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88309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住宅小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岩 土 工 程 详 细 勘 察 报 告湖 南 省 勘 测 设 计 院二 一 四 年 十 二 月?岩 土 工 程 详细 勘 察 报 告湖 南 省 勘 测 设 计 院二 一 四 年 十 二 月正 文 目 录一 、 工 程 与 勘 察 工 作 概 况 - 1 -( 一 ) 工 程 概 况 - 1 -( 二 ) 勘 察 目 的 、 任 务 和 要 求 - 2 -( 三 ) 工 作 的 依 据 及 技 术 标 准 - 4 -( 四 ) 勘 察 等 级 - 4 -( 六 ) 其 他 说 明 - 6 -二 、 场 地 环 境 与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 7 -( 一 ) 区 域 气 象 和 水 文

2、.- 7 -( 二 ) 场 地 地 形 、 地 貌 .- 8 -( 三 ) 地 质 构 造 及 新 构 造 运 动 - 8 -( 六 )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 12 -( 七 ) 不 良 地 质 作 用 .- 12 -( 八 ) 特 殊 性 岩 土 .- 14 -三 、 岩 土 参 数 统 计 - 14 -( 一 ) 岩 土 参 数 统 计 方 法 - 14 -( 二 ) 原 位 测 试 统 计 .- 15 -( 三 ) 室 内 试 验 参 数 统 计 - 15 -四 、 场 地 岩 土 工 程 条 件 评 价 .- 17 -( 一 ) 场 地 地 基 稳 定 性 及 适 宜 性 评

3、价 .- 17 -( 二 ) 地 基 均 匀 性 评 价 .- 17 -( 三 ) 特 殊 性 岩 土 评 价 .- 18 -( 四 ) 场 地 环 境 水 评 价 .- 18 -( 五 ) 场 地 地 基 岩 土 工 程 条 件 评 价 .- 18 -( 六 ) 基 础 类 型 及 持 力 层 选 择 - 19 -( 七 ) 成 桩 可 能 性 分 析 .- 20 -( 八 ) 基 坑 工 程 .- 20 -( 九 ) 岩 土 工 程 施 工 注 意 事 项 - 22 -五 、 结 论 与 建 议 - 23 -( 一 ) 结 论 - 23 -( 二 ) 建 议 - 24 -附图目录(附报告内

4、)1、统一图例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3、工程地质剖面图4、钻孔柱状图 附件目录(附报告内)1、附表一:勘探点成果一览表2、附表二:地层成果统计表3、附表三: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4、附表四:土的室内试验成果表5、附表五:岩石室内试验成果表6、勘察任务书及附图7、单孔波速测试报告- 1 -一、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公司拟建的? 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地处吉星路与乐坪大道交汇处。该项目拟采用剪力墙及框架结构,单体建筑物层数为 2432 层不等,地下室 1 层,其中幼儿园 3 层,本次勘察共 7 栋。受?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项目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依照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方)提出的建筑物平面

5、图及任务书要求(见附件 1) ,我院于 2013 年 11 月 5 日2013 年 12 月 1 日完成了该项目野外勘探工作。(一)工程概况根据设计方下达的房屋建筑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条件和要求及钻孔平面布置图(见附件 1) , 拟 建工程建筑物主要为 6 栋 高 层 建 筑 组成,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为 148.2-151.0m。拟建工程建筑物概况见表 1。拟建工程建(构)筑物概况 表 1总图编号建 筑 物名 称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地下 地上设 计 地坪 标 高 m 建 筑高 度 m 对 沉 降敏 感 程 度 建 筑 物等 级 基 础 设计 等 级荷 重墙基 kN/m柱基 kN20#栋 住宅楼 剪力墙

6、结构 1 32F 详总图 99.60 较敏感 二级 甲级 4500- 2 -(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1、勘察目的和任务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见附件 1) ,本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的目的与任务、要求主要为:(1)严格遵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并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2)钻孔布置详见附件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勘察单位可根据场地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调整钻孔数量和位置。多层建筑应符合(GB50021-2001)规范,高层建筑应符合(JGJ72-2004)规范要求;附件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如未注明控制孔的数量和位置,勘察单位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确定;(3)勘探深度多层建筑应满足(GB50021-2

