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古诗文化中成长-“柳文化”集锦教学设计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单 元:传统文化吐幽香 教材分析: 本次阅读链接的开头部分简单介绍了“柳文化”的形成,然后介绍了“插柳” 、 “折柳” 、 “戴柳” 、 “咏柳” 、 “爱柳”等几种“柳文化”现象,最后号召学生留心生活中有趣的“柳文化” 。本次教学设计以链接内容为起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体现小学语文中古诗文化的魅力,彰显教材的人文性和育人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和“柳”有关的文字材料,并能够懂得其蕴含的道理。2、了解和“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信息,接受古诗文化熏陶。3、注重感悟,在品
2、读的基础上理解、归纳,培养学生领悟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讨论汇报的形式,领悟柳文化的思想内涵。2、开展和“柳文化”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传统文化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了解“柳文化” ,号召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柳文化,体会柳文化在文人名士中的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注重感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归纳,培养学生合理表达能力。 2、让学生留意构成方式,做到有条理地阅读、有条理地表达。 3、举办相关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了解和“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信息,接受古诗文化熏
3、陶。【教法学法】课前查阅关于柳文化的故事及诗文。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 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课前查阅关于柳文化的故事及诗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了解“柳文化” 。1、同学们,请观赏这组图片, 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2、非常不错,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与赞美,唐代诗人杜甫腊日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初春时分,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树总能在第一时间感知春的到来,因此柳树被誉为“春的使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阅读链接,感受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
4、趣盎然的柳文化。 (教师板书课题)(一)出示学习提示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2、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趣的“柳文化”现象,准备和大家交流?(二)学生自学探究,然后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交流内容预设:生 1、 “插柳”部分介绍了清明插柳的习俗。传说一、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 传说二、佛教中记载,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济度众生。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它为“鬼怖木“
5、。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生 2、 “折柳”介绍了“折柳赠别”的习俗的由来。“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以示挽留和祝福。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生 3、我还知道有一首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堪称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并没有提到一个柳字,但
6、“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流露了出来。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老师补充: 世园会用柳留人在古代,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西安灞桥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2011 年 4 月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于灞桥。柳,在这里是古都长安的符号;柳,在这里是古今交汇的梁桥;柳,在这里是天人合一的写照。世园会就是用柳留住了游人的心。 师:同学们谁知道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呢? 生 1、我知道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八首:“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苏
7、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 苏小小是南朝齐时钱塘有名的歌妓,她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书聪明绝顶,白居易杨柳枝词就是借柳树表达他对苏小小的仰慕之情。 生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诗经采薇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生 3、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 (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 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 ,又称阳关三叠 。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 。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 。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在刘禹锡的眼中只有柳树才懂得离别之情。折柳赠别也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生 4、我从“戴柳”这个版块中知道了“戴柳”的习俗以及和“戴柳”有关的历史传说。戴柳之俗含有愿春色常留、永葆青春的意思。戴柳有前程发达的意思(黄巢起义,以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意) 。关于戴柳的习俗,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
9、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第二年,晋文公
10、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生 5、通过阅读“爱柳”这个版块让我知道了古今文人名士“爱柳”的种种做法。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北宋欧 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 ;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 ;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 ;清末名将
11、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 ;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 ,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二、拓展链接,丰富“柳文化” 。 1、师: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如此,现在亦然。一系列的词汇和柳诗一样,伴随着柳的种植、贸易、观赏也相继生成,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柳文化”现象?组内交流。 预设学生汇报内容:生 1、词汇: (1)词。娉娉的柳树自然就有许多相关的词语来形容。描写柳树本身的就有柳叶、柳浪、柳枝、柳条、柳线、柳丝、柳絮、柳烟等;用柳进行生产生活的有柳编、柳罐、柳条包、柳琴、柳条帽等;借
12、柳来形容春天的美好的,也相当常见,如绿柳、春柳、烟柳等;把柳树比喻成美女,如柳腰、柳叶吊梢眉等;柳还有离别之意,如灞桥折柳、折柳等;将柳与风俗结合起来的有插柳、戴柳等。 (2)含柳的成语: 有借柳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柳绿桃红、柳烟花雾、柳媚花明; 形容人的容貌的:柳眼眉腮、柳絮才高、柳腰莲脸、柳眉星眼。 (3)固定语:对柳树生命力顽强的总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柳树的屁股坐下就生根” 。 对时令与天气的总结: “柳叶儿发白,天将下雨” 、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对生活习俗的总结: “柳树棺材白帮” 、 “柳树开花没结果” 、 “柳
13、条打水一场空” 、“柳条穿王八一溜黑货” “柳条篮子摇元宵滚蛋” 对柳树特性的总结;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 “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 。 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杨栽小,榆栽老,桑栽骨朵槐栽芽,腊月插柳是行家” 、 “清明柳叶焦,大麦吃力挑” , “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收一斗” 。 (4)专门用语 有柳公权先生自成一派的“柳体”以及与颜真卿“颜体” ,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后人合称为“柳筋颜骨” 。 生 2、对联 除了相关的谚语、歇后语以外,柳联也被广泛使用。 有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及大好的时光。如:春到桃源,东风十里飞红雨=燕回江岸,柳线千丝舞翠风、 檐前又见旧识归=
14、柳岸重来春意早。 还有描写柳树风采的。如: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生 3、绘画 诗画不分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顾恺之作洛神赋图 ;清明上河 图 、 柳鸦图 ;清代吴历的湖天春色图等。 生 4、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生 5、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
15、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 。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 。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 。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 ”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 。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 。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生 6、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 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生 7、我来谈谈“柳”受青睐的原因 柳,是大江南北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它就能在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呢?为什么能在文化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生生不息呢? 生 8、杨柳枝条细长柔软,让人怜爱,给人以柔弱的美。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柳符合儒家思想中同情弱小的观点。生 9、柳,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植物。生命力顽强,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能够茁壮的成长,成就了壮丽的风景。有很多的作家以柳来比喻哪些坚韧、执著不畏困难的人。 生 10、柳具有药用价值,她的全身都是宝。用柳枝治疗冠心病;柳叶清热;柳花有祛风;柳根和柳絮止血、祛湿;奉献精神在她的身上
17、得到一个完美的体现。2、师:文中有“咏柳” ,请大家谈一谈和“柳”相关的诗文、故事。老师也有几句诗文和大家交流。 (出示课件)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 ,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除此之外,还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句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清朝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
18、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学生看书或者老师课件,大声诵读诗文,并把喜欢的柳文化的诗文,摘抄在积累本上。三、精心谋划,发展“柳文化” 。1下周我们要举行以“柳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吟诵精美的诗文。2课后,大家将自己的与“柳文化”相关的内容编辑整理,办成柳文化手抄报,进行展示。四、巩固总结,升华“柳文化” 。 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交流展示,了解了柳文化。柳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姿和魅力,已经成了文学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探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板书设计】“柳文化”集锦 1.柳的历史:2.柳文化的形成: 3.柳文化的几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