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茂名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健康保障,推进健康茂名建设,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2015 15 号)广 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 (粤府201728 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的通知(粤办发 20172 号)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茂府2016 63 号)中共茂名市委 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茂发2016 11 号)和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茂名市卫生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的
2、通知(茂府办2017 11 号),制定本 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基础与现状“十二五” 期 间,我市 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率先提前一年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市域内住院率达 95.7%,高州县域内住院率达 95%,在全省排名第一,农村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高- 1 -州、信宜、化州三市在 2013 年全省 60 个县(市、区)医疗服务发展综合实力评比中分别排第 1、第 8、第 14 位,县域内住院率分别达到 95.1%、89.1%和 74.4%,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平价医院建设”任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计划生
3、育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生工作任务。2015 年,孕产妇死亡率为 9.6/10 万,与 2010 年相比由 14.23/10 万下降了 4.63/10 万;婴儿死亡率为 3,与 2010 年相比下降了 0.90。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5 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计生机构 3703 个。其中:医院类 60 个(综合医院 40 个,中医医院 7 个,专科医院 13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613 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1 个、卫生院 99 个、村卫生室 3187 个、门诊部及诊所类 266 个 ;专业公共 卫生机构 30 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
4、 5 个、健康教育所 1 个、妇幼保健院 5 个、急救中心 1 个、采供血机构 1 个、卫生监督所 6 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5 个)。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在职职工 34564 人。其中:卫生计生技术人员 26865 人、执业(助理)医师 11666 人、注册护士 9726 人。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 1.92 和 1.6。高级职称人员 1536 人;中级职称人员 2754 人;全市实有床位数26723 张,每千人床位数 4.39。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达 5255万人次,居民平均就诊 8.64 人次;全市出院 107 万人次。我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 86.8%,远高于省
5、的平均水平 78.6%。省临床重点专科 23 个,三甲医院 3 家。加强皮肤病、性病、结核病和麻风病防治- 2 -及职业病、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项目和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五个一” 设备 配置、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启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 0.99 名。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医疗服务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6、” 的目标。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从 15 元提高到 40 元,服务内容增加到 12 类 4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受益人群逐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所有政府办医院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且县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物零差价销售(中药饮片除外)。4 间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达 27%以上;其中 1 间三级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达到 33
7、%; 18 间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达到 44.15%以上;其中 6 间二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达到了 50.37%以上;124间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使用率达到 93.45%,基本药- 3 -物销售额达到 90.18%;13 家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440 间村卫生站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882 间卫生站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实施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基层中药服务提升工程,启动落实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岗位津贴政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县级
8、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增加,居民卫生费用负担整体有所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到 30%以下。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群众医改“获得感” 不断增强。夯实筑牢防疫大堤,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全市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登革热、人感染 H7N9 等流感以及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各类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圆满完成,传染病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和加强。2011-2015 年间,法定报告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低于 250/10 万;流感、手足口、感染性腹泻等急性传染病监测工作稳中有进,流感监测
9、工作连年位居全省前列,2015 年获得全省第 1 的佳绩;扎实开展疟疾防治工作, “十二五” 期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热病人血检量达到国家要求;持续开展土源性线虫监测工作,2015 年在信宜市、化州市共 7 个镇开展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调查感染率为 13.20%;登革热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已开展茂名地区伊蚊抗药性实验, “四害” 抗药性实验 室正在筹建中。以乡镇(街- 4 -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0%以上,5 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 0.59%。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一是扎实开展艾滋病监测与检测工作,我市已有 1 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31 个 HIV 抗体检测初
10、筛实验室和 113 个 HIV 快速检测点;二是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干预工作取得进展,招募成立了茂名地区第一个 MSM 志愿者组织“ 简爱彩虹” ;三是美沙 酮维 持治疗工作稳步推 进,各县(市、区)均建立了 1 间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四是艾滋病人管理及治疗工作得到加强,启动“一站式服 务” 试点工作。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 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孕产妇感染率近 5 年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医疗救治水平明显提高。结核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茂名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 年)工作任务,结核病防治机制更加完善,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2011-2015 年间累计发现和治疗传染
11、性肺结核患者 2.04 万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为 79%和 97%,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为 88.5%,跨区域流动肺结核患者信息反馈率为 90,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 74%,全市以县(市、区)为单位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率达到 10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性病、麻风病防治成果得到巩固,截至 2015 年底,我市管理高血压患者 417129 人、管理率为 68.01%,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 376939 人,规范管理率 90.35%;管理糖尿- 5 -病患者 98792 人,管理率为 81.62%,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患者 92444人,
12、规范管理率 93.57%。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33409 人,检出率达 5.68,在全省排名第七;全市在管患者 30657 人,规范管理率为 70.82%。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和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监测项目有序开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得到较好落实。2015 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 89.31%和 70.52%。逐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单独两孩政策稳妥有序实施,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机构改革有序开展。妇幼保健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开展“ 妇 幼健康服 务年 ”,全面推进妇幼
