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体感训练(2012-06-25 00:55:39)本体感训练还可以借助于一些传统游戏,如手影儿:这但是晚上在屋中常玩的一种小游戏,用手做成一些姿势,灯光一照,在墙上显出好玩的影象。其作用在于通过一些有趣的表象吸引幼儿活动自己的肌肉关节,形成本体觉。另有一游戏称“翻饼烙饼”玩法如下:两小儿相对站立,双手对握,摇晃胳膊,一人由怀臂间探头翻过,另一人随之,变成二人对背站立,曰翻饼,然后翻回,曰烙饼。边动作边唱:“翻饼,烙饼,油炸馅儿饼,翻过来瞧瞧!”合作性的游戏,锻炼幼儿大关节活动,但要防扭伤。这也是一种借助同伴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探索过程。玩儿冰棍儿棍儿:拣冰棍之小木棍若干,玩时将大家的木棍合在一
2、起,拿在手中,向平地上一撒,用一根木棍从下挑弹起撒出的木棍,每挑一根不许碰动其他木棍,挑成功者木棍归己所有,挑坏,则由下一个人来挑。这种游戏在挑弹过程中要求的是细心和动作精细,稍大则有可能挑坏,在娱乐中不知不觉促进了精细动作的发展。指头立毛掸:找一鸡毛掸,将扎有鸡毛的一端朝上,光的一端立于手心或手指上,身体随鸡毛掸倾斜而走动,使鸡毛掸立于手心或手指长久不掉下来,还能做鸡毛掸在手上移动和倒手等花样儿动作。还有踢毽儿即踢毽子,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既要平衡身体,又同时要求视触协调一致才能踢中和持久。另外“拽包”与丢沙包类似,也是幼儿在跑跳躲闪中锻炼协调能力的不错的选择。同时,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活
3、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而且能刺激、调整、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1前仰后合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身体柔韧性。游戏内容:轻轻扶住孩子的腰,帮助她慢慢地往后仰,并逐渐向下,直至她的双手撑地。停留片刻,身体成弓字形或者彩虹式。叮嘱孩子用她的手和腿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然后再帮她慢慢起身。2翻筋斗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肢体柔韧性。游戏材料:一个松软的垫子游戏内容:让孩子在垫子上面自由地翻筋斗,随便前翻、后翻都可以。也可以让孩子在后翻的过程中停留一会儿,保持上体在下,腿在上的弯曲姿势片刻。3挠痒痒游戏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触觉。游戏材料:软垫或床游戏
4、内容:让孩子躺在床铺或软垫上,张开四肢,由父母亲跪在身旁,在孩子身上敏感处玩抓痒游戏,可以每天进行 10 至 15 分钟左右。4小滑板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触觉和身体协调力。游戏材料:一块方形板,大约可以将孩子脖子以下、腰以上的躯干平放在滑板面上,下附四个轮子,可以前后左右行进、退后,并能做 360 度回转。游戏内容:孩子以俯卧或仰卧姿势,趴或躺在小滑板上,头部抬高,用两只手撑地前后左右地滑动。也可以让小孩子躺在滑板上,以背部为重心,颈、手、脚举起向上,在手和脚可以够得到的位置架上一条绳索。孩子可以用手和脚同时钩住绳素,以仰身的姿势向前慢慢滑动。5梳子游戏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触觉。游戏
5、材料:梳子或者吹风机游戏内容:头皮是感觉敏感的部位,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身体形象的建立有很大帮助。让孩子轻轻用梳子梳头发,妈妈亦可帮忙做。每天进行 10 分钟左右。也可以用吹风机吹身体各部位,强化身体形象感觉。6.小司机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方位感。游戏材料:一根布带游戏内容:让孩子邀请一个小伙伴来家里一起做这个游戏。两人一前一后站立,用布带结成一个合适的绳圈,把两个人套住,组成一辆汽车。前面的人是司机,站立姿势,手拿一个塑料圆盘子当方向盘,后面的人就是乘客,弯腰用头抵着前面司机的腰部。司机问乘客要到哪里去,乘客回答后,小司机嘴里发出“嘀嘀嘟嘟”的声音,带着乘客一起在屋子里跑动。一定时
6、间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7荡秋千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本体感觉和方位感。游戏材料:秋千游戏内容:让孩子抓紧坐在上面,父母前后左右地帮忙摇晃孩子。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一个人荡着玩,或者与其他同学朋友一起,叮嘱他们注意不要从上面跌下来,也不要荡得太高太猛。以下為簡單的本體感覺促進運動,在家就可以輕鬆訓練本體感覺:單腳站在平穩的地面上保持平衡,然後慢慢增加難度,例如由張眼到閉眼,再由半蹲的高度來做難度的調整,雙腳交替訓練,單腳站一次維持 10 秒。單腳墊腳尖站在傾斜的平面上,並維持平衡,可慢慢增加傾斜板的斜度來增加難度,雙腳交替訓練,一次維持 10 秒雙腳站在不平穩的物體上,做軀幹的轉動及手臂的擺動,並保
