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百丈山记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
2、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3、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力主推行理学,竟遭落职罢祠。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确实是当之无
4、愧的。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 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五里关。绍兴十八年 (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著作有四书集注 、 太极图说解 、 易学启蒙 、朱子大全 、 朱子语录等。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冲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复又“叙次其详如此” ,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基础梳理1通假字以纪其胜
5、通_,_。答案 “记” 记载2一词多义(1)乃Error!(2)其Error!答案 (1)才 就 于是 (2)小涧 那 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_(2)独其西阁为胜:_(3)于林薄间东南望:_(4)日光烛之:_(5)旦起下视:_答案 (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2)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3)名词作状语。(4)名词作动词,照射。(5)名词作状语,向下。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也:_(2)而作神祠于其东:_答案 (1)判断句,也。(2)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5文白对照Error!登 百 丈 山 三 里 许 ,右 俯 绝 壑 ,攀 登 百 丈 山 三 里 多 路 ,右 边
6、 是 又 深 又 险 的 山 谷 ,Error!左 控 垂 崖 ,叠 石左 临 悬 崖 绝 壁 ,垒 叠 石 头 为 磴 ,作 为 阶 梯 ,控 :临 。叠 石 为 磴 :垒 叠 石头 作 为 阶 梯 。磴 ,石 台 阶 。十 余 级 乃 得 度 ,经 过 十 多 级 方 才 能 通 过 ,山 之 胜 盖 自 此 始 。山 上 美 景 也 从 此 处 开 始 。乃 :方 ,才 ,副 词 。度 :通 过 。胜 :美 景 。盖 :大 概 ,一 般 。Error!循 磴 而 东 ,即 得 小 涧 ,沿 着 石 阶 向 东 ,就 可 以 见 到 一 个 小 溪 涧 ,Error!石 梁 跨 于 其 上
7、 ,皆 苍 藤 古 木 ,虽 盛 夏 亭 午一 道 石 梁 横 跨 溪 上 ,周 边 苍 藤 古 木 ,即 使 是 盛 夏 正 午无 暑 气 。时 分 也 无 暑 热 之 气 。石 梁 :山 石 天 然 形 成 的 桥 。跨 :越 过 。其 :指 代小 溪 。虽 :表 示 假 设 或 让 步 关 系 。亭 午 :正 午 。Error!水 皆 清 澈 ,自 高 淙 下 ,其 声 溅 溅 然 。水 很 清 澈 ,从 高 处 淙 淙 流 下 ,发 出 清 脆 的 流 水 声 。Error!度 石 梁 ,循 两 崖 曲 折 而 上 , 得 山 门 。渡 过 石 梁 ,沿 着 两 崖 ,曲 折 向 上
8、攀 登 ,见 到 了 山 门 。Error!小 屋 三 间 , 不 能 容 十 许 人 。有 三 间 小 屋 ,甚 至 不 能 容 下 十 来 个 人 。Error!然 前 瞰 涧 水 ,后 临 石 池 ,风 来但 是 前 面 可 以 俯 瞰 涧 水 ,后 面 靠 近 水 池 ,山 峡两 峡 间 ,终 日 不 绝 。间 的 来 风 ,终 日 不 断 。然 :连 词 ,表 转 折 ,可 是 ,但 ,却 。临 :接 近 ,将 近 。终 :尽 。门 内山 门 内跨 池 ,又 为 石 梁 ,度 而 北 ,蹑 石 梯 数 级 入横 跨 水 池 的 ,又 是 一 道 石 梁 ,渡 过 石 梁 向 北 走
9、,踏 着 石 梯 进 入 庵 。一 个 小 庵 。跨 :横 跨 。北 :名 词 作 动词 ,向 北 走 。蹑 ni:踏 。庵 才 老 屋 数 间 , 卑 庳庵 也 只 有 几 间 老 屋 ,低 矮Error!迫 隘 ,无 足 观 ,独 其 西 阁 为 胜 。局 促 ,没 什 么 好 看 的 ,只 有 它 的 西 阁 还 有 点 景 致 。Error!水 自 西 谷 中 循 石 罅西 谷 中 的 水 沿 着 石 缝 奔 射 出 阁 下 ,南 与 东 谷 水 并 注 池 中 。奔 射 出 阁 下 ,在 南 边 与 东 谷 中 的 水 一 起 注 入 池 中 。罅 xi:裂 缝 ,缝 隙 。并 :一
