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海秋传姚莹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 【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自喜【自己爱好、自我欣赏 】。为文章震烁【震动,光耀】奇特,诸公异【认为奇异】其才,选【拔选、遴选 】入军机章京。补【补任】户部主事,转 【转迁、调任】贵州司员外,擢【提拔】山东道监察御史 。海秋姓汤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开始任礼部主事,年龄刚二十,意气风发充满自信。写成的文章不同寻常震动文坛,大家认为他是特别优秀的人才,选拔进入军机章京。补任户部主事,后调任贵州司员外,提拔为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指大官】
2、,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皇族】尚书【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叱辱【斥责侮辱】满司官,其人讦【揭发】之,上置尚书吏议【官吏议事】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习染,熏陶,影响,浸染。 史记货殖列传 :“俗之渐民久矣“汉书 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 】也,吏议轻,不足以儆【警戒】 ,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建议】 。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贯通诸说的言论】治道【指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学术【指治
3、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 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 犹通商】。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谓备文向上陈述】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指当权执政】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封建时代,天子批答臣下奏章时,书一“闻”字,谓之报闻。意谓所奏之事已知。2.泛指天子批答。 】而已。君是时已更为 本部四川司郎中 ,京察【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亦竟不得上考【官吏考绩列为
4、上等】 。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每每写信给大官,都有很多的议论。等到担任御史,每二十天就上奏章三次。有一宗室尚书斥责侮辱满司官,这个人就揭发了他,皇上把尚书做法交给官员们议论。汤海秋认为司官是朝廷官员,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司处置,不可像奴隶一样被侮辱;这位大臣沾染了作威作福的毛病了,交给官员议论太轻了,不足以警戒他,并援引嘉庆年间的成例争论这件事。皇上却认为他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免他让他回任户部员外。而汤海秋正在起草奏章,有很多建议。(汤海秋
5、)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每篇有数千言,贯通论述治国大政方针;明林十六卷,指明和陈述前代得失;七经补疏,阐明义理;止信笔初稿,杂记所见闻的事实。多部作都出示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人们多未尝看到。有人问起这件事,汤海秋曰:“这部书是石室中的珍藏品。”英国入侵的事件发生后,沿海各省受到严重的侵扰。皇上再命令大将迎战无功而返,最后商议安抚通商。汤海秋很愤怒,但已被罢黜,不能向皇上进言,还是备文向上陈述三十件事给尚书,请他转奏皇上。当权执政的大臣说:“书生的见解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汤海秋,却没有征
6、询他的看法,仅表示所奏之事已知罢了。汤海秋此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官考核也竟然得不到上等。汤海秋感慨抑郁,诗歌中多有悲愤沉痛的作品。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岁。君少为文,有奇气【.不平凡的气势或气 汤海秋年轻的时候写文章,有不平凡的象】 。初成进士,所为制艺【八股文】 ,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言辞有文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模仿】 ,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刊刻】者三十余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4、文辞相关。5 犹道
7、理】、时务【当世大事、时势】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 朱子耳。吾欲奄有【全部占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气势。刚中进士的时候,所写的八股文,人们争着传阅他的文稿,市场小店都卖了好几遍。汤海秋说:“这东西算不上言辞有文采。”选取汉魏六朝到唐朝诗人诗歌追随模仿,模仿一定追求与它们相像,务必完备它的体例,已刊刻了三十余卷。又喜好写古文,曾经对他的朋友说:“汉以后作者,有的专工文辞,然而阐述道理、关注时事不足;有的精于阐述道理、关注时事,而文辞粗陋孱弱;两方面都做的好的只有唐代陆宣公、宋代朱子罢了。我想全部拥有古人的长处,就以这两位先生为榜样(归宿)。”他坚持
8、的主张就是这样。姚莹曰:以宗室【皇族】尚书【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之亲贵【指】,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比喻刚直或刚直的人。(4).指刚直之气。 】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Error!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1、驱驰追逐。2、指追随,效法。 汉书 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京都城门】时也。俯仰【低头抬头间】二十年间,升沉【仕宦之升降进退】存殁【犹言生死】若此,悲夫!姚莹曰:因为是帝王近亲或亲信的宗室尚书,全朝堂的人都屏息不
9、语,而汤海秋首先提出弹劾他,也可见他的刚直之气了。汤海秋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州徐廉峰及亨甫用诗歌追随促进。我还记得先生到监狱中探望我,等到我出狱后,汤海秋先生与各位先生安排酒席祝贺我,我们又一起办理亨甫的丧事,先生又依依不舍送我离开京都城门的时啊。短短二十年间,进退生死如此,真悲怆啊!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整天想回家乡,但家乡就是回不去,真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我正在新亭上为家乡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怎一个悲凉了得。眼前长江万里
10、,滚滚东流,却难以流尽我这家国沦丧之恨。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遥想故乡蕲州,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最苦是金沙,我的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漂杵。我们要横空持剑,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注释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宋宁嘉定十四年,金兵围蕲州,知州李诚之与司理权通判事赵与等坚守。终因援兵迁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李自杀身亡,家属皆赴水死。赵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
11、泣蕲录 ,详述事实经过,本词亦见于此书。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而移居溢江(在今江苏南京市 ),在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上写了本词。白云:元朝人以白云喻亲友。江口: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金沙:即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此代指蕲州。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 “溢江” ,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 “新亭” ,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赏析】上片开头即
12、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
13、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结三句大阖,眼前滚滚东流的江水,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这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象。语极朴实,情极沉重。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 “江口” ,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 “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
14、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金沙,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 ”这里指代蕲州。宋代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说“十万户尽” 、 “血流漂杵” ,当非夸张,而属纪实。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构思缜密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