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观疗法目录基本概念 创立者吉本伊信的生平 思想渊源 人性观与意义 内观在中国治疗理论和特点治疗机制 内观疗法治疗步骤实施方法 实施的过程 范围 治疗 应用 森田疗法与内观疗法的比较: 用内观疗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治疗案例基 本 概 念内 观 疗 法 ( NauKan Therapy) 1953 年 由 日 本 学 者 吉 本 伊 信 提 出 。 吉 本认 为 : “要 想 知 道 自 己 是 不 是 有 信 心 , 可 以 去 查 查 过 去 一 天 天 度 过 的 日 子 。”经 42 年 的 发 展 , 在 日 本 有 专 设 的 内 观 疗 法 研 修 所 10 多 所 。 在
2、 心 理 咨 询、 治 疗 机 构 、 医 院 心 理 治 疗 中 心 , 内 观 疗 法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在 美 国 和 欧 洲 的一 些 国 家 也 已 经 设 立 了 对 内 观 疗 法 的 专 门 研 究 机 构 。“内 观 ”指 “观 内 ”、 “了 解 自 己 ”、 “凝 视 内 心 中 的 自 我 ”之 意 。借 用 佛 学 “观 察 自 我 内 心 ”的 方 法 , 设 置 特 定 的 程 序 进 行 “集 中 内 省 ”,以 达 自 我 精 神 修 养 或 者 治 疗 精 神 障 碍 的 目 的 。 内 观 疗 法 可 以 称 作 “观 察 自己 法 ”、 “洞
3、察 自 我 法 ”。 创 立 者 吉 本 伊 信 的 生 平内 观 疗 法 (Naikantherapy)是 由 日 人 吉 本 伊 信 所 创 的 心 理 治 疗 法 。一 部 内 观 的 历 史 即 一 部 吉 本 伊 信 的 历 史 。 根 据 吉 本 的 自 述 , 他 就 读小 学 二 年 级 时 , 家 中 的 四 岁 妹 妹 死 了 , 母 亲 非 常 难 过 , 从 而 对 宗 教 的 信 活 动更 为 积 极 , 吉 本 每 天 和 母 亲 到 寺 里 参 拜 , 因 而 有 机 会 接 属 到 日 本 净 土 真 宗 的宗 教 精 神 修 养 法 , 称 为 身 调 , 即
4、 不 饮 食 , 不 睡 眠 去 悟 生 死 无 常 , 转迷 开 悟 的 修 养 。吉 本 认 为 不 眠 、 不 饮 食 相 当 痛 苦 , 将 会 阻 挠 人 求 道 进 取 之 心 , 而 且 不 能持 久 。 吉 本 把 身 调 加 以 改 造 , 使 一 般 人 也 可 以 做 , 并 改 称 为 内观 。吉 本 在 内 观 四 十 年 曾 说 : 只 要 有 觉 罪 恶 感 ( 尚 未 自 觉 到 无 常 感 ), 其 精 神 生 活 的 内 容 就 有 一 大 改 变 , 年 轻 人 都 可 以 改 造 成 坦 率 而 诚 实 的 人 格。 换 言 之 , 身 调 只 以 宿
5、善 开 发 的 刹 那 为 目 的 , 内 观 则放 弃 其 宗 教 色 彩 , 以 人 格 的 转 变 为 目 的 。吉 本 自 己 在 进 行 内 观 时 , 总 共 经 历 了 四 次 才 成 功 。 前 两 次 都 是 被 迫 进 行, 因 而 无 法 忍 受 生 理 上 的 痛 楚 而 放 弃 , 第 三 次 虽 是 自 愿 , 但 也 因 饥 饿 而 放 弃, 直 到 第 四 次 , 在 他 二 十 二 岁 那 年 大 悟 。 吉 本 对 于 此 修 行 法 只 限 于 狭 窄 的 宗教 团 体 和 少 数 人 的 作 法 感 到 疑 惑 , 加 以 修 改 , 期 能 推 展 。
6、1945 年 , 吉 本 发 行 小 册 子 , 封 面 写 反 省 , 附 上 副 题 内 观 , 这是 吉 本 内 观 法 的 第 一 本 著 作 。 内 观 疗 法 只 重 视 实 践 而 排 斥 理 论 , 这 和 吉 本 伊信 毫 无 精 神 医 学 、 心 理 学 的 背 景 有 关 。 所 以 吉 本 说 : 我 没 有 学 问 , 内 观理 论 让 学 者 去 研 究 , 我 的 炵 身 工 作 就 是 做 内 观 的 向 导 。 这 也 是 内 观 疗 法迟 迟 未 能 建 立 的 原 因 。思 想 渊 源 与 发 展经 42 年 的 发 展 , 在 日 本 有 专 设 的
