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556559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全原理基本理论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及应用一、 安全原理1 安全管理的组织原则( Organization principle of safety management)1、 计划性原则。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安全活动的方向和数值指标,在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水平应制定具体数值来表示要完成的任务。2、 效果原则。表示实际结果与计划指标相符合,也是对已取得成果的评价。它分为工程技术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其主要意义是看组织管理的效应、方案比较可能性和对责任者活动的评价。3、反馈原则,反馈是取得管理系统所用结果的情报。它是从实际情况与计划相互比较而求得的。4、阶梯原则。表示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事

2、件,按其特性可看作多个阶梯等级,并意味着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5、系统性原则。把事故现象和安全工作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综合整体。6、不得混放并存原理。实质是加强物质物流的管理,即是将物质、材料、设备、人员及其他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以免其相互作用产生危害。7、责任制原则。8、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2 安全生产五规律( The five regulerities of safe production)1、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安全规律。承认生产中的潜在危险,并对制订安全条例及其实施创造了原则上的可能性。这一规律将在劳动保护有组织有系统的机构中,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付诸实现。2、关于劳

3、动条件适应人的特点的规律。人适应环境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限度。要求构思新技术或设计新工艺过程,以及解决其他任务之时,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必须首先设计操作者的活动,而后才是操作者使用的技术。要重点研究以人为主体的能量系统中的危险及其消除。3、关于不断地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律。这一规律是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产方式的完善,而不断地改革劳动安全管理,降低生产中的有害后果。4、关于物质技术基础与劳动条件相适应的规律。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善着劳动条件,但不排除新的危险因素的出现,或者有扩大其有害影响的可能性,将导致新技术效果的下降。这一规律的实质是劳动条件的改善在时间上要与物质技术基础的

4、发展阶段相适应。5、关于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规律。安全的科学管理,其目的是以个人或集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地探讨人的行为,排除妨碍完成安全生产任务的不安全因素,使之达到按计划进行生产的安全概率为最高。3 可能预防的原则( Preventable principle of aceident)人为灾害的防止,应立足于防患于未然。原则上讲,人为灾害是能够预防的。对人为灾害不可只考虑发生后的对策,而应考虑发生之前的对策。安全工程学中把预防灾害于未然作为重点,正是基于灾害是可能预防的这一基点上的。但是,实际上要预防全部人灾是困难的。为此,必须对物的和人的两方面的原因进行探讨。所以,人灾可能预防的原则,必须把防

5、患于未然作为目标。在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中,常常见到记载:事故原因是不可抗拒的。所谓不可抗拒,也许是认为对于受害者本人来说不能避免的意思。如果站在防止这个事故再次发生的立场考虑,则应该找出另外的原因,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对策,防患于未然。过去的事故对策中多倾向于采取事后对策。例如作为火灾、爆炸的对策有:建筑物设置防火结构、防爆墙、防油堤、留安全距离,以及限制危险物贮存数量等,以减少事故发生时的损害;设置火灾报警器、灭火器、灭火设备等,可以早期发现,扑灭火灾;设立避难设施,急救设施等,可在灾害已经扩大之后作紧急处置。即使这些事后对策完全实施,也不一定能够使火灾和爆炸防患于未然。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妥善

6、管理发生源和危险物质是必需的,而且通过这些妥善管理是可能预防火灾、爆炸的发生的。当然为防备万一,采取充分的事后对策也是必要的。但是,防止灾害只着眼于事后对策的作法,可以说是从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的观点出发的。而这些则是基于把可能预防的人灾和天灾一视同仁来考虑的。总之,作为人为灾害的对策是防患于未然的对策,比事故后处置更为重要。安全工程学的重点应放在事故前的对策上。4 偶然损失的原则( Principle of accidental loss)所谓损失包括人的死亡,受伤、健康受损、精神痛苦等。除此以外,还包括原材料、产品的烧毁或者污损,设备破坏,生产减退,赔偿金的支付及市场的丧失等物质损失。可以把