7、持平衡。雙腳同樣站在不平穩的物體上,加上功能性活動,例如:投接球,動作過程中,都要保持平衡。貼心小叮嚀:上述運動前,可先做簡單的暖身運動,並注意安全,訓練時,可隨自己能力,調整時間與次數,漸進提升本體感覺能力,以增加運動及行走安全。为了促使孩子本体感觉不良的正常化,提高其感觉统合功能,常用的训练方法是: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有游泳、跳绳、拍球、搬运东西等;采用器材进行训练的方法有滑梯、滚筒、羊角球、袋鼠跳、双脚踩踏协力车等。(1)家庭训练通过球类训练让孩子在家中玩儿小皮球,对于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注意力、双手和双脚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方法是:一是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距离墙壁
8、3050 厘米,面对墙壁,挺胸、抬头、双臂悬空,双手将球水平推向墙壁,待球从墙壁弹回后,接住球再推向墙壁,如此反复。开始每天推 100 次,一周后增加到 200 次,以后逐渐增加到 600 一 800 次。 二是对墙抛球。让孩子距离墙壁 1.5 米的地方站立、面对墙壁,将手中的球用力抛向正面的墙壁,并接住弹回来的球。这项活动比趴地推球的难度要大一点,应等孩子熟练了趴地推球后再进行这项活动。三是拍球。让孩子把球抛向地面,当球从地上弹起时,让孩子拍。一开始可让孩子跟着球跑,熟练后,要求孩子站在原地拍,规定用那只手拍,双手交替拍或左右手同时拍两个皮球,最后要求孩子站在平衡台上拍。另外,也可以带着孩子
9、到户外踢球,往球圈内投球等活动。通过跳绳学习训练跳绳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完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子,在没有经过其他训练之前,先学跳绳是很困难的:必须经过前面的平衡失调训练后,再来学习跳绳就比较容易了。教孩子学习跳绳,先让孩子双手抓住绳子的两端,绳子甩起后跳过去:一开始,孩子很可能是等甩起的绳子落到地上,从地上的绳子上跳过去,然后再甩绳,再停下来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应能自然而然地从甩起的绳子下跳过去了。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绳的技巧后,再教孩子跳双飞、三飞、穿花及向前跑着跳等。另外,家庭日常生活中如游泳、骑自行车、搬运东西等活动,都可以对本体感觉不良的孩子起到训练作用。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
10、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手- 耳协调,身-脑协调,动作灵活和灵巧等等。如果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要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协调的,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数,写字颠倒等问题,难免家长要数落:怎么照着抄还会出错?手-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身-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本体感不足的孩子,手脚笨拙,动作缓慢拖拉,消极,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粗心大意。另外,因为控制小肌肉和手-脑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和声带的神经是相同的,所
11、以,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等。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检查 3-13 岁孩子的本体感:1、穿脱衣裤、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时动作缓慢、笨拙。2、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3、吃饭时常掉饭粒,口水控制不住。4、语言不清,发音不佳,语言能力发展缓慢。5、懒惰、行动慢,做事没有效率。6、不喜欢翻跟头、打滚和爬高。7、上幼儿园仍不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8、上幼儿园(大、中班)仍不会用筷子、拿笔、攀爬或荡秋千。9、对小伤特别敏感,依赖他人过度照料。10、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排队、投球。11、怕爬高,拒走平衡
12、木。12、到新的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本体感异常(身体感觉异常)的表现:1. 规划实施运动有困难,完成有目的性任务有困难。2. 喜欢跳。3. 喜欢别人拉着胳膊转。4. 喜欢摔倒。 (前庭平衡失调,肌肉张力低) 。5. 摆出奇怪的身体姿势。6. 喜欢靠着、挂着家具上。7. 写字时字迹潦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失调) 。8. 有不好的饮食习惯。9. 过紧过松抓我铅笔。10. 对精细动作、涂色等有困难。11. 手眼协调能力差。12. 玩耍时很粗暴(身体控制能力差、玩的技能不足)13. 经常损坏玩具。14. 小的时候爬的不多。 (原因性等)训练要求:家长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
