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新形势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摘 要:施甸布朗族服饰不仅为研究布朗族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也为传承和保护布朗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但近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施甸布朗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与此同时,施甸布朗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避免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消亡,本文力图在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存在和传承的必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成因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一整套针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健全、保护措施,使施甸布朗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得以继承、巩固和发展。关键字:传统服饰
2、;传承;保护;布朗族;施甸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称“本人” ,俗称“花濮满” 。他们因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被外界称为“金布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布朗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是民族的象征。同时,它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布朗族人民审美意识、生活习俗、以及宗教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布朗族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但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施甸布朗人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传统服饰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许多富有
3、特色的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材料、方式也大为改变;布朗族传统服饰已经部分失去了它实用的存在环境;逐渐向演示服饰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舞台表演的道具。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的衰落趋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所以在全面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使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得以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课题。一、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概况绵绵的大山,潺潺的泉水,孕育了布朗人朴实、大方、豪放的性格。他们衣着淳朴,以青色黑色为美为贵。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不但色调鲜艳、绣艺精湛、缝工讲究、极富
4、特色;而且还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民情并以鲜明的“色” 、清亮的“声” 、多姿的“形”折射出一个民族在历史积淀中审美的表达与情感的向往。(一)妇女的服饰、装饰服饰:“蒲满妇女的服饰,上身着土蓝布或白布衫,其样式为高领、长袖、大面斜襟。长袖上绣着红绿花布横条,高领上绣花朵,外系一条有十余个银泡镶嵌的项带。妇女项颈前面别着一朵银花,十分耀眼。斜面襟上领和袖口上镶贴着红、蓝、绿三色花边,外罩一短衫。上襟钉着十五至二十对布结或小银币的纽扣,与海通蒙古族妇女衫衣酷似。老年妇女一般喜着青部或黑布短衫,衣领向下翻,衣领两边各挂一条银链,分别吊着银针筒和挖耳等银器,作为装饰品。胸前围着青布围腰,长达膝前,下着长裤,
5、裤腿较宽,扎蓝布裹脚,跣足。”1(p59-60)此外,发饰、装饰也是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布朗族妇女将发髻挽于头顶,缠三角形的黑色包头,包头左右两边上部外斜,包头的一端饰以绒球,玻璃球,以作装饰。在前额还露出一小撮“刘海” 。同时,布朗族妇女上衣装饰银泡、银扣,绒球及各色珠子,全身佩戴银耳环、银三须、银手镯、银手链、银戒指等饰品。(二)男子的服饰布朗族男子在百年前曾蓄长发,挽髻于顶。头缠青色包头,环状如盘,上衣着圆领对襟短上衣,外套青布褂,褂上钉本色纽扣,下着短裤,裤脚肥大,短及膝盖,穿草鞋(先人们跣足)这与史籍记载相一致。如龙陵县志载:“蒲满人,男女皆来发为髻,男以青布包
6、头,腰缠棉绳;妇人以花布围腰为裙。”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布朗族男子始改着汉装,衣有领口,对襟。(三)色彩与年龄交相辉映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是其先民们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生命的轮回中,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颜色的映象,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关于色彩的年龄划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儿童服饰色彩一般颜色较为鲜艳夺目,五彩斑斓;少女的衣色接近成年人,但在装饰上的处理上仍然呈现多姿多彩;中年人的服饰一般遵循民族服饰的主体颜色,但在装饰上还有一点亮点;而老年人的服饰颜色在主体颜色上呈现暗调,几乎没有装饰。 2(p18)总之,无论衣色的趋彩呈丽、配饰的琳琅成韵,还是款形多姿有趣,都融入了施甸布朗族历史以
7、来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因此,色彩、身韵、款形构成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中的独具特色的审美符号,也寄托该民族古朴的审美理念。二、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境遇及其原因分析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绚丽的传统服饰中占重要地位。但近年来,在施甸布朗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文化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施甸布朗3族服饰文化濒临失传。21 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冲击,则加快了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消失的速度。下面我就对施甸布朗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及其成因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一)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改革开放以后,随
8、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间交往的加深,受汉化程度较重,布朗族同胞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逐渐改着汉装,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间传统服饰及附着于服饰中的刺绣、织棉等传统工艺趋于衰微,而带有普通性和时尚性的服饰越来越广泛的为布朗族群众所接受。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原有的服饰材料和加工方式都逐渐退出布朗人的生活,掌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日益减少。今天,施甸布朗族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为:1、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技术逐渐衰落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施甸布朗族地区和外界的文化交往更加便利和频繁。许多各式的服饰店、各种档次的布匹以及缝纫机、化学纤维面料等不断涌入,从而使布朗族人民“男耕女织
9、”的传统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人造纤维不断向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逐步取代织布机,施甸布朗族也是如此。从此以耐磨、光滑、透明、易洗、快干为特点的人造纤维取代了传统的自纺自织自染的棉布;从而使施甸布朗族服饰的原材料开始突破本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次,由于施甸布朗族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棉麻种植、染料种植与制剂、染布的活动几乎绝迹;传统的自织自染、纺车织机、染缸工具多被废弃。同时,随着新式机器(如缝纫机、提花机)的引进,加工方式逐渐向现代化靠拢,是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开始走向衰落。这不仅使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技术失传,也使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多样性。2
10、、民间服饰制作艺人后继无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布朗族知识分子和有文化的新一代布朗族青年。这些受现代文化教育的布朗族青年,在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汉族文化观念,逐渐融入以汉文化为主体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传统农业社会的审美理念动摇。传统的制作工艺不再是衡量布朗族少女完美的尺度。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穿着时、费力的慢节奏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特点相矛盾。于是,越来越多的布朗族青年逐渐抛弃费时、费工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从而加剧了施甸布