7、001)规范及其它专门规定要求。高层建筑应满足 (JGJ72-2004)规范要求及其它专门规定要求;(4)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承载力和变形特性;(5)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整治建议;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明确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水位,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2、勘察要求(1)抗震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场地勘察,应划分场地类别,- 3 -判断场地土类型,划分场地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必要时应对地层进行液化判别;(2)当有可能采用桩基础时,多层建筑应符合(GB50

8、021-2001)规范第 4.9 节要求,高层建筑应符合(JGJ72-2004)规范第 4.2 节要求;(3)当存在基坑开挖、支护、降水问题时,应符合(GB50021-2001)规范第 4.8 节要求,高层建筑还应 符合(JGJ72-2004)规范第 4.4节要求;(4)结合场地地质情况和工程特点,除完全可确定为天然地基的情况,可只提供天然地基的相关设计参数外,其余均应提供可能采用的其它类型地基基础方案(桩基、地基处理等)的设计参数;桩基设计参数应按规范 GB50007-2011 和规范 JGJ94-2008 的要求分别提供;(5)对黄土、膨胀土等特殊性岩土及岩溶、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9、尚应按相关规范和专门规定执行。(6)当场地存在边坡或整平后存在边坡时,应对场地边坡进行勘察;边坡工程的勘察要求另详。(三)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1) 房屋建筑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条件和要求及附图;(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 ;(3)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4 -(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

10、20-2012) ;(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9)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10)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JGJ/T87-2012) ;(11)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1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13)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14)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 版)等。(四)勘察等级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拟建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

11、21-2001)第3.1.4 条规定,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2)岩土取样原状土样采用上提双锥面活阀式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取样,土样质量等级级;岩样采取钻探岩芯样。土样现场密封,所有样品及时送检。(3)原位测试本次采用的原位测试手段主要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单孔剪切波速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装置,锤重 63.5kg,落距 76cm,贯入器至预定深度后,先预打 15cm,再记录每打入 10cm 的锤击数,累计- 5 -打入 30cm 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本次勘察对残积粉质粘土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单孔波速测试:用铁锤分别水平敲击离孔口一定距离压有重物(500kg)的木板两端,地表

12、产生的剪切波经地层传播,由孔内三分量检波器的水平向检波器接收 SH 波信号,然后读取正、反两方向的实测波形,找出波形交叉点,读取初至波传播时间,进而计算出各测点(层) 剪切波速值。本次勘察在 ZK12、ZK36、ZK56 、ZK91 钻孔内进行了单孔剪切波速测试。(4)室内试验岩土性质的室内试验严格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及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相关规定执行。室内试验项目结合工程性质、基础类型、地基土性质及均匀性、基坑支护设计等,具体试验项目如下:土的试验常规物理性质试验:测定土的常规物理性质指标,确定土定名,评价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压缩试

13、验:测定地基土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为地基变形设计等提供参数。剪切试验:通过直接快剪试验方法,测定黏聚力及内摩擦角,评价岩土力学强度,为基坑开挖稳定性计算及支护设计等提供岩土参数。岩石试验测定岩石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试验(天然) 、抗剪(断)强度(天然)、等指标,评价岩石力学强度,为支护设计及桩基设计等提供岩土参数。- 6 -易溶盐腐蚀性分析测定土中易溶盐成分含量,评价地基土对混凝土、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3、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过程建设方现场见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统计见表 2。完成勘察实物工作量统计表 表 2项 目 单 位 数 量 备 注工程地质钻探 米/孔标准贯入试验 次土样 组岩样

14、组水样 组单孔剪切波速测试 m/孔(六)其他说明1、本次勘察依照设计方提供的布孔位置图所示钻孔坐标,采用 GPS仪放样于实地,并实测坐标及高程(见附表 1) 。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工作量按勘察工作技术要求执行,各项勘察工作符合要求。2、在编写勘察技术要求前,对场地内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层结构、构造、环境条件、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进行了调查了解,对勘探工作布置及详细勘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7 -3、对场地及周边,特别是场区南东侧山体采用追索法结合剖面穿越法对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调查,其精度满足勘察阶段要求。4、钻孔定位采用全站仪测量,钻孔平面位置偏

