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邪物与避邪信仰聊城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镇邪物与避邪信仰刘莉萍(天津博物馆,天津 300021)【摘要避邪趋吉是民间重要的风习,反映着一种对邪物的畏惧心理和试图镇服邪物的期望.邪物类另 q 繁多,驱邪的方式也从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的信仰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关键词邪物;镇邪;信仰;避邪影响【中圈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217(20o6)04007602驱除邪气,远离灾害,是人之常情.人总是有祈求吉祥和平安的愿望.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向很杂乱,没有特别单一的崇拜神,精神的寄托很不专一,因而,镇邪除害,祈求平安的过程,便充满着随意性,表现出一种
2、多样的,不很稳定的行为方式.本文力图从国人的种种避邪方式中,解读中国民间奇特的神灵信仰.一,邪物种种但凡一切对人的生命,生活和心理状态有害的事物,均属邪物.因为对死亡,对疾病,对痛苦的恐惧,人们便把许多不幸的遭遇归咎于邪物所起的坏作用,并自己吓唬自己地给它们赋予了幽暗的魂灵,附着在种种物品上,从而造出了可怕的氛围.概括的说,邪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死亡相关的邪物,如所谓鬼,煞等.鬼是人们观念中的幽冥怪物,它被认为会危害人的生命,因而人们对它充满恐惧.沈括续笔谈记载:在夔,峡一带见“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每岁以此禳之“. 可见人们怕鬼敬鬼之情.俗传人死后数日,有
3、灵魂出入,是为“煞“. 灵魂回家赴尸谓“归煞“,“回煞“,“煞“ 亦写作“杀 “. 颜氏家训 ?风操云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这是说归煞之说出自旁门左道之书,而俗众不明是非,家有丧,一则逃避,二则作诸厌胜,三则在门前燃火并铺列草灰以观死者灵魂之迹,四则上书天曹祈求断绝死者的殃祸以免祸及家人.可见人们对归煞惧怕之甚.人死为害的说法古来一直流行,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谓僵尸能为崇;袁枚子不语?江轶林也说“二人七,夜设死者衣衾于柩侧,举家躲避,言魂来赴尸,名日回煞“.2.能引起人疾病的邪物,诸如五毒,疫气
4、,以及其他种种怪物.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明避毒之俗历史甚久 .直到近世,此俗仍延续,如江汉一带,端午节喝雄黄酒(系将雄黄研碎浸入酒中,见嘉庆善化县志=),涂雄黄于小儿额头及五官,据说是“以厌疾病“(光绪孝感县志=).3.能引起人恐惧的不祥事物,如灾星,旱魃等等.北史?崔浩传=载 ,因“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络紫微 “便愁得皇上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急招儒生术士,连说“灾咎在何国?朕甚畏之 “.酉阳杂俎=卷十一也载:“俗不欲看天狱星,有流星入,当被发坐哭之,候星却出,灾方弥.“至于天气灾害,人们也认为有邪物作怪.诗?云汉= 中就有“旱魃为虐“ 语,说
5、文=谓“魃,旱鬼也“. 按逐魃以除旱是古时的一种常见的祭祀仪式,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北经=时说:“言逐之必得雨,故见先除水道,今之逐魃是也.“邪物还有很多,诸如穷奇,饕餮,魑魅,魑魉等等,无不是让人们非常惧怕的鬼怪,人们总是想法设法远离它们,镇服它们.二,镇邪方式驱邪的方式多不胜数,其中不乏迷信荒诞之举,但其俗根深蒂固,有些风习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甚至延至今日.此处略举几个方面,以见基一斑.1.张贴门神,神符.通常在是住宅大门上贴门神,在建筑的其他一些须镇邪的地方贴神符或甲马.门神由来久远,论衡?订鬼 引山海经 说是黄帝时已“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上溯如此遥远恐不足为
6、信,但至少周代已在民间流行此俗则是可能的.此后历代相沿收稿日期】20060306作者简介】刘莉萍(1962 一),女,河北高碑店人,天津市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文物.76袭,汉画像石上即有门神实物;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神符多为画在纸上的图和文,旧称符录.民国衢县志载:衙县有解禳之迷信,在房屋的一些地方贴纸条,上书 “姜太公在此,诸邪回避.营造新房,开工时贴“甲马将军“于墙壁;新房落成,要请道士镇上,“皆所谓镇压也“. 这些均是镇宅神符,此外还有镇墓符,祛病符,甚至于出门办事都要贴符第以祈福驱邪.2.悬挂避邪物.除夕换门上桃符,五月
7、五日在家门悬菖蒲,插艾草;门窗挂镜子,房中悬挂宝剑,镇宅铜钱,四神图 ;儿童臂上系五色丝(俗称长命缕);人们颈上挂种种护身符,等等,都是避邪方式.梦粱录卷三载:“杭都风俗,自(五月)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长物志卷五“悬画月令“:“三月三日,宜宋画真武像.“所谓真武,即玄武,与朱雀,青龙,白虎为镇服四方之神.民国无棣县志:“除日,易门神,桃符,春联.“ 按世俗说法,定桃符,画钟馗,都是为了辟邪崇,增福禄.3.举行禳解仪式.或请巫师道士作法,或俗人自行举仪式.年末岁初举行傩戏之俗,由来久远.最初叫“大傩“,“大难“, 是在腊月禳祭以驱除瘟疫的仪式.礼记?月令:“(季冬