7、造成人的损失的事故称之为人的事故,造成物的损失的事故称之为物的事故。人的事故可分如下几类:(1)由于人的动作所引起的事故:例如,绊倒、高空坠落、人和物相撞、人体扭转等。(2)由于物的运动引起的事故:例如,人受飞来物体打击、重物压迫、旋转物夹持、车辆压撞等。(3)由于接触或吸收引起的事故:例如:接触带电导线而触电,受到放射线辐射,接触高温或低温物体,吸入或接触有害物质等。上述人的事故的结果,造成人体的骨折,脱臼,创伤,电击伤害,烧伤,冻伤,化学伤害,中毒、窒息,放射性伤害等疾病或伤害,甚至死亡。对于人的事故,有海因里希(Heinrich)法则,例如跌倒这样的事故,如反复发生,将会遵守这样的比率、

8、无伤害 300 次,轻伤 29 次,重伤 1 次。这就是“1:29:300 的法则” 。这个比率是学者海因里希氏从很多次伤害事故统计数字中总结出来的。实际上,这个比率随事故种类不同而不同,例如坠落、触电等事故的重伤比例非常高。因此,这个法则并不只是数学比率的意义,而是意味着事故与伤害程度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因而,事故和损失之间有下列关系:“一个事故的后果产生的损失大小或损失种类由偶然性决定”。反复发生的同种事故常常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损失。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时,被破坏设备的种类,有无负伤者或人数多少,负伤部位或程度,爆炸后有无并发火灾等,以及所有的爆炸事故当时发生的地点、人员配置、周围可燃

9、物数量等都是由偶然性决定的,一律不能预测。也有在事故发生时完全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即便是象这种避免了损失的危险事件,如再发生,会产生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不能预测。因此,为了防止发生大的损失,唯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灾害这个概念就是由事故及其损失两部分构成的。同样的事故,其损失是偶然的,这个原则具有非常大的意义。5 继发原因的原则( Principle of accident occrring continously)防止灾害的重点的必须防止发生事故,事故与原因是必然的关系,事故与损失是偶然的关系。事故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1、直接原因又称为一次原

10、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通常又进一步分为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两类。物的原因是指由于设备、环境不良所引起的,人的原因是指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2、间接原因有五项。(1)技术的原因:包括主要装置、机械、建筑物的设计;建筑物竣工后的检查、保养等技术措施;机械装备的布置;工厂地面、室内照明以及通风、机械工具的设计和保养;危险场所的防护设备及警报设备;防护用具的维护和配备等所存在的技术缺陷。(2)教育的原因: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如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及其安全运行方法的无知、轻视、不理解、坏习惯、没有经验等,不进行教育或教育训练不足。(3)身体的原因:包括身体有缺陷,例如头疼、眩晕

11、、癫痫病等疾病,近视、耳聋等残疾,由于睡眠不足而疲劳,酩酊大醉等。(4)精神的原因:包括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焦躁、紧张、恐怖、不和、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以及白痴等智能缺陷。(5)管理的原因: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的责任心不强,作业标准不明确,缺乏检查保养制度,人事配备不完善,劳动意志消沉等管理上的缺陷。一般说来,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上述五个间接原因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以上的原因同时存在。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学校教育的原因或社会、历史等原因。6 选择对策的原则( Principle in countermaasure selection)各种事故原因的相应

12、防止对策为技术的对策、教育的对策及法制的对策。通常把技术、教育和法制三种对策统称为 3E 安全对策,被认为是防止事故的三根支柱。全面地运用这三根支柱,能够取得防止事故的效果。如果仅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根支柱,例如强调法制,是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的。三者的顺序应该是第一技术,第二教育,第三法制。技术充实之后,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而技术和教育充实之后,才能实行合理的法制。(1)技术的对策:当设计机械装置或工程以及建设工厂时,要认真地研究、讨论潜在危险之所在,预测发生某种危险的可能性,从技术上解决防止这些危险的对策,工程一开始就把它编入蓝图。按此蓝图实施了安全设计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检查和保养技术措施,以确