13、健康 优质服务。茂名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指标基本实现;全市 90 间的医疗保健机构均获国家授予“ 爱婴 医院 ”称号; 在全市开展妇幼健康技能 竞赛,并在省首届妇幼健康技 能 竞 赛 中 获 得 团 体 一 等 奖 。重 点 工 作 落 实 到 位 。实 施 优 生 健康 惠 民 工 程 和 出 生 缺 陷 综 合 防 控 ,开 展 免 费 孕 前 优 生 健 康 检 查 项 目 ,孕 前 优 生 健 康 检 查 目 标 人 群 覆 盖 率 达 80%以 上 ,全 市 共 对 17.4 万 对人 群 进 行 了 免 费 检 查 ,出 生 人 口 素 质 得 到 有 效 保 障 。全 面 实 施
14、重 大 公共 卫 生 服 务 项 目 ,对 农 村 孕 产 妇 住 院 分 娩 补 助 294657 人 ;对 214191人 进 行 增 补 叶 酸 预 防 神 经 管 缺 陷 ;对 444675 名 孕 妇 进 行 预 防 艾 滋 病 、梅 毒 和 乙 肝 检 测 ;对 484265 名 新 生 儿 进 行 新 生 儿 疾 病 筛 查 。 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6 -中医医院、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实验室,以及基层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 ”、综合医院中医科等建 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
15、力进一步增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项目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扎实开展。我市所有中医院全部通过了各自等级中医院的评审,其中茂名市中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院,信宜市、高州市、电白区和化州市中医院均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院。所有综合医院及大部分专科医院设有中医科,99 间乡镇卫生院中有 88 间设有中医科,大部分乡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全市有 1 个国家重点专科;18 个省级重点专科;10 个市级重点专科。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文化进入了全市 72.68%的家庭。探索“ 治未病” 工作,积极开展“三伏天灸”
16、、“三九敷 贴”中医传统疗法。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十二五” 期间,我市启动茂名市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并于 2014 年 7 月项目建设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截止 2015 年 12 月底,全市 134 间基层卫生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场医院、民营医院等)、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 1626 间村卫生站已上线使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 634 万份。全市 22 间二级及以上医院建成了以 HIS 为基础的独立的医疗业务信息化系统。同时,茂名市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22 间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业务信息化系统与市医保报销信息化系统完成了对接联网
17、。- 7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覆盖市、县、镇、村;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病历、处方、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实现了电子化操作;实现了全市医疗费用电子化实时化结算报销;初步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医疗服务水平。农村卫生计生事业蓬勃发展。“十二五” 期间,我市农村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乡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工程已于 2011 年底全面完成,改造后新增加医疗业务用房近 20 万平方米(共达到 34 万平方),增加病床 2190 张(共达到 5493 张),增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 2076 人(共达到 6502 人) ,在全省率先完成乡
18、镇卫生院改薄工程,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完成第一批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五个一 ”配置工作, 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对全市 1626间村卫生站实行“三制 ”、“七统一”制度管理, 村卫生站“ 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分片包干,与居民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有效地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5 家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 2014-2015 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市 1626 名乡村医生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卫生监督执
19、法 力 量 得 到 加 强 。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 面 加 强 卫 生- 8 -监 督 机 构 能 力 建 设 ,基 层 卫 生 监 督 执 法 力 量 得 到 加 强 。全 面 开 展 卫 生监 督 协 管 服 务 ,100%的 乡 镇 卫 生 院 、社 区 卫 生 服 务 中 心 设 置 卫 生 监 督协 管 机 构 。健 全 职 业 病 防 治 网 络 ,规 范 劳 动 者 职 业 卫 生 防 护 和 职 业 健康 检 查 ,职 业 病 诊 断 、鉴 定 、治 疗 服 务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第二节 形势与挑战“十三五” 时 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卫生强
20、市、打造健康茂名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全民健康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健康支撑,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为提升卫生计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 总目标,着力增 进民生福祉,全力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面临着难得历史机遇。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工业化、人口老龄化,以及食品安全与环境变化等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将更加显著。由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21、式变化以及社会因素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工作任务艰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面临新的挑战。第二章 总体要求-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要求,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基提质为保障
22、,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推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力推进卫生强市建设,打造健康茂名。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推动城乡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使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卫生发展成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规划、统筹、筹资、管理、服务和监管等责任,维
23、护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属性。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 10 -社会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业。坚持寓健康于万策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群众健康。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凝聚改革合力,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 ”联动,提升群众健康保障。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绩效,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坚持立足市情、协调发展。立足市情,突出重点,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大区域范围内卫生计生资源
24、共享,推进区域、城乡卫生计生事业一体化发展。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 2018 年,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卫生综合实力和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中上水平。确保高州市、信宜市、电白区建成卫生强县,力争全市所有区(县级市)建成卫生强县( 区) ,医疗卫 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各区、县级市域内住院率提高到 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到 2020 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立有效的三医联动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市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卫生强县(区 )全覆盖,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基本建成卫生强市。-
25、 11 -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卫生计生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可及性、公平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推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力提高人民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有效实现。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开,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适度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专栏 1 茂名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主要发展指标领域 主要指标 2015 年 2018
