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6424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 路径探析 周姣术 朱华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当前, 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就必须建 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 须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应对新世纪社会变革;统筹学 校课程建设主体把握课程建设多股力量, 发挥多主体作用;调整学校课程建 设结构注重课程相互渗透, 实现基础与特色课程的结合;改进学校课程建设 质量精简已有学校课程, 开发高素质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 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 学校课程; 建设; 作者简介:周姣术 (1994-) , 女, 硕士

2、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简介:朱华 (1971-) , 女, 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 4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 见 (以下简称意见) 。该文件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 题, 且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 并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标修订 的依据。 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 因此,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建设与发展课程, 促 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一词

3、 (Key Competencies) 来源于西方, 将其引入我国教育领域, 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以知识为 中心”向“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转换。 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素养, 它是为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 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简而言之, 核心素 养即“21 世纪关键素养”1。还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2。通过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 剖析可知, 无论核心素养属于基础或是高级素养, 其最终目的仍是指向人的发 展, 且其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 因为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而提出, 具有鲜 明的

4、时代性, 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日益充实、 变化, 因而其处于动态发 展的状态。 (二) 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适 应社会各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 这也是素质教育一直强调的根本目标所在。核 心素养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培养, 不管是中 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 针对核心素养内容的确定均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为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变化 的优秀人才。 2. 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从过去重视教学当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

5、学性和完备 性, 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 能力培养, 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3。因此,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 养是教育改革的又一进步。 教育改革的进步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而人才作为社会 环境中的一部分, 最终是属于社会的;人才对社会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又进一步推 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因此可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要想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增强我 国的综合国力,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 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而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实

6、现, 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综合 素养,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现今, 国家提出的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将学生综 合素质、 能力等的培养更为具体化, 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细化和更为全 面的依据, 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影响重大。 因此, 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 (一) 学校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支撑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的综合性素养, 它是学生应具备的, 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 学校应该 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纳

7、入学校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校教学的系列学习和实践 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教育中, 学校应积极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 发挥学校课程作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切实的载体 支撑。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支撑, 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表面的倡 导, 而是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学校课程, 并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到学生的一言 一行中去。 (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1. 多元化和创新性相结合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 应社会变革的人才,

8、 和时代一同发展, 一起进步。 学校课程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 载体支撑, 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和改善, 改变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主导模 式, 以核心素养的内容为导向, 提倡学校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和创造性;尊重学生 的爱好多样和发展多样, 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创造性;在多元化与创新 性的学校课程模式下, 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发挥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 2. 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以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为中心任务的学习, 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只关注在如何 牢记基础知识和如何考试的层面上, 对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未能引起 重视。 这不仅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更忽视了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他们将

9、来 必须步入到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中。 学校课程内容只注重基础性还不够, 它还必 须具备综合性, 既不能让学生陷入“知识本位”的学习, 也不能让学生为追求 综合能力而放弃基础的奠基, 从而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共同发展, 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 又实现对知识的超越,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修养。 3. 时代性和预见性相结合 核心素养是一种赋予时代意义的素养,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是一种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洗礼之后沉淀下来的契合于时代需求的高级素养, 是一种动态性的素养。因而随着时代的前进, 其框架构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 此,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也必须赋予其时代的特

10、征, 为学生适应时 代的变化提供便捷通道。 再者, 在充溢着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时代, 学校课程还 应具有预见性, 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 建设推动学生未来发展的学校课程, 为 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奠定基础, 为学生未来的新型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作准 备。 这种预见性在于国家以及学校是否有超前的意识, 感知全球的社会变化, 预 知和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做好前景规划, 对学生未来 的发展更具影响力。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选择 (一) 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应对新世纪社会变革 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契合, 如此方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11、以便适应 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进而适应国际的潮流和变化趋势, 有准备地迎接新世纪的 困难和挑战。 因此, 必须明确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 么, 是将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从传统的两基教育演变到素质教育, 再发展到现 今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的目标在发生变 化;同时, 针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处于持续的 动态变化发展之中。 在每一次的变化中, 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加紧密地衔接了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也是现 今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

