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精品文库 文档编号:2701424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市骨干教师语文竞赛作品《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本文作者讲究选词,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难度,教学这篇文章需要化解这一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阅读, 询问学生对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了解,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列出物种起源的目录以后,可以 让学生清晰了解本文一个主要内容,询问学生作者在物种起源这一本书里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可以有效使文章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的障碍就消除了。然后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学术品质,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一、实践过程(一)用“大家 ”对达

2、尔文的 评价导入新课。(二)问题:问时间。设置问题:1、物种起源是哪一年出版的?【明确答案】:1859 年。2、为什么那一年发表?(即为什么物种起源要提前出版?)【明确答案】: 关键词:“ 因 为” 、“又因为” 、“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3、是那一年的研究成果吗?(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是怎样的?)【明确答案】:不是。写作经过如下:“当我在比格 尔号皇家军舰 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 :“打动”;“ 归国以后”:“ 想到”;“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 :“写出若干 简短笔记”;“1844 年 ”:“扩大为结论的纲要” ;“1859 年工作已将近结束”:“发表”。(三)问题:问性质。设置问题:

3、1、物种起源一书的性质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明确答案】:“ 摘要” (或“纲要”),词语在第 1、2、3、7 自然段都有出现。2、既然物种起源有这个性质,作者 认为此书“完善”吗?【明确答案】:“ 不完善”3、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物种起源的“不完善 ”?【明确答案】:第一:一些叙述未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第二:注意证据的确凿但错误难免;第三:列举的是一般结论, 说明只用了少数的事实。(四)问题:问观点。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明确答案】:物种起源的问题。主要观点:第一,每一物种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 我充分相信”相关内

4、容(或回答第 5 自然段: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三,“自然选择”是物种 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五)问题:问内容。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尝试为物种起源列一个目录。【明确答案】:目录绪论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第三章 生存斗争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第八章 本能第九章 杂种性质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说明:此

5、目录依据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 务印书馆)原书目录而立,除所列外,尚有索引等三目次,因无法与文章的内容对应,不予收 录;另第六到第十章的目录供参考)(六)小结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一部引起一场革命的名著,让我们敬仰, 给我们科普,正我们的态度,引我们的探究。(七)板书物种起源五问:一问作者;二问时间;三问性质;四问观点;五问内容。(八)导入“绪论 ”。同学们,我们的标题是:物种起源绪论,上一 节我们五问物种起源, 对物种起源的作者、成书时间、过程、性 质、 观点、甚至目录都比较了解。我有一个疑问:问什么我们没有阅读物种起源的原书,却 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原来是读了物种起源的绪论

6、这篇文章。那么何为绪论?(1)绪论: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1540 页)(2)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 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作品。(教参资料,2 页)(3)绪言:即“ 绪论” 。指著作前用于概述著作或说明作书经过和意图的文体样式。绪言与绪言有所不同:绪言多用于概述著作,而序言既可以概述著作,也可以对单篇文章和作品作出概说;绪言多用于理论著作,而序言也可以用于非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中国文体学辞典,朱子南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7、年, 155 页)(九)文章中重难点语句讲解。(学生提,老师问和点)例析:(1)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第 1 段)【讲解要点】:抽取主干,找结构。 问:达尔文作为学者在南美考察时,是什么打 动了达尔文,以致后来写成物种起源 ?“被所+动词”,该结构用了“ 所”,动词不能再带其他成分。双音节动词前“所” 可省。该结构中的“ 被” 可以改为 “为”。(参见现代汉语八百 词(增订本),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 年, 68 页)(2)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

8、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第 9 段)【讲解要点】:转换句式。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不能解释,是因为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3)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 7 段)【讲解要点】:上下推敲,按图索骥。“这种理由”是什么理由呢?或者 问为什么达尔文选择 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作为研究物种变异呢?这里第 7 段的问题,需要在第 6 段找答案。参考:原因是如下: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到和采用的方法,是被结果证明能提

9、供“ 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的研究方法,是“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的研究方法。(十)抽查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文本分析。问题 1: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附带 2:(1)文章第 1 段作者交代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第 2 段分析自己为何提前发表发表“摘要 ”,第 3 段解释“摘要” 不完善的原因分 别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第 3 段“不完善”的第一个原因的表述是否精当,怎样修改能让三层在句式上更统一,逻辑上更严密?【明确答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建议 把“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改为 “但我觉得自己的 论述是正确的”(修改的句子参见物种起源中译本,舒德干等译,陕

10、 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2)文章第 5 段作者为了说明自然学者对变异原因的归纳不合理时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明确答案】:举例子。(3)说明文语言要求严密准确,请同学们找出一些句子来揭示这一特征。(参见教材 12页文本研习第 2 题)例子如下:句 1:1844 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要点】:副词“ 当时” 使用准确。“当时” 与“现在”相对而言,用 “当时”强调两层意思:这确实是当时的认识水平,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句 2: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要

11、点】:“从 上来说” 去掉怎 样?“狭隘”换成“广泛”怎样?句 3: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也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要点】: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最” ?“指导”为什么不 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十一)小结这篇绪论属于阐释性说明文,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尤其是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征;这篇又是翻 译的科普理论性质的文章, 语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提示我们 要掌握语言分析的一些方法,如压缩找主干,句式相 转化都是提取信息的有益方法。(十二)板书绪 论:主旨,内容,概括。说明文:顺序,方法,语言。(十三)作业1、完成中国古

12、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练习题。2、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二、收获与体会回顾课堂教学,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因 为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进行了深度阅读,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按照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表 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 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 态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思 维得到一定的训练,不仅读懂文章,也 读懂了达尔文的人品,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三、问题与建议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上好一堂的关键。所以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解读 文本不到位,就不可能有精彩的 课堂,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就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一种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