13、实保障原计划的实现。为此,必须知道所有有关的化学物质和材料的知识,并了解机械装置、设施构造,及其危险性质和控制的具体方法。因此,不仅有必要归纳整理各种已知的资料,而且要测定有危险性质的和性质未知的有关物质的各种危险状况数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并进行实验验证。(2)教育的对策:作为教育的对策,不仅在产业部门,而且在教育机关组织的各种学校,同样有必要实施安全教育和训练。安全教育应当尽可能从幼年时期就开始,从小就灌输对安全的良好认识和习惯,还应该在中学及高等学校中,通过化学实验、运动竞赛、远足旅行、骑自行车、驾驶汽车等实行具体的安全教育和训练。(3)法制的对策:法制对策是从属于各种标准的。作标准,除

14、了国家法律规定的以外,还有安全规程和标准,公司、工厂内部的工作标准等。其中,强制执行的叫做指令性标准,劝告性的非强制的标准叫做推荐标准。7 危险因素防护原则(Principle of hazard factor protection)1、消灭潜在危险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安全装置,消除人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从而保证最大可能的安全。即使人已因不安全行动而违章操作,或机器某个部件发生了故障,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作用而完全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研制出适应具体生产条件下的确保安全的装置,或称故障自动保险,或称失效保护装置,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这一原则保证提

15、高安全水平,但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护危险因素。实质上该原则只能获得折衷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人物质(环境)的系统中,不象人机系统那样易于装上失效保护装置,如室外作业或在环境中存在有害气体,这就要从保护人的角度上进行,如降低吸入的尘毒数量,或加强个体防护等。这称之为第二位的失效保护装置。3、距离防护原则。生产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作用,依照与距离有关的某种规律而减弱。许多因素的这一性质可以很有效地加以运用。例如对放射性等致电离辐射的防护,噪声的防护等均可应用距离防护的原则来减弱其危害。采取自动化和遥控,使操作人员远离作业地点,可具体实现距离防护原则。4、时间防护原则。这一原则是使人处在危险和有害因素

16、作用的环境中的时间缩短至安全限度之内。5、屏蔽原则。这一原则是在危险和有害作用的范围内设置障碍,以保障人的防护。障碍分为机械的、光电的、吸收的(如铅板吸收放射线) ,等等。6、坚固原则。这个原则是与以安全为目的,提高结构强度相联系的,通常称之为强度安全系数。例如起重运输的钢丝绳的坚固性和防爆的电机外壳等。7、薄弱环节原则。与上述原则相反,利用薄弱的元件,当它们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值之前已预先破坏,例如保险丝、安全阀等。8、不予接近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使人不能落入危险和有害因素作用的地带,或者在人操作的地带中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落入。例如安全栅栏等。9、闭锁原则。这一原则是以某种方法保证一引起元件

17、强制发生互相作用,以保证安全操作。例如防爆电器的自行断电,安全门不关闭就不能合闸开启等等。10、取代操作人员的原则。当不能消除危险和不安全因素原情况下,可用机器人或自动控制器来代替人。11、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则。以主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人为目标,运用组织和技术信息,如光、声信息和标志,如示不同颜色的信号,使用安全仪表,以及培训工人等,应用信息流保证安全生产。8 安全管理公理( The generally acknowleged truths in safety management)1、防止伤亡事故三原则。 (1 )建立与维持兴趣:要搞好劳动保护工作,做到安全生产,必须提高劳保专业人员的事业心和

18、兴趣,并持之以恒。 (2)寻找事实: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伤事故的本质原因,预测不安全因素。 (3)根据事实采取行动:针对不安全因素的规律,运用控制技术,采取预防措施和补救行动,以防止类似事故重演,做到安全生产。2、伤害是事故的一种严重后果,无伤害事故也是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造成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动作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3、人的不安全动作,即人的失误是大部分工伤事故的直接原因,这涉及行为科学。4、人在遭受伤害之前曾有多到千万次曾暴露于不安全因素之中,发生严重伤害多属偶然事件,但有多次隐患或无伤害事故或未遂事故为前兆的。事故的分析证明,每一意外的不幸事件有可能产生伤亡;但许多其他类似的意外