15、差在正负 0.5m,高程允许偏差在正负 0.5mm,勘察点坐标系与建议单位提供的一致。二、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一)区域气象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根据娄底市气象站 19792010 年气象资料,区内气象参数如下:年平均气温 17.4(19792006)最高气温 39.6(1989.8.16)最低气温 9.2(1979.12.29)年蒸发量 1485.0mm (19802006)年平均降水量 1399.5mm(19792006)年最大降水量 2125.4mm(1994)月最大降水量 453.2mm(1990.6)日最大降水量 290.2mm(1985.5.22)时最大降水量 60mm(20

16、05.5.31)风向 多为西北风、东南风年平均风速 1.6m/s区内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降水量最少的为 12 月份,平均只有50.9mm,最多的为 5 月份平均为 225.8mm, 46 月平均降水量- 8 -58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 39.2%。79 月平均降水量 323.4mm,占全年的 21.6%,降水常以暴雨形式出现。(二)场地地形、地貌据区域资料,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剥蚀溶蚀丘陵地貌,整体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之势,场区南东侧坡顶标高为 175.60m,场址区最低则为已建成的一期配套花园 143.20m,最大高差为 32.6m,南东侧现切方后的坡底标高为 148.23-149

17、.22m。勘察期间,场地已经进行了平整,钻孔孔口标高在143.20147.50m,相对高差约 4.00m 左右。(三)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场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湘桂粤褶皱带祁阳弧北翼,拟建场地位于颜家湾向斜的东南翼,区内为单一地层,走高北东、倾向北北西,岩层倾角 30-80 度,本次勘察未发现其它断裂构造,拟建建筑物范围内及其附近无全新活动断层、深大断裂通过,为构造稳定区。区内新构造运动微弱,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场区内地层总体走高北东、倾向北北西,岩层倾角 30-80 度,小型褶皱极为发育,本次勘察未发现断裂构造,场区及附近无深大断裂构造通过,为构造稳定区,但构造裂隙发育,

18、风化裂隙密集。本次勘察在钻孔控制范围及深度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迹象。(四)场地岩土层的构成与特征1地层岩性- 9 -通过本次勘察,综合区域资料,查明拟建场地分布岩土层有:杂填土、残积粉质粘土、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强风化炭质页岩、强风化泥灰岩、中风化泥灰岩等,按其工程特性及指标,共划分为 6 个工程地质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杂填土 1(Q 4ml):杂色、灰褐色,主要由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含 1015%的碎石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局部见有大块石。属新近回填,稍湿湿,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在场地局部分布,大部分地段缺失。层厚 0.6010.10m,层底标高 147.0313

19、4.02m。(2)残积粉质粘土 2(Q 4el+dl):黄褐色、深灰色,局部上部含砂砾石,原岩结构可辩,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湿,硬塑。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层厚 0.6011.00m,层底标高144.76128.22m。(3)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C 1s):黄褐色夹深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泥灰岩与页岩互层,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受地质构造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地层起伏较大,岩石较破碎,多呈块夹土状,岩块用手折易断,遇水易软化,极软岩,岩石质量指标差,岩体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揭露层厚 2.0015.20m,层底标高142.74130.61m。- 10

20、 -(4)强风化炭质页岩 1(C 1s):灰黑色、深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受地质构造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地层起伏较大,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破碎,多呈块夹土状,岩块用手折易断,遇水易软化,极软岩,岩石质量指标差,岩体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揭露层厚 2.0015.70m,层底标高142.74130.61m。(4)强风化泥灰岩 1(C 1s):青灰色、深灰色,泥质结构,薄-中- 11 -厚层状构造,受地质构造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厚度较大,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破碎,多呈块状,浸水易软化,岩石质量指标差,岩体质量等级为类。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揭露层

21、厚1.0015.70m,层底标高 141.29132.04m。(5)中风化泥灰岩 2(C 1s):青灰色、深灰色,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完整,多呈柱状,RQD=70-90。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未揭穿。(五)地震效应1、抗震设防基本参数场地在区域上是相对稳定的,在历史上无中强地震记载,近期小震亦很少。据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度区;设计地震动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设计地震分区为第一组。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根据钻孔实测单孔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见附表 4) ,结合岩土名称和性状及当地经

