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小测一、积累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 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悭吝/铿锵 缭乱/潦草 煞费心机/煞车B摄影 /蹑足 菡萏/谄媚 差强人意/参差C龙蟠 /幡然 氤氲/愠怒 确凿无疑/琢凿D叱咤/惊诧 花茎/泾渭 拾级而上/拾掇2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 项是( )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黄山。黄山之美,美轮美奂;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 样以他美妙的“大手笔” 写出了黄山的美,怎 样以他不落窠臼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 这是我们学习黄山记这篇 课文的重点。A煞费心机 B美轮美奂C不胜 枚举 D不落窠臼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2、病的一 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 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B某文化局 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C10 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 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 衔接最恰当的一 组是(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 樱,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 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
3、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 间只有月和花。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来源:学优高考网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A BC 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58 题。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有人来到这里。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 米的光明顶之旁的炼丹峰上,飞升了。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
4、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 1860 米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瓘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
5、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 1810 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5 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 诗文留下 为证显然不同, 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6 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7 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8 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二)阅读下面
6、的文字,完成 912 题。山的呼唤来源:学优高考网琼 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童年,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
7、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堡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
8、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那山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再没有什么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了,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一条条闪烁的光带
9、,遍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林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籁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
10、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这就是那山的呼唤。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9“这就是那山的呼唤”,联系全文看,“那山”具体指的是什么?10 作者提到自己的作品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在文中有何作用?1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纵观全文,“呼唤”的内涵有哪些?12 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 动。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 ,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三、表达交流13 根据下面的内容,用平实的 说明性文字概括介绍黄山。( 连标点不得超过 50 字)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
11、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14 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 “小美人鱼”铜像。(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 30 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来源:gkstk.Com参考答案1 解析:读音分别为:A 项, qin/kng,lio/lio,sh/sh; sh/ni, dn/chn,ch/c;pn/fn,yn/yn,zo/zo ;zh/ch,jng/jng,sh/sh
12、。答案:B2 解析:A 项,“煞费心机” 指费尽心思,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 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在此处不恰当;C 项,“不胜枚举”指列举不完,用在此处可以。D 项,“不落窠臼 ”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窠臼,用在此处符合语境。答案:B3 解析:A 项,“这里”与“ 青松翠柏”搭配不当,把“青松翠柏”改为“松青柏翠”。C 项,“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 项,“受惠”的对象不正确。可修改为 “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答案:B4 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
13、间) 以及眼前所见景色 (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答案:C5 解析:从神话传说的神奇色彩这个角度考虑。参考答案:神话传说的神奇色彩可以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可以与 诗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6 解析:引用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引述李白等人的诗文,首先是佐 证斯人登山的 经历,不 仅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还以优美的诗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7 解析: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
14、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伏下一笔。参考答案:回顾人类登山的历史,是 为了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 变化过程, 为下文赞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人民埋下伏笔。8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整体把握的能力,文章是以“险、奇”统领全文的,这一部分既承接“险”,又照应“奇”。参考答案:文章是以“险”“奇”统领全文的,而 这一部分正是承第一部分黄山 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 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 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同 时,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为公园, 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 情况相互比照。9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一词,结合“童年,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
15、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那山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等语句作答。参考答案:“那山”具体指的是:(1)作者童年时,在她故乡湖南乡间的一座山;(2)两年前,作者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所登上的玉山。10 解析:结合前后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参考答案:写到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起了一种过渡的作用。由往事回忆转入现实描写,由第一座山过渡到第二座山。11 解析:结合“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心中”“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等语句作答。参考答案:(1)对童年、 对故乡浓烈的思念;(2)对大自然神奇的惊 叹与沉迷
16、;(3) 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12 解析: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等方面考虑。参考答案:综合运用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那样让人震慑,让 人感动, 让人迷惑”,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 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来源:学优高考网13 解析:去掉作者评价性的词句,将说明性的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组成顺畅的语段。参考答案: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方圆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它由火山喷发而形成,主要结构成分为花岗岩。14 解析:一是要紧扣身份,如外国人、童话人物、首次来中国等;二是要体现祝愿或赞美。参考答案: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 远留在人们的记忆 之中。(或:上海世博会让我仍然生活在童 话之中,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