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社会一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20 世纪 90 年代后,信息化浪潮以不可抵御的态势席卷了整个世界,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对时代的挑战,人们要想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不然就会被时代抛弃和淘汰,就是社会的落伍者。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1993 年以美国克林顿总统为首的一届政府率先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 ,宣布投资 4000 亿美元,用 20 年时间建成美国
2、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英文缩写为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 ”。 “信息高速公路 ”的总体设想是:铺设覆盖全国的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络,通过光纤将全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家庭的电脑连接起来,集计算机、电话、电视等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色、像作为信息载体,并高速传输,建成一个多媒体、交互式、高速通信的广域网络。这一行动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响应,并迅速波及中等发达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1995 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上,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标志着人类正在走向信息社会,也标志着全球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三人类历史上经历的
3、信息技术革命人类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使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年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之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技术的应用。大约在公元 11 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和报刊成为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普及应用。19 世纪中叶,电报、电话、和无线广播相继问世,1925 年英国开始播映电视。
4、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电讯事业的长足发展,大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其标志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四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至今,在这短短 50 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时代:1. 电子管时代(19461957)电子管时代被称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 1946年 2 月问世的,它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
5、大学莫奇莱教授和他的学生埃克特博士等研制成功的。这台计算机用了 18000 个电子管,1500 多个继电器,占地 167 平米,重 30 吨,功率150 千瓦,每秒可进行 5000 次计算。拿现在的眼光看,它的功能十分简单,运算速度也非常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且价格昂贵,但它的出现掀起了计算机发展的高潮,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晶体管时代(19571964)这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元器件由电子管改为晶体管,这一改变使计算机的体积缩小,稳定性增强,运算速度加快,而且功耗减少,价格降低,主要在科学领域使用;3. 集成电路时代(196419740)这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用半导体中小规模
6、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器件,通过半导体集成技术使计算机的体积显著减小,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有较大提高,这一时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现了操作系统等,使计算机的使用更为简单;4.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4-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计算机进一步向高速、小型化发展,使电子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可靠性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简单,计算机软件也越来越丰富,给用户使用计算机带来了更大的便利。5. 计算机的未来正在研制的第五代计算机是完全不同于前四代的计算机,它采用全新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更接近于人们的思考方式,即“推理”方式。其功能从单纯的数据处理发展
7、到知识的智能处理,着重于逻辑推理和知识信息处理。目前,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捕捉到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影子” ,机器人。电子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等,它们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主要是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体积大小的不同,我们平时用的计算机是微型计算机的一种。五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美国一位科学家说: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胡乱的世界。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人类之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在从事着
8、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利用能源对物质进行改造,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现在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信息量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人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势在必行,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手段。人们为了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成为必然,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合理地、高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社
9、会的主要特征。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是当代人生活、工作最基本技能,如果不懂计算机技术,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所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是时代的召唤和竞争的挑战,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六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21 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出了反应,早在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进入 90 年代后,江泽民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四个现
10、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摆到了重要战略位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承担的市场监管执法任务将更加繁重,对监管执法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新任务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必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从 1984 年使用计算机打印营业执照开始起步。1985 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处理网络建设方案 ,使计算机网络建设正式纳入了有计划发展的轨道。20
11、03 年通过以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为依托的“金信工程”建设,使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走向了一个新高度,首度提出了建设“信用工商、法制工商、信息工商”的任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以实现“一库、二中心、三网、四化” 。 “一库”就是在基层工商所和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都要建立自己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这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抓扎实。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要从企业登记静态管理向企业监管动态管理延伸,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不断完善静态资料,同时对管理主体建立动态管理资料,进行动态管理;第二步是要在加强“经济户口”的管理上发挥作用
12、,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二中心”就是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都要建成自己的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建成连接市、县、所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网络,形成网络中心,并将各项业务数据通过网络集中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形成数据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逐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 “三网”就是要逐步建成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服务的内部业务网、为社会服务的红盾信息网和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的执法协作网。 “四化”就是在管理电脑化、存储光盘化、信息网络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办公业务自动化。截止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都已建立了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