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80918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DOC 页数:582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2页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2页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2页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2页
【精品】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课题批准号:EAA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 万元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课题鉴定时间:2009 年 5 月课题负责人:张济洲 鲁东大学主要成员:孙天华、姜丽静、张夫伟、刘 静序言近年来,随着“三农”(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国家教育政策或政府的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乡民自身的教育需求、乡村文化变迁来研究乡土教育。中国教育史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乡村教育改革运动和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精英人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2、。苗春德先生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发展史系统的梳理了近代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和精英人物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论述清晰而全面。周逸先博士的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之比较,对两大实验分析和比较,阐明各自内在的本质和共同特征,并揭示历史价 值和现实启示, 这样大 传统式的教育史研究固然有其自身价值,但是难以摆脱 单线进化论的宏大叙事相对空泛的弊端,让人无法触摸到乡土社会的真实性。乡 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村落中教育的小传统往往游离于主流研究话语之外。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呈现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精英转向大众、从政治文化转向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势;历史学家已经不再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

3、统治者和精英人物,而开始投向下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经历。教育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应当借鉴这种研究趋向,关注中国的下层社会和地方特色,强调从具体而细微的 语境中获得对事件的真实理解。丹麦学者曹诗弟通过在山东邹平县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采取一种“ 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生动的展现了 20 世纪山东邹平县乡 村教育变迁图景,我们认为乡村教育研究应该回到乡民的地方感觉中寻找更为贴切地方社会的真实图景。14课题选择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山东汶上县)作为考察乡村教育历史演变的切入点,县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和行政辖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别意义。以县为单位,对乡村教育文化

4、作一整体研究,将宏大的 历史变迁置于鲜活的乡村生活中,展现清末新学以来,国家政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教育, 乡村社会、文化与国家力量冲突与对抗,更容易逼近历史的真相。县域作为城乡文化交汇的“结合部”,既可以对本土性、地方性的文化小传统的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也可以将家庭、村落文化的变迁与政治生活和国家权力互动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克服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与民众二元 对立叙事框架的局限性。课题则力求进入到华北农村底层的视野,从社区内部、从底层民众中发现历史,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 角可以摆脱研究者的中心意识,获得一种研究的真实和现场感,同时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史研究中去,从官方历史排

5、斥的民间小叙事和地方风俗中寻求乡土社会变迁的心路历程。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人类学的追踪研究,但是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与此不同,在前人积累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试图 将一个县的教育变迁置于历时性框架之中,同时引进共时性分析视角度,对历史具体场景细致的深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宏大叙事相对空泛的弊端。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还可以为当前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新农村” 建设 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摘要课题选择山东省汶上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通过采用口述史(Oral History)、叙事学(Micro history)等多种手法,再现

6、20世纪以来,伴随国家权力逐步伸入乡村社会,现代学校与乡土文化冲突和竞争的生动场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标志国家权力开始进入乡村教育。洋学的冲击和“毁庙兴学”的运动对村民、士绅以及当事人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往往被大历史所遗忘,现代学校带来的外来信仰和观念与地方性知识和习俗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以往教育史研究中非常薄弱,对这一过程的深度描述和分析对理解现代学校在乡土社会的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缺陷极为重要。 山东省汶上县作为齐鲁文化核心辐射区, “孔子宰中都 ”即于此,又是 30 年16代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县,1936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廖泰初先生在汶上县开展农村教育田野考察,从中西文

7、化冲突的视野, 详尽地考察了汶上县“ 洋学”(学校)与私塾对抗、竞争甚至落败的情形。清末民初是我国由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时期,现代学校制度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向乡村延伸,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冲突,地方性对现代性的反抗,充分反映了乡村社会固有的文化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多彩。“皇权止于县 政” 、“天高皇帝 远” ,说明了乡村社会在自身固有逻辑轨道上运转,介于官与民之间的绅士群体维系着乡村无为而治,私塾则由家族或家庭承担,在这种框架下,乡村教育处于自治状态。但是 20 世纪 以来,伴随国家政 权的下沉,乡村教育逐步纳入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体系之中,但政府在农村

8、推行新式教育过程中,却遭遇扎根于传统 社会土壤中的私塾的阻抗,私塾与新式教育之争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 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是理解20世纪乡村教育变迁的重要参照系,本文着重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探 讨一个世纪以来国家政权、村落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置于文化变迁的视野分析国家教育建构与乡土社会、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及其不同类型文化权力的互动。清末“废科举、 兴学堂” 标志着国家权力开始进入乡村教育, “洋学” 的冲击和“毁庙兴学” 的运动对村民、士绅以及当事人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往往被大历 史所遗忘;现代学校带来的外来信仰和观念与地方性知识和习俗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以往教育史研