12、养的学校课 程时, 必须明确课程的重要性, 明确建设学校课程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 核心素养的个体, 能够将知识回归生活, 主动应对 21世纪的社会变革, 应对新 世纪的挑战。 (二) 统筹学校课程建设主体:把握课程建设多股力量, 发挥多主体作用 一个学校的课程建设, 并非某一主体的权利或义务, 而是多股力量的思想融合 与结晶, 即课程建设应是校长、 教师、 家长、 学生共同参与、 齐心协力的过程, 然 而这一观点在实践层面上仍存在不足6。因此, 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 课程, 必须统筹课程建设各个主体, 提高家长、学生的参与度, 充分发挥校长、 教师、家长、学生各群体独特的作用。校长作

13、为课程建设的领导者, 应积极跟进 教育发展的前沿, 了解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新世纪的发展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 要求, 从而以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激发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同时, 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家校联 盟共同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 应该认识 到自身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 更应是学校课程的研究者、评价者、课程建设 的主体。 因此, 教师应发挥主体能动性, 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提供坚实基础。 许多学识渊博的家长群体自身具备良好的素养, 这对于 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课程

14、最终实施的群体是学生, 因此学生应积 极参与课程建设, 发表看法, 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 群体的力量是 不可估量的, 在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力量的汇聚下, 基于核心素养建设的 学校课程将为学生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变革提供更为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三) 调整学校课程建设结构:注重课程相互渗透, 实现基础与特色课程相结合 在现阶段学校课程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采取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 课程模式, 将逐渐替代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 这既实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 握, 又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作 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 学生需进行学习的基础性的必

15、修课程, 它比较稳定, 强调 学生的学习要回归基础;特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 是对基 础课程无法实现的空白层面的补充, 是对基础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7, 目 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两者缺一不可。 同时, 在基础课程 与特色课程的结合过程中, 应注意两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构建课程之间的内 在价值联系, 打破泾渭分明的课程界限, 使得课程之间紧密联系, 消除各自孤 立的状态。 针对课程之间的界限,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极力倡导的解决途 径就是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致命的孤立状态, 他认为这种孤立状态扼杀了我们当代课程应有的活力8。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课程间若

16、不能实现有效结合与 共融, 那么课程界限将越来越明显, 学生的学习也将处于分裂的状态, “教育 只有一个主题, 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9。因此, 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 学校课程, 必须实现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结合, 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从 而帮助学生建立课程间的联系, 实现课程的整合。 (四) 改进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精简已有的学校课程, 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为响应教育部门的要求, 一些学校在国家规定开设的学校课程的基础上, 积极 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等的学校课程, 这类学校拥有的课程数量 众多, 课程范围涉及广泛, 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多彩。 但是这些课程的作用让人 产生

17、怀疑, 如此多的课程真正有实质作用, 能对学生产生实际影响的又有多少, 均有待考察。 丰富的学校课程若只是聚焦在学校课程的数量之多, 那么它并不能 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基础, 其杂乱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影响 了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因此, 学校、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的指向下, 根据学校 新制定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对已开设的学校课程进行质性和量化的评估, 总结课程开设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系统化的精简, 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基础将 相关课程进行合并, 削减浪费时间且实质影响较弱的课程, 保留实质影响较大 的高质量的素养课程, 真正实现课程的丰富而精致, 从而改善活动多、课程多、 效果

18、却难以体现的矛盾现象, 使被保留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对学 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使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目标更加 清晰明确。 另外, 在已有课程的基础上, 学校可进行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校本课 程开发, 为学校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1) :1-3. 2石鸥, 张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教 材教法, 2016 (9) :14-19. 3辛涛, 姜宇, 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19、:5-11. 4彭正梅, 郑太年, 邓志伟.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的国际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8) :67-7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意见S.北京:教育部出版社, 2014. 6叶波, 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 研究, 2012 (4) :47-52. 7窦桂梅, 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 程教材教法, 2015 (1) :38-42+48. 89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 刘富利, 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