7、内 观 疗 法 研 修 所 10 多 所 。 在 心 理 咨 询 、 治疗 机 构 、 医 院 心 理 治 疗 中 心 , 内 观 疗 法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在 美 国 和 欧 洲 的 一 些 国 家 也已 经 设 立 了 对 内 观 疗 法 的 专 门 研 究 机 构 。 吉 本 伊 信 所 创 立 的 内 观 疗 法 直 接 受 用 于 日本 佛 教 净 土 真 宗 的 影 响 , 而 佛 教 最 早 传 入 日 本 是 在 公 元 538 年 佛 教 由 中 国 传 入 日本 。 内 观 的 方 法 最 早 来 源 于 250 年 前 的 日 本 禅 僧 白 稳 ( 1685-
8、1768) 。现 在 所 说 的 内 观 法 是 指 由 吉 本 伊 信 ( 1916-1988) 于 1940 年 在 他 的 导 师 驹 谷谛 信 指 导 下 创 立 的 , 吉 本 伊 信 努 力 发 展 内 观 法 , 并 逐 渐 成 为 内 观 疗 法 。 吉 本 伊信 所 创 的 内 观 疗 法 , 可 以 说 是 直 接 受 了 日 本 净 土 真 宗 身 调 的 影 向。 在 佛 教 中 的 内 观 指 的 是 观 察 事 物 的 本 来 面 目 , 是 一 种 如 实 觉 察 自 己 身 心 的 实 相 ,而 达 到 净 化 心 灵 的 过 程 。 从 观 察 自 己 的 呼
9、 吸 开 始 , 使 心 专 注 , 而 后 用 这 种 敏 锐 的 觉知 , 去 观 察 身 上 的 感 受 , 体 验 无 常 , 苦 、 无 我 的 真 谛 。内 观 是 有 两 千 五 百 多 年 前 由 释 迦 牟 尼 佛 发 明 。 佛 陀 入 灭 以 后 , 到 了 公 元 前 二 五四 年 左 右 , 阿 育 王 派 遣 弘 法 者 往 印 度 四 周 的 国 家 弘 扬 佛 法 , 因 而 内 观 法 门 也 传 到 了锡 兰 ( 今 斯 里 兰 卡 ) 、 缅 甸 、 迦 湿 弥 罗 ( 今 克 什 米 尔 ) 等 地 区 , 也 利 益 了 当 地 的 群众 。 此 中
10、, 传 往 锡 兰 、 缅 甸 以 及 寮 国 、 泰 国 等 地 区 的 佛 法 , 形 成 今 日 的 “南 传 内观 ”。约 公 元 一 五 年 起 , 佛 教 开 始 传 到 中 国 , 初 期 的 译 师 们 也 将 内 观 法 门 传 了 进 来, 所 修 的 以 观 呼 吸 为 主 要 的 入 门 方 便 , 由 于 被 误 解 为 是 小 乘 , 因 而 在 汉地 难 以 盛 行 。 到 了 公 元 六 四 八 年 , 玄 奘 法 师 将 瑜 伽 师 地 论 从 梵 文 翻 译 成 文 ,此 中 的 声 闻 地 详 细 叙 述 禅 修 者 ( 瑜 伽 师 ) 如 何 准 备 修
11、 行 的 资 粮 、 如 何 安 住 所 缘、 如 何 达 到 心 一 境 性 、 如 何 以 六 事 ( 义 、 事 、 相 、 品 、 时 、 理 ) 来 修 内 观 ( 毗 婆 舍那 ) 、 如 何 去 除 禅 修 的 障 碍 ( 五 盖 等 ) , 这 些 都 有 完 整 而 详 细 的 解 说 , 但 是 能 依 照所 述 的 内 观 法 门 来 指 导 的 禅 师 毕 竟 不 可 得 。 因 此 , 虽 有 很 好 的 教 材 , 但 是 长 久 以 来都 被 束 之 高 阁 , 到 了 民 国 初 年 , 此 论 又 被 重 视 , 但 也 只 限 于 学 术 上 的 义 理 探
12、 讨 而 已, 形 成 今 日 的 “北 传 内 观 ”。公 元 538 年 佛 教 由 中 国 传 入 日 本 。 内 观 的 方 法 最 早 来 源 于 250 年 前 的 日 本 禅僧 白 稳 ( 1685-1768) 。 现 在 的 内 观 讲 求 个 人 通 过 对 自 己 的 人 生 经 历 中 的 基 本 人 际关 系 的 回 忆 , 回 答 内 观 三 个 项 目 的 提 问 , 从 而 对 自 己 的 历 史 进 行 验 证 , 所 得 到 的 结果 可 以 彻 底 地 洞 察 自 己 的 人 际 关 系 , 改 变 自 我 中 心 主 义 意 识 的 一 种 心 理 疗 法
13、 。 吉 本伊 信 努 力 发 展 内 观 法 , 并 逐 渐 成 为 今 日 “日 传 内 观 ”疗 法 。 吉 本 的 内 观 疗 法 主 要用 于 心 理 咨 询 心 理 治 疗 当 中 , 与 作 为 禅 观 的 内 观 法 门 有 所 不 同 ,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内 观疗 法 须 有 指 导 人 员 从 旁 诱 发 进 入 自 我 “反 省 ”的 领 域 , 而 作 为 禅 观 的 内 观 是 每 个人 由 他 自 见 , 不 由 他 觉 得 自 我 “超 越 ”过 程 。人 性 观 与 意 义内 观 疗 法 的 人 生 观 则 认 为 不 光 明 的 人 都 是 病 人 ,