9、究中非常薄弱。事实上,国家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学校与乡村生活的隔膜、国家教育期望与村民教育意图的矛盾都基于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这条轴线上,对这一过程的深度描述和分析对于理解现代学校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存在缺陷,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内容结构图选题目的、意义- -118文献研究综述-4论文研究方法-8论文框架与思路-10第一部分县域文化与村落背景一、地理位置-13二、经济状况-14三、历史文化-15四、传统教育遗产-17第二部分国家社会与村落教育变迁一、清末社会变革与新学的引进-22(一)废科举与兴学堂-23(二)国家与地方社会

10、的冲突-24(三)1907 年一位俄国汉学家游记中的鲁西南教育改革图景-26(四)近代化意义上的教育管理体制-29(五)教育经费与师资培训-32(六)一种比较周村与汶上-34二、新旧之间乡村私塾教师的生活史-34(一)落魄的心态-36(二)充当塾师的不同心情-39(三)对待新学的不同态度-42(四)科举废除后的不同反应-43(五)教育扩展中的士绅与地方精英-47三、民族国家与教育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一) “新国家”提倡国民教育-50(二)政府禁止私塾-55(三) “洋学”与私塾的冲突-61(四)教师与乡村生活的隔膜-69(五)教育、政治与职业生涯-73四 、教育重建新社会乡村建设运动在汶上(一

11、)乡学、村学、乡农学校-83(二)共学处-84(三)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86五、烽火中的学校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的教育六、1949 年以后国家控制下的乡村文化与教育(一)学校教育制度重建与乡村政治运动-93(二) “文革模式”“造反”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95(三)民间文化的复兴学校与乡村社会的疏远-98第三章 一个村落的教育志:乡土文化、学校与现代政治(一)一、区域位置与村落文化-102二、南旺义学与张公书院-106三、分水龙王庙与南旺小学-108四、村政的“现代化”-114五、村落权力结构的蜕变对教育的影响-116六、乡村、政治运动与个人命运-119第三章 一个村落的教育志:国家意志与底层需求

12、的冲突(二)20一、村民的就学空间与受教育机会-125二、教育在村民生活中的意义变化-129三、“地方性知识”的困境-135四、村小、学生与乡村生活-141五、教师、地方政府与乡村社区-152六、游走于乡村教育边缘的人乡村代课教师-172第四章 从村落到县城城乡教育流动的历史考察 一、 “皇权止于县政”古代城乡社会结构和文化一体性-181二、 “耕读”传统的断裂-186三、乡村士绅成分的变质-190四、绅士城市化-194五、新式教育的城乡差异-198(一)传统教育的城乡一体性-198(二)新式教育在城乡之间的失衡-199(三)新教育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202六、新式教育与城乡流动-207

13、(一)文凭取代功名成为城乡流动的阶梯-207(二)新教育加速了从乡村向城市流动-210七、影响城乡教育流动的社会因素-212(一)战争破坏对城乡教育流动的影响-212(二)城乡分治与教育的选拔功能-215(三) “教育革命”与城乡流动的逆转-216(四)1978 年以后:精英化、市场化与城乡教育流动-218八、从村小到“县实小” 、 “县一中”县乡学校差异的个案比较-219结论与建议一、乡村社区与国家关系之变化-239二、学校与乡村社区的隔阂-240三、新教育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243四、“和而不同”城乡教育关系的一种定位-244(一)乡村教育改革的历史困境-246(二)农村教育采取何种

14、模式:“离农”?“为农”?-248(三)“和而不同”城乡教育和谐发展-249主要参考文献-251致谢12选题意义近年来,村落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此寄予极大的热情。从 20 世纪 30 年代费孝通先生的江村、云南禄村;林耀华先生的金翼(黄村) 、义序和杨懋春先生的山东台头村到近年来兴起的林村、溪村、岳村等研究,都掀起社会学界对村落研究的热潮。在全球化口号高唱入云的语境下,却出现了村落研究的相对高潮,以村落为视角去审视人类和社会的本质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都表明了人们对自己精神家园归宿的渴望。事实上,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载体,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