22、验,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表 4.1.3 和表 4.1.6,拟建场地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类,划分如下表 4: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划分表 表 4孔 号 计算深度(覆盖层厚度或 20m 的较小者) (m) 土层的等效剪切 波速 Vse(m/s) 土的类型 建筑场地类别ZK12 10.10 279 中硬ZK36 10.00 314 中硬- 12 -ZK56 12.50 261 中硬ZK91 14.20 315 中硬注:填土自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起算厚度,计算深度为 20m。3、液化判别场地内无可液化地层,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

23、11-2010)第 4.3.3 条,可不考虑液化影响。4、建筑物抗震地段划分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第 4.1.1 条,判定该拟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地段。(六)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场地内未见地表水体。2、地下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勘察揭露场区内岩土层的结构构造、分布、埋藏等条件综合分析,场地内可能的富水地层为下伏泥灰岩、泥灰岩夹页岩和上覆素填土层,分别含岩溶裂隙水和上层滞水。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强-中风化泥灰岩岩石裂隙中,含水量中弱。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场地地处地下水的迳流区,地下水运动方式以接受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通过地表土

24、层和岩石的节理裂隙向低洼处。上层滞水:场地原始地貌为低缓丘陵与丘间宽谷地貌,新近回填素填土,厚度较大、分布广泛,该土松散、孔隙度大,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和贮存,在回填厚度较大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该层水位和水- 13 -量一般季节性变幅较大,雨季水量丰富、水位较高,旱季水量较贫乏至贫乏,水位降低或消失。本次勘察,在枯水期未见地下水,但在雨季时可见地下水,于 2014 年 1 月 12 日测得水位埋深为 1.90-8.60 米(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七)不良地质作用1、不稳定斜坡南东侧不稳定斜坡(另附二期南东侧边坡稳定性分析报告勘察及边坡稳定分析报告 )为场区不良地质作用,该边坡是

25、由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坡顶标高为 175.60m,坡底标高为 143m,最大高差为 32.6m,现切方后的坡底标高为 148.23-149.22m,呈弧形,主要分为 3 级:第一级为土质边坡,高为 12.50m,主要为松散碎块石、粉质粘土及强风化石英砂岩夹页岩,边坡坡度约 4580,且坡顶由于人工开挖形成一巨型危岩体,受构造影响,岩体褶皱发育,岩层混乱,岩层产状 11044、12034,为逆层边坡;第二级为岩质边坡,边坡坡角约 7080,主要由强风化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组成的边坡,受构造影响,岩体褶皱发育,岩层混乱,岩层产状 33065,为顺层边坡,对边坡稳定性不利。第三级为岩质

26、边坡,边坡坡角约 7080,主要由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组成的边坡,受构造影响,岩体褶皱发育,岩层混乱,岩层产状 33075,为顺层边坡,对边坡稳定性不利。3 级边坡间平台宽57m。由于坡角距拟建二期工程距离较近,边坡一旦发生险情,将造成较严重的后果。2、岩溶- 14 -石炭系泥灰岩岩溶一般发育,见较多的溶蚀裂隙、溶洞等,基岩面起伏大。岩溶主要发育在浅部,且大多充填良好,但对岩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共 2 孔见溶洞,垂向高度 1.304.50m,为粉质粘土充填,钻孔溶洞遇见率为 0.01%。(八)特殊性岩土本次勘察范围内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土 1,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 1015%

27、的碎石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局部见有大块石。属新近回填,稍湿湿,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场地局部分布,大部分地段缺失。层厚 0.6010.10m,层底标高 147.03134.02m。三、岩土参数统计(一)岩土参数统计方法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版)14.2.2 条,对各岩土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综合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按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1)计算平均值( m)标准差( )及变异系数( )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m 岩土参数的平均值; 岩土参数的标准差; 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 i 岩土参数的实测值;n 岩土参数的统计数量。

28、(2)计算标准值( k) ,计算公式如下:- 15 -式中 s 统计修正系数,式中的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3)采用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剔除粗差数据。当离差满足下式时,视为粗差数据,可舍弃带有粗差的数据后,然后重新统计。如求得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过高,就检查原因,必要时应考虑重新划分统计单元。式中 d 离差,d= i m; 系数,取 3。(二)原位测试统计为了确定场内杂填土 1、残积粉质粘土 2的均匀性及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0 次,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见表 5 及附表 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5统计指标岩土名称统计试验数(次)范围值(击)平均值(实测值)(击)标准差变异