19、事件却不产生伤害(未遂事故) ,从伤亡事故的概率上观察,涉及同一工人的 330 件同类的意外事件中,有 300 件未产生伤害,29 件产生轻微伤害,一件产生了重伤,即“1:29:300法则”。图 1-1 伤亡比例图中所表示的 1:29:300 的比例,显示发生于同一个人的 330 件相似的意外事件中,其中 300 件未发生伤害,发生过 29 次轻微伤害,只有一件产生重伤。平均情况下,重伤可由最先一事件或一群事件中任何一事件产生。在三角形下面的矩形底层中,有一些数以千万计的不安全实例和不安全情况。在幸免伤害的 300 件未遂事故中,该工人遇到了如下的情况:他在溜滑的地板上失去平衡几乎跌倒,但因抓

20、到附近一根柱子而幸免;另一次他虽实际跌倒,但倒在软的泡沫塑料堆上也未伤;有一次他被飞来的砂轮碎片打在穿棉衣的上身上,未受伤害;最后终于被车床切屑击伤了眼睛,造成了重伤。事实表明,重伤并不常是一连串事件中的第一个意外事件,也许是最后事件的结果所造成,或许发生在任何中间点。上述 300:29:1 的比例只是一个统计例,实际的比例,由于缺乏轻伤、微伤的资料,由于无伤害的事件更无数据之可言,故而很难用数学的概率统计。重伤及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前已暴露过千百次,曾提供过许多监督控制和防止其发生的机会。企业领导,及各级职能人员如能尽责,安全措施可靠,则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

21、避免的。5、不安全动作,即人为的不安全动作。其原因有,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好或劳动纪律松弛以及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缺乏安全生产的技术知识,没受过安全技术训练或者不努力学习;身体上不适合,有职业禁忌症;机械或物质的环境不适合。6、防止意外事件导致工伤事故的补救措施有执行安全法令,采取教育,行政奖惩和法律手段。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和专业训练,普及劳动保护科学知识,进行安全考试,并和技术晋级及奖励制度结合起来,调整人员,因才施用,按体质分工,开展职业医疗及心理学治疗;改革工艺流程,加强防护,增设保险装置和信号装置;改进设计,逐渐完善劳动环境。7、控制工伤事故的方法与控制生产缺点的方法相类似。安

22、全寓于生产之中。既要做到产品质量第一,又要贯彻“安全第一” 。9 安全两类问题( Two types of proplems in safety)“安全问题”分为两个范畴:(1)从某一适当状态中脱离而发生的事情;即从现行的安全方针,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脱离而发生的事故。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过去时间内造成的。图 1-2 安全偏离这类问题是指向将来的,也可称之为先拟型或研究分析它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防范在未来时间内发生同类事故。这也可称之为“事后追查型问题” 。(2)为接近某种目标,希望达到将来的标准。对安全问题来讲,指的是预测性的安全生产的目标,比现行的标准和指标更高一层的安全设想。即准

23、备实施的计划目标, “预期型问题” 。总而言之,为弥补过去之不足或纠正某一纠差以及追求未来的更高目标等所必须解决的事项,就是“问题”。存在于安全生产中的上述事项,就是安全问题。图 1-2 说明了问题的类型及其偏离(差距) 。由于从现行标准偏离了的 a 差距,而产生了麻烦的事,就是第一类问题,即事后追查型问题。为缩小和将来期望目标的差距 b,应该预测和实施的措施,就是第二类问题,即拟设的预期型问题。想消除 a 这段偏差,前提条件是提高 b 的基准。今后的安全管理,就是要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保证安全生产的先进目标:为接近目标,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切实可行的措施上,预测从现在的基准上再次可能发生

24、的偏差(事故)及未来的安全水平。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安全标准和操作方法也应随之而不断改革。 “基准”有重新认识和不断修改完善的必要。所以充实安全管理工作,破除陈规旧套,把安全指标定的高一些(增大 b 之值) ,这也是属于第二类问题的范畴。10 及时发现安全问题(Finding the proplem in safety as early as possible)前述“事后追查型”问题,是以被动身份出现的,它是由于过去管理工作不善而发生的。当注意到它的存在的时间、空间之时,早已是既成事实的问题了。如认识到车间整理整顿不良,文明生产不好之时,车间早已杂乱无章了。因为事故是作为一种现象的结