10、 起 。Error!自 池 而 出 ,乃 为 前 所 谓 小 涧 者 。又 从 池 中 流 出 ,就 是 前 面 提 到 的 那 条 小 溪 涧 了 。Error!阁 据 其 上 流 ,当 水 石 , 峻 激阁 子 建 在 水 上 ,正 对 着 水 石 相 激 处 ,石 峻 水 激 ,相 搏 处 , 最 为 可 玩 ,乃 壁 其 后 无 所 睹 。互 不 相 让 ,势 如 搏 斗 ,很 值 得 玩 味 ,却 又 筑 壁 在 阁 后 面 ,就 看 不 到 什 么 了 。据 :居 ,处 。其 :指 代 水 。当 :面 对 ,向 。处 :时 刻 。为 :表 判 断 。乃 :表 转 折 ,却 。壁 :
11、筑 壁 。睹 :看 见 。独 夜 卧 其 上 ,夜 里 独 卧 阁 上 ,则 枕 席 之 下 终 夕 潺 潺 ,久 而 益 悲 ,为枕 席 之 下 通 宵 潺 潺 之 声 不 绝 ,听 久 了 不 禁 悲 从 心 起 ,这 是 一 种 可 爱 耳 。可 爱 的 境 界 。则 :表 示 范 围 ,相 当 于 仅 ,只 。终 :整 个 ,尽 。夕 :夜 ,晚 上 。而 :连 词 。益 :更 加 。耳 :语 气 词 。出 山 门 而 东 十 许 步 ,得 石 台 ,下 临 峭 岸 ,出 山 门 向 东 ,十 多 步 ,是 一 个 石 的 平 台 ,下 临 陡 峭 的 岩 岸 ,深 昧 险 绝 。幽
12、暗 深 险 。 昧 mi:昏 暗 。绝 :僻 远 ,极 远 的 。于 林 薄 间 东 南 望 ,于 密 林 中 向 东 南 望 去 ,见 瀑 布 自 前 岩 穴 瀵 涌 而 出 ,投 空 下 数 十 尺 ,见 到 前 面 岩 穴 形 成 的 瀑 布 喷 涌 而 出 ,从 空 中 抛 下 有 数 十 尺 高 。 于 :去 。林 薄 :密 林 。瀵 fn涌 :水 同 源 而 分 流 。投 :掷 ,扔 。 其 沫 乃 如 散 珠 喷 雾 ,它 的 水 花 就 如 同 散 珠 喷 露 ,Error!日 光 烛 之 ,璀 璨 夺 目 ,不 可 正 视 。阳 光 一 照 ,璀 璨 夺 目 ,不 可 正 眼
13、 观 看 。Error!台 当 山 西 南 缺 ,前 揖 芦 山 ,平 台 正 对 着 山 的 西 南 缺 口 处 ,前 面 正 对 着 芦 山 ,一 峰 独 秀 出 ,一 峰 独 秀 ,当 :面 对 ,向 。揖 :正 对 着 。 而 数 百 里 间 ,峰 峦 高 下 ,而 数 百 里 范 围 内 ,也 是 峰 峦 起 伏 ,亦 皆 历 历 在 眼 。历 历 在 目 。 而 :表 转 折 。间 :中间 。亦 :也 。皆 :都 。日 薄 西 山 ,余 光 横太 阳 迫 近 西 山 ,余 光 横照 ,紫 翠 重 叠 ,不 可 殚 数 。照 山 上 ,紫 翠 重 叠 ,不 可 胜 数 。薄 :迫 近
14、 。殚 :尽 。 旦 起 下 视 ,早 上 起 来 往 山 下 一 看 ,白 云 满 川 ,如 海 波 起 伏 ,而 远 近 诸 山 出 其 中 者 ,皆 若 飞 浮白 云 满 川 ,如 海 浪 起 伏 ,而 远 近 各 座 山 峰 出 没 云 中 ,若 飞 若 浮 ,飘 来 飘 去 ,Error!来 往 , 或 涌 或 没 ,顷 刻 万 变 。又 或 如 波 涛 涌 出 或 如 波 涛 伏 下 ,顷 刻 万 变 。Error!台 东 径 断 ,乡 人 凿 石 容 磴 以 度 ,而 作平 台 的 东 面 没 有 路 了 ,当 地 人 凿 石 为 路 以 便 通 行 ,又 造 了Error!神
15、祠 于 其 东 ,水 旱 祷 焉 。神 祠 在 东 边 ,旱 涝 时 节 便 来 祈 祷 。Error!畏 险 者 或 不 敢 度 。然 山 之 可 观 者 至 是畏 险 的 人 就 有 不 敢 过 的 了 。而 山 的 美 景 ,也 到则 亦 穷 矣 。这 里 为 止 了 。畏 :怕 。或 :有 。然 :连 词 ,表 转 折 。至 :到 。是 :指 示 代 词 ,此 。亦 :也 。穷 :止 息 。矣 :语 气 词 。余 与 刘 充 父 、平 父 、吕 叔 敬 、表 弟 徐 周 宾 游 之 ,既 皆我 与 刘 充 父 、平 父 、吕 叔 敬 、表 弟 徐 周 宾 一 起 旅 游 ,又 都赋 诗
16、 ,以 纪 其 胜 ,余 又 叙 次 其 详 如 此 。 而 最 其 可 观 者 ,赋 诗 以 记 胜 ,我 又 写 了 这 篇 散 文 详 细 地 记 叙 它 。它 最 好 看 的 是 :石 磴 、小 涧 、山 门 、石 台 、西 阁 瀑 布 也 。因 各 别 为 小 诗 以 识 其 处 ,石 磴 、小 涧 、山 门 、石 台 、西 阁 瀑 布 。大 家 各 作 小 诗 记 述 这 风 景 ,Error!呈 同 游 诸 君 ,又 以 告 夫 欲 往 而 未 能 者 。 年 月 日 记 。给 同 游 的 各 位 看 并 告 知 那 些 想 来 又 未 能 成 行 的 人 。某 年 某 月 某
17、日 记 。Error!文本助读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结构图示百丈山记Error!重点突破一、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二、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提示 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