29、系数 标准值残积粉质粘土 2 30 1629 21 1.123 0.099 20.6(三)室内试验参数统计(1)为了确定场地内残积粉质粘土 2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共采取原状土试样 34 件,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室内试验成果见表 6 及附表 4。残积粉质粘土 2基本性质成果统计表 表 6- 16 -试验值试 验 项 目单位统计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天然含水量 W % 34 25.60 20.70 23.122 1.873 0.083 23.29比重 Gs 2.74 2.72 2.725 0.007 0.002 2.72天然密度 0 g/cm3 2.04 1.92

30、 1.977 0.034 0.017 1.98干密度 d g/cm3 1.72 1.57 1.64 0.049 0.030 1.61孔 隙 比 e 0.77 0.612 0.697 0.052 0.080 0.695饱 和 度 Sr % 92.90 86.60 90.425 2.443 0.024 91.93孔 隙 度 n % 42.69 36.75 40.01 1.941 0.049 41.08液限 WL % 39.30 30.50 35.06 1.703 0.053 33.88塑限 Wp % 23.50 18.20 20.97 0.806 0.041 20.66塑性指数 Ip % 16.2

31、0 12.30 14.08 1.321 0.095 14.23液性指数 IL 0.24 0.01 0.15 0.099 0.556 0.21压缩系数 a1-2 (MPa)-1 0.24 0.14 0.19 0.044 0.191 0.18压缩模量 Es MPa 11.90 7.30 9.196 1.242 0.166 7.896内摩擦角() (天然) 度 17.00 13.30 15.14 2.027 0.114 14.68凝聚力 C(天然) kPa 48.00 24.30 37.385 7.250 0.164 36.89(3)为确定场地内中风化泥灰岩 2的力学性质,共采取岩样 8 组做岩石的

32、抗压试验,试验成果见表 7。中风化泥灰岩 2力学性质成果统计表 表 7试验值试验项目试验状态 单位统计样本数(组) 范围值 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单轴抗压强度 天然 MPa 8 28.2538.74 32.74 3.746 0.114 30.21(四)岩土参数建议值根据本次室内试验及现场原位测试结果,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及其它相关规范规程,结合地区工程经验,推荐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抗压强度 frk、压缩模量 Es、抗剪强度等见表 8。各岩土层主要力学指标推荐表 表 8- 17 -抗剪强度岩 土 名 称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天 然 单

33、 轴抗 压 强 度标准值frk(MPa ) () C(kPa)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s(MPa)杂填土 1 / / / / 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残积粉质粘土 2 240 14.68 36.89 9.28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2 600强风化炭质页岩 1 600强风化泥灰岩 1 1500中风化泥灰岩 2 3000 30.21四、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一)场地地基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据区域资料和钻孔揭露情况,场地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迹象,其构造稳定性和重力稳定性良好。也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场地。(二)地基均匀性评价按地坪标高整平后:杂填土 1厚度为 0

34、.6010.10m,填土性质和厚度差异性大,分布不均匀;残积粉质粘土 2厚度 0.6011.00m,场地均有分布,受原始地貌控制,地层起伏较大;基岩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零星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层起伏较大、强风化炭质页岩 1,零星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层起伏较大,强风化泥灰岩、中风化泥灰岩 2厚度大,场地均有分,力学性质好,基岩面起伏较小,地层较连续,分布较均匀。(三)特殊性岩土评价本次勘察范围内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土 1,主要由粘性土组成,- 18 -含 1015%的碎石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局部见有大块石。属新近回填,稍湿湿,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稳定性较差,在自重固结过程中易产

35、生地面沉降和开裂,应采取强夯或固结灌浆处理措施。同时开挖后易产生坍塌和失稳,将不利于场地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基坑开挖时必须对杂填土进行有效的支护。(四)场地环境水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附录 G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类。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场地內地下水类型为 HCO3-Ca +型,PH 值为7.357.47,侵蚀性 CO2为 2.313.46mg/L,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评价标准,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五)场地地基岩土工程条件评价1、杂填土 1:稍湿,松散