11、朗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危机。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批青年外出打工、求学,使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随着具有精湛手艺的老一代民间艺人的消失,新一代布朗族青年对传统民族服饰工艺全然不知;布朗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后继无人。3、穿布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并呈现展演化随着布朗族人民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加之民族服饰传统制作工艺的衰落和民间艺人的后继无人,到市场上购买时装的布朗族民众越来越多;除逢年过节或旅游开发中用于接待游客时,才穿民族服饰。民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礼仪式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选择从市场上购买大众的、流行的服饰。尤其布朗族青年表现的较为突出。如今,布
12、朗族传统服饰仅成为地方政府为彰显民族特色、标识本民族身份、发展旅游而打造的一种文化标志。总之,所述表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时装取代布朗族服饰基本成为定式。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发展趋势。但对此我们并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加强对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现状的原因造成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流失、断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文化人类学者所说“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即由该民族社会自身的发展、即进化、发明、发现而引起的文化变迁;二是外部的;即在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中,受到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影响、出现借用或创新而导致
13、的文化变迁” 。 3(p396)换句话说, “外域文化的影响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民族文化或者获得发展的思路和生机,或者发生了变异终至民族文化自然地消遁。 ”4 (p31-32)造成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两点:1、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是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流失、消亡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施甸布朗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逐渐被打破,很快融入到全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该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民众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布朗人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政府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布朗族地区文化教育事
14、业的发展,使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与现代服装文化的对接中, 许多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造成了大量民族服饰文化的失传和丢弃。特别 20 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批新式机器5进入布朗人的生活,从而迫使布朗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工艺逐渐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消亡。此外,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批布朗族青年涌向沿海地区及城市打工,他们在接受沿海地区提供工作、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受沿海地区人们现代消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布朗族年轻人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民族服饰;时装逐渐成为布朗族年轻一代
15、日常穿着的服饰,导致掌握传统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被废弃。出现了民间艺人后继无人的现象。 2、外域文化的影响是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衰落不可忽视的因素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消失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做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在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 5(p218) 又有文化人类学者说:“接触会导致文化解体,尤其是当一个群体作为征服者统治另一个群体时,这种文化的解体更是必然的。 ”6(p36)首先,在历史上,汉族是个政治、经济、文化
16、都比较发达的民族。汉族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布朗族地区的交流和接触自古有之;并且汉族文化在传播交流中一直处于强势;特别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交通条件的改善、电话、电影、报纸等现代传媒深入布朗族村寨。拉近了布朗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距离的同时;受汉族服饰文化影响,穿着本民族服饰的人愈来愈少;出现了传统民族服饰面临消亡的危机。其次,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致未能及时地进行抢救和保护;民众对施甸布朗族民族服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民族自觉,许多珍贵的民族服饰资源遭到不适当的开发,也加剧了这一资源的破坏和毁灭。再次,旅游文化对传
17、统民族服饰文化的流失也是不可忽视的。施甸布朗族的“年猪饭”以成为当地政府带动旅游和经济的一大卖点。为了宣传“金布朗”服饰文化,当地政府发展了很多以布朗族风俗为卖点的项目,但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是在民间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艺术化和喜剧化的结果,失去了原生态民族服饰的支撑。 三、传承与保护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独具特色的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家卡贝斯所说 ,中国的民间服饰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 它是布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物质文明
18、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施甸布朗族人民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丰富的文化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所有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的聚合体。既体现着文化的一切特征,又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容。不仅如此,由于服饰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剪裁缝制而成,服装服饰的用料如何,剪裁缝制和连缀搭配的技术,它不仅反映出穿衣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乃至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因而又能直观地反映出一定地区、一定民族、乃至一定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此外,不同的民族服饰,多是某种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 ;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社会
19、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不同的民族服饰,揭示着各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过去时代的史影;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阶级等级差别和特殊的财产观念;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不同的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再者,人类的服饰又是工艺品。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布朗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礼乐制度。不仅如此,服饰还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民族识别以及研究中,服饰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重要的依据和应该给予重点研究的对象;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据田园调查研究发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还比较完整地被保留着。施甸