14、 亦 即 在 健 康 者 与 精 神 官能 症 患 者 之 间 未 有 明 确 的 界 线 。 内 观 疗 法 强 调 人 性 暗 淡 一 面 , 要 求 患 者 学 习正 确 的 反 省 方 法 。内 观 疗 法 则 认 为 无 明 是 精 神 官 能 症 的 根 源 。 无 明 是 佛 教 语 汇, 也 就 是 说 神 经 质 症 状 是 来 自 欲 望 太 大 , 过 分 执 迷 而 拘 泥 于 此 的 欲 望 。 此 执迷 与 拘 泥 乃 是 由 于 不 了 解 一 切 是 空 , 一 切 是 无 我 的 无 知 之 无 明 ( 迷 惑) 所 引 起 。 因 此 , 精 神 官 能 症
15、 的 根 源 是 欲 望 , 而 欲 望 的 根 源 是 无 明 。内 观 疗 法 认 为 只 要 无 明 消 失 , 欲 望 将 转 为 欲 生 。 精 神 官 能 症 就 可 以 治 愈 。 内观 疗 法 以 欲 望 为 精 神 官 能 症 的 根 源 , 这 种 观 点 与 现 代 精 神 医 学 的 理 念 不 谋 而合 。吉 本 内 观 疗 法 的 意 义 : 吉 本 所 创 立 的 内 观 疗 法 即 传 承 了 佛 教 内 观 的 解 脱道 的 优 良 精 神 , 同 时 则 放 弃 佛 教 内 观 的 宗 教 色 彩 , 其 最 大 的 意 义 在 于 心 理 咨询 治 疗 机
16、 构 的 临 床 实 践 中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用 以 实 现 人 格 的 转 变 为 目 的 。 但 由于 吉 本 是 通 过 设 置 特 定 程 序 ( 化 ) 进 行 “集 中 内 省 ”的 方 式 开 展 治 疗 ,与 正 念 减 压 疗 程 (MBSR), 以 及 正 念 认 知 疗 法 (MBCT)相 类 似 , 对 于 进 行 “一般 化 ”的 心 理 咨 询 工 作 来 讲 有 其 一 定 之 局 限 , 难 以 满 足 “与 咨 客 呆 在 一 起”这 个 特 定 的 条 件 , “作 为 心 理 咨 询 师 的 核 心 条 件 ”难 以 清 晰 的 表 达 出 来
17、形 成 共 情 的 关 系 同 盟 。 心 理 治 疗 最 初 的 一 个 原 则 就 是 心 理 治 疗 师 必 须 和 咨 客待 在 一 起 , 并 且 不 能 妨 碍 咨 客 的 感 悟 过 程 。 如 果 你 正 是 这 样 做 的 , 那 么 你 已经 完 成 了 大 部 分 的 心 理 治 疗 了 。 心 理 治 疗 师 需 要 接 纳 他 们 的 咨 客 , 以 友 好 的方 式 去 接 纳 咨 客 们 所 说 的 , 同 时 也 需 要 正 向 积 极 地 回 应 咨 客 所 叙 述 的 , 只 有这 样 咨 客 们 才 会 感 到 他 们 所 说 的 至 少 是 有 意 义
18、的 。内 观 在 中 国 :在 中 国 的 千 年 文 化 中 从 来 不 缺 乏 内 观 的 意 识 , 无 数 的 智 者 沉 入 生 命 的 深处 , 在 获 取 个 体 生 命 性 的 同 时 , 确 立 了 项 度 各 异 的 文 化 取 向 , 并 将 不 同 的 文化 取 向 在 真 诚 的 实 践 中 予 以 实 现 。 作 为 众 经 之 首 的 易 经 学 说 , 它 同 样影 响 了 中 国 历 史 数 千 年 , 伏 羲 在 仰 观 天 文 、 俯 察 地 理 的 内 观 中 总 结 出 来 了 发生 和 变 化 的 规 律 , 并 赋 予 了 这 种 衍 生 、 变
19、化 规 律 以 人 文 的 解 释 , 以 指 导 人 类实 践 走 向 理 性 和 智 性 。 老 子 在 其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就 明 确 告 知 体 道 的 方 法: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缴 ; 此 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指 玄 , 玄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常 无 欲 ”与 “常 有 欲 ”就 是 内 观 哲 学 的 方 法 论 ,是 通 达 天 地 运 演 之 理 、 事 物 生 、 长 、 休 、 囚 之 理 以 及 生 命 因 生 与 衍 生 之 理 的内 观 结 果 。 这 些 智 者 不 仅 仅 在
20、 内 观 中 发 明 了 某 一 实 相 真 理 , 他 们 的 内 观 成 果也 是 人 类 文 化 的 精 髓 所 在 。可 是 东 方 传 统 文 化 也 没 有 最 终 带 领 人 类 走 向 智 性 的 发 展 之 路 , 真 正 支 持文 化 理 念 、 文 明 意 识 的 儒 学 、 道 学 等 诸 子 百 家 并 没 有 将 内 观 智 慧 发 展 到 极 致, 而 仅 仅 成 了 个 体 与 政 治 关 系 的 调 和 者 。 当 自 身 无 法 获 得 实 相 存 在 之 理 的 时, 是 谈 不 上 “文 化 ”的 , 当 发 展 理 念 、 实 践 理 念 以 及 个