36、,未完成自重固结,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2、残积粉质粘土 2:湿,可塑硬塑。承载力特征值 fak=240kPa。该层埋深大,且厚度薄,埋深起伏较大,不均匀,不宜选择该层作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3、基岩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受地质构造及岩性影响,岩心较破碎,呈块夹土状,极软岩。承载力特征值 fak=600kPa。该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局部为夹层,厚度小,强度低,不均匀,不宜选择该层作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4、强风化炭质页岩 1:受地质构造及岩性影响,岩心较破碎,呈块- 19 -夹土状,极软岩。承载力特征值 fak=600kPa。该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局部为夹层,

37、厚度小,强度低,浸水软化,较均匀,不宜选择该层作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5、强风化泥灰岩 1:岩心较破碎,呈短柱状及块状,极软岩。承载力特征值 fak=1500kPa。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强度较高,厚度小,不宜作为拟建高层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6、中风化泥灰岩 2: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及长柱状,极软岩。承载力特征值 fak=3000kPa。该层在场地内连续分布,强度高,厚度大,是拟建建筑物良好的桩基础持力层。(六)基础类型及持力层选择 根据拟建场地地基岩土分布特征,结合拟建场地设计0.00 标高及拟建工程特点基础类型及持力层选择分析如下:拟建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选择中风化泥灰岩 2 作为桩基

38、础持力层。桩型可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或钻孔灌注桩。各岩土层有关桩基础技术参数见表 10。各岩、土层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值及桩端承载力特征值表 表 10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k(kPa)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kPa)土的名称及序号钻、挖孔灌注桩杂填土 1 30 /残积粉质粘土 2 80 2000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 140 2000强风化炭质页岩 1 120 2000强风化泥灰岩 1 180 2500中风化泥灰岩 2 300 12000- 20 -注: 1、杂填土: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结,负摩阻力系数 n 为 0.35;2、采用人工挖孔桩应进行桩底载荷试验;钻(冲)孔灌注桩孔深必须达到

39、设计深度要求,沉渣厚度小于 10cm,并试桩校核 。3、 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fsik与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fpk,可分别取 2 倍的桩侧阻力特征值 qsia与桩端阻力特征值 qpa值。(七)成桩可能性分析根据基桩的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施工经验等,结合拟建场地地基岩土性质及其分布特征,拟选桩型的成桩可能性分析如下:(1)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单桩承载力较大,穿过上部岩土层到达持力层中风化泥灰岩 2,但安全性较差,需进行护壁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渣土量大;虽然本次勘察未揭露地下水,但雨季仍有地下水,则地下水对施工有影响,需进行排水措施,且排水较困难,同时会对周边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2)钻

40、孔灌注桩基础:单桩承载力较大,沉桩条件及安全性好,能顺利穿过上部岩土层到达持力层中风化泥灰岩 2,但需泥浆护壁,对环境污染严重,费用高。(八)基坑工程1、基坑周边环境条件拟建场地设计地下室 1 层,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为 148.60m 左右,地下室底板标高为 143.50m。基坑开挖最大深度 6.00m,基坑侧壁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支护结构重要性数 0=1.10。基坑南东侧为不稳定斜坡(另附二期南东侧边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及边坡稳定分析报告 ) ,斜坡高差达 32.6m,坡顶标高为 175.60m,坡脚标高为 143m,则北西侧约 40m 为一期已建好的住宅楼,该楼高达 26-32 层,基坑北

41、、南、西三面具有一定的放坡条件,可适当放坡。南东侧- 21 -在放坡基坑开挖前应该对南东侧为不稳定斜坡支护后方可开挖。2、基坑稳定性评价据本次勘察结果,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侧壁主要为杂填土 1、粉质粘土 2,上部杂填土 1由近期平整场地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强度低,稳定性差;粉质粘土 2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为了保证基坑稳定和施工安全,应对基坑边坡进行支护措施。基坑开挖后,基坑底部岩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 2,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强风化炭质页岩 1,强风化泥灰岩 1,局部为杂填土 1,杂填土 1由近期平整场地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强度低,稳定性差;粉质粘土 2、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 2、强风化炭

42、质页岩 1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3、基坑支护措施根据基坑边坡岩土层力学特征,结合现状地面标高,基坑北、南、西三面具有一定的放坡条件,可适当放坡开挖,并采用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基坑东面宜采用护壁桩+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型式进行支护。基坑支护参数见表 11。基坑围护参数推荐表 表 11抗剪强度标准值土层种类重度(KN/m 3) 内摩擦角 () 粘聚力C(kPa )土体与锚固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 )基 坑 开 挖 临时 放 坡 坡 比(高:宽)杂填土 1 18 1:1.50残积粉质粘土 1 20.6 15.0 35.0 60 1:1.25强风化泥灰岩夹页岩2 80 1:0.

