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 刘松年 2013年4月,第一章 绪论 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自然 二、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 三、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四、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五、研究人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自然 (一)自然 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自然? 1.自然的含义 广义理解:自然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第一章 绪论,狭义理解: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人成为自然界的异物和对立面。 更狭义理解:自然是人类活动的要素。,(一)自然,2.自然的基本特点 1)客观实在性 2)可识可塑性,(一)自然,3.自然的分类 人类干预程度的大小是分类的依据。 1)天然自然 2)人工自然,(一)自然,(二)作为出发点的
2、自然 1.新陈代谢是自然的客观规律 2.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活动的出发点,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自然,3. “第一自然”的特点 1)无限多样性 2)相对被动性 3)现实可及性 4)现实可塑性,(二)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三)作为归宿点的自然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1.第二自然的内容 1)作为生活资料的物质产品。 2)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资料。 3)表现为物化形态的科学技术。,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自然,2.第二自然的特点 1)都深深地打上人的印记。 2)将为人们逐渐占有。 3)成为社会进步的要素。,(三)作为归宿点的自然,(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1.人是受动的存在物 2.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一、作为出
3、发点和归宿点的自然,二、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的来源 古代西方:含义“知识”和“学问”。 中国古代:有“格物致知”的说法。,2、科学的含义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一)什么是科学,(二)什么是技术 1、“技术”的来源 古代西方:意为技艺、手艺、本领。 中国古代:泛指“百工”。,二、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2、“技术”的含义,1)技术活动 狭义: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
4、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2)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3)技术是潜在形态和现实形态的统一 4)技术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3、技术的基本特征,(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2)从活动过程看 3)从形态上看 4)从评价标准看 5)从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上看 6)从性质上看 7)从工作主体看 8)从意义上看,二、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1)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课题和手段 2)科学发展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 3)从发展史看,(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2、科学与技术的联
5、系,(一)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 2、辩证性 3、思辨性,三、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机械唯物主义的兴起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关。 2、机械唯物主义的形成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关。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三、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四、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来历 (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是研究自然界的联系,运动直至转化为生产力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特点 以自然界为根本的研究对象; 以自然和人的矛盾运动为主线; 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归宿。,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3)运动的多样性4)运动的规律性 4.自然辩证
6、法与自然科学的异同,(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三)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1、自然 自然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 2、从自然到人 自然的进化 3、人 人的认识能力 4、从人到自然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四、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观,学习科学技术的一般思路: (1)是什么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运用方向 (2)这项科学技术的作用原理 作用机制 使用方法,宏观主线,微观主线,1、对待文献的态度 学习文献的重要性:,五、研究人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文献的危险性:而摆脱陈规戒律和解决这个问题本身一样费劲。,1、对待文献的态度,怎样学习?要有新鲜的观点和独创精神,阅读时必须抱批评、思考的态度。,“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2、对待技术手段的态度,注重人的培养。 专家首先是人,不是工具。,3、如何看待博与专,3、如何看待博与专,提倡的人才模式:T型人才,谢谢! 027-87282053 QQ:41465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