25、果而发生的,它必然是隐患(即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动)先行,这就是说,它已经从某一适当的形式中脱离而出,已经成其为问题了。例如,从起重机铁架上掉下一个工具锤,如果下方无人行走,就是未遂事故;若恰好下方有人,锤子偶然打在头上,就造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事故一经发生,任何挽救措施都已为时过晚,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在检修之后立即随手带下锤子就不会造成由一隐患而显现出的伤亡事故。图 1-3 事故发生图线所以,有问题放在那里不解决,甚至根本没发现,或没及时发现,就会逐渐按恶化的轨迹方向,即向事故发生的进程发展。如果在恶化过程再去解决,就要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发现问题越迟,解决问题的过程拖的越长,偏离某种正

26、常形式的经过可画出如下的图线。所发现的问题,如属较为重要的安全事项,就要抓紧机会检查同类车间或工种,检查有无相同的问题,以便从点到面扩展发现问题的范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例如,发现了车间行道上洒了汽油或润滑油,将油及时擦掉之后,同时应采用防止跑冒漏渗等,使之不再发生抛洒可燃液体的措施,并进一步制定加强油料的管理和全面防止事故的措施。11 解决安全问题的一般程序(General programme in dafety proplem solution)1、 调查。查出问题的所在。即要查清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又是怎样出了偏差的。2、 事实确认。调查和事实确认是连贯的,调查清楚了也就进入了事实确认阶

27、段。这中间有一个反复核对,收集证据的过程。调查和事实确认都是属于发现问题的范围,所以也可以看成一个阶段中的两个步骤,是由浅入深,逐步落实问题的一个整体。3、查明原因。即着眼于能证明事实的证据。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原因”,是人的和物的两方面原因。人的失误和物的故障则表现为不安全行动和不安全状态。要查清构成人与物两方面原因,即是要找出管理上有缺欠的本质原因上。所以,应把查原因的重点放在管理人,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以剖解分析。4、原因评价。没有只存在一个原因的结果,许多事故都是由几个原因促成的。另外,拟定一个预期目标,即要有物质条件的改善,又要修订作业标准,而且还要培训工人,这些因素都没障碍才

28、能促成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事后追查型问题,还是预期目标型问题,企图一次把全部原因和障碍都找出来一揽子加以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按重要性、迫切性设定一个先后顺序。这个步骤就是原因评价。整理出的事故原因(事后型)和障碍要点(预期型)则称之为“问题要点” 。而“问题要点”,是和“ 问题” 有本质差异的。前者指的是由原因和障碍要点带来的那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遇到的障碍条件而言。整理出的问题要点是按轻重缓急定出的解决问题的顺序。5、研究对策。从 “原因评价”选出的问题,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去研究解决办法。因为要研究排除问题的对策,必须反过来追朔问题的发生经过,以找出解决的途径。6、实施对策。就是有针对

29、性的措施和办法。办法一经确定,就要组织人力物力去付诸实现。所以要有实施的负责人,实施程序和完成日期。7、评价。有一个实施的计划程序仅是第一步,还要“评价”。即在观察措施计划实施的效果的同时,要评定措施的完善程度和检查有无缺欠。对实施的不合理之处,在检查评定之后要加以纠正。图 1-4 解决安全问题程度图 1-4 方框图是解决问题的七项程度,它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列,构成 了一个整体。可将此总结保存起来,作为情报积累之用。12 事后追查问题解决程序(Programme of investigating the problem after the accident)事后追查型问题解决程序如

30、图 1-5 所示。从事故调查到原因评价是由各阶层(以车间为中心)进行的。有些问题不能在现场处理,如“研究对策” 以后的各项涉及其它部门的职能,则应由上级部门去处理。图 1-5 追查型程序(1)查出问题:指的是对事故及事故隐患等问题的探查。(2)事实确认:是断定发生事故的当时和出现隐患时的工作场所和设备状况。(3)查明原因:是指要找出直接原因和为什么造成直接原因的背景原因。从管理上找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4)原因评价:对发生事故的各种原因进行评价,找出构成原因的各种可能性,并判断实现某种措施的紧急性。(5)研究对策:以软件(系统分析、人机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等) 、硬件(设备、工具、操作方法等