26、 年 2020 年 指标性质 2020 年(省)孕产妇 死亡率(/10 万) 9.6 15 15 预期性 15婴儿死亡率() 3 3 6 预期性 6健康水平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3.81 8 8 预期性 8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3.37 19 24 预期性 24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 95 95 约束性 95肺结 核发病率(/10 万) - 67 63 预期性 63城市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100疾病防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31 90 90 约束性 90- 12 -领域 主要指标 2015
27、 年 2018 年 2020 年 指标性质 2020 年(省)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比 2015 年降 低 3% 比 2015 年降 低 5% 预期性 比 2015 年降 低 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5.7 90 90 约束性 903 岁 以 下 儿 童 系 统 管 理 率 (%) 95.81 90 90 约束性 90妇幼健康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80 80 80 预期性 80领域 主要指标 2015 年 2018 年 2020 年 指标性质 2020 年(省)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9.9 9 3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
28、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 75 左右 75 左右 75 左右 预期性 75 左右医疗卫生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 比例(% ) 30 28 25 约束性 25- 13 -第三章 促进全民健康第一节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坚 持 预 防 为 主 、以 基 层 为 重 点 、中 西 医 并 重 方 针 ,秉 持 “大 健 康大 卫 生 ”理 念 ,建 立 健 全 政 府 主 导 ,防 治 结 合 的 公 共 卫 生 安 全 体 系 。推 进 防 治 结 合 。 强 化 重 大 疾 病 防 治 ,加 快 构 建 整 合 型 医 疗 卫 生服 务 体 系 ,强 化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能 力 建
29、 设 ,完 善 专 业 公 共 卫 生 机 构 、综合 医 院 和 专 科 医 院 、基 层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三 位 一 体 ”的 重 大 疾 病 防 控机 制 。明 确 各 级 各 类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功 能 定 位 ,建 立 健 全 不 同 机 构 间 信息 共 享 、互 联 互 通 机 制 ,推 进 慢 性 病 防 、治 、管 整 体 融 合 发 展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将慢性病防治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强慢性病监测评估,扩大肿瘤随访登记,规范全人群死因监测,开展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与营养监测、慢性阻塞性
30、肺病等监测。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确定的优先领域,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强化防治结合,预防、保健、治疗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实现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病的有效防控。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覆盖面。到 2020 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达到 40%。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积极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开展社区防治和健康教育,控制社会和个人危险因素。加强口腔保健服务,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 14 -包括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
31、、验、廉” 和“治未病”的优势 ,促进 中医药服务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结合。逐步扩大慢性病干预与管理范围,推广慢性病有效防治模式,减少疾病负担。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法定传染病监测体系,在全市设置 130 个市级监测哨点,增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哨点监测病种覆盖率达到 2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 95%,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加强基层防控体系,提高疫情发现能力和处置水平。开展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和规范随访,诊断发现并接受规范随访服务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 75
32、%以上,实现艾滋病随访及淋巴细胞(CD4)检测比例和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到 98%,提高重点人群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推进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创建,拓展耐多药结核病规范诊治覆盖面,耐多药可疑者筛查率和耐多药肺结核诊治工作覆盖率达到 80%。强化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加强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以县为单位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 1/10 万以下,消除麻风病危害。建立已控制严重传染病防控能力储备机制。强化精神疾病防治。健全和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 15
33、 -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预防、治疗、救助、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和管理率,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 85%以上,预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抑郁症治疗率在“ 十二五” 基础上提高 50%。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常规免疫、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推进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冷链系统建设,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调整完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推动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有效控制疫苗针对疾病。做好重点寄
34、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推进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巩固消除丝虫病的成效,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加强登革热等传染病控制,继续加强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保持人群碘营养水平适宜状态。加强病区居民饮水氟含量和病情监测,控制饮水型氟中毒。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改善作业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加强重点职业病和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推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工作。 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16 -重点提高突发传染病综合
35、监测、风险评估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快市级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卫生应急队伍、突发急性传染病隔离场所建设。到 2020 年,各区、县级市均建立县级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 95%以上。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规范化处置率达 95%以上。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严防重大传染病传入。专栏 2 重大疾病防治项目- 17 -1.慢性病综合防治: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慢性病监测及综合干预,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实施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
36、统疾病筛查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以及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2.重大传染病防控:开展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加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力度,实施手足口病、狂犬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监测及早期干 预,做好突 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建设,提高综合救治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3.精神疾病防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范围,开展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疾病监测 ,全面启 动“预防接种安全工程”。5.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继续维持血吸虫消除状态,开展消除
37、疟疾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地方病防控,加强病区居民饮水氟含量和病情监测,控制 饮水型氟中毒。6.职业病防治: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开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开展职业健康管理先行区建设。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 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第二节 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动健康政策融入全局
