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55666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经济与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与文化包括很多方面,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压缩传统的经济地理内容,加大文化地理的内容。世界地理主要选择了“居民”和“地区发展差异”两部分,其中,“居民”选择了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地区发展差异”选择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合作等内容。中国地理主要选择了“疆域与人口”和“经济与文化”两部分,其中,“疆域与人口”包括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内容;“经济与文化”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地方文化等内容。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 (一)世界的居民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79 年级地理学习

2、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和人口自然再生产两方面。人口自然再生产如果不能与社会再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再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把与社会再生产和资源、环境不协调的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现象,叫做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人口问题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口的数量问题、素质问题、结构问题、迁移问题等。从 79 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人口的数量问题上,尤其侧重于人口数量过多和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首要的人口问题。而了解人口数量问题也涉及

3、人口的分布,并且人口分布也是从地理角度学习人口的重要知识之一。另外,从我国人口问题的实际出发,人口老龄化问题(结构问题)和城市化问题(迁移问题)也成为人口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本部分的一个学习目标,而且也是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属于情感、态度范畴,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关于世界文化的知识基础。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从而才

4、能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各国、各地区的人打交道,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是友好往来的一个前提条件。 文化的范畴很广,课程标准为达到本学习目标,选择了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方面,并且把知识重点放在“分布”和“与环境的关系”上。 本学习目标的另一个层面是,在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懂得与他人合作的价值。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且

5、分布广泛。以前,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够,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直至今天,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仍经常发生。在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面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而且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在人类各方面的文化遗产中,专门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知识载体。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

6、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重点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世界地区发展差异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学习世界地理,要认识世界各地区在自然、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自然、文化的差异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世界地区发展差异中,学习目标重在经济差异。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实在太大,而且,如果把学习目标定位在经济发展差异上,自然会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量化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课程标准从降低要求出发,只定性地要求“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世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世界上有些地区或国家经济发达,即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其他地

7、区或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二,有些地区或国家现代经济发展较早,经济比较成熟;而其他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较晚,经济相对不成熟。 可以从多种途径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课程标准把世界作为一个总体,从宏观上把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通过这两大集团来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独自发展经济。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只有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才能求得经济更好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促使经济发展的各因素(如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都互有优势,存

8、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而在一些社会问题(反恐怖、打击贩毒和走私活动)、环境问题方面,一个国家的力量更显得薄弱。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合作应是全方位的,例如,作为发展中国家,既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也要与发达国家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各项经济活动都要遵循世界统一的规则,如果不学会合作,仅靠自己的力量,我国的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将会更加困难。通过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应能迁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都必须加强合作。即使在学习中,也应加强与同学和老师的合作。 课程标准选择国际合

9、作的实例和重要的国际组织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了解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划,增强国土意识 这是课程标准为中国地理设计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在以往的初中地理中,学习中国地理最先了解的也都是疆域与行政区划。课程标准为实现此学习目标,设计了三条“标准”。首先是地理位置,由此可了解我国的范围,从世界的角度宏观上了解我国疆域辽阔。其次是国土面积和邻国、濒临的海洋,由此可了解我国漫长的陆上界线和海岸线。第三是行政区划,由此了解我国的政区地图。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会增强学生的国土意识(包括陆地国土意识和海洋国土意识),这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理解我国的人口国

10、策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过多的人口以及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对我国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为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行需要全国人民的理解与合作。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中学习中国的人口,不仅要了解我国人口国策的内容,而且要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 课程标准在此学习目标下设计了两条“标准”。其一是关注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以说明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其二是人口分布,以说明我国众多的人口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

11、的一员。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各民族团结协作,创造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是学习中国民族的一个基本目标。课程标准选择少数民族分布的内容,使学生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1.了解我国经济地理的分布概况,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很大,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在经济活动类型上。经济地域差异的形成,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为平衡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2、课程标准分别从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地理的分布概况,进而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理解政府为改变经济地区差异大的现状而实行的有关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济地理的地区分布,反过来看是不同地区人们对经济活动的选择。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地区在发展经济中,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条件,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经济。“因地制宜”是学习经济地理时应该形成的一个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对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有着实际的意义。 2.了解文化的地区差异, 理解与尊重地

13、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与世界文化差异一样,中国文化的地区差异也较大,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因此,学习目标要求了解文化的地区差异,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课程标准选择的内容是地方文化特色(包括民居、服饰、饮食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对旅游业的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一)世界的居民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这需要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世界

14、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图(曲线图、柱状图等)。为便于学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所给资料可从世界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直到现在;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 10 亿整数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第四,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仅要能阅读有关的人口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统计图),还应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等),为此需要给出一些国

15、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简单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尤其重自然原因)。 第六,世界人口分布图是按人口密度绘制的等值线图,这是学生遇到的又一种类型的等值线图,可运用有关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阅读时已经形成的技能。并且,学生应能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学会通过面积和人口数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