20、布朗族的老人们还保持着其传统的着装方式,穿着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还比较常见。到了近几年,在日常的生活中,穿民族服装的人日趋减少,再加上汉族服饰已经为大多人所接受,平时上班会都着汉服,但是每个施甸布朗族人都会有几套经过改良的民族服饰,到了传统节日,人们要穿上自己传统的服装来庆祝。而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中,民族服饰也就是布朗族的象征,体现了布朗族的特点。面对布朗族服饰的急剧变迁,我们深深的感觉到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风情即将离我们远去,这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面对这种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也要求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使非物
21、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8(p451)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对布朗族服饰多一些保护、多一份关注、多一些研究。在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变化又在加剧的情况下,保护布朗族服饰成为当务之急。如不切实加以保护,任其遭受 冲击、破坏、消失,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施甸布朗族优秀传统文化 。 总而言之,服饰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而少7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部分,民族文化的构成 将是不完整的,甚至缺少了最具魅力和感染力的部分。没有了这部分,民族文化 的表征特质就难以充分
22、凸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多样性就不充分、不完整, 这种认识就是民族的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会有民族文化保护态度和 保护行为的跟随,才会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良好局面的出现。9四、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对策“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消亡和蜕变,但衰落并非现代进程的必然。关键是我们如何让这种传统服饰文化继续传承并不断向前发展,为了这种传统服饰文化得以发展和弘扬。因此,我们应加快拯救步伐,尽快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正轨。(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首先,政府的
23、重视是做好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证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政府的首要责任。所以,各级政府应重视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施甸布朗族服饰文化的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与民族文化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 。 10因此,各级政府不仅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而且还应将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任务。为了让民族服饰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当务之急,首推立法保护。只有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服饰文化财产资源进行保护,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不仅系统、全面,而且还能够规范政府社会民间
24、的行为。使其有法可依,且有法必依。避免各种随意破坏传统服饰文化的行为。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机制。用政治和法律手段去推动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播。 ”11(p64)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和学校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施甸布朗族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 1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因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的主
25、力军。此外 ,文化工作者、群众艺术者也是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参与将加大保护力度 。以此推动本民族服饰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举行各种民族服饰文化艺术活动。只有民族服饰活化于民众生活之中,才能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传承与发展。活态的民俗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很容易参与其中,对保护服饰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这种形式传承很容易扎根民间,永存民间,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如采用在各大城市巡演,以弘扬布朗族服饰文化,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越民族越土气”的局面。使其形成一种浓厚保护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氛围,使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形成一种全民自觉保护民族的意识。最后,在政
26、府起主导作用和大力宣传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布朗族领导干部起先锋模范作用,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引导和鼓励本民族民众对本民族服饰的热爱和认同,以此推动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消费。 “ 民族服饰的本土化消费是人们热爱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 13在保持开放的文化意识,不排斥对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自豪感与认同感 ,才能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保护与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穿着本民族服饰。与此同时,民族领导干部穿传统服饰,既是对该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弘扬;又是身体力行进行民族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7、的具体表现。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意义。(二)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性设计,研究和开发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服饰“文化遗产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在社会前行的过程中,文化本身需要自觉、主动、积极地适应现代生活、现代文明、文化的稳定传承正在变为迅疾的吸收和创新” 。 14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也正经历着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向前变化发展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之一。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要想长期的继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所创新,但在强调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对民族服饰进行创新,使其符合当今时
28、代人们的要求。过去,施甸布朗族民众都穿着自织自染自绣的传统服饰,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布朗族民众在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从样式、品种到色彩都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脱节。所以,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和开发,从传统服饰的材料、款性、色彩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民族服饰土气、郁闷、品种单调的不足,以适应当代人们的需要。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效地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施甸布朗族服饰9既保护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吴志明指出“在继承民族服饰文化时,要密切注意因社
29、会进步而引起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剔除不能正确反应民族时代精神的部分,继承、发扬与时代精神合拍的精华。 ”15 总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只有在传承传统服饰精华和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和利用,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引进新技术、新观念、新元素,有效的将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使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既保留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与现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发展繁荣。(三)做好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伊斯塔布尔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
