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方法小论.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26728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方法小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方法小论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联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区别:内涵外延不同。教育目的的外延包括学校工作一切方面的目的。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学目的的外延是各级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所谓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追求的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化)提出者是艾斯纳。区分了两类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 。 “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知识、技能。 “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1、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3、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4、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5、教学设计即传统备课。6、教学过程的功能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功能。7、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8、以某项测验应达到的目标为参照点

3、的评价,是常模参照评价。9、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10、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11、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行为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前提和保证。12、教育目标即教学目标。在教育方面,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它由于比较注意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考虑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由于综合课程不仅包含学术性的知识,还包含着情感的、道德的以至于社会的经验,故有助于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的协调发展。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1)要素分析。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对象分解成可鉴别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 。(2)关系分析。要求学生弄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结合关系。例如:分析应用题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求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等。 (3)组织原理的分析。它要求学生识别把所学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例如:语文课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出“段落提纲”或“结构提纲”或“对比提纲” 。综合:把各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