15、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 , 1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以村落个案为研究单位,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口头叙事细致描绘,揭示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的艰难嬗变,将宏大的历史变迁置于鲜活的乡村生活中,更容易逼近历史的真相。但是必须看到孤零的单个村落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村落本身并不是一个自主性的单位,过分重视村落内部的微观关系的挖掘,很有可能损害村落与社会、国家之间的丰富联系的考察。美国学者施坚雅就对单个村落研究提出质疑,他认为人类学者在中国社会做实际调查,把注意力几乎全集中在村庄上,事实上,村民的实际活动范围,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村落,而是一个基层集市所及的整个地区。 2村落之间是以乡(镇)为中心展开

16、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联系的,不同的乡(镇)又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县域文化。从乡村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县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文化单元。对家族、村落或以集镇为中心展开研究,都不能代替对县的研究。县,既是一个相对完整且独立的乡村社会单元,也是一个相对完整与独立的行政辖区,甚至是一个具有自己历史、语言、文化传统的单元。 3以县为单位,对乡村教育文化变迁作一整体研究,展现清末新学以来,国家政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教育,乡村社会、文化与国家力量冲突与竞争1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 ,载钟敬文主编:民俗文化讲演集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年,第 284 页。2美 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

17、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第36 页。3 曹锦清著:黄河边上的中国 ,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4 页。的生动场面,使我们更为深刻得认识到当今学校在乡村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缺陷。事实上,如果要对乡村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把握,必须以县为基本研究单位,因为县是中国乡村教育管理最为基本的单位,自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以来,县一级政府一直是乡村现代教育最为重要的基层管理主体。 1“一个县,简单的说,就是乡区村庄的构成。就广义的说,实在不足以代表中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单位区域,同时也就是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着落地” , “从中国的社会组织来看,一个县实

18、在是最合宜的单位。 ”2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乡村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而我国乡村学校布局一般是村落设立小学、乡(镇)设初中、县政府所在地或县内主要城镇设立高中,因此。只有县才包括了完整的乡村教育体系。作者选择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县作为考察乡村教育历史演变的切入点,从社会生态、区域文化、人口流动与教育变迁的双向互动入手,通过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口述史、人种志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生动的呈现 20 世纪以来伴随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政权逐步介入乡村社会,国民教育体系建构与村落文化、地方性知识冲突与竞争的生动场面。以县域为单位考察乡村教育,既可以从家庭、村落和县域微观世界来研究乡村教

19、育变迁,又可以将这一变迁置于区域、民族和全球的视角之下,这样就能做到“小地方”与“大社会”的互应,一个县域的教育文化变迁, “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3。美国女史学家芮玛丽(Mary C.Wright)将 20 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归结为民族主义的勃兴,认为民族主义乃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最强大的动力。 4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在考察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认为民族国家政权建设(State-making)和持续不断的现代化努力加强了对社会全方位监视和改造,与此相应“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5

20、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延伸到乡村社会,逐步1 李建东:政府、地方社区与乡村教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1996 年博士论文。2 邰爽秋等编选: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 ,教育编译馆 1935 年印行,第 4 页。3 布马林诺夫斯基:“序”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 ,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 16 页。4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商绅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334 页。5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华北农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第 1 页。14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联系。研究近代乡村教育必须将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作为一

21、个重要的宏观参照系,乡村国民学校成立是国家权力渗入乡村社区的重要标志。村落中的现代学校作为一种超地方的“国家事业” ,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新式的“国民” ,掌握世界性的“高层文化” ,致力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这样,现代性教育空间在村落的设置必然与乡村地方社区产生矛盾, “国家化” 、“现代化”教育与地方性知识与习俗的冲突、 “洋学”与私塾的竞争,新旧转轨之间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心态,在以前的教育史研究中往往不经意被忽略。因此有必要描述被“大写的”教育史所遮蔽、排斥的“小写的历史” ,展示现代化进程中鲜活的教育场景。1936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廖泰初先生在考察山东省汶上县教育时,就发现老百姓并不欢迎

22、“洋学” ,喜欢将孩子送进私塾, “洋学在政府的严令下挣扎维持,私塾则在百姓们的烘托里枝叶繁盛。 ”1学校与私塾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政府与民众的冲突。 “洋学”似乎代表了“现代” 、 “先进”和“科学” ,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则被认为是 “落后 ”、 “守旧”和“迷信”的代名词,最终以“国家化”的强力“嵌入”结束儒家四书五经的教育传统。本研究通过县城、镇与村落之间的区域比较,来分析城乡教育文化差异的历史变迁。村落中现代学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品格塑造乡土社会,公民意识和国家责任感逐渐渗透乡村社区,受过新式教育的乡村精英逐渐淡出村落权力竞争的空间,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开始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

