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精品文库 文档编号:2701724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听听那冷雨是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的散文,余光中先生此文被两岸三地同时选入教科书,是其大美大情之作。苏教版初中教材已经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作为教读课文。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又选择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脉相连的。表达了对大陆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在高中教材中,这篇散文和上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都很好的展现了散文的魅力。具有对学生的散文阅读的引导意义。本篇课文力求在教学中,从三个维度,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进行展示。本节课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每一种想法,都有展示的机会。在一定意义上

2、,学生的活动,比答案更重要。而学生的参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有与别人的思想情感碰撞、交流的机会。一、实践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表现思想情感进行探讨。通过检索有关信息,对作者余光中较初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听听那冷雨的文本,能够熟悉。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长短变化、大量叠词的使用和丰富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二)课堂交流:按照课堂设计的步骤,完成有关教学过程。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平评价、分析、解决。1、乡愁四韵导入通过初中学习过的乡愁四韵,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尽量能够知人论世。学生收集的资料是最重要的。能够让学生讲

3、的,老师坚决不讲。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引领。3、课堂交流:学生每六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以以下七个问题为主线,对全文进行梳理。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个发言人,准备参加课堂交流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认为本文中,那些语段写得精彩?试作简单分析。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很多语句、语段,只要能说出理由(即作简单分析)就可以。让学生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同时,对学生的作文语言相应地提出要求建议。联系文章,分析本文题目“听听那冷雨”的涵义。题目内容丰富,学生往往只及一点。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点评,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方向。“听听那冷雨”中“雨”的涵义。“雨”,历来在诗词曲赋中 ,

4、意象“雨”就一直包含着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 。本文中,作者把自己感伤的故园之思、家国之情熔铸雨中。“每一滴雨都含着浓浓的乡愁”。2 “听听那冷雨”中“冷”的涵义。“冷”是本文的文眼。文章通过“冷”,打通了情景的通道。使得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一致。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落实下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文语言的训练要求。 “听听那冷雨”中“那”的涵义。对课文中,尤其是题目中的每一个词,细细品味,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同时,也就了解了作文为什么要反复修改的道理。“听听那冷雨”中“听听”的涵义,为什么不单用一个“听”?大量叠词的使用,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文中的叠词

5、,知道叠词使用的好处:如临其境。学习本文后,你对散文阅读有何建议?学生可以任意发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题目,在目前散文式微,娱乐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能够对学生有警示作用。(三)课后训练“课外,对听听那冷雨进行进一步品读,分析本文的情感,写一篇 300 字的读后感。对散文的阅读,是最难的。需要知识、常识、人文等多方面的积累。文章无非是个样子。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本文以及这一模块其他课文的研习,能够学会文章(散文)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收获与体会本节课目标达成较好。由学生知道的、会的,向学生未知的、不会的发展。对散文这一文体,学生在初中已有涉及,但是,文章的内涵较为薄弱,

6、手法较为简省。而高中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散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体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而文章结构上,作者以“听雨”为主线,从横向的地域感(美国、台湾、大陆) 、纵向的历史感(太初、亡宋、公寓时代) 、纵横交错的现实感来写。虽然文章或中或外、或大陆或台湾、或历史或现实,但是, “形散神聚” ,在美丽如诗的句子地下,脉动着作者一颗赤子之心。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鲜明地感知,语言之美,而这一点在修辞、语法、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又明白了情感之美。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思乡怀人,而是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深层思考。历史的流传、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延续

7、,都使得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素。这篇文章,虽然是余光中先生的杰作。但,作者表现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化情感。作者在文章表达的对故园的思念,对年将垂暮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眷念,无一不让人觉得,这是中华文化之树的一片鲜嫩的绿叶,一片折射出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生机盎然的绿叶。相对而言,现今的文化环境,娱乐文化大行其道。低级的、消极的、追求娱乐的文化样式, (超级女声、家有好男儿、非诚勿扰、星光大道等等)以其通俗而备受欢迎。但是,人们常忽视了“通俗”与“庸俗”的界限,甚至为了利益等目的,到了“媚俗”的地步。这篇文章能够让学生深入领略汉语的语言文化情

8、感之美。三、问题与建议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不足。对这一篇文章的深层内蕴,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这也反映了平时教学时过分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学期的功夫,在整个教育阶段,都需要重视。3如果我们不能对优美的散文,有着崇敬之心,可能会失去文明古国感到自豪的根底。有人说, “现代文离不开郁达夫,离不开沈从文,也离不开海峡那边的余光中。 ”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郁达夫,不知道沈从文,不知道余光中,那是不是很可怕?今年高考,考察了鲁迅先生的药 ,主人公“夏瑜” ,原型“秋瑾” 。考试报告说,得分率不高。而我觉得,这种漠视历史,无视文化的状况,只有一个字, “怕” 。那些经典散文,是不是可以更多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