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70966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2005 年 5 月M 丑 v2005天津外国语学院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第 l2 卷第 3 期V01.12No.3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赵彦春(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摘要:针对翻译理论界将翻译进行过度切分,以致将翻译研究拖入困境的状况 ,提倡翻译学的归结主义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将貌似杂乱的现象进行整合,朝纵深处探究,考察,以找出翻译作为客观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为最终目的.从语言和文本两个层面论述了归结主义方法的理论根据,认为任何翻译问题其根本都是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张力,因此不宜把翻译肢解得支离破碎

2、,而应在适当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关键词:归结主义方法;翻译学;形式;功能;语言;文本Abstract:FacedwiththesituationthattranslationhasbeenSOsplitthatresearchoftranslationhasmetadilemma,thispaperproposesareductionistapproachtotranslatology,whichrequiresintegrationofseeming-lycomplicatedphenomena80astoexploreintogreaterdepthtofindasolutiontoth

3、eunificationproblemoftranslationasanobjectiveonticentity.Thispaperelaboratesonthetheoreticmotivationofreductionismfromthetypologyoflanguageandtext,holdingthatanyproblemoftranslationcallbereducedtothetensionbe-tweentheformandfunctionoflanguage.Thereforeitisimpropertodismemberandmaimtranslationbutin-t

4、egrateitnotwithoutproperclassificationthough.Keywords:reductionistapproach;translatology;form;function;language;text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65x(2005)030001051 序言当今,翻译已逐渐超越直感式,评价式的经验总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派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把翻译现象进行切分先分门别类,再层层切割,进而条分缕析.切分固然有助于研究者看清翻译的某些特征,但切分的结果往往是支离破碎,使研究者难以看清翻译的真正面目,难以找到贯穿始终的运

5、行规律,难以构成一个严谨的范畴体系.况且,如果切分不当,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使研究者误入歧途,也会给后续研究造成种种困难.鉴于翻译现象的复杂性,多质性,悖论性,我们认为:1)目前对翻译现象的切分实际上只是平面向度上的切分,更重要的是纵深向度的切分,比如应将翻译外部及内部的制衡因素和机制进行合理分类,尔后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2)平面向度上的切分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在现有切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为此,我们提倡翻译学的归结主义方法.这是一种整合方法,它将貌似杂乱的现象整合为一体,并朝其纵深处探究,考察,以找出翻译作为客观存在的内在统一性为最终目的.2 对翻译类型归结的理论根据翻译界各派研究者已将翻译这

6、一有机整体进行了肢解.首先是 1:1 译,笔译之分,这两个范畴又各有商贸翻译,法律翻译,广告翻译,文学翻译,词典翻译等语域之别.然后,根据功能又收稿日期:20040707作者简介:赵彦春(1962 一),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词典学天津外国语学院 2005 年第 3 期划分为说明性文本和非说明性文本,各类又分为次类,如说明性文本有工具书,讲座稿,说明书等等,非说明性文本有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将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这一做法古已有之,如西塞罗(Cicero, 公元前 10643)就将翻译行为分为“解释员 “式的翻译和 “演说员“式的翻译.根据翻译目的进行适当划分有其实践意义

7、,对理论认识也不无启发作用,但分而不当,又分而不合,必然给翻译理论的建构带来负面影响.当代研究者继承了分的传统,又在分析哲学的影响下一路分将下去,越分越细.其结果,一方面翻译现象显得繁复而琐细,另一方面分似乎又是难以穷尽的.而且,各家划分的方法也不一样,很难做到泾渭分明,因此也就很难形成一致的范畴体系.翻译学研究似乎已走入一片误区,需要思考定向问题了.我们认为,作为指导具体实践的经验性研究,适当分类既必要也便利,但过于强调个体特征则是不必要的,而作为具有质的规定性的本体论研究分类似乎更是多余的.基于分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反倒不利于理论上的统合.比如,从法律翻译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不是翻译中的普遍规律

8、呢?如果是,法律翻译与商贸翻译有什么区别?与普通翻译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是 ,它与翻译的普遍规律是什么关系? 如果再考虑无穷无尽的大类,小类,次类,问题就越来越复杂.其实,如果我们考虑所有翻译行为都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这一事实,就会看到林林总总的翻译现象之中的共性了.语言纵有诸多形式,其形式都由功能来驱动;语言纵有诸多功能,其功能都由形式来体现.因此,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张力是一切翻译的基本问题,也应是普通翻译学或翻译本体论的研究重点.相应的方法就是归结主义方法(参见赵彦春即出). 该方法要求从翻译实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则,或以一般规则验证于翻译实例.由于翻译实例不限于任何语言或文本,所以对语言或文