13、后渐渐过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孩子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难度设置:帮助给予: 12 阳光隧道;(1-2) 训练目的:调节前庭感觉系统,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训练要求:让孩子俯卧着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 难度设置:a 如果孩子害怕,先让其在隧道四周玩耍并观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让孩子触摸和摇晃隧道,培养其兴趣和消除恐惧感;b 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予食物强化,爸孩子喜欢吃的零食或水果放在隧道里,鼓励孩子爬进去拿取食物;c 让孩子边爬边推一个中型球前进。 帮助给予:全程由家长身体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
14、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使用食物强化事要注意逐渐撤消。 13 能推“趣怪球”至 1 米外的指 14 定地方;(2-3) 训练目的:发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目测物体的速度的能力、反应能力) ,发展大运动手部肘关节和手臂的活动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和家长分别站在 1 米的距离内,相互推、接“趣怪球” 。必要时要有另一成人协助孩子的动作。 难度设置:a 在一定范围内接球;b 听从口头指令去把球捡回指定地点。 帮助给予:尽量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接球,必要时给予口头提示或身体指导。如果孩子对指令没有反应,需要加以身体
15、指导及口语提、手势提示。 15 能在协助下对墙推球和接球;(2-3) 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 /手眼协调 训练要求:让孩子双手抱着中型球,顿在地上用双手把球往墙角推。 难度设置:a 开始时离墙的距离要在一步以内;b 逐渐拉大离墙的距离,并要求孩子借助墙壁的反弹力接住弹回来的球。 帮助给予:手把手的身体协助;逐步撤销。 16 能推着物体向前走 2-3 米;(2-3 ) 训练目的:发展大运动手臂推的能力;因果关系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动作协调能力。训练要求:把会发声的“鸭子杆”或类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里,让他向前推行。 难度设置:a 绕大圆桌子; B 绕 2 张距离 1 米左右的凳子; C 绕 3
16、-5 张不同距离的凳子(注意凳子摆放的距离要足够孩子和“鸭子杆”通过) 。 帮助给予:身体指导(即手把手地教)并不断地用口头提示和身体接触来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运动轨迹,给孩子模仿玩具发出的声音;转弯时告诉孩子正在转弯并用手纠正、帮助他转弯的方向。 17 拉物走 2-3 米;(2-3) 项目要求:在一会发声玩具车上系一条约 50 公分长的绳子,在绳子上缠一个圈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让孩子拉着往前走。 难度设置:a 绕大圆桌子; B 绕 2 张距离 1 米左右的凳子;C 绕 3-5 张不同距离的凳子(注意凳子摆放的距离要足够孩子和车子通过) 。 帮助的给予: A 手把手,并不断用语言提示看身后的车
17、子的运动轨迹及前方要走的方向; 18 单手投中型球;(2-3) 训练目的: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让孩子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把球单手投入球篮中。 难度设置:a 只在半步的距离外尝试;b 在 1 米左右的距离外把球投入球篮;c 投 5 次有 3次中为通过。 帮助给予:1 开始时给予足够的身体协助并鼓励孩子独立尝试;2 只在孩子犯规时给予口头提示。 19 能把静止的球踢向前方 1 米远的距离;(2-3) 训练目的:发展大运动腿的伸展能力,发展眼、腿的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把一直径10 公分左右的软球放置在孩子跟前,让孩子踢球。 难度设置:a 踢向前方 1 米远的距离;b 踢向前方 1 米远距离的物体
