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氯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2.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通过氯气与多种物质的反应来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3. 通过氯气的化学性质来认识其用途。4. 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 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6. 进一步了解广义燃烧的概念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探索兴趣。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氯气的实验室
2、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实验多,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教材中对于氯气的性质部分删掉了红磷和氯气反应的实验,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新教材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氮和磷一节中,不再安排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取舍。详见教法建议部分。关于钠和氯气的反应新教材中未安排演示实验,对于这个反应可以以复习的形式出现,从氯原子的结构入手。 此外新教材把氯离子的检验的内容放在氯气这一节,使得知识更具系统性。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对于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打下基础。此部分知识还和氧化还原反应有
3、紧密的联系,因此注意前后知识的连接。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建议1.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结合碱金属,学生对于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这一章将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素包括氟、氯、溴、碘、砹等五种元素,逐一学习既繁琐也没有必要,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研究典型物质,然后从个别到一般,结合结构,得出一族元素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可以简单介绍氯气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化学史。2.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或图片,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闻气味之前要介绍氯气的毒性,简单讲解一些中毒后的现
4、象,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然后说明并演示正确的闻气体的方法。 氯气溶于水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与盛有蒸馏水的试管对比。3.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应注意做好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析现象,从实验事实出发,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几个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3)红磷在氯气中燃烧。通过实验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很强,可以把铁氧化到正三价,可以和非金属反应等。同时注意和氧气做对比,既突出氯气的强氧化性,又为后面得出燃烧的广义定义作铺垫。实验是最有利的证明,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
5、生学习化学,激发兴趣相当重要。此外对于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考探究活动中相关内容的说明使用。重视实验是一方面,教学中应更重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出结论。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动画展示反应的微观机理,帮助学生理解反应。4. 关于燃烧的概念,要结合初中的知识,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科学的定义是相对的,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人类对于有机物的认识,对于糖类的认识等。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的态度。5. 关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可以说学到这里学生对于气体的实验的技能更
6、趋于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小结设计气体的实验室制备的常用思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为思路选用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对空气的相对密度选用收集装置。小结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此处可以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气体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处理装置。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有尾气处理装置,这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初中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就已经涉及了尾气处理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旧知识,加以归纳和深化。6. 氯离子的检验,在初中接触过,这里主要通过实验说明为什么还要滴加稀硝酸。此处应注意让学生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复习前面第一章学过的内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水
7、的反应较为特殊。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为盐酸和次氯酸:Cl2 H 2O HClO HCl从化合价上分析,盐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次氯酸中的氯元素为1 价。反应中,氢元素和氧元素都没有变价,而对于 Cl2中氯元素而言,有 50降价,50升价。此反应属于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又称歧化反应。在这个反应中生成的次氯酸是一种很弱的酸,它的酸性比同浓度的碳酸还要弱,因此,这个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而不是 Cl2与水完全反应,全部转化成盐酸和次氯酸。这一点可以从氯水中的成分和性质说明。在探究活动中涉及到一组实验,验证氯水的成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学生误解这个反应。严格的讲这个
8、反应的方程式应该这样书写:Cl2 H 2O HClO HCl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补充实验:红磷和氯气反应,可以改进实验:预先收集 100mL 氯气于注射器中。加热硬质试管驱赶空气,同时预热了试管,用角匙小端取绿豆粒大小的红磷送入试管中,待红磷稍稍燃烧,立即从硬质试管的一端用注射器送入氯气,另一端用导管导出多余的尾气,用 NaOH 吸收。有白色烟雾产生,若氯气用量少,待试管冷却后,试管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改进后的实验试剂用量少,几乎没有污染。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此外还可以这样完成这个实验:用玻璃燃烧匙取少量干燥的红磷,直接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可以看到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9、黄色火焰,有白色烟雾。这个实验更能够体现出氯气的强氧化性。可以增加铁和氯气反应的实验。说明氯气的强氧化性,可以把铁氧化到它的高价。关于氢气和氯气混合见光爆炸的实验可以改进为如下操作:在一集气瓶内,加 KMnO4少许,然后加入少量浓盐酸,瓶口上盖较厚的纸片。当它们发生反应产生的氯气使瓶内呈黄绿色时,再加入几粒锌粒,片刻后,瓶内就有一定量 H2生成。这时,在离瓶约 10 cm 处,点燃镁条,当发生的强光照射混合气体时,可观察到因瓶内的氯气和氢气迅速化合,而发生爆炸,把纸片弹起。每一个演示实验操作前都要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
