总体规划(2016-2035)对一级风廊控制要求,邛崃中心城区和羊安产业新城之间固驿镇、高埂镇和前进等建筑高度不超过 40 米,村庄用地建筑高度不超过 12 米。2. 协同周边区域构筑显山露水、品质优
23、良的生态体系与“西控”区域和新津县携手开展区域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着力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水源涵养建设,推进重要河流、湿地、湖泊等的生态修复。3. 坚持生态优先、维护永续发展本底(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障农业空间。(2)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区。(3)保护生态空间,划定重要生态绿隔区。(4)提升生态功能,管控一般生态绿隔区。4. 健全市域绿色空间体系(1)构建“一山两片、六廊多斑块”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6一山:龙门山片区两片:崇大灌区、邛蒲灌区六廊:南河、斜江河、蒲江河、白沫江、文井江、出阝江河 多斑
24、块:天台山森林公园、天台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区、小柏水库生态斑块、红旗水库生态斑块、三一水库生态斑块等。(2)构建由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优化绿地布局(3)构建中心城区 “一带、一廊、两环、多楔”的绿地系统四、 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规模,提高羊安产业新城和重点镇吸引力,加强中心城区和羊安产业新城之间交通联系。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7第四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 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立邛崃城
25、市山水环境、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类文物古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名录的建构筑物及历史环境要素等)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1. 市域整体保护空间战略市域范围内构筑“一山一水一城两翼四个主题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整体保护的空间战略。 “一山”指市域西部的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规划重点控制山脉周边建设,保护视线通廊,传承青山半入城的传统格局和山城交融的城市特色。 “一水”指南河、斜江河及其大小河涌,规划重点保护南河、斜江河及大小河涌水网的岸线与格局,控制河道两岸的建设和风貌。“一城”指历史城区,规划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历史风貌、传统街巷、历史水系、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
26、筑等,确立整体控制和以保护为重点的原则,恰当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疏散与历史城区冲突的部分现代化职能和交通流量。“两翼”指北部石窟古寺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翼、西南部南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翼。 “四个主题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指临邛核心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北部石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中部传统村镇历史文化环境保护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8区、西南部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2. 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1)保护平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茶园乡、火井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大同乡、夹关镇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 保护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平乐镇花楸村3.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27、法,保护市域 48 处文物保护单位邛崃文物古迹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 8 个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 处 11 个点,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4 处 26 个点,邛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处。4. 落实川西保护林盘引导人口向交通通道沿线聚集,形成成片推进、连续发展态势,打造六条示范带、保护和利用 324 个林盘社区。二、 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1. 进行特色风貌分区划分三大风貌圈、三条风貌带、十大风貌分区塑造整体风貌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沿南河划分滨水风情风貌带,沿 318 国道划分城市客厅风貌带,沿新区中轴划分都市生活风貌带。邛崃市
28、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19十大风貌分区:生态宜居风貌区、临邛文博创意园风貌区、滨水健康生活风貌区、古城风貌区、古城风貌协调区、旧城更新风貌区、新型都市风貌区、新型工业园风貌区 、生态复合型产业园风貌区、名酒产业园风貌区。2. 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色彩管控(1)建立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覆盖市域的建筑高度管控体系重点针对中心城区划定历史文化控制区、城市景观控制区、城市安全控制区、绿色生态控制区四类特殊控制引导区。(2)加强城市天际线塑造保护老城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与体量,维护临邛古城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保护城市西部连绵的山峦背景,严格控制
29、浅山及山前地区建筑高度与体量。整体保护和塑造老城历史文化街区、318 国道、司马大道等重要街道、河道沿线城市天际线,加强临邛文化中心区、城市综合服务区、成都邛窑文博创意示范区等城市天际线控制,塑造特色鲜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3)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加强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控制,构建展示城市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统筹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色彩塑造,让人们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4)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塑造肌理清晰、整洁有序的第五立面空间秩序,营造与自然山水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0和谐相融、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可
30、识别性的城市第五立面。重点管控好老城、重点视廊区域的城市第五立面,将城市第五立面整治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建筑屋顶绿化美化与有序整理、城市绿化补充与修饰等手段,全面提升第五立面整体品质。(5)加强城市色彩管控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统精髓,规范城市色彩使用,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综合考虑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情怀以及历史文脉等因素,本次城市色彩规划选取多色相的暖色系作为邛崃市中心城区的主调色。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1第五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一、 提升交通承载能力,强化交通对发展战略的支撑本次规划的交通发展战略定位是构建成都市综合交通西部门户枢纽,强化与周边
31、区域的交通衔接,重点强化与成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的交通衔接,构建外联内通、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 构建外联交通大通道体系,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融入成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改善对天府新区联系不足的现状,进入成都市轨道交通网络和高快速路网,提升邛崃的交通可达性。(1)强化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通过成温邛-邛名高速、成雅高速、成温邛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国道 G108、成蒲铁路,形成“两高三快一轨”的骨架交通网络。(2)强化与天府新区的交通联系通过成天邛-邛雅高速、金简黄快速路西延线、天新邛快速路、轨道 K12 号线、货运铁路专线,形成“一高两快二轨”的骨架交通网络
32、。(3)强化与相邻区市县的交通联系至大邑县有成温邛-邛名高速、成都市经济区环线高速、成温邛快速路、成蒲铁路。至新津县有天邛-邛雅高速、金简黄快速路西延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2线、天新邛快速路、轨道 K12 号线。至蒲江县有成雅高速、成都市经济区环线高速、成温邛快速路蒲江延线、成新蒲快速路。至雅安市有天邛-邛雅高速、成温邛-邛名高速、成雅高速。2. 明确交通发展目标,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分圈层交通发展模式,打造快速出行交通圈,建立交通与土地协调机制,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交通枢纽的综合效益。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提
33、高客运枢纽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引导交通设施。全面提升路网密度,推行小街区发展模式,按照“密路网、窄路幅、宽人行道”的原则,在 CBD、服务业集中区、公交枢纽片区构建小街区规划规制模式,提高路网密度。3.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提高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提升城乡公交运行效率,倡导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城区公共交通设施布局。4. 建立步行和直行车友好城市,改善慢行出行环境依托城市道路、滨河绿带、路侧绿带,构建出行连续、通学安全、接驳高效的慢行交通网络,保障慢行交通安全便捷出行。慢行交通网络由道路步行网、道路自行车网组成。道路步行网由步行专用路、通学优先道、步行主通道、步行一般道组成
34、。道路自行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3车网由自行车主通道、自行车一般通道组成。二、 协调水与城市的关系,系统解决城市涉水问题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系统解决城市涉水问题,保障邛崃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互连互通、集约紧凑、提高韧性、亲水宜居的原则,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城共融;加强雨洪管理,建设海绵城市。三、 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风险防控,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加强固体废弃物收运,提升处理处置能力;防治噪声和辐射污染,降低环境风
35、险水平;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绿色、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四、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建设综合应急体系,提高城市应急救灾水平;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4第六章 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成为邛崃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全市上下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应坚持依法办事,涉及空间规划的事情自觉接受城市总体规划约束,坚决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尊重市民对城市
36、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调动各方面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附 图01 区位分析图02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03 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04 市域生态结构及展示格局规划图05 市域生态空间及开发边界规划图 06 市域产业结构规划图 07 市域农业布局规划图 08 市域旅游业布局规划图09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10 市域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规划图11 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12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图 邛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513 中心城区现状图14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15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1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17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18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19 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规划图20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图21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2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24 中心城区风貌控制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