18、。 帮助给予:a 口头提示+身体指导+语言提示;b 身体指导;c 偶尔的身体指导+语言提示。20 单手扶栏上、下楼梯,21 两步一级;(2-3)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ds Book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22 能弯腰左右腿交替钻过呼啦圈;(2-3) 训练目的:肢体运动及平衡能力的控制。 训练要求:给孩子一个大号的呼啦圈,示范给他/她看如何双手分别握着呼啦圈两边并把它放在正前方的位置。弯下腰,然后把一只脚跨入呼啦圈,接着跨入另外一只脚。 难度设置:a 开始时把呼啦圈放低一点,并且帮助孩子握着呼啦圈;b 高度稍微调高,要求孩子自己拿呼啦圈,必要时给予帮助;c 要求孩子双脚跨入后转动双手把呼啦圈
19、由后往前翻转到跨入前的位置(在身体的正前方) 。帮助给予:1 如果孩子拒绝游戏,可以多做几次练习,并且邀请孩子一同参与游戏;2 注意确保孩子的安全,在每一需要的环节给予适当的身体和口头帮助。 3 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 23 坐在童车上被推,24 能保持双脚在脚塔上(2-3) ; 训练目的:发展大运动腿的控制能力、双腿运动时的协调能力、双腿肌肉的控制能力。训练要求:把孩子放置在童车上(童车的选择要以孩子坐下后,臀部、膝盖及脚踏三点的角度约为 45 度的车子为宜) ,家长在后面推动车子。辅助用品:改良的魔术带。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1 身体指导并控制好车头转弯的位置;2 尽量让孩子自己尝试。 2
20、5 会走 s 型的线段;(2-3) 训练目的:空间概念,肢体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在地上用不粘胶粘出一条 s 型线段,让孩子从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1 开始时可站在孩子的前面拉着他/她的双手引导他/ 她往前走;2 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后边,让他/她推着一个手推玩具沿着线段向前走; 3 鼓励孩子自己往前走,并在另外一端放一个玩具或小食品来奖励孩子的成功尝试。如果孩子因为见到奖励物而不配合训练,则可以等孩子完成了路线后拿出神秘奖励物奖励给他/她。 21、坐上大龙球 训练目的:改善身体协调不良,增强重力感的控制能力,建立和刺激前庭机能对多动和身体协调不佳的孩子有较大的帮助。 训练要
21、求:协助孩子坐在大龙球上,指导者可以放手,只要协助保持大龙球的稳定即可,鼓励孩子用屁股力量作上下跃动。孩子要作前后、左右摇晃时,指导者可以用手握住孩子双手,以协助孩子保持身体的平衡。 22治疗球坐姿动作;(2-3) 训练目的:平衡调整力、保护反应、肌力、协调、速度等。 训练要求:让孩子坐于治疗球上双脚分开自然垂下,双手扶于球上或腿上, (1)保持放松做动作(绝不可在肌肉僵直状态下操作) 。 (2)控制力量、速度、角度、和扶持的大小。 难度设置: (1)移动治疗球;(2)弹动身体并移动治疗球;(3)主动移动或弹动; (4) 平衡及保护反应之诱发;(5)用两手交互拍球;(6)用两脚的脚跟交互踢球。
22、 帮助给予:全程由家长身体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 23 跳起并接触悬挂着的物件 10 次;(2-3) 训练目的:腿部、膝盖运动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在空中孩子跳跃时可及的地方悬挂一个玩具(气球或会弹跳的玩具) ,鼓励孩子跳跃并伸手触摸该玩具。 难度设置:a 悬挂物开始时挂得稍低一点,让孩子容易触到;b 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把悬挂物稍微挂高,鼓励孩子利用自身的力量弹跳起来。 帮助给予:1 如果孩子不懂得掌握身体的力量,可先用双手扶着他/她的腋下,帮助他/ 她练习弹跳;2 通过跳弹
23、床和在床垫上跳跃来掌握弹跳;3 给予鼓励和奖励来促进孩子练习的兴趣。 24 扔球 3 米远;(3-4)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训练要求: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 3 米远的地方。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1 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可手把手地教;2 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她要扔的距离;3 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25 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 1 米距离左右远的大盒子中;(2-3)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学习向着目标抛掷物件。 训练要求:能连续 5 此把豆袋或类似的玩具扔进 1 米距离外的大盒子中。 难度设置:a