21、体 精 神 素 养 等 仅 仅 处于 自 为 状 态 , 或 受 制 于 某 一 现 象 意 识 的 引 导 时 , 社 会 的 基 本 要 素 以 及 文 化 的基 本 要 素 之 间 无 疑 缺 少 因 文 明 本 体 所 迸 发 出 的 自 觉 的 整 合 力 量 , 缺 少 个 体 素养 和 群 体 实 践 的 文 化 整 合 力 量 。 传 统 文 化 没 有 抵 达 生 命 实 相 , 没 有 认 识 到 现象 因 同 源 而 具 有 的 平 等 , 以 及 因 平 等 而 绽 放 出 的 生 命 价 值 的 全 然 。 东 方 传 统文 化 为 人 类 留 下 了 宝 贵 的 “
22、内 观 ”修 证 方 法 , 通 过 这 一 方 法 先 哲 为 我 们 留 下了 中 医 学 、 易 学 以 及 儒 学 、 道 家 思 想 等 丰 富 的 文 化 资 源 , 并 将 佛 学 思 想 发 扬光 大 。 尽 管 如 此 ,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 很 少 有 人 懂 得 内 观 的 真 谛 , 也 不 清 楚 内 观修 证 能 为 个 体 与 群 体 带 来 什 么 。 当 先 哲 们 在 内 观 修 证 中 积 极 构 建 人 文 思 想 的同 时 , 当 我 们 炫 耀 着 先 祖 留 下 来 的 灿 烂 文 化 时 , 恐 怕 很 少 有 人 知 道 , 对 传 统
23、文 化 的 消 解 的 势 力 一 刻 也 没 有 停 息 。 作 为 传 统 文 化 代 表 之 一 的 儒 家 学 派 , 更是 遭 受 了 无 数 次 的 灭 顶 之 灾 。 我 们 欣 赏 不 到 孔 子 思 想 的 真 面 目 , 欣 赏 不 到 易学 思 想 的 真 面 貌 。 个 别 学 者 只 是 捧 着 被 恶 意 删 改 、 篡 改 后 的 文 献 做 着 所 谓 的学 问 。 我 们 不 忍 仔 细 分 析 传 统 文 化 各 个 分 支 的 具 体 命 运 。 人 们 似 乎 已 经 无 从欣 赏 到 由 内 观 修 证 所 得 来 的 伟 大 思 想 了 。 思 想
24、的 凋 零 始 于 恶 意 的 政 治 操 作 和因 私 欲 引 发 的 篡 改 。 没 有 人 去 追 问 古 籍 文 献 的 真 实 性 和 真 理 性 , 也 很 少 追 问这 些 思 想 产 生 原 因 。 然 而 , 这 一 切 并 不 能 代 表 中 国 失 去 了 文 化 竞 争 的 机 会 。事 实 上 , 文 化 典 籍 并 不 代 表 文 化 之 根 本 , 先 哲 即 使 没 有 给 后 人 留 下 多 少 文 字, 但 只 要 为 我 们 留 下 了 “内 观 ”修 证 理 念 和 修 证 方 法 , 也 就 抓 住 了 文 化 的 根基 , 顺 延 这 个 根 基 ,
25、 可 以 窥 见 文 明 本 体 和 文 化 价 值 。 现 在 , 立 足 “内 观 ”修 证 方 法 , 去 尝 试 分 析 传 统 文 化 典 籍 的 真 伪 性 , 去 尝 试 鉴 别 文 化 典 籍 的 文 明性 顺 着 内 观 修 证 的 探 寻 之 路 , 我 们 可 以 窥 见 或 重 新 走 上 探 寻 存 在 实 相 的道 路 。 事 实 上 , 人 类 历 史 上 一 直 缺 乏 对 “存 在 本 体 ”的 完 整 认 识 , 人 们 不是 围 绕 着 存 在 本 体 而 阐 发 了 思 考 , 就 是 在 触 及 到 存 在 本 体 的 时 候 局 限 住 了 对存 在
26、 本 体 价 值 的 全 方 位 认 知 。 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儒 家 、 道 家 为 代 表 传 统 思 想就 属 于 前 者 , 道 家 没 有 清 晰 地 呈 现 出 “天 道 ”, 儒 家 没 有 清 晰 地 呈 现 出 “人 道 ”, 儒 家 没 有 将 人 看 成 是 生 命 本 体 中 的 , 看 成 是 生 命 性 的 。 而 仅 仅 看 到了 人 的 社 会 属 性 , 看 到 了 人 的 秩 序 属 性 、 道 德 属 性 , 看 到 了 人 的 国 、 家 属 性或 民 族 属 性 、 社 会 经 济 属 性 等 等 。 道 家 仅 仅 看 到 了 “天 道