9、本进行过细的分类处理是不必要的.我们认为,文学翻译可以作为归结主义方法取材或验证之所在,这是因为文学语言最丰富,表现的功能最多.文学翻译研究应该可以覆盖其他文本类型的研究,也就是说,适合文学的翻译规律也应适合其他文本类型.我2们似乎可以这样断言:能翻译好文学作品的也能翻译好其他文本类型,反之则不然.比如,能翻译好诗歌,散文的也能译好产品说明书之类的文本,而能译好产品说明书之类的未必能译好诗歌,散文.下面我们试图从语言与文本这两个层面论述归结主义方法的理论根据.我们首先设问:语言是否因语域或文本的不同而不同呢? 大家也许不难回答 ,语言可能会因语域或文本而有所变化,但语言还是同一种语言,不同的只

10、是语言的表现形式.现在我们试从语言的性质与应用着手来探讨这一问题,以说明所有语域或文本的语言从根本上讲都是一样的.语言是表征性的(representation.a1),它是为满足人类对世界进行摹写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意义构建(meaningconstruction)所凭借的言语经沉淀,固化之后而形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有限的,但语言符号的组合可以表达无限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有限之手段,无穷之用途“(finitemeans,infiniteUSeS).语言具有规约性,即所谓的约定俗成,这是语言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同时,语言还有相反的另一面,它也是运动的,变化的,体现为语言的非规约性.实际上,

11、语言始终处在规约与非规约的张力之下,进行着新陈代谢,也就是说,语言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过程.惟其如此,语言才可以满足表达新事物和美学调配的需要.不过,不论语言如何发展,它始终是表征性的.所谓表征性,有两层含义:1)语言符号不能穷尽指代对象的所有特征;2)一个语言符号可以有多个指代对象.这两层含义意味着语言本身是“不完备“ 的 ,但正是这种“不完备性“ 才使语言成为可能.试想 ,如果语言符号与指代对象是一对一的关系,那么世界无穷则语言符号无穷,任何词典也没有如此大的容量,人脑也没有如此强大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这种“ 不完备性“ 使有限的语言符号具有了表达上的灵活性或可塑性如果

12、语言与其指代对象是一对一的,机械的对应关系,语言也就没有了美学调变的可能性.语言可以表达任何东西,而任何东西却又不能被百分之百地表达,留下的空间引发了理解上的差异.任何语域,文本的语言都是如此,其差别可能在于规约性,非规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约性比例上的多少,却没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尽管语域,文本有异,语言却是一个.将语言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乃至夸大两者的差别都是没有充分理由的.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为“ 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 文学语言往往是求新求异的,所以有人称文学语言就是偏离(deviance).所谓偏离,实际上就是语言非规约性的体现,但并不构成另类语言.有人说文学语言没法进行科学分析,

13、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如前所言,规约是非规约的固化,也就是说,语言在规约化之前也是非规约的.规约与非规约只体现为社会化程度,即人们接受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性质不同.实际上,能够进行交际的语言就是语言,而语言是可以分析的.所谓“没法进行科学分析“, 是指对某些应用中的语言没办法进行机械的静态分析,这是因为语言的偏离往往产生会话隐含(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这就要进行语境化的动态分析,比如话语所传达的内容可能不是命题 P,而是命题的言外之意 Q,那么该语言表达式就是Q(P),由此可以推导出该表达式的语用含义.文学语言多是“以神统形,以意统形 “的,就是说,在文

14、学中不完备的,有限的语言手段却能够表达完整乃至丰富的意义.这只是语言更灵活,更具创意的表现,而不构成划分文学语言,非文学语言的当然理由.文学语言只是一种大致的说法,不具有严谨的范畴意义.事实上,说明性文本也往往以所谓的文学性语言来说明,甚至以文学体裁来表现,如药方,食谱,拳谚等等.一言以蔽之,不论语言用于何种语域或文本,都必然表现为语言形式与其功能之间的张力.我们现在转到文本层面,看看归结主义方法的依据.文本类型的划分与语言的功能是相关联的.比如,莱斯(Reiss,1989:108109)根据布勒(KarlBtihler) 提出的语言三功能,即信息(informative)功能,表达(expr

