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研究 张而耕 陆俭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高罗输送装备 有限公司 摘 要: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以上海应用技术大 学机械工程学院校企合作为例, 对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校企合作的长效性进行初步 分析研究, 可以为校企合作零距离结合和共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产学研; 作者简介:张而耕 (1973-) , 男, 安徽寿县人,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超硬 纳微米PVD涂层、机械制造、材料失效分析。 、引言
2、 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 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2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在学校进行 学习和实践训练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可能存在理论底子 厚、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教学上突出知识 的实践性、应用性, 侧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34我国的教学改革相对滞 后,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新 模式尚未形成。567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深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校企协同创新是应用 型大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
3、社会 和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9101112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校 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为例, 介绍在为企业技术研发、学生合作教育、青年教 师培训等方面积累的经验, 探讨建立服务企业的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 模式。 一、服务企业技术平台的构建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 为社会经济和企业的 发展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注重这一功能, 将技术服务于社会和企业, 以期得到企业的认可, 并增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努力构建服务企业的技术平台。 自 2012年以来, 以张而耕博士领头的技术团队, 先后获得各类纵向、 横向项目
4、 20多项, 总到款经费超过 1000万元, 获得国家授 权专利12项, 公开出版著作 (教材) 2部, 发表论文50余篇, 获得上海市科技 进步三等奖1项;对于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 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已经在企业获得 应用, 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 10 亿元。 2016年, 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 上海 应用技术大学和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名古屋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 司、 上海紫江集团联合组建了“表面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平台”, 该平台集高校 和企业的人才资源、市场需求资源、硬件设备、测量仪器等优势于一体, 联合攻 关技术难题, 并将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真
5、正做到了产学研用。 该平台不光承 担技术研发工作, 还承担着青年教师的培训、本科学生的合作教育和实习基地。 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司依托这个平台, 解决了在传统的电镀锌橡胶打孔器 时遇到的电镀涂层工艺污染环境、 镀层厚、 公差大、 氢脆、 镀层不均匀等问题, 很 好地解决了输送带橡胶打孔器表面的橡胶粘附和腐蚀等问题, 产品外观质量和 综合性能得到改善。产品经市场使用受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客户的好评和肯定, 产品出口销售量有明显增长。企业获得了效益, 加强了校企合作的长期性。 二、建设合作教育基地 我们依托表面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在上海名古屋精密工具股份有限 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
6、司建设合作教育基地。该基地发挥了企业的设备 和人力资源优势, 以学生为中心, 以解决企业实际的生产问题、 注重实践教学为 主线, 在硕士生、 本科生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提出相应的要求, 突出产教融 合、 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 聘请企业技 术人员作为专家, 制定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这体现出以工程设计为主的改革思 想, 推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基地引导教师改 变教学观念, 积极探索、 积累实践经验, 及时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 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新模式、课程教学新体系, 提高课 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7、, 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基地每年派 8-15名的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 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学生主要从 事管理或技术岗工作。 学生暑期在企业进行 4-5周的生产实习, 大四在企业顶岗 实习6 个月到 1年, 将企业的项目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毕业设计 (图1 为本科生在顶岗实习现场) 。 通过合作教育, 学生知道了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工艺流程, 对机械加工设备如车床、 钻床、 铣床、 磨床等设备有了全面的了解, 尤 其是对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滚齿机、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设备有了更深的理 解。对新产品的测绘、产品革新的方法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对于返修的产品及配
8、件, 学生也参加了原因分析、技术改进等工作。经过实践, 学生知道了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依据产品的实际工况来设计产品, 不能够用想当然来解决问题。 这一 过程提升了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拆装机械产品、尺寸公差、机械制造 工程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理论及专业技能, 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工程实践能力 (图 2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本科生实习) 。 图1 学生在顶岗实习现场 下载原图 图2 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下载原图 经过不间断的实践, 本科生的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每年都有部分毕业学生留在协同创新平台合作企业工作, 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 已经是企业的技术骨
9、干。 即使在别的企业寻找工作机会的毕业生, 因为受到过良 好的实践和专业训练, 其在面试和后续的硕士深造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企 业因此也得到了需要的合适人才,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三、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大部分高校规定研究生在培养阶段, 除了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外, 还要取得 一定的成果才能毕业。 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整体 出现下降的趋势。 造成研究生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 师生比 列减小, 导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少、学生数目多、学生选题困难, 容易出现“放 羊”的现象。 这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一般, 甚至有一些学生无法达到
10、学校的 毕业要求。13 在本研究过程中, 研究生导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 在学完理 论课后, 研究生被分组分别送到萨姆森涂层纳米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 上海新 弧源涂层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名古屋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装备 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培养, 以企业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系统中 的主体, 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在教育、设备、人员、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将 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进行有机结合, 以 此来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探索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 要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