38、,采取干预措施,消除影响健康危害因素,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落实环境卫生“三个一 ”制度,深入开展城 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巩固卫生创建成果,重点推进开展农村卫生创建,加强农村改厕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规范病媒生物控制,广泛开展城乡除“四害- 18 -(苍蝇、蚊子、老鼠、蟑螂)”活动,到 2017 年底,茂名、信宜、高州、化州城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相关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争创省级卫生镇。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与监测
39、,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进一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和供水保证率,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巡查覆盖 90%以上的乡镇,到 2020 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推进健康城镇建设。推进健康“细胞工程” 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建设,将健康理念融入城镇规划,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到 2020 年,争创一批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基本建立。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
40、度,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实施健康知识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广东名医大讲堂、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以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专项行动计划,普及均衡营养、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等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理念,大- 19 -力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加快控烟立法工作,强化戒烟服务,开展创建无烟单位、全省健康促进示范单位等活动。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到 2020 年,70%以上的单位建成无烟单位,15 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内。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引导群众加
41、强自我健康管理。加强国民营养计划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入推进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龋齿、肥胖等常见病监测与防治工作。 增强人民体质。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体育公园、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等支持性环境,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和乡镇健身体育工程,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为群众提供科学健
42、身指导,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 36%。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全民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专栏 3 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项目- 20 -1.健康城镇建设:开展“ 健康城市 ”建设示范点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改厕,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治。 2.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 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大力推广 传统养生健身活动。4.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进 万家” 活动、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东名医大讲堂、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全省健康促 进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农 民健康促
43、进行动。5.青少年健康: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和常见病监测与防治。6.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第三节 促进重点人群健康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保障,促进重点人群健康。加强妇幼保健服务。提升孕产期保健服务供给,做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保障。到 2020 年,每千名常住人口产科床位数达到0.49 张。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规划建设,确保市、县分别实现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全覆盖。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推行全国统一的母婴健康手册,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实施高危妊娠分
44、级管理,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和市级救治转运网络,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增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全面建成市、县两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中心。- 21 -大力倡导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面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基本免费服务制度,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规范实施妇幼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不断扩大宫颈癌、乳腺癌防控力度,提高医疗保健
45、机构“两癌” 诊治能力, 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工作,促进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完善国家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做好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减少非意愿妊娠。改善妇女儿童营养状况,加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保健,保障流动人口妇女获得相应的保健服务。加强儿童保健服务。改善儿童营养和心理健康,5 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降低到 5%以下。实施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减少 18 岁以下少年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改善流动人口中儿童健康状况。实施 6 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保障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儿童同等水平的基本公
46、共卫生服务。向 6 岁以下儿童提供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治、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接种、常见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保健服务。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推动医养结合,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病床。支持养老- 22 -机构按规定开办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积极探索老龄人健康养老、优先医疗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推动
47、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率。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70%以上。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病。完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建立老龄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做好老龄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
48、护理。健全以社区为依托,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并重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等方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医养结合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龄人提供需要的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23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构建全面覆盖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脱贫力度,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政策。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
49、个人支出部分。将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对口帮扶机制,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积极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到 2018 年,力争实现贫地区人口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均衡享有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加强残疾预防,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城乡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范围。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加强残疾人康复管理和社区康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无障碍设施。加强医疗机构与残疾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与合作。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从业人员培养和技术培训,规范残疾人康复机构服务,逐步建立健全不同机构间互联互通机制。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水平。健全残疾人辅助器具- 24 -适配保障制度,加强医疗机构与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