16、。所举实例,也宜具体为好。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不同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适当介绍不同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订的相应政策。 对于 79 年级的学生来说,所举案例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理解。下面是一篇关于尼日利亚人口问题的短文。 尼日利亚主张一位妇女生育四个孩子 奥鲁约克是一位 32 岁的商人,她住在尼日利亚的一个小镇上。她有 6 个孩子,年龄从 6 个月到 13岁。 奥鲁约克在主要街道边开了一个用木板搭建的小店。每周有 6

17、天,她在这里向城市旅游者出售水果。由于这个地区没有幼儿园,奥鲁约克不得不像千千万万的尼日利亚劳动妇女一样,在挣钱养家的同时,照料她的孩子。这种生活角色非常辛苦,但奥鲁约克坚持下来并期望有更多的活干和生养更多的孩子。 然而,如果政府加以干涉,像奥鲁约克这样的尼日利亚妇女将不能再生育更多的孩子。 政府已首次宣布了国家人口政策,要求每位妇女只生育 4 个孩子,目的是通过鼓励控制生育来降低人口增长率。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估计有 1.15 亿人(2000 年)。在实行国家人口政策之后,尼日利亚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952000 年,尼日利亚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4%,在非洲国家中是较

18、低的。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指身体特点,可结合各人种的形象,从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比较。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世界人种的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各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反对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 4.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世界的语言,需要了解具体的语言。世界上的语言约有几千种,从使用范围和使用人口来看,世界

19、上主要的语言也有多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6 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或使用范围比较广,或使用人口比较多,而且因为它们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 5.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标准”要求“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认知。 通过三大宗教地区分布的学习,并结合一些国家的实例,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

20、同地区和不同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着差异。人们自由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应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6.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在提供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照片的条件下,由学生看照片描述。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景观”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宏观的。 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

21、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宏观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其三,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其四,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实例应能体现出上述几个方面,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

22、 8.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宜中外兼顾。我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其他国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二)世界的地区发展差异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

23、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一些发达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用实例来比较,常易想到的方面有生产活动的现代化水平、服务的社会化水平等。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的感受,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 上面所述都是一般而言,其实,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而且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4、的地区分布特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多种划分标准,因此,世界各国也没有全部明确地被划分成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通常,欧盟各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被公认为发达国家,还有些国家如前苏联各国、以色列、南非等,有人把它们归为发达国家,也有人认为它们不属于发达国家。因此,教学时宜介绍公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 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多数位于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南”(主要位于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25、本条“标准”倾向于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经济领域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同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生产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面是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实例。 美国福特汽车的国际生产网络 加拿大:生产玻璃、收音机。 瑞士:生产车身底板、涂料、计速器、齿轮。 美国:生产阀门、螺母、玻璃、液压挺杆。 比利时:生产轮胎、内胎、制动器。 挪威:生产排气凸缘、轮胎。 丹麦:生产风扇、皮带。 荷兰:生产轮胎、金属、油漆、构件。 日本:生产排气机、启动器、

26、轴承、挡风玻璃、泵、清洗器。 西班牙:生产电气配线、离合器叉、空气过滤器、镜。 英国:生产汽化器、点火器、排气机、油泵、飞轮齿轮、计速器、加热器、转向盘轮、后轮轴、进汽管、汽缸。 德国:生产排气机、前盘、配电器、摇臂、油箱、转向轴、计时器、锁、变速箱、离合器。 法国:生产交流发电机、制动器、挡风条、离合器、加热器、轴承、变速箱、大梁、金属构件、密封件。 瑞典:生产汽缸螺栓、排气管、金属构件、冲压件。 意大利:生产灯管、汽缸头、除霜器、汽化器。 奥地利:生产加热器、散热器。 4.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在国际合作中,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我国是联

27、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许多领域都与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在联合国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的国际组织。 (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

28、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960 万平方千米)是课程标准中惟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 12 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

29、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 1/3。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陆上有 15 个邻国,与 6 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或逆时针),分成几个方位,逐个指出。这样不仅能熟悉我国的邻国,而且能明确它们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 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要求记住

30、我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在祖国的位置。这是课程标准中惟一要求记住名称的“标准”,然而,这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 个。这么多的名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记住,而是需要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课程标准中有“说明”)。而在行政区划的学习中,熟悉这些名称可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例如,可先关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再逐步对应每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可先熟悉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再逐渐向外扩大;可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级行政区;可通过填图、拼图等活动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方位。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

31、交往中(如通信)正确使用。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 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 12.95 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宜放在 1949 年至现在。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

32、况 在世界地理中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将不会有多大障碍。“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虽然还没有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但是,可调动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很显然,从知识准备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等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完之后,此处重在让学生就此问题思考,而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为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认识,可分别举出东南部人口比较稠密的省份和西北部人口比较稀疏

33、的省份的人口、面积资料,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并作对比,从而对“稠密”和“稀疏”有量化概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

34、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

35、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的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凹地、水域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一条是一致的。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

36、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具体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速度)、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

37、识,又可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络也以铁路干线为宜。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

38、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分析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有吸引旅游者。这类例子很多,尤其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彝族风情等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庙会和小吃等。 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能联系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可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