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腰椎骨折,1. 间接暴力所致占绝大多数以高处坠落、足臀部着地而产生屈曲型损伤多见,也可因弯腰工作重物打击背、肩部,使脊柱突然屈曲而致伤2.直接暴力所致胸腰椎损伤较少见多为工伤或交通事故直接撞击胸腰部或因弹击伤,胸腰椎骨折的病因有哪些,3.肌肉拉力是因肌肉突然收缩而致的横突骨折或棘突撕脱性骨折4.病理性骨折因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骨骼本身病变引起的骨折,胸腰椎骨折的病因有哪些,脊柱功能,支持人体 传导负荷 运动 维持稳定 保护脊髓的功能,椎体结构,椎体,椎弓根,椎板,上关节突,棘突,横突,椎孔,胸椎,椎体 - T1 到 T12体积递增,椎弓根 直径小,椎板 垂直 “叠瓦”排列,棘突 长,重叠
2、,突出向下,椎间孔 大,降低神经受压风险,胸 椎,胸 椎,胸 椎,肋椎骨关节面,肋骨横突关节面,胸椎,肋骨横突关节面,腰 椎,椎体 - L1 -L5 体积递增,椎弓根 比胸椎长和宽,椭圆形,棘突 水平,方形,横突 比胸椎小,椎孔 大得能够容纳马尾和神经根,椎间孔 大,但神经根受压风险增加,腰椎前后面观,腰椎侧面观,腰 椎,腰 椎,上关节突,腰 椎,腰椎的形态结构(上面观),乳突,副突,腰椎的CT图像(横断面),腰椎(正中矢面),腰椎的CT图像,腰椎的椎弓根,椎弓根:伸向后外 椎上切迹:较小,其矢径自腰1向下逐渐变小 椎下切迹:较大,其矢径差异不大 在腰椎侧位X线像上,根据椎上切迹矢径的大小,可
3、大致估计侧隐窝的宽窄,但其数值略大,腰椎的椎弓板,椎弓板:较厚,略向后下倾斜。如椎弓板厚度超过8mm,可视为增厚 两侧椎弓板会合成椎弓板的夹角:腰1为83.0,腰2为85.1,腰3为89.6,腰4为86.4,腰5为85.0。角度越小,可影响椎管的狭窄程度,腰椎的关节突,上关节突:由椎弓根发出,关节面向内 下关节突:由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发出,关节面向外 峡部:腰椎上、下关节突间部。如此部断裂,称峡部不连 关节突面的方位:为矢状位,但向下逐渐变为斜位,至第5腰椎几乎呈冠状位,连 接,腰椎的横突,组成:在发生上由肋部和横突部愈合而成,其前部为肋部 横突由椎弓根与椎弓板会合处向外突出。第5腰椎横突由
4、椎弓根与椎体连接处发出 长度:第3腰椎横突最长,其次为第2、4腰椎横突,第5腰椎横突最短 附着的肌肉:相邻横突之间为横突间肌,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为横突棘肌,横突前侧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横突背侧有竖脊肌,第2腰椎前有膈肌 乳突:为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 副突:为横突根部的后下侧的小结节,椎孔的形状,L12,L34,L5,腰椎椎孔(管)的形状,L45,L3,L5,椎管,前界:为椎体、椎间盘和前纵韧带 后界:为椎弓板、棘突基底和黄韧带 两侧界: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后外侧界:为关节突关节 椎管分为中央椎管(为硬膜囊占据的部位)和侧椎管(为神经根通道的神经根管部分),椎弓根切迹,浅切迹,深切迹,椎间孔,椎
5、间孔,神经根出口,椎间孔,椎间孔,界壁:前为椎体后面及椎间盘,后为黄韧带和椎间关节,上下分别为椎上、下切迹 内口:多呈卵圆形,少数呈肾形、三角形或钥匙眼形 外口:多呈钥匙眼形,少数呈三角形, 椎间孔横断面,神经根管,侧隐管:即侧椎管,前为椎体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前面与椎弓根和椎弓板连结处,外为椎弓根的内面。其内侧入口相当于上关节突前缘平面,神经根管,中央椎管和侧椎管(侧隐窝),中央椎管和侧椎管(侧隐窝),椎骨间的连结,黄韧带,椎间关节 (关节突关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髓核,纤维环,椎间盘,椎骨间的连结,前纵韧带 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后纵韧带 Post