27、 ”的 伟 大 和 不 可超 越 , 但 他 还 没 有 清 晰 地 把 握 住 天 道 , 也 没 有 立 足 人 的 生 命 性 、 人 的 存 在 本体 的 角 度 去 思 考 个 体 以 及 群 体 实 践 的 本 体 , 没 有 真 正 地 将 “天 道 ”与 “人道 ”实 现 有 机 的 整 合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中 , 人 们 还 没 有 期 待 来 将 天 道 和 人 道 在价 值 和 意 义 上 予 以 整 合 的 思 想 , 从 而 为 人 类 实 践 指 出 存 在 本 体 和 依 存 在 本 体而 产 生 相 应 方 法 论 的 实 践 模 式 。 不 同 的
28、 是 , 中 国 禅 学 看 到 了 人 的 生 命 性 , 它所 建 立 的 重 视 主 体 意 识 的 反 观 与 整 合 的 认 识 论 却 是 人 类 思 维 的 重 要 成 果 。 中国 禅 学 文 化 的 价 值 在 于 释 放 生 命 性 , 承 载 不 同 意 识 形 态 从 不 同 的 路 径 潜 入 生命 智 慧 , 开 启 生 存 智 慧 。 但 佛 学 思 想 还 需 要 完 善 它 的 社 会 理 念 , 彻 底 的 整 合人 与 社 会 的 生 命 性 。内观疗法基本理论:1.当烦恼现前的时候,从根本上来讲不是因为别人,一定是因为“我”2.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
29、变自己去影响别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因此一个人不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3.人的一生并非是在改变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明觉)的过程,你只需要了解的是没有事情被改变过,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事情被产生出来过,事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一则根本
30、的陈述。4.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对世界之经验模式及相关行为方式造成的,一个让你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有九成的内部经验加上一成的外部经验。我们大多情况下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体世界当中,即有五种(眼耳鼻舌身)感官驱动而形成“无明”的心智机制,而我们的意识一般来讲只作为这五种感官进行表象活动过程的“指标性”存在。5.领悟绝对不是通过理性意识思考的过程,而是通过“悬置” (自然放开的态度)内外感官表象系统,自发的直觉的逐层分隔不同意识功能,使意识透过逐渐降低动态幅度方式,明了构成内心缘起经验之层层心智环节,认知“无明”6.接受对方的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接受
31、,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7.当我们评价对方时一定要注意:对方任何一次行为(不管是好是坏)不等如整个人就是好或坏,一段时期不等如一生。8.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更高的善意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价值与动机“隐性利益” ;如果我们单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没有兼顾到该行为背后的“隐性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做法难免流于轻率和不负责任,这种改变通常效果不会持久或者问题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内观疗法特点:1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分析空间里共同建构治疗同盟,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在密契体验中形成自我观察的诠释性通道,联接个案自体内部的觉知空间认知真实。来访者不只是一个倾诉者,而咨询
