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说木叶导学案目标导航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 ”与“树(叶) ”的不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 林庚(1910 年 2 月 22 日2006 年 10 月 4 日) ,字静希。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 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 年到厦
2、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 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 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 年 10 月 4 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 97 岁。 二、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 木叶 ”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 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
3、即“ 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 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 “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三、意象与意境1.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
4、,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2.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互动导学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 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 字第二部分(4-6 段)说明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颜色
5、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 段)说明“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二、问题探究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答案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的“ 叶”带有绵密的意
6、思, “落木”则连“ 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前三段“引子” 中说,古代诗人多用“ 木叶”而不用“树叶”;第 7 段说, “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 4、5、6 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答案提示:“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 “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 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
7、言的暗示性理论”!3.挖掘文本提升思维【典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思考:木叶 与 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 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要求: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 “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后的意味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答
8、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达标反馈(15 分钟)1.请同学们再次领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能举出更多的相似的诗句,并指出里面具有暗示性的字词呢?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2006.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早梅 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问:齐己是唐代诗僧。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 一枝佳。 ”齐己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9、。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数”改为“一”之精妙所在。改“数”为“一”确实精妙。(步骤一: 表明看法)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而这 “一枝”报春,先于众梅,更突出早开之梅之不寻常。 “一枝”与题目更切合。所以,这改动的“一”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步骤二、步骤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这不是数量的多寡,而是意境的高下。改诗更能突出观察之细腻和对春天的渴望。(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学生结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提示三个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要求学生自评,互评。拓展延伸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
10、,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
11、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
12、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
13、石梅花 ,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 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卜算子咏梅_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王安石梅花_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
14、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 ”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3说木叶导学案目标导航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 ”与“树(叶) ”的不同,把握“木” 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 林庚(1910 年 2 月
15、 22 日2006 年 10 月 4 日) ,字静希。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 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 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 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 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
16、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 年 10 月 4 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 97 岁。 二、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 木叶 ”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 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 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 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 “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
17、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三、意象与意境1.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2.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
18、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互动导学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 段) 第二部分(4-6 段) 第三部分(7 段) 二、问题探究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2、前三段“引子” 中说,古代诗人多用“ 木叶”而不用“树叶”;第 7 段说, “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 4、5、6 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3.【典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思考:木叶 与 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 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
19、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要求: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达标反馈(注意答题的规范性)2006.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早梅 齐己(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思考:齐己是唐代诗僧。曾携诗卷谒郑谷,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曰:“ 数枝 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不觉投拜曰: “我一字师也。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师”的4故事,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郑谷将“数”改为“
20、 一”之精妙所在。拓展延伸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
21、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22、?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 ,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卜算子 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 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卜算子咏梅_ 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 _ 王安石梅花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