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

上传人:精品文库 文档编号:2701629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 ,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问题设计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 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三一八惨案死伤 200 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

3、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确本文是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同时,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第三梯度的思考题1、 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部分议论性文字,体会深层含义,提出你对本文的疑问?2、 你觉得刘和珍的请愿行为是否合理?

4、3、 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学构想及目标: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的方法;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

5、键。 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 ,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需设备: 多媒体投影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 , “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播放朗诵磁带, 学生跟着朗诵指导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概括资料,由学生口头介绍写作背景;在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三、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第

7、一梯度的思考题: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三一八惨案死伤 200 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明确本文是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

8、络。(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同时,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先在文中圈画然后用语言组织回答,不当之处其他同学补充。1、由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可能会出现直线、曲线、图表等有创意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相互评价,学会赏识对方。2、找出对刘和珍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分组讨论.能力,与高考接轨。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四、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部分议论性文字,体会深层含义,提出你对本文的

9、疑问?请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4、 你觉得刘和珍的请愿行为是否合理?5、 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小结: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 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1、分 6 人一小组,针对学习问题进行小组内交流。 (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准备)2、汇报员展示交流成果:(内容是: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通过小组探讨,我们的观点)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学生当堂写作。两个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其他学生评价。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的解读习惯。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 、 “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五、布置仿写作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将本文与鲁迅的几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思想性和社会性,写读后感,养成思考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