23、。 2乡村权力结构也发生了蜕变,杜赞奇在分析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变迁采用了“保护型经纪”和“赢利型经纪”两个概念, “保护型经纪”代表社区的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社区的利益免遭国家政权的侵犯;“赢利型经纪”视乡民为榨取利润的对象,对待乡民具有贪婪性和掠夺性。 3新学的兴起导致乡村读书人获取一种新的“象征资本” ,不同以往的“功名”和“身份” ,可以自由流动,纷纷流向都市、城镇,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乡村精英离乡,从而导致乡村权力文化结构由1 廖泰初著:变动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汶上县教育研究 ,油印本,1936 年。2 郝锦花:新旧之间学制转轨与近代乡村社会 ,山西大学

24、2004 年博士论文。3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华北农村 (序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年。“保护型经纪”转向“赢利型经纪” ,乡村土豪劣绅相继占据村落权力空间,乡村社会开始出现全面危机。这些可以从陶行知、潘光旦、费孝通等人相关文献论述中发现。廖泰初先生在考察山东汶上县也发现乡村社区部分绅士离乡而去,进入县城的地方团体,如教育会、农会、商会,甚至进入省市县议会;许多年轻的读书人离家进城求学,长期受到都市文化的熏染不愿意回到乡村。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潘光旦的话说乡土教育都描述村落中现代教育加速人才向城市流动,造成乡村人才荒漠化、乡村日益凋敝。

25、选择一个县作为考察对象,从微观视角研究城乡教育文化发展差异,具有特别意义。新式教育一方面给村落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促进村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另一方面,村落中的学校是国家权力延伸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落文化权力运作。村落中有能力的人通过新式教育实现社会流动,人才外流又加深了城乡文化差异。县域作为城乡文化交汇的“结合部” ,既可以对本土性、地方性的文化小传统的进行细致入微描述,也可以将家庭、村落文化的变迁与政治生活和国家权力互动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克服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 1、精英与民众二元对立叙事框架的局限性。文献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问

26、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国家教育政策或政府的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乡民的教育需求、乡村文化变迁来研究乡土教育,这样乡土社会的真实教育图景往往淹没在政府宏大的主流话语中去,乡民参与教育的热情逐渐冷淡,政府的教育改革离乡村教育真实需求也越来越远。中国教育史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乡村教育改革运动和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精英人物的思想与实践。苗春德先生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发展史系统的梳理了近代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和“大人物”乡村教1 著名的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 (great

27、tradition )和“小传统” ,大传统是指代表着文献文化的上层知识社会的文化取向;小传统主要指民间社会自身所创造的文化。16育思想与实践,论述清晰而全面。 1周逸先博士的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之比较 ,对两大实验分析和比较,阐明各自内在的本质和共同特征,并揭示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2这样大传统式的教育史研究固然有其自身价值,但是难以摆脱单线进化论相对空泛的弊端,让人无法触摸到乡土社会的真实性。乡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村落中教育的小传统往往游离于主流研究话语之外。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呈现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精英转向大众、从政治文化转向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势;历史

28、学家已经不再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统治者和精英人物,而开始向下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经历。作为历史学一个重要的分支,教育史研究也应当借鉴这种研究趋向,努力摆脱单一宏大叙事框架的束缚。黃书光先生主编中国社会教会的传统与变革已经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被“大历史”所遗忘的乡村社会教化,在民间的乡约、族规、家训、戏曲等领域中探寻教化的意蕴; 3丹麦学者曹诗弟通过在山东邹平县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生动地展现了 20 世纪山东邹平县乡村教育变迁图景。 4司洪昌博士选择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研究方法,试图为百年来村落中的教育和学校变

29、迁提供一个微观的个案景观。 5李书磊先生从一个更小视角出发,选择河北省丰宁县胡麻营乡的一所希望小学作为调查对象,描述和分析了学校与乡村生活的隔膜 、学校在村民生活中意义的变迁、课堂文化传承中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国家的教育期望与村民教育意图的矛盾。 6乡村教育研究应该回到乡民的地方感觉中寻找更为贴切地方社会的真实图景。县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和行政辖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别意义。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家庭、村落、乡(镇) 、县的区域联系中理解国家权力运作与基层社区的互动。张新平博士受到社会学微型社区研究范式启发,选择湖北嘉鱼县1 苗春德主编: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0、版。2 周逸先: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之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 2001 博士论文。3 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年。4 Stig Thgersen: A county of culture :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een from the village schools of Zouping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5 司洪昌:一个村落社区的教育变迁 ,教育学系 2006 年博士论文开题报告6 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