32、师也不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由来访者的主体性的成分调动其自觉,体验,领悟的过程。2.通过一定程度的(催眠式)放松,注意使来访者从“觉受”的转变中解决存在的问题。3.在五种(眼耳鼻舌身)感官通道中,身体可以是内观(治疗)的入口。4.不努力(Non-striving) 强求想要的目的,只是无为地 (non-doing)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接受(Acceptance)现状,愿意如实地观照当下自己的身、心现象;身心的实相即是“非男、非女、非灵(魂) ,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每一个刹那都是如此.治 疗 机 制 罪 恶 的 意 识 与 接 纳内 观 疗 法 的 罪 恶 感 和 一 般 所 定
33、义 的 罪 恶 感 并 不 相 同 , 一 般 认 为 罪 恶 感 是来 自 防 卫 的 罪 恶 感 或 者 是 对 于 他 人 加 诸 自 己 的 束 缚 表 示 不 满 。 而 内 观 疗 法 则认 为 罪 恶 感 是 来 自 自 私 , 也 就 是 所 谓 的 我 执 。吉 本 伊 信 说 : 内 观 的 目 的 在 于 袪 除 我 执 。 要 袪 除 我 执 , 在 内观 上 需 要 先 察 觉 自 己 的 我 执 , 如 果 以 内 观 的 自 我 省 察 三 个 观 点 来 说 , 就是 要 察 觉 到 自 己 得 到 别 人 的 恩 惠 太 多 , 却 一 直 未 注 意 及 此
34、 , 不 但 未 感 恩 图 报, 反 而 带 给 别 人 太 多 的 麻 烦 , 自 己 的 自 我 本 位 、 放 任 、 傲 慢 、 匮 乏 体 贴 心 是这 些 罪 恶 的 根 源 。罪 恶 感 的 察 觉 在 治 疗 上 有 何 意 义 呢 ? 这 是 内 观 疗 法 非 常 重 要 的 一 点 。 从治 疗 的 观 点 可 以 归 纳 如 下 :是 可 以 袪 除 拒 绝 改 变 的 心 态 。 接 受 心 理 治 疗 者 同 时 有 两 种 心 理 , 一 为 企求 改 的 需 求 , 一 为 害 怕 改 变 的 心 理 。 患 者 因 内 观 而 面 对 自 己 的 丑 陋 与
35、 脆 弱 ,抗 拒 改 变 的 心 理 也 迅 速 消 失 。是 对 别 人 的 恨 意 与 不 满 之 消 失 。 敌 意 与 不 满 的 心 理 乃 是 认 为 自 己 是 对 的, 是 被 害 的 , 自 己 有 权 利 要 求 对 方 的 心 态 所 导 致 的 。 因 此 , 一 旦 了 解 自 己 是错 的 , 自 己 太 任 性 , 并 且 是 个 加 害 者 , 则 怨 恨 与 不 满 将 无 存 在 的 余 地 。 不 仅如 此 , 还 会 对 别 人 的 温 馨 、 恩 惠 产 生 感 谢 与 喜 悦 的 念 头 。可 以 放 弃 虚 伪 的 面 具 , 寻 回 真 正 的
36、 自 我 。 一 旦 对 于 自 己 的 丑 陋 有 正 确 的认 识 之 后 , 就 能 平 心 静 气 的 接 纳 自 己 及 别 人 。 、 爱 的 重 新 体 认 和 同 理 心 与 共 同 意 识 的 建 立内 观 疗 法 除 了 要 求 去 察 觉 个 人 的 罪 恶 , 同 时 也 强 调 要 去 察 觉 他 人 的 爱 。爱 的 自 觉 在 内 观 疗 法 上 有 很 重 要 的 因 素 :爱 的 重 新 体 认 内 观 法 的 基 本 课 题 是 了 解 他 人 对 自 己 照 顾 多 少 , 自 己 又 对 这 些 人 回 报了 多 少 。 亦 即 检 讨 过 去 到 现
37、在 的 具 体 事 实 看 是 施 多 还 是 受 多 。要 去 体 会 在 过 去 的 人 生 过 程 中 有 有 那 些 人 关 爱 到 我 或 别 人 我 做 的 事 情 , 有 属物 质 的 , 劳 力 的 还 有 精 神 层 面 的 。 而 在 内 观 的 过 程 中 , 感 受 爱 最 强 烈 的 , 莫过 于 洞 察 到 别 人 为 我 有 献 身 的 、 牺 牲 行 为 的 爱 , 而 自 己 却 有 背 叛 性 行 为 ,尽 管 如 此 , 别 人 仍 然 宽 恕 自 己 。 换 言 之 自 我 牺 牲 的 宽 恕 才 是 人 类 最高 的 爱 。 从 正 面 去 内 观 他
38、 人 的 爱 就 能 回 忆 过 去 自 己 所 遗 忘 的 爱 , 并 且 去 感 受 别 人给 予 自 己 的 爱 , 因 此 , 过 去 认 为 自 己 未 被 爱 而 有 被 害 意 识 者 , 一 旦 想 起 自 己被 爱 的 事 实 , 心 理 会 有 很 大 的 冲 击 , 内 观 加 深 。 一 个 人 到 了 这 个 境 界 , 就 会放 弃 对 于 周 遭 人 的 偏 见 , 融 为 一 炉 , 称 为 人 我 一 体 感 。 同 理 心 与 共 同 意 识 的 建 立 当 自 己 很 亲 近 的 人 说 出 感 谢 的 意 思 时 , 国 人 常 说 : 别 见 外 ,