11、脱节的问题。几 年来, 经过这种合作模式培养的研究生, 有 4名获得国家奖学金, 2 名获得优秀 毕业生, 4名直接满足落户上海的条件, 且经过多轮面试分别在三一重工、上海 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单位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生在企 业的实习、锻炼是分不开的。 四、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进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生学习经历, 尽管 具有较高学位, 研究经验也很丰富, 但是实践经验少。 机械工程学院定期选派青 年教师到合作教育基地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带头实训锻炼, 鼓励教 师通过进修实训获得职业资格;定期选聘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基础 理
12、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 职实践指导教师, 进行操作技能、 专业实践培训,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 力, 为高等学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改善学校师资结构, 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 促进专业建设 (图3为青年教师周琼在协同创新平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 ,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双师双能型”师资体系。 图3 青年教师周琼在企业实践 下载原图 五、校企合作的长效性研究 校企合作是个长期性的工程。 现阶段, 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不能实现零距离 对接, 短期合作比较成功, 长期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因此, 必须建立 校企合作的长效
13、机制, 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长期性。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主 要包括平台运行、成果共享、效益分配等机制, 具体见图4所示。 图4 校企合作包含的主要机制 下载原图 (一) 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平台主要立足于服务上海市本地的企业, 学校和企 业分别指定人员负责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共同负责设 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参加人才培 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大纲修订, 设立课堂教学综合性项目、 创新性项目和毕业设 计选题。企业也聘请高校教师作为技术人员, 从事技术研究和革新工作。校企双 方按照约定给予聘请人员相应的报酬,
14、 学生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实习、做毕业 论文等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校外合作教育基 地的建设、管理、软硬件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 (二) 成果共享机制 在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之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与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司、 上海名古屋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紫江集团签订了合同, 合同约定平台技 术人员或利用平台设备获得的研究成果, 实现双方共享。成果主要包括产品、论 文、专利、著作、软件等, 这些成果主要是利用协同创新平台的企业委托项目产生的, 应该属于企业和学校共同所有, 所以要建立成果共享机制, 避免使用成 果或成果转让时产生效益而出现经济纠纷, 同时
15、在设备、仪器、人力资源上也要 协议共享, 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 (三) 效益分配机制 高等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 服务社会也是高 等学校最重要的功能。 企业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经济服务, 创造经济价值, 企业活 动的目的是效益。 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双方经济效益的博弈, 双方获得的效益都 很重要, 公平分配才能够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性。 为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和 企业联合申报或承担上海市或国家项目时, 就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 双方签订合同, 在承担任务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经费。 学校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 项目, 主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人员的技术培训、技术改进、新
16、产品的研发或 成果转化, 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获得政府针对企业的资金扶持项 目,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在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相 应的收获。利益的分配公平直接影响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的长期性。在利益的分 配上, 应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实际投入情况、产生的效益、成果的收益, 给予企 业、学校、教师、企业人员一定的利益, 以促进校企的协同发展、长期合作。上 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上海高罗输送装备有限公司、 上海名古屋精密工 具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紫江集团合作都已经超过了 5年, 发展合作的趋势也越来 越紧密, 产生了很多应用成果, 完全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这
17、也对其他合作平 台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六、结语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依托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 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探 索和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本科生、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对青年教师的综合素 质锻炼, 对提高学校和企业经济、社会效益都是有力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杨华勇, 张炜, 吴蓝迪.面向中国制造 2025 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改革策略 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 :60-65. 2郑荣奕.基于利益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17 (8) :30-34. 3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 为例J.高教探索, 20
18、17 (3) :41-44. 4朱晓萌.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平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1) :244-245. 5杨建.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6. 6王秦, 李慧凤, 赵玮.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路径J.现代 教育管理, 2016 (2) :101-105. 7张欣欣, 赵立民, 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路径J.职 业技术教育, 2015 (34) :8-13. 8文益民, 易新河, 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9) :58-62. 9王秦, 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 2014 (36) :24-29. 10徐科军, 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7) :52-55. 11易新河, 文益民, 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 2014 (2) :36-41+68. 12颜楚华, 邓青云.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59-60. 13张而耕, 陈强.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5 (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