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物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596110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生物 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公共课学 分:4 学分参考学时:总 学 时:60 理论学时:60 适用对象:五年制大专所有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五年制大专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目标是让学生弥补未曾接受的高中生物学教育,让 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常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该门课程还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观,进一步学习后来的诸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尤其是针对于教育 专业的学生来说, 为 其将来学习卫生学奠定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 经济和人

2、类生活产 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二)课程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 7 个主题:植物,微生物,动物,生物圈中的人,细 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进 化和生态。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

3、,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 “动物”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 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 健康地生活“主题。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

4、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 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和案例。例如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生活小常识,实验探究案例等。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生物课程安排表建议学时序号 项目 工作任务理论 实践1.裸子植物的发育和繁殖2被子植物的形态构成3.被子植物的结构功能 1植物4.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及命名12 01.细菌的形态和生理 12.真菌的形态和生理 12 微生物3.病毒的形态和生理 201.原生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 22.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 13.环节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 14.节肢动物门 35.鱼纲 23 动物6.两栖纲和爬行纲 207.哺乳动物

5、 31.运动系统2.循环系统3.消化系统4.呼吸系统5.泌尿系统6.神经系统7.内分泌系统1.生理特征8.生殖系统82.生长与发育 13.卫生与保健 14生物圈中的人4.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201.生命的物质基础六大物质基础5 细胞 2.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结构及功能) 41.新陈代谢与酶和 ATP2.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6 生物体的新 陈代谢3.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41.遗传的基础 41.基因分离定律 47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2.孟德尔遗传定律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4合计 60 0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 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

6、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 识。(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 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 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本学习领域总课时为 64 课时,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建议学时序号 项目 工作任务 知识素质要求 考核评价要点 理论 实践1.裸子植物的发育和繁殖 掌

8、握裸子植物的繁殖方式2被子植物的形态构成 掌握被子植物 6 大结构的形态3.被子植物的结构功能 掌握被子植物 6 大结构的生理功能 1植物4.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及命名 掌握双命名法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植物的一些简单的生命活动现象和特征。12 01.细菌的形态和生理 细菌的种类和结构特征2微生物 2.真菌的形态和生理 真菌的结构及功能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微生物在现代生产和生活 4 03.病毒的形态和生理 病毒的危害与防治中的运用3.考核病毒和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1.原生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 原生动物的形成及结构2.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

9、物的结构3.环节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 环节动物的结构和生理4.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的主要种类及特征5.鱼纲 鱼纲的种类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6.两栖纲和爬行纲 两栖纲和爬行纲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基础3 动物7.哺乳动物 哺乳纲动物的特征及种类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动物多样性3.考核动物的生理活动规律14 01.运动系统 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关节的概念2.循环系统1 心脏的四大腔室2 血液循环路径3 血细胞的形态及生理功能3.消化系统 1 消化道的组成2 消化腺的种类和消化液的作用4.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工作机理5.泌尿系统 尿液的形成,水分的重吸收6.神经系统 1 条件反射2 反射弧7.内分

10、泌系统 1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2 激素的性质和作用1.生理特征8.生殖系统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及生理2.生长与发育 两大生长高峰期3.卫生与保健 生活卫生与保健常识4生物圈中的人4.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种类和防御措施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人类的生理特征八大系统3.考核人类的生长发育特征4.考核常见传染和非传染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措施12 01.生命的物质基础六大物质基础掌握生命的六大物质基础的种类,作用5 细胞 2.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结构及功能) 细胞的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细胞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41.新陈代谢与酶和 ATP 1 新陈

11、代谢的概念2 酶和 ATP 的化学本质和作用2.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和区别6生物体的新陈代谢3.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3.考核生命活动的调解方式及其特点41.遗传的基础1 细胞的减数分裂2DNA 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复制方式7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2.孟德 1.基因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分离方式1.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核遗传定律的运用 12尔遗传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组合方式2 伴性遗传的特征合计 60 0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应注意

12、: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 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2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二)教学考核评价建议给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评价办法,考试大纲及考核方式,应取得的证书名称及等 级。1考核的形式:笔试综合表现2考核评价表考核评价表目标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依据 考核方式 评分 权重笔试 基本知识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学院组 织的期末考试。 期末卷面考 试成绩 笔试 期末考试 60学生出勤情况 12课堂互动及随堂练习表现情况12综合表现 基本技能识图能力、按图施工

13、能力、工程测量及施工放样能力、解决施工现场难题的能力、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能力课堂练习实践教学课后作业及实验实训报告 16合计 100注意:1 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 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2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评价体系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体 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三)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1 说明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主教材、主要参考 书及参考资料;2教材编写原则与要求;3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 术应用、工学结合、教学实验、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的开发 与利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建议等。五、编制说明1. 本课程标准由理科教研室李研老师编制。2. 执笔人:李研3. 审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