30、产是民族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区域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即本民族群众的实际参与” 。 16(p63)要做好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我们不仅应该在建立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机制的同时,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作用,让学校教育成为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布朗族地区的学校应将服饰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新课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女学生进行挑花、刺绣、蜡染等民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学习和培训。因为布朗族女性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学习和培训是掌握和传承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形成自觉保
31、护和传承的意识。其次,在民间,各级政府应在调查、筛选的基础上,评出一批优秀的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工艺民间艺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传统服饰的传承以及培养他们的继承人。这些人,必须肩负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责任。认真做好民间服饰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工艺的水平。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活力和生机。综上所述,施甸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与汉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联系加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被同化的命运。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布朗族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瓦解,受汉文化影响较严重。而作为布朗人
32、社会发展载体的民族服饰也逐渐被“时装”所取代;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机。换句话说,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消亡也就意味着布朗人的这一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无字史书”将慢慢的退出人们的视野。失去了当代对施甸布朗族研究和发展的依据。因此,在世界文化日益趋向同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对施甸布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观;让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服饰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弘扬。参考文献:1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蔡红燕.故园一脉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
33、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4蔡红燕.故园一脉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5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美克莱德伍德著,施惟达,胡华中译.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7杨源,何星亮.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约A.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9严庆.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守护N.中国民族报,2006-6-6. 10麻国庆.现代日本人类学的转型和发展J.民族研究,2009
34、(1)1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约A.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3来仪.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14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2004 年 5 月 27 日在萨满文化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J.民间文化论坛,2004 年第 4 期15吴志明.民族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江苏纺织,1998(1):52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约A.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1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35、,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们学校环境幽雅,占地面积 9810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9639 平方米。现有31 个教学班,1763 名学生,91 名教师。多年来,我校以“润育潜质培养习惯 发展个性 奠基未来”为办学宗旨,致力于实现“绿色校园 人文课堂 涵养教师 儒雅学生”的办学目标,以“人文 和谐 文明 向上”为学校精神。把“关爱 合作和谐 平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把“课程改革,主动构建”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把“创建学习型校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兴校强师之道,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激发了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取
36、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保障。因此,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几年,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工作为灵魂,坚持以“绿色校园、优质教育、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基本思路;从“小事”抓起、据“实际”而行、作“有效”之为。坚持以“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理念,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教育活动。我们学校以“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师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环境教
37、育创新意识,打造“绿色人文”校园的特色品牌。从 1992年成立环境教育实验小组、1996 年成为南昌市第一所环境教育试点学校、1999 年被省环保局授予“环境教育示范学校”、2001 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2011 年被国家环保局授予 “国际生态学校”,2012 年被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教育示范校”。至今,经历了一个从点到面,让环境教育滚动式普及、从低到高,让环境教育多层次开展、从单一到综合,让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从课堂到社会,把环境教育全方位推进的成长历程。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口号。
38、校园内有许多环保宣传标语,特色班级文化,特色班牌设计,楼道的警示语,环境教育资源随处可见。走进校园绿树成阴,足迹生态园、七彩长廊、翠屏小径、生命在于运动文化墙、动感地带、等人文景观与主体绿化相映成趣,愉悦的环境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同学们赏花护绿,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学校在“发展个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为使学生的各项特长得到规范、专业的指导,在每周二、周三的下午,开设足球班、舞蹈班、合唱班、美术班等兴趣班,使学校文艺活动如百花齐放。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正因为学校的高度重视与付出,我校的文艺工作
39、如芝麻开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串串的荣誉,记录了青新小学艺术教育的起飞印迹,也为我校艺术教育的腾飞,夯实了基础。我们会一如13既往,争取能走得更高更远。以上是我们学校在环境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的的一些举措和探究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建议。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三严三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做好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因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和学习中躬身践行、做出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要带领群众一起前进,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共同奋斗。纵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重要特点,