6、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黄韧带 Ligamenta flava,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棘间韧带 Interspinous ligament,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三角:为椎间盘的薄弱区,黄韧带,黄韧带: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渐增加。除椎间孔和后方正中线的小裂隙(有小静脉通过,并有脂肪填充)外,几乎充满整个椎弓间隙,关节突关节(椎间关节)和黄韧带,黄 韧 带,由薄而坚韧的黄色弹性纤维构成在上附着于上一椎板下缘的前面,向外至同一椎骨的下关节突的根部,直至横突根部在下附着于
7、下一椎板上缘的后面及上关节突前上缘的关节囊;彼此呈叠瓦状排列,黄 韧 带,屈曲时,可使相邻椎弓板稍分开,黄韧带紧张;过伸时可稍缩短,但不皱折突入椎管外伤或其它原因,黄韧带变厚(可达816mm)为纤维组织,失去正常柔软并能折叠,可引起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的压迫症状,通常易发生在第4、5腰椎椎弓板之间,横突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腰椎间盘,纤维环,髓核,椎间盘,上、下软骨板:大小和形态与上下相连的椎体相当;可承受压力,防止椎体因压力发生吸收,并在渗透压下水分可扩散至无血管的纤维环,椎间盘,纤维环:为呈同心层排列的纤维组织,与上下软骨板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各层纤维的方向彼此交
8、错(30度60度),并借粘合质相连。其前部及外侧部较后部约宽一倍(颈椎纤维环后部较前部厚);后部窄,层次少,纤维近平行;最内层纤维与髓核的细胞间基质相融合,无明显界限,椎间盘,髓核:为富有弹韧性的半流体的胶状物质(85%的水分和退化的脊索残余),其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纤维变粗)。一般位于纤维环的中部偏后(颈椎椎间盘的髓核多在中部稍前)。其形状由周围的纤维环及上下软骨板所固定,约占椎间盘切面的5060%,但可随外界的压力改变其位置及形状,椎间盘的厚度,21.5%,54.4%,椎间盘/脊柱,正常脊柱CT横断面,异常椎管CT横断面,脊神经和马 尾,腰神经前支,皮肤的节段神经分布区,神经分布区和皮神
9、经的分布,胸腰椎骨折的分类法,分类要求,结构简明合理准确提供损伤定义及严重程度指导治疗,胸腰椎骨折分类,Denis 法AO 法Ferguson 法McAfee 法张光铂 法唐天驷 法,前柱(椎体和间盘),抗压力后柱(后方结构),承受张力,双柱理论,Kelly、whitesides“两柱概念” 前柱:椎体形成实心柱 后柱:椎管形成空心柱Dewald“两柱概念” 前柱:椎体、间盘、前后纵韧带 后柱:椎弓及相连的韧带,Denis三柱学说(1984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前2/3中柱:椎体和椎间盘后1/3、后纵韧带后柱:椎间关节、黄韧带、椎体附件、 棘上和棘间韧带,中柱,Denis 三柱学说
10、,后柱,前柱,Denis分类法,Denis分类法,脊柱稳定性骨折力学性脊柱不稳定神经性脊柱不稳定混合性脊柱不稳定,1、单纯压缩骨折:前屈或压缩力(少数为侧向压缩)前柱受压力,后柱受张力,中柱为支点根据外力大小及受限程度分为I、型,屈曲压缩型骨折型,2、爆裂型骨折前、中、后三柱均受压应力,中柱受损为特征,骨折块或间盘常突入椎管,脊髓损伤多见,L4爆裂型骨折,爆裂型骨折的影像学表现椎体前、中、后高度均下降 椎体后壁骨折并突入椎管 椎弓根间距增宽 椎板骨折,爆裂型骨折的分类I 型:上、下终板均骨折 II 型:上终板骨折(more) III型:下终板骨折 IV 型:旋转爆裂骨折V 型:侧屈爆裂骨折,3
11、、安全带型损伤 前柱或更前方为支点,中后柱受张力,根据损伤程度不同,稳定性也有相当差别,安全带型损伤,4、骨折脱位型损伤 由严重复合暴力所致,常累及三柱,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L4骨折脱位,受力损伤机制中的三轴示意,Y轴,Z轴,X轴,根据受力损伤机制分型,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 稳定性爆裂型骨折 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 Chance骨折 屈曲牵拉型骨折 脊柱骨折脱位,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前柱损伤 稳定性好 暴力来自X轴的旋转 多为高空坠落,胸腰椎骨折的分类,稳定性爆裂型骨折前柱和中柱的损伤 稳定性可 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可以有脊髓的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前