39、可 见国 人 把 人 我 关 分 为 自 己 一 亲 人 ( 包 括 亲 近 的 人 ) 陌 生 人 , 愈亲 近 , 就 像 自 己 的 亲 戚 那 样 看 待 , 亲 人 意 识 并 非 固 定 的 , 乃 是 相 当 流动 的 。 发 现 过 去 自 己 认 为 亲 人 与 自 己 是 一 体 的 感 觉 原 来 是 单 向 的、 不 切 实 际 的 想 法 。 于 是 把 亲 人 和 自 己 分 开 来 , 当 做 一 个 陌 生 人 去 观 察。 把 别 人 当 做 一 个 独 立 的 人 格 去 看 、 去 回 想 他 们 所 施 与 的 爱 情 与 关 怀 时 , 换言 之 ,
40、内 观 法 是 要 打 破 过 去 模 糊 不 清 、 未 分 化 的 人 我 一 体 的 感 觉 。 内 观 愈 深, 则 人 际 关 系 也 愈 明 确 而 有 分 寸 。 Rogers,C.R.的 咨 询 理 论 强 调 同 理 心 的 重 要 性 ,内 观 疗 法 强 调 的 也 是 同理 心 。 当 内 观 者 在 进 行 内 观 的 过 程 始 终 无 法 摆 脱 自 我 中 心 的 时 候 , 领 导 者 会指 示 他 对 方 做 这 件 事 情 的 时 候 , 他 的 心 情 如 何 ? 、 你 这 样 做 , 对 方会 有 怎 样 的 感 受 ? 。 因 此 , 内 观 愈
41、深 , 则 内 观 者 可 以 发 现 到 过 去 太 固 执 己见 的 自 己 , 于 是 尽 量 从 共 鸣 的 立 场 去 了 解 对 方 。 共 鸣 的 了 解 就 是 站 在对 方 的 立 场 去 看 , 此 即 同 理 心 。 同 理 心 是 共 同 意 识 的 基 础 , 共 同 意 识 即 自 己 和 别 人 的 连 带 感 。人 的 存 在 是 透 过 共 鸣 的 过 去 产 生 连 带 感 , 一 旦 失 去 连 带 感 就 会 产 生 空 虚 与 孤独 的 疏 离 感 。 总 之 , 从 内 观 疗 法 的 观 点 去 看 , 内 观 带 动 以 爱 为 基 础 的 同
42、理 心, 使 内 观 者 与 他 人 产 生 连 带 意 识 , 最 后 克 服 存 在 的 空 虚 与 孤 独 。 内观疗法五步骤与五重唯识观内观疗法(Vipassana Psychological Therapy:VPT)是是海明先生在修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师和患者在分析空间关系里共同建构的治疗同盟,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在密契体验中形成自我观察的诠释性通道,联接个案自体内部的觉知空间认知真实。内观疗法分解成 5 个步骤:(1) 、粉碎概念(2) 、清理空间(3) 、重新体认(4) 、建立共识(5) 、觉知空间。与作为内观哲学中唯识中道律的“五重唯识观”相互对应,五重唯识观是
43、唯识宗特有观法的完整系统陈述,且与玄奘四份说相配合认知真实。即(1)遣虚存实(2)舍滥留纯(3)摄末归本(4)隐劣显胜(5)遣相证性。内观疗法 5 步骤在理论的建立上与五重唯识观有精密的逻辑关系,在实务操作中只作为指南,而非规定,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应用,内心世界从来没有既定的标准,只有大胆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微妙之处。2.内观疗法 5 步骤:1.粉碎概念(概念生起,概念休息,概念疲惫)2.清理空间(收集概念,不收集概念)3.重新体认(感受,标识,参与体会,体认)4.建立共识( 同理心,连带感,共同意识 )5.觉知空间(特殊圆心注意,次级圆周注意) 从内观疗法的视角进行实务操作的过程我
44、们一步一步的来解析。1.“粉碎概念”的技术主要是来自内观止禅部分的前三种修行体验,这一阶段通过三步工作实现患者由执取外部世界的经验状态转换到内部心理经验世界,与“遣虚存实”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 成唯识论:“遣”者空观,对破有执。 “存”者有观,对遣空执。此“唯识”言,既遮所执;若执实有诸识可唯,既是所执,亦应除遣。 “三性”中遣“遍计所执”而存“依他起”及“圆成实”二性,因“遍计执”是无明颠倒所执常、执实自性,全属虚妄不实,故入所遣一类;依他及圆成二性因属真实,故不破。 ”即依“三性”架构分辨实存(existential)与价值性的( axiological)妄识。在咨询会谈阶段,来访者一般