31、)两方面研究排除事故和隐患的措施与方法。必要时应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情报进行再评价。(6)实施对策:是将前一阶段制订的措施计划和方案付诸实施。(7)评价:检查各项措施实施的状况,必要的措施有无欠妥之处:在实施过程中有无不合理之处。13 预期型问题解决程序(Programme of solvign the problem before the event)这是事先拟设的目标或计划的预期成果,其实施的基础是必要的资料和情报。预期型问题解决问题程序从占有情报开始,之后分以下步骤。图 1-6 所示。图 1-6 预期型程序(1)拟定安全目标:一般由现场或基层单位拟定,报上级批准。在目标中要确定,把现行

32、的标准提高到什么水平;将伤亡率或事故严重度降低到什么水平;如何推动安全生产到某一更水平等等。(2)问题落实:决定由何部门何人负责完成;改善现状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创造这种条件等等。(3)查明障碍原因:要检查为达到预期成果所遇到的障碍是什么;采取何种措施去克服这种障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障碍等等。(4)障碍原因的评价:评价造成障碍各主要因素的影响所在;阻碍到什么程度;直接受阻还是间接受阻;障碍的重要程度等等。(5)研究排除方法:即研究排除障碍实现目标的方法。这是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研究排除障碍的方法,考虑措施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必要时可作若干修改。(6)实施对策:将制订的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逐一落

33、实。14 事故的范畴(The definition of accident)事故(Accident)也可以定义为:个人或集体在时间的进程中,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的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这种事故现象是在人们的行动过程中发生的,如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事故后果,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况,伤亡事故;一般事故。(1)伤亡事故:简称伤害,是个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该能量若作用于人体,致使人身生理机能部分地或全部的丧失现象。这种事故的后果,严重时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习惯称为不幸事故。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量体系,它把能

34、量吸收在人体的生理机构中,并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消耗能量以进行各种活动。当人的行动超出正常状态,且与生产设备的能量流动发生接触、碰撞以致遭受打击而蒙受伤害。这时也就妨碍了人行动的正常进行。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叫工伤事故,分轻伤、重伤和死亡。(2)一般事故:这是指人身没有受到伤害,或受伤轻微,停止短暂与人的生理机能障碍无关的事故。由于传给人体的能量很小,尚不足以构成伤害,习惯上称为微伤。另一种是对人身而言的未遂事故,也称为无伤害事故。事故发生时,其结果到底是伤亡事故,还是一般事故,这完全是一个受偶然性支配的问题。两者的分界线是不鲜明的,把两者分开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偶然性

35、的问题,只能用概率来加以论述。因此,从事故对人体危害的结果来说,纵然有时是未遂伤亡,但到底会不会遭伤害,是很难预测的。所以,必须对这种无伤害的事故,也作为所发生的所有事故的一部分而加以收集、研究,以便掌握事故发生的倾向和概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在安全管理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许多学者的统计表明,事故之中无伤害的一般事故占 90%以上。15 物质损失事故(Substance damaged accident)从客观的物质条件为中心来考察事故现象时,其结果大致也有如下两种情况;(1)物质遭受损失的事故。如由于火灾、爆炸、冒顶、倒塌等所了生的事故。这是因为生产现场的物质条件都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并

36、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造的工工环境,有时供给它的动力,由于不符合要求,致使能量的突然逸散而发生了物质的破坏、倒塌、火灾、爆炸等现象,以致迫使生产过程停顿,并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2)物质完全没有受到损失的事故。有些事故虽然物质没受损失,但因人机系统中,不论人或机哪一方面停止工作,另一方也得停顿下来。同时,生产现场的机械设备和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有一个可靠性问题,伴随着其可靠性降低,则难以保持正常状态,因而就有发生的可能性。总之,无论从人的伤害与否,物的损失与否,都应彻底地从生产领域中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才能防止事故发生,做到安全生产。需要收集和研究无伤害、无损失的事故资料;这是