12、、中、后柱同时损伤 暴力来Y自轴的轴向压缩,可合并旋转 脊柱不稳定,有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分类,Chance骨折为椎体水平撕裂性损伤。也属不稳定骨折,临床较少见,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屈曲牵拉型损伤前柱因压缩而损伤,中后柱因牵拉而损伤所由韧带都有撕裂,不稳定及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分类,脊柱骨折脱位暴力来自Y轴,三个柱均毁于剪力 脊髓损伤严重 多伴有关节交锁,AO分类基础,双柱理论 损伤机制决定类型 病理形态学特点 影像学特征 不包括单纯横突或棘突骨折,A型 - 椎体压缩性损伤,B型 前柱和(或)后柱牵张性损伤,C型 前方和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A型,压缩力引起 可伴有屈曲外力 仅累及椎体,后方结
13、构完整,A1 嵌压骨折,A1.1 终板嵌压 (楔形变5),A1.2 楔形嵌压 (楔形变5) A1.2.1 上缘楔形 A1.2.2 下缘楔形 A1.2.3 侧方楔形,A1.3 椎体塌陷,A2 分离型骨折,椎体在冠状面或矢状面分离 主要骨折片不同程度移位A2.1 矢状面分离骨折A2.2 冠状面分离骨折A2.3 钳夹样骨折,A2.2 冠状面分离骨折 A2.3 钳夹样骨折,A3 爆散骨折,椎体完全或部分粉碎 骨块向周围爆散 椎体后壁的骨折片向后进入椎管 可有经椎板后棘突的纵裂,对稳定性无影响,A3.1 不完全爆散(椎体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爆散,其余部分完整)A3.1.1 上缘不完全爆散A3.1.2 侧
14、方不完全爆散A3.1.3 下缘不完全爆散,A3.1.1 上缘不完全爆散,A3.2 爆散分离型骨折(椎体一半爆散,另一半分离)A3.1.1 上缘爆散分离 A3.1.2 侧方爆散分离 A3.1.3 下缘爆散分离,A3.1.1 上缘爆散分离型,A3.3 完全爆散骨折(椎体完全爆散)A3.3.1 钳夹样爆散A3.3.2 完全屈曲爆散(楔形,后凸畸形)A3.3.3 完全轴向爆散(高度丢失),A3.3.3 完全轴向爆散,B型,牵张性前后结构损伤 前方或后方结构间距离增大,B1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后方韧带损伤 伴有双侧小关节的半脱位、脱位或骨折 可伴有间盘损伤或A型椎体骨折,B1.1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
15、的损伤伴间盘损伤B1.1.1 屈曲半脱位B1.1.2 前脱位B1.1.3 屈曲半脱位或前脱位伴有关节突骨折,B1.1.1 B1.1.2 B1.1.3,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间盘损 伤伴A型椎体骨折B1.2.1 屈曲半脱位伴A型椎体骨折B1.2.2 前脱位伴A型椎体骨折B1.2.3 屈曲半脱位或前脱位伴有双侧小关节脱位及A型椎体骨折,B1.2.1+A1.2.1 B1.2.2+A1.2.1 B1.2.2+A3.3,B2 骨性结构为主的后方损伤,经椎板及椎弓或峡部的后柱横贯伤 棘间和/或棘上韧带撕裂 可合并间盘损伤或A型椎体骨折,B2.1 双柱横贯伤,B2.2 骨性结构为主的后方损伤伴间
16、盘横惯性损伤B2.2.1 经椎弓及间盘的损伤(少见)B2.2.2 经峡部及间盘的损伤(屈曲峡部裂),B2.2.2,B2.3 骨性结构为主的后方损伤伴A型椎体骨折B2.3.1 经椎弓骨折伴A型椎体骨折B2.3.2 经峡部骨折伴A型椎体骨折,B2.3.2+A3.1.3,B3 经椎间盘的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单柱或双柱骨折,B3.1 过伸半脱位,自动复位的B3.1.1 不伴有后柱损伤B3.1.2 伴有后柱损伤,B3.1.1,B3.2 过伸峡部裂,B3.3 后脱位,C型,轴向扭转外力造成前方或后方结构损伤伴有旋转,C1(A型骨折伴有旋转),包括旋转楔形、分离和爆散骨折C1.1 旋转楔形C1.2 旋转分离C1.3 旋转爆散,C1.1 旋转楔形,C1.2 旋转分离,C1.3 旋转爆散,C2,B型骨折伴有旋转C2.1 B1型骨折伴有旋转C2.2 B2型骨折伴有旋转C2.2 B3型骨折伴有旋转,C2.1.1,C2.2,C3,旋转剪切伤,C3.1 切片样骨折,C3.2 斜骨折,C3.2 斜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