31、村学校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作为考察基层教育行政管理系统运作社区单元,在县教育行政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管理规律和特点,从而摆脱教育学研究中的“摇椅上的玄思” 。 1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在全国选择 24 个典型的县开展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从县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比较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县域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参考文选德主编的县域文化初论 ,本书站在经济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对文化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县域文化的历史和重要地位,县域文化的经济功能、结构以及发展的规律,探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战略等。 3国内外社会学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来探讨乡村与城市社会属

32、性。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运用“共同体”和“社会”描绘近代人类社会的转型, “共同体”建立在家族、村落和血缘关系等“自然的基础”上,表现思想意志的有机结合;社会则超越了血缘和地缘的限制,带有各自利益和目的的个体机械聚合而成。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腾尼斯运用“共同体”和“社会”两对概念揭示近代工业文明与原生共同体的矛盾和冲突。 4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将人类社会关系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的特点是紧密接触和“面对面的关系” ,主要是家庭、邻里和青少年群体,它是人类本性的养成所;次级群体是任意的、形式的和非私人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对于”Gemeinschaft

33、”与”Gessellschaft”的区分以及涂尔干对“机械团结” 与“有机团结”的区别,形容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差异。费先生认为,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农民有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但规矩不是法律,而是它们“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属性分析是从实践、习惯、价值观和心态方面,以及代表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的“根” 。 5我们认为费老对乡土社会的分析是非常精辟的,传统村落社会在自身结构的调试过程中酝酿一套自给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借以维系村民生活和村落运1张新平:一个县教委的若干工作:嘉鱼县教委的实地调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 2001 年博士论文。2 马戎、

34、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年。3参见文选德主编:县域文化初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4参见 德 腾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感念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5 王铭铭著: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80 页。18转。 “世代继替” 、 “差序格局”和“礼俗秩序”便是村落意义系统的行动逻辑。乡村教育如何融合到村落运行意义系统中,实现村落“小传统”与国家“大传统”的有机结合是当代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20 世纪 30 年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林耀华的金翼 、许良光的祖荫下和杨懋村的山东台头

35、:一个中国村庄被誉为早期研究乡村社会学的经典之作。20 世纪初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乡村生活也生动展现华北乡村生活情况,包括乡村学堂、科举制度、庙宇和宗教团体等等,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打量这块神秘的土地,对我们了解清末民初的乡村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海外学者杜赞奇、黄宗智也在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方面推出一批力作,他们运用日本南满铁道株会社在 1940 年1942 年编辑的中国惯行调查报告作为资料来源,分析了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特点。杜赞奇提出“国家政权建设”和“权力文化网络”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华北乡村“国家政权内卷化” ;黄宗智在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从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变迁特点出发,提出华北小农

36、经济“过密化” ,导致农村经济贫困化和村落内聚力降低。西方学者以 “国家政权内卷化”和农村经济的“过密化”理论来分析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认为,要了解乡村权力的日常运作真相,必须回到村庄这一具体而真实的空间,研究各种各样的惯例和村规组成的“村庄活动” 。 2单靠假借他人收集的资料,是无法深入村落社会的意义系统中去。20 世纪 30 年代,在“农村危机” 、 “救济农村”的呼声中,乡村研究成为时人关注的热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建设派,从儒家文化恢复上来挽救日益破产的乡村,1936 年 3 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山东邹平书店发行)阐述他的乡村改造理论;陶行知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李景汉的定县社会调查 ,以及杨开道、余家菊等都有对乡村社会性质的论述和认识。20世纪 30 年代民国学人对乡村社会的研究本着改造乡村、拯救乡村的现实需要,带有过强的现实功利性,学术研究用来服务不同的政治目的,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乡村社会研究的持久性和深度。 31949 年以后,一段时间内乡村社会研究基本1美 明恩溥著,午晴,蓝军译:中国乡村生活 ,时事出版社 1998 年。2 李怀印:20 世纪早期华北乡村话语与权力 ,载二十一世纪1999 年 10 月号。中断;90 年代,近代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