43、75强风化炭质页岩 1 60 1:0.75强风化泥灰岩 1 120 1:0.75- 22 -中风化泥灰岩 2 180 1:0.50注: 1、本表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 M30,若采用上述数据,应进行基本试验。4、地下水控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内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由于场地位置较高,本次勘察,在枯水期未见地下水,但在雨季时可见地下水,于 2014 年 1 月 12 日测得水位埋深为 1.90-8.60 米,因此基坑中的水量大小取决于雨季时的降雨量,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季节地表水浸入基坑,影响基坑的稳定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九)岩土工程施工注意事项1、基础施工前,应着重查明场

44、地内及场地周边地下管网的分布情况,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免造成损坏。2、当拟建建筑物基础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或砌置于不同地基持力层之上时,应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影响,可考虑采取设置沉降缝、后浇带和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及整体性等措施。3、当同一场地存在不同深度的基础(含各种桩基础)时,建议先进行深( 桩) 基础施工,再进行浅基础施工,避免深(桩) 基础施工对浅基础造成不良影响。4、挖、钻(冲)孔灌注桩施工至设计持力层后及时组织桩孔验收,清底后及时浇灌砼。5、当采用大口径灌注桩时,建议进行超前钻探工作,确保桩端一定深度(3d 且不小于 5.0 米)范围内无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6、

45、当采用钻(冲)孔灌注桩遇基岩起伏较大时,建议采取回填碎、- 23 -块石等措施,再进行施工,防止飘桩或偏桩。7、在地下室施工完工后及时做好地下室外墙和基坑侧壁间的回填工作,回填土宜采用粘性土,分层回填分层压实(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严禁回填建筑垃圾,防止在地下室外墙与基坑壁间饱水,产生浮力和侧压力,对地下室底板及侧墙造成不良影响。8、为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和安全使用,建议从基础施工到建筑物使用的一定时期内,布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对拟建建筑物和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等进行系统的监测工作,以掌握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预测建(构)筑物的变形趋势。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拟建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工

46、程地质作用,钻孔控制范围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迹象,场地是稳定的,适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场地。2据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度区;设计地震动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3、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有关划分方法,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类。4、场地位于抗震设防度区,场区内未发现可液化地层,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5、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附录G 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类。- 24 -6、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内主要为基岩裂

47、隙水,水量贫乏。由于场地位置较高,本次勘察,在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本次勘察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50011-2010)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 年版)等;勘察工作量及质量符合任务书及有关规范要求,提交的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拟建场地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依据。(二)建

48、议1、拟建建筑物宜采用桩基础,选择中风化泥灰岩 2 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桩型可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或钻孔灌注桩。2、由于强风化炭质页岩 1,强风化泥灰岩 1 具浸水易软化,失水易干裂的特点,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时,桩孔施工到位后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及时灌注混凝土。3、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建议采用混凝土进行护壁。4、场地已基本挖(填)至基坑底部标高,地下水类型以上层滞水为主,水位受季节性变化,本次勘察,在枯水期未见地下水,在雨季时可见地下水,于 2014 年 1 月 12 日测得水位埋深为 1.90-8.60 米,且水位大部分低于基坑底部,可不考虑地下水的抗浮。5、本次勘察,在枯水期未见地下水,但在雨季时可见地下水,于- 25 -2014 年 1 月 12 日测得水位埋深为 1.90-8.60 米,因此基坑中的水量大小取决于雨季时的降雨量。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雨水季节地表水浸入桩孔内及基坑内,影响基坑的稳定和施工人员的安全。6、基坑南东侧为不稳定斜坡(另附东侧边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及边坡稳定分析报告 ) ,斜坡高差达 32.6m,坡顶标高为 175.60m,坡脚标高为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