37、因为重大事故的发生大多都具有偶然性。出于同样致因的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虽高而不造成伤害或损失。非伤害事故的原因可以作为判断潜在伤害事故致因的根源。研究任何事故的真正重要性,就在于它们能够判断出那些“潜在地”导致伤害的环境;而某一事故是否真正导致伤害是无关重要的。16 事故的因果性(Causality of accident)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根据,其因果性即是这两种现象之关连关系。事故的起因及是它和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一种形式。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在这一关系上看来是“因”的现象,在另一关系上却会以“果”出现,反之亦然。因果关系有继承性,或称非单一性,也就是多层次的,即第一阶段的结

38、果往往是第二阶段的原因。给人造成直接伤害的原因(或物体)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这是由于它所产生的某种后果显而易见。然而,要寻找出究竟为何种原因又是经过何种过程而造成这们的结果,却非易事。因为随时间的推移,会有种种因素同时存在。并且,它们之间尚有某种相互关系,同时,还可能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而造成了事故后果。因此,在制定预防措施之时,应尽最大努力掌握造成事故的直接和间接的原因,深入剖析其根源,防止同类事故重演。17 事故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Chance,necessity and regularity of accident)从本质上讲,伤亡事故属于在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事故

39、的发生包含着偶然因素。事故的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与我们是否明瞭现象的原因全不相干。事故是由于客观某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些意外情况而显现出的一种现象。因它或多或少地含有偶然的本质,故不易决定它所有的规律;但在一定范畴内,用一定的科学仪器或手段,去可以找出近似的规律,从外部和表面上的联系,找到内部的决定性的主要关系。虽不详尽,却可知其近似规律。如应用概率论的分析方法,收集尽可能多的事例进行统计处理,并应用伯努里大数定律,找出带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能,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使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这就是防患未然、预防为主的科学安全管理的意义

40、。18 事故的潜在性和再现性(Potentiality and reapplarlance of accident)在时间的推移中,事故会突然违反人的意愿而发生。时间,实质上是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去不复返的。无论是人的全部活动还是机械体系作业时的运动,在其所经过的时间内,不安全的隐患是潜在的,条件成熟就会显现,决不会脱离时间而存在。事故潜在于“绝对时间 ”之中。因为我们把时间抽象化,抓住的是空间,所以,也可以说,事故是潜在于空间之中,人行动在外界条件的空间中,空间又是“相互外在性” 的东西。这一本质一经破坏,在其特有的时间场所就显现为事故发生的现象。事故包含在绝对时间之中,我们不能认识绝

41、对时间,因而也不能认识绝对时间中的某些事故;但是,却可能认识在相对时间轨迹上相继展开的相对时间及在其中显现的事故。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同样,完全相同的事故也不会再次重复显现。只能说,对类似的事故阻挡其再现性是可能的。19 事故的预测性和突然性(Prediction and unexpection of accident)基于人们对过去的事故所积累的经验,把人作为主体,可以在自然的客体中进行事故预测。这种预测地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研究所构思出来的一个模型,即所谓“预测模型” 。若“ 预测模型” 的准确性高,在实际进行中,其活动就必然地会接近于预测的模型。但是,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出现了没

42、有预测到的条件变化,就会破坏最初的预测性,当对这种变化情况调整或控制不当时,情况就会发展,使外界的能量传递给人体而造成人的伤害和机械的损坏。为此,为防止事故发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开始之时,就应正确掌握当时的条件,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及时加以校正,以便对未来时间里的情况,预测得更加准确。但人们通过感官(视、听、嗅、触)进行判断预测,其结果的可靠性差,例如煤矿中的瓦斯,是无色、无味、无嗅的,单凭人的感觉是无力预测的,只有用科学仪器来扩大人体感觉的灵敏度,所以使用科学仪器和采用科学方法测量是提高预测可靠性的理要途径。但是,事故有其突然性,突然出现在相对时间上的事故,往往难于预测。意想不到的偶然