45、会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实过程详细的称述,如下案例:一位来咨询家庭问题的女性简称 A 君,陈述个人发生的事情:2000 年 A 君到(现在的老公简称 B 君)公司工作, B 君很赏识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就和 A 君发生了性关系,其实 A 君并不喜欢他的丑陋外貌。当时双方都有家庭, A 君结婚已经 2 年,和丈夫简称 C君是初恋,但因其出差频率较高,而且有别的女人,对于 A 君来讲,最大的情节是无法接受自己的男人不但不愿回家并且说谎。所以 A 君出于报复,同时也想体验出轨的滋味,从此一直到 04 年大约 4 年期间一直和 B 君与 C 君处于相持状态。到 05 年 C 君明确提出协议离婚,同时 B
46、 君也催促让她先离婚,让后 B 君自己也离婚再和她结婚,于是 A 君在当年就离婚了,而且给 B 君生了第一个孩子,但 B 君并没有离婚,从此一直到 07 年大约 2 年期间,B 君与其家人和 A 君处于相持状态。到 09 年 A 君又和 B 君生了一个孩子,A 君开始和他抗争,让 B 君多和她与孩子多在一起,期望实现她一直以来“一夫一妻,从一而终”的生活信念。到年底 B 君总算离婚后与 A 君结了婚。但好景不长,今年 B 君又和当年的C 君那样老在外,而且有别的女人,当下 B 君要求协议离婚,对于 A 君来讲,最大的情节是无法接受“一夫多妻,不能从一而终”的生活,所以患者咨询的目标是:不想离婚
47、,保持“完整的” (一夫一妻,从一而终)家庭生活。患者在称述的过程中,咨询师同时会注意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和观察患者的体验变化,作为被投射空屏的治疗师来讲,患者陈述事实的当下状态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生起”的阶段, (患者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像瀑布般停不下来,就像山间的瀑布一样无法控制,咨询师只需要“认出”以下几种生起的概念:1.A 君的核心概念: “男人是不愿回家的并且喜欢说谎和欺骗。 ”2. A 君的条件假设概念:“如果保持一夫一妻得话,男人就会从一而终。 ”3. A 君的消极自主概念:用相持或争取的态度维持住关系。咨询师澄清 A 君的家庭问题与内心两个情结的心能业力有关系,澄清其没有如
48、实经验过只作为理想化愿望的“一夫一妻”的内容:1.每天按时回家。2.每天一起吃饭过程。3.只和家人在一起。4.只和 A 君一人有性关系。同时面质 A 君的“无明”心智机制。澄清和面质的过程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休息”的阶段,这时候患者的移情或防御,阻抗心境就像急流穿越峡谷一般,在移情的时侯对方专注得很好,在防御和阻抗的时侯却像急流撞到岩石,形成漩涡,然后又回归宁静。咨询师合理化诠释 A 君这两段婚姻的内在共性,直接与情结的心能业力及理想化欲望相关,根源于内心经验世界的“无明” ,而非现实世界中的对方,以及现在问题的出现促进“烦恼现前”的积极意义。诠释过程非常接近在止禅修行体验中“概念疲
49、备”的阶段,患者这时类似河流中的水潭, (过度的)干扰会产生涟漪,其他(合理化认同)时候则平静无波。2. “清理空间”的技术主要是来自内观止禅部分的后两种修行体验,这一阶段通过两步工作为患者放松外境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呈现内境的能力。与“舍滥留纯” 这一禅观主题相对应, 成唯识论:“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言唯识,不言唯境,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咨询师用夸张的动作(手势) ,相对洪厚低沉缓慢的词语勾引来访者的注意力,“我让你现在凝视着对方,而非现实世界,想要你做的就是静默,每呼吸一次你将会放松2 倍,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放松下来好了,现在,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体内部,感受你内心的生活然后当咨询师问 A 君下面的话时,怎样的感觉会出现在你身体里面,“你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