15、essive)功能,诉求(appellative)功能划分出三类文本,即信息(in.formative)文本 ,表达(expressive)文本,施行(op.erative)文本,各类文本之下又分为其他小类.其他学者如斯奈尔一杭比(SnellHornby,1988/1995)和纽马克(Newmark,1988) 也进行了大同小异的分类.现在我们不能不质疑这种划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首先,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范畴之间没有清切的界限,从根本上瓦解了古典范畴理论(参见 Rosch,1973;Lakoff,1982);其次,语言的各项功能之间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信息功能的语言同时也具有表达功能和诉求功

16、能,反之亦然.基于语言功能划分的文本之间的边界也同样是模糊的,即彼此是可以互相包含的.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论这类划分是否合理,有无理论支持,我们也不可否认,无论什么类型的文本,就翻译而言,本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以语言这一工具来传达信息的,而任何文本的翻译都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固然,文学文本体现更多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张力,但相对于其他文本而言,这是多与少的关系,而不是有与无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认为文学翻译意味着再创造,有其特殊规律,对此上文已经论述.斯奈尔一杭比(SneUHornby,1987)也有过比较贴切的论断 :“就一多的辩证(medialeetieofunisonandp

17、lurali.ty)而言,再产出与再创造之间的激烈张力并不限于文学翻译,译者无论翻译什么都或多或少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此乃翻译之本质.“可见,所有文本就语言而言都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如果以能否解构作为区分标准,说文学文本需要解构,其他文本不需要解构,这也是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夸大.解构的本质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就是意义的确定性或相对确定性.我们曾就语言意义的相对确定性有过以下论述:如果根据解构主义对意义的解释或阐释学对理解的界定,就不存在固定意义的词汇了,也就不存在词典了.语言是主观的产物.但语言使用者并没有绝对的自由,理解者也没有绝对的自由,否则以语言写成的药典还能以此治好病吗?且不说药死人了

18、 ?以语言写成的指导手册还有什么指导作用? 凭飞行手册试飞的飞行员岂不要坠地身亡?“(赵彦春即出 )意义的相对确定性是语言可证性和可译性的前提.如果意义像解构主义或阐释学所论述的那样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了.就这段论述,学友杨炳钧发表了以下意见:3天津外国语学院 2005 年第 3 期关于这一论述,是否应当区分科技文本等说明性文本与文学作品等非说明性文本.前者没法解构,因为这种文本一般是对客体与行为的阐述,理解者无须借助他人对客体或行为的体验,只要把握某种程度的客体或行为类别就行;尽管客体变化万千,行为的执行千变万化,但其类型是可以确定的.而理解者对后者却不能不解构,因为个体对同一个客体或同

19、一种行为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经验不同必然造成意义的不确定.解构潜力似乎可以决定本文的文学性.一般说来,解构潜力越大,作品越能经受时间考验,翻译起来也越困难.另外,是否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明性的文本的意义在于给理解者提供一种参照,因此不易在翻译中造成不可译性等问题.“东南西北 “是不确定的,可以解构,但一旦有了参照,它们的意义就是确定的了.一般说来,说明性文本与非说明性文本的确有这样的区别.但我们认为这种区别只是表面性的,其本质还是一样的,原因有二:1)任何文本的载体都是语言,语言本质上都是表征性的,不完备的,语言表达上的空缺都要靠人的图式来填补;2)任何文本的描述对象都是客观世界.如果

20、说文学文本还包含精神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不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精神世界是客观世界的模型.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都体现为人类的知识模块.综上所述,任何文本就其语言载体和描述对象而言都是一样的.就解读而言,不论什么类型的文本实质上都是对语言的理解.如果说理解受经验的调节,那么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1)语言(外部语言),无论什么文本中的语言都是经验性的,都曾经历了个体发生(ontogenesis) 和种系发生(phylogenesis);2)无论什么文本中的描述对象都是人的经验的投射,反映于理解主体都还会有进一步的差异.所以,基于这两点理由,任何文本对翻译而言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对语言的理解或解构过程都是寻找关联的过程,任何文本概莫能外.一句极普通的话如果语境不同,往往含义也就不同,如(该例引自张今,199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