43、性是存在的。在集体劳动中的个人,不常是按照自然环境中的客观规律去干,从而出现了许多人工环境,这是难于预测的。安全工作就是发现伤亡事故的潜在性,根除其隐患,不使之再现,提高预测的可靠性。事故作为随机事件,它的发生有许多因素。研究诸多因素的关系,以预测出事故再现的概率。为了掌握不安全因素潜在性的某些规律,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故进行追踪,以分析其所以发生的本质原因,并从大量观察中了解其倾向,以便发现未来时间上同类事件的危险潜在性,并加以排除,不使之导致为显现的事故。对此进行科学估量的预测并提高其准确率,并以人为主体采取主动行动,消除事故灾难,这就是安全科学预测的内容和目的。20 构成事故的主导原因(Th

44、e magor causes resulting in accident)1、事故发生的结构。事故是由于人和物的异常接触而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动;事故的间接原因是管理人的缺陷。所以,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动以及管理上的缺欠,就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劳动中的伤亡事故是有其发生的背景,这就是客观上所存在的事故主要原因,若是除掉这些原因而加以改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已知的事故主要原因,倘允许其继续存在,就会发生同类种事故,而且未知的事故原因也有存在的可能性。这也是伤亡事故的一大特点。3、 潜在危害性的存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所谓危害性,并非它一定会发展成为事故,

45、但由于某些意外情况,它会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危害性中既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动,也存在着物质条件的缺陷。重要的不仅是了解潜在危害,还应了解危害性的, “基因 ”,以及揭示它的手段和方法,以便制定防护措施。构成劳动条件总和的“基因 ”有: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生产环境,工作过程,自然条件,人的劳动和行为。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高效率的解决任何潜在的危害的预测。21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The con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accident causes)事故致因理论的范畴,包括从简单的单因素理论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46、。1919 年格林伍德和 1926 年纽伯尔德,都曾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而且不能解释,何以在同等危险暴露情况下,人们受伤害的概率并非都不相等。1939 年,法默和凯姆伯斯又重复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产环境和经历等无关。1951 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197

47、1 年邵合赛克尔仅主张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先的参考,他只着意于多发事故,而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第二个单因素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弗儒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受伤害工人的刺激心是事故的原因。这种理论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这里所以提示一下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个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而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将此理论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以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从工作中将他们排出。1957 年科尔提出了社会环境模型,这是把个人和工作环境两因素认做是导致事故倾向的“目标灵活性

48、机警” 理论。即一个人自己设置的一个可达到的合理目标,并可具有选择、判断、决定等灵活性,而工作中机警会避免事故。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科尔认为,工人的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会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事故,这些“压力” 包括:工作变更、换了领班、婚姻、死亡、生育、分离、疾病、噪声、照明不良、高温和过冷以及时间紧迫,上下催促等等。科尔既没有说明每一个因素与事故发生有何种关系,也没有给“机警” 下一个定义,这种理论只不过对事故原因能增进理解而已。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模型是阐明伤害五因素的事件链的。这个模型强烈地表现出:伤害总是事故的结果(为多米诺模型定义了事故) ;事故(意外事件)总是

49、一种不安全行动或一种机械危害的结果;不安全行动和机械危害又是人为失误的结果,等等。这些绝对的说明,对于事故致因的全面理解显然过于简单化了。后来又出现了几种对此模型的修正,以便于让安全管理人员使用。此模型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假设,即只要移去一棵牌,就等于砍断事故链,着眼于中间的牌(不安全行动或机械危险) ,因为这个理论对于每块牌都给出相等的致因能力,对此并无理论上的证明。22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故(Analyzing accident by epidemiological methd)1949 年葛登论说了疾病与发生事故间的相似性,认为工伤事故的发生可以与结核病、小儿麻痹等的感染同样的方式去理解。用流行病学方法考虑当事人(事故受害者)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环境的特性,例如工作和生活区域,社会状况、季节等;并考虑媒介的特性,如流行病学中的病毒、细菌。而在工伤事故中就不再是生物学问题,而应把“媒介” 理解为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构成伤害的来源,如机械能、位能、电能、热能和辐射能等等。能量和病毒一样,都是事故或疾病现象的瞬时原因。但是,疾病的媒介总是绝对有害的,只是有害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而能量在大多数时间里是有利的动力,只是在个别偶然的情况下,才是事故发生的源点和媒介。流行病学方法的先进性在于,这明确地承认原因因素间的关系特性。这种理论认识到,事故是三组变量(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