40、就是深化浅出,善于用恰当的比方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纵观他的许多比喻,形象贴切,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而“三严三实”这四个字重重地给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因此,我觉得党员干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把理想信念作为从政为官、立德做人的根本指引。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要把理想信念作为从政为官、立德做人的根本指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勤修身常补钙,真正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立信念之大德,始终对党忠诚,把严以修身作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第一需要。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领导干部的修身要以“知”
41、为前提,以“行”为关键,以“功”为目的,始终做到深知、笃行、功成,始终把对党忠诚牢记于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政治纪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2、牢记使命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因素增多、维稳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护社会稳定这件大事上,着眼“多能一体、有效维稳”战略要求抓备战、强能力,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真研实谋、真训实演、真抓实备,深化战略战役战术问题研究,加大实战化训练力度,加强体系化、精确化、实案化战备建设
42、,切实肩负起保首要、保重点、保全局的重大责任。3、严以用权,突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色重要体现。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在谋实事方面,而不是用夸夸其谈的语言来点缀。没有诚心的品行,难以赢得群众的信赖,更难以创伟业、干大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是作风建设的丰富内涵,要从“实”字入手,做到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把作风建设推进下去,从而取得实效。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要认清“纸上谈兵,不如马下服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15膀子”等道理,实实在在深入到群
43、众中去,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树立起群众心中的“亲民”形象。根据 XX 银监分局要求,进一步从源头上做好处置非法集资相关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结合实际制定宣传方案,开展了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领导重视,认真组织.为让人们充分认识当前非法集资的严峻形势和危害后果。由市分行统一部署,市分行组织实施。根据省分行要求,我行成立了由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解卓任组长;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纪委书记牛建文任副组长;各部门为成员的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纪检监察部,负责牵头组
44、织协调、督促各成员部门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二、积极实施 注重效果我行将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一是以各支行以网点为阵地,利用条幅、展板、电子显示屏为载体,通过现场讲解、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基层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扩大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对社会公众提示风险,引导群众自觉远离非法集资。通过这次活动,共悬挂宣传条幅 25 条 、展板 21块、电子显示屏宣传 21 块,发宣传资料 47000 余份,参与现场讲解68 人次。起到了对社会公众提示风险,引导群众自觉远离非法集资的目的。二是加强业务风险
45、管控,认真组织开展员工参与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工作。按照总分行专项治理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排查工作的重点。1.直接组织、参与非法集资或介绍他人参与非法集资;2.利用本人或本人控制的账户过渡资金,或代客归集过渡资金,用于非法集资;3.与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有资金往来;4.客户因非法集资涉案或失踪的,行内是否有员工涉及。我行采取纸质排查方式,分为自查、互查两个阶段。制定了排查信箱,且排查信箱放置在无监控区域,排查信箱专锁专用,钥匙保管在纪检监察部,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方便员工发现有涉嫌:直接组织、参与非法集资,或介绍他人参与非法集资;利用本人或本人控制的账户过渡资金,或代客归集过渡资金,
46、用于非法集资;与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有资金往来;客户因非法集资涉案或失踪的,行内是否有员工涉及的。可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举报。排查过程中,将基层机构负责人、网点负责人、会计、出纳、个银、信贷等容易出现风险的岗位人员作为重点排查,根据平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动态了解和掌握容易出现风险或有不良行为苗头的人员进行必须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放过疑点。此次吕梁分行开展的员工参与非法集资行为专项排查,应参加排查的员工 624 人,实际排查的员工 624 人,排查率达到 100,未发现不良行为。17三是组织开展讨论和撰写心得体会活动。在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从员工自身所处
47、机构、部门、岗位等实际出发,重点围绕“如何遵守和落实禁令,按章操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杜绝案件风险”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员工写学习心得体会450 篇。三、建立员工教育长效教育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活动效果,我行制定了长期的警示教育长效机制,收集关于非法集资、反洗钱等行为的知识和相关案例,定期对员工进行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员工思想意识和警惕能力,确保各项工作合法合规。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员工和群众充分认识到非法集资的危害性,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提高识假防骗的能力,充分发挥宣传工作“震慑犯罪、树立形象、教育公众、防范风险”的积极作用。我行以后还要
48、加大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远离非法集资,远离犯罪。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今年县安委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我委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我委通过全面深入的核查,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结合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解决能源行业及本单位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和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委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此次大检查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来落实,由分管领导担负起领导责任,并亲自带
49、队到能源行业进行督促和检查,要求各企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检查与整改同步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委组织人员到企业、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坚持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和隐患的,指定专人负责,采取有效措施,能当场整改的,必须当场整改到位,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我委以“打非治违”为契机,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通过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形式,对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行宣传,使职工、企业、单位都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加强值班和信息报送在“两会”期间,我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具体的值班人员,并明确值班人员的职责,要及时掌握能源行业安全生产动态,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出现的各种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必须立即上报,19并及时通知各股室人员进行配合处理,力争把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五、下一步工作打算通过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确实发现很多隐患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