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原教案2015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95469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228 大小: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教案2015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马原教案2015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马原教案2015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马原教案2015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马原教案2015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 论【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教学学时】4 学时2013 年 8 月 19 日至 20 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 员、干部要坚定马

2、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 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在 2013 年 12 月 3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

3、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015 年 1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 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 战略思维能

4、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多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5、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它的理论构成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看两个有趣的说法,想想为什么?马克思在其逝世前一年即 1882 年说“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晚

6、年的恩格斯对这句话一直念念不忘。 邓小平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 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大致有三点:(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恩格斯特别强调反对把这些原理当作剪裁现实的公式和不变的教条。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 ”应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7、法的集中概括。三个方面把握:基本立场(立论之本);基本观点(立论之魂);基本方法(理论之策)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时间及标志: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5 年春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 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7.07哲学的贫困、1848.02 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3.条件:客观条件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主观方面及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体系: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尖 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

9、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威廉.佩第-赋税论 亚当.斯密- 国富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魁奈-经济表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圣西门-实业制度 傅立叶-和谐制度 欧文-公社制度(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新的范畴和新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

10、历程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1.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的发展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 20 世纪初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最初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

11、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不带任何偏见;深刻性;实践检验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

12、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习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体系;精神实质。要努力分清哪些是

13、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李长春:在中央实 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04.27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 发展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

14、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教学重点】 1.物质观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1.物质概念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教学学时】 10 学时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西谚: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习近平: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通,一通百通。人类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

15、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 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 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曾经谈到过思

16、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 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 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

17、二性的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理解世界的本质,在实践中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18、包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 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 、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

19、期:“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 。王守仁:“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外。 ”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20、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通

21、常有两种含义:1.指研究超感觉的、 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这种思维方式是近代的产物(15 世纪18 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总体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家为了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对各种现象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撇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暂时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 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

22、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始基。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

23、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元气说: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特点:直观、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成果物质元素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不能在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物质范畴,因此都是片面的,不可能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只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 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

24、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共性与个性)。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 与意识)。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

25、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

26、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注意!客观实在性,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运动,把辨证 法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批形而上学认为“物质是静止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批唯心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精神的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

27、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最基本的性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两种错误

28、观点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牛顿:“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惜时“三日歌”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

29、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今日歌 明 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昨日歌 (不是文嘉所作)昨日会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

30、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为转移,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 笃实处便是行”。 “一念 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费希特:实践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即客观世界的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

31、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培根:“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 ” 狄德罗认为:“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费尔巴哈:“理论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列宁:“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毛泽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从

32、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推动社

33、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性劳动;社会化,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生活。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人只不过是一根苇

34、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 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 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思想录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

35、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 象,这 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3.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6、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思维规律:是贯穿在思维领域、支配思维运动的规律。形式逻辑 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尊重客 观规 律是发挥

37、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的基础。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性的客观前提是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38、;内在根据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