8、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张衡 东京赋:“ 卒岁大傩 ,驱除群厉.“ 本来这是十分庄重的事,驱鬼岂有可随意?然而 ,经巫婆术士们的神乎其神的表演 ,召神驱魔的过程便总是化作一种荒唐的骗术.其方法很多,如鸾乩(以扶乩而示神意), 童乩(假冒神附其身,出口神语), 作法(请神明下降),符咒(画符驱邪压煞) 等.4.借动物植物以驱邪.虎,狮,鸡,狗,牛,羊,龟柳枝,桃木,石榴,葫芦,茱萸,菖蒲,艾草,茅均可作为驱邪物.汉书?郊祀志载秦文公时,“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荆楚岁时记说,元旦“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 注云 :“桃,鬼所恶.又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鬼,谓之仙木.“唐?段成式
9、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聋清明不带柳,死了变猪狗.“( 光绪 孝感县志)谓清明扫墓,人人须在鬓边插柳枝,既为避邪,亦为敬祖.其他镇邪物还有很多,如玉饰,土石,雄黄,铃,灯,爆竹,甚至扫帚,粪勺等,都可以成为镇邪之物.世人正是在想象邪物可怖的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的物品上,想象出一种镇邪的威力,从而倚靠它们,解救自己的躯体和神魂.三,从避邪看信仰避邪是为了平安吉祥,通过种种避邪手段,国人对于鬼神的信仰和对生命的珍重便一览无余.避邪,反映了人们既畏惧邪物又奋力抗争的心态.远离邪物,说到底,是一种寻求心理平衡的过程.邪物危及人的生命,破坏人的生活的安宁,因为对于一些生命现象和自
10、然象还不十分清楚,所以人们总是试图找寻出导致自己及周围人的灾难性厄运的缘由,而这缘由往往得不到科学的解释,从而也就常常归咎于邪物的作用力.如果屈服于邪物的魔力,把自身置于完全受邪物左右的无助的状态中,那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而中国人显然不肯完全由邪恶鬼物摆布,他们会寻求解脱的途径,即种种避邪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自己从精神上得到驾驭生命之舟的勇气,相信邪不压正,相信只要虔诚,勇敢就能战胜邪气邪物,相信在人所运用的镇邪物的威力前,一切不吉利的事物必然不能施展淫威.这表明了人们的一种寻示心理平衡的需求,即在恐惧心理弥漫之时,要为自己寻找到摆脱心理困境的方法,而借避邪物以伸张“ 正气 “,正是让失衡的心
11、态回归正常的必然选择.避邪反映了中国是个泛神教的国度.镇邪的神灵神物,可以是端坐庙宇的神像,也可以是图画符篥,还可以是自然界的事物,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人们认为这些都是有神力的,足以将邪物从身边驱除.神灵的威力,正是通过人们的想象而作用于人的心灵.而且,这种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与习惯经过的时间一长,便形成为一种习俗,最终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敬神文化,从日月星辰,到山林河海,到奇禽怪兽,到历史与传说人物,再到诸般日用品,可以说,能保佑人吉祥平安的神物无处不在.然而,神物虽多,却被世俗融入了太多的实用主义因素,大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拂脚“ 之意 ,以致有人感叹 :“至敬老树,古墓,旧窑,巨坑
12、,大桥等神者,则非系向之问病,即系向之要求药,如在平常时间并无若何敬奉之举动;至致敬时之敬礼,除用与天神相类之礼品外,更或有供之匾额以传其名者.“(民国淮阳乡村风土记)避邪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人的无知和迷信的盛行.其中的荒诞因素往往愚弄人,蒙骗人,坑害人,为某些借避邪以图财害命的巫婆术士大开了方便之门.小豆棚卷七记江阴高道士和常州潘烂头善“敕勒之术“, 民间居然盛传他们能“呼吸风云 ,指挥雷雨 “.他们在自家门上大书 “出卖风云雷雨“,竞使出海者希望得到他们的一纸神符以便一帆风顺;农夫旱季盼雨,亦指望他们的神术招来甘露 .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必须拿钱买风云雷雨,则愚弄无知民众以从中牟利的
13、目的也昭然若揭了,可悲的是,在文化落后的时代,在文化落后的区域,这样的骗局经久不衰.避邪活动讲究仪式和禁忌,又反映出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的约束和对思想的禁锢.民间有些禁忌是科学的,对人有益;而无理的甚至无益的禁忌也比比皆是,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村民颇信巫觋 ,疾病不服药,多听命于神“(同治 来凤县志 );“ 或黄纸祝于神前,烧灰咽之,名曰请符“(同治 巴陵县志 ),以此去疾,只会延误医治,而旧时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迷信的功能在他们的心目中远高于科学的力量.总之,避邪镇邪是民间重要的风习,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民间的趋吉避害心理,了解民间的种种敬神祛邪的方式,这是一个值得继续作深入研究的领域.责任编辑马亮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