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4799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把栏杆拍遍(教案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章节名称 把栏杆拍遍 课时 3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读文本,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相关史料。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阅读与欣赏散文;培养通过文章和相关史料来解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把栏杆拍遍”的内涵,引导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教学难点 学习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时间分配 复习旧课(5 分钟)导入新课(10 分钟)新课讲授(60 分钟)课堂练习(30 分钟)效果测评(20 分钟)课堂小结(5 分钟)作业布置(5 分钟)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讲

2、授课堂练习效果测评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课:复习并提问上节课的知识点二、导入新课热爱自己的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表现的极为突出。他们用手中的笔墨抒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风浩荡,五千年的正气常存。翻开中国的历史,总有那么一句话:乱世出英雄。在国势孱弱的宋代,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百姓流离,哀鸿遍野。在那屈辱的年代,众多爱国知识分子的满腔悲愤,化为泣血的诗句,荡漾着强烈的爱国情愫,怎不催人泪下。特定的历史年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继而奋发的优秀诗篇。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把栏杆拍遍 ,看看作者梁

3、衡如何再现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检查预习(一)正确理解以下词语1、字词注音:变生肘腋、押解、纸笺、炽热、整饬、金瓯、鹧鸪、峨眉、方略、忧心忡忡、奁2新课讲授2、解释词语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悲怆:悲伤。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 。后来就把

4、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诠释: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解说;解释;阐明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掰开 b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

5、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 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 、 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 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6、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3课堂练习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通过多媒体展示字词,教师加以解说,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正确认读文本,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能力。作者简介、解题: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

7、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 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 、 文学自由谈 、 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 、 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 (3 卷) 、 数理化通俗演义 (2 卷) 、散文集名山大川 、 人杰鬼雄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 1 段) , “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

8、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三、课堂练习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2、学生朗读破阵子和水龙吟并思考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课后练习三)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

9、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4“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 , 脉脉此情谁诉?”“真正的

10、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3、在散文创作中,作者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

11、;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同学讨论,教师点评归纳:大事,则指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具体段落,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并画出。(三)再读课文,深入探讨。1、 “把栏杆拍遍”出

12、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朗读水龙吟并讨论,教师点评: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5效果测评课堂小结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作品从哪几

13、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四、测评方式在全班随机抽取总人数的 20%进行效果测评,要求能找出2 点辛弃疾的个性为合格,合格率不低于抽查人数的 70%。五、课堂小结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六、布置作业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3)辛弃疾与苏轼七、板书设计把栏杆拍遍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特色: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个性:对祖国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课后记载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