24、开始时把距离设短一点,如只要求儿童站在距离大盒子一步或两步的距离;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c 逐渐地把大盒子换成小一点的盒子。 帮助给予:a 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投掷;b 只是在孩子姿势错误时才给予帮助。 26 互动式投篮:(3-4) 训练目的:手臂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增进与人互动的能力。 训练要求:家长及孩子轮流投篮;家长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27 一步 1 级上、下楼梯;(3-4) 训练目的: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个阶梯,连续上或下楼梯。 难度设置: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后面,伸出双臂或双手的拇指,让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楼梯;b 成人将左手手
25、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则在孩子右侧腰间的位置,让孩子在搀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楼梯;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搀扶孩子上、下楼梯;d 让孩子独自上、下楼梯。 帮助给予:a 双手(或拇指)抬高给予协助;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给予协助;c 单手(拇指)给予协助;d 撤消所有协助。 28 双脚轮流跨过 15 厘米高的绳;(3-4)训练目的: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 15cm 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1 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2 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
26、,避免绊倒;3 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29 自己上、下小三轮车;(3-4)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ds Book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30 双脚原地跳;(3-4)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ds Book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31 双脚一齐从最后一级楼梯跳下;(3-4) 训练目的: 训练要求:ds Book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 32 扶物能单脚站立 5 秒;(3-4) 训练目的: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扶着椅子或家长手握的棒子单脚站立约 5 秒。 难度设置及帮助给予:a 手把手地教孩子用双手扶着椅子的靠背,提起孩子的一条腿悬空约 5 秒,然后放下。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怎
27、么做,如:“抬腿!” 、 “放下!”b 让孩子自己尝试 5 秒内(可用数数提醒他/她)不要把脚放下;c 孩子掌握了技能后,改用棒子。家长双手握住棒的两端,孩子则抓住中间重复以上步骤。常用的几种方法: 1.针对前庭功能失调的训练 (1) 坐在吊网内左右前后旋转摆动; (2) 仰卧、俯卧在大笼球上滚动,保持身体的平衡功能; (3) 站立在平衡台上接抛球或拍球; (4) 坐在独角椅上保持身体平衡; (5) 坐在羊角球上跳跃; (6) 站在蹦蹦床上跳跃; (7) 走平衡台或直线行走; (8) 拍球、运球行走; (9) 跳绳、骑自行车; (10)荡秋千、攀爬绳架、在草地上翻滚。 2.针对触觉过敏的训练
28、(1)用各种不同质地的毛刷、干布摩擦刺激手指、掌心、躯干、四肢的皮肤; (2)毛巾游戏,用大毛巾把孩子裹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3)让孩子身体靠墙,或用两个垫子把孩子挤压在中间,从轻到重挤压身体的不同部位;(4)用梳子梳头,用吹风机(冷热)吹动全身不同部位; (5)玩橡皮泥、湿面粉及泥巴,训练手指的肌肉; (6)穿越彩色山洞、四肢爬行、翻滚; (7)在浴缸内做沐浴游戏; (8)在大自然环境中学习游泳; (9)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带刺笼球进行全身不同部位的挤压按摩; (10)球池运动,让孩子模仿开汽车、跳跃等姿势。 3.针对本体感觉的训练 (1)头部和四肢弯曲、伸展、左右摆动、上下摆动; (2)举起、提起、背起重物行走或上下楼梯; (3)俯卧撑以及抓住双手,拉起身体; (4)伸展扩胸器; (5)脚踏车或滑板车及前冲滑板运动; (6)四肢趴在地上,用手支撑;趴地推球;(7)跳蹦蹦床,单脚跳、兔子跳、单脚站立; (8)辨别自己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 (9)闭眼触摸,指认身体的不同部位; (10)与同伴进行捉迷藏的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