10、和数目,最后得出结论。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节 氯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2.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通过氯气与多种物质的反应来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3. 进一步了解广义燃烧的概念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探索兴趣。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大致了解了化
11、学上学习、认识元素的方法。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它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我们重点学习它的代表氯元素。板书:第四章 卤族元素氟 F 、氯 Cl 、溴 Br 、碘 I 、砹 At简介:舍勒发现氯气。后来戴维确认氯气是单质,将这种元素命名为 Chlorine,希腊文意为“绿色的”。展示:认识氯气的庐山真面目。用白纸做衬板,让学生观察颜色。讲解:氯气的毒性。强调闻气体气味时应该注意方法,只要方法正确,是没有危险的。教师演示,可以让学生尝试。实验: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与盛有蒸馏
12、水的试管对比。小结: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板书:第一节 氯气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能溶于水(1:2),比空气重,易液化,有毒。提出:液氯和氯水是有区别的。提问:氯原子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追问:氯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表现出它的强氧化性?氯气的化学性质要从实验入手。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或者演示实验,实验时最好用玻璃匙,取一小片金属钠,直接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就可以看到现象。)微机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分析:让学生写出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
13、的方向和数目,找出此反应的氧化剂。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2Na Cl 2 2NaCl 氧化剂:Cl 2引言:钠是活泼的金属,如果换成中等活泼的铁会如何呢?视频:铁在氯气中燃烧(实验中注意与钠对比,铁丝需要在空气中加热,然后再伸入氯气的集气瓶中)小结: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棕褐色的烟。让学生写出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找出此反应的氧化剂。说明铁被氧化到高价。板书:2Fe 3Cl 2 FeCl3 氧化剂 Cl2说明:通常条件下,干燥的氯气不和铁反应,因此可以用钢瓶储运液氯。展示图片:储氯钢瓶。引言:对于不活泼的金属铜呢?能反应吗?让实验来说明。演示实验:铜在氯气中
14、燃烧。小结:实验现象,写出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对比铁和铜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并注意和钠对比反应条件的不同。讲述:棕色的烟是氯化铜的颗粒,注入水后,由于溶液的浓度不同,颜色也有差别。板书:Cu Cl 2 CuCl2 氧化剂 Cl2过渡:氯气除了可以和金属反应,还可以和非金属反应。演示实验:氢气和氯气反应(1)点燃条件下反应(2)氢气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说明:有条件的话可以两个实验都演示。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要求较高,成功率不是很高,可以播放视频文件)小结:现象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 H 2 Cl 2 2HCl H2 + Cl2 2HCl补充实验:红磷和氯气反应板书:2P 3Cl
15、2 2PCl3 PCl3 Cl 2 PCl 5 氧化剂 Cl2讨论: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参加?比较钠、铜等在氧气中燃烧,钠、铁、铜等在氯气中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给燃烧重新下一个定义。小结: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表现出强氧化性。作业:书后作业。教学设计方案二第一节 氯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氯气的化学性质来认识其用途。 2.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16、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氯气可以和金属、非金属单质反应。今天继续学习氯气和化合物的反应。氯气可以溶于水(1:2),能和水反应吗?演示实验:把氯水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如何解释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解释:说明氯水显酸性。氯水有漂白性。提问:氯水的颜色是黄绿色,说明有氯分子存在。那么是 Cl2有漂白性吗?演示实验: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也可以播放动画)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结论:说明 Cl2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动画演示:次氯酸分解讨论: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有什么不同?讲述:次氯酸因为有强氧
17、化性,因此可以使很多有色物质褪色。以前初中还学过一种物质可以使有色物质脱色,是活性炭,它漂白的机理是因为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有色物质,因此它的脱色是物理变化。而次氯酸的漂白是化学变化。次氯酸虽好但不稳定。如何利用它的漂白性为人类服务,又能解决稳定存放的问题?把酸转化成盐。与碱反应可以完成转化。板书:(4)与碱反应2Ca(OH) 2 2Cl 2 Ca(ClO) 2 + CaCl2 + 2H2O 次氯酸钙Ca(ClO) 2 + CO2 + H2O CaCO 32HClO解释:次氯酸钙比次氯酸稳定,容易储运。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白精的有效成分就是次氯酸钙。漂白原理是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
18、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这个反应也说明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还强。因此注意密闭保存。提问:Cl 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板书:2NaOH Cl 2 NaClO + NaCl + H 2O 分析:氯元素价态的变化,指出这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Cl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讲述:性质决定用途。小结氯气的用途。板书:3.用途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课件讨论反应原理、装置。然后教师演示(或者播放视频)最后讨论实验的有关问题。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MnO 2 4HCl(浓) MnCl2 2H 2O Cl 2讲述:氯气能与很多金属反应生成盐,其中大多数盐能溶解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演示实验:氯离子的检验提出要求:观察现象,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板书:三、氯离子的检验Ag Cl AgClCO 32 2Ag Ag 2CO3 Ag 2CO3 2H 2Ag CO 2 H 2O小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总结:氯气有很强的氧化性。至于其他卤素有什么样的性质在下一节将继续学习。作业:书后作业;对比氢气、氧气、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列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