18、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三、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 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到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四、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提示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五、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提示 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
19、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六、本文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提示 文章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穿着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第四节与前文描述内在的这种结构呼应的特点,你就能发现前文作者对
20、景物的描写,脉络非常清晰。技法赏析1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景观。何处可观,何处不可观,是作者审美的结构,其选择的支点是作者的自然山水审美观。2详略得当。作者的审美眼光,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和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写作迁移角度 移步换景题目:请你采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的手法描写一段景物。500 字左右。示例 秋天的晨雾秋天的晨雾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雾气腾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向东望去,天空呈浅红色,它像一段光滑、柔软的绸子。而太阳呢,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拉起了她那美丽的窗帘,大概在梳妆打扮吧!抬头仰望,只见天空淡红色中略带一点黄色。向西望去,
21、天空呈蓝灰色,这些色彩构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被子” ,盖住了整个大地。我漫步在乡村小路上,隐约可见前面有一条雾带,忽然雾带不见了,我用手四处乱抓,可什么也没抓到。原来,我正站在雾带里,当然看不见,抓不到啊。我走到毛豆田里,鞋子、裤角都湿了。毛豆叶上的露球慢慢地滚动着。小草轻轻地靠在我的脚上,像是在和我亲热一样。我用手在露珠上一点,露珠变成了一滴滴的小水珠,向四面散去。不知不觉中我又来到新村边。向南望去,以往那高高的楼房今天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以前那挺拔高大的树木,今天也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影。晨鸟“啾啾啾啾”地歌唱,好像在歌唱这迷人的早晨,又好像在叫人们出来看这迷人的晨景。穿过新村,我迈
22、上公路。街上的人们在雾气中穿行,他们的头发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澡堂里出来的。拖拉机冒着白烟,慢慢地开着;汽车“嘀嘀”的喇叭声,催着人们向前走,摩托车的车灯,在雾中形成一道笔直的光线;自行车“铃铃”地缓缓前进。正是这些声音,奏起了“雾中晨鸣曲” 。雾,就像一匹乳白色的轻纱,把我和别人隔开了。我望了望四周白茫茫的雾气,感到就像在云海中遨游,太富有诗意啦!假如我是个诗人,我会把它当作一首诗;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会把雾搬回家,让人们欣赏;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会建一间室内雾中游泳馆令人陶醉又令人遐想的雾啊,我真想把你永远揽在怀中!(时间:45 分钟 分值:60 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
23、部正确的一项是( )(5 分)A石磴(dn ) 淙淙(cn)鸟瞰(kn) 清澈(c)B潺潺(chn) 峭壁(qio)璀璨(cu cn) 殚数(dn)C博闻强识(sh) 数说(sh)瀵涌(fn) 庵庙(n)D罅隙(xi) 拾金不昧(wi)水声溅溅(jin) 沟壑(h)答案 B解析 A 项“淙”读“cn ”;“澈”读“ch” 。C 项“识”读“zh” 。D 项“昧”读“mi”。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分)A左控垂崖 控:临B然前瞰涧水 瞰:俯视C水旱祷焉 焉:语气词D不可殚数 殚:尽答案 C解析 焉:兼词,在这里。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5 分)
24、A日光烛之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 C解析 A 项“烛” ,名词作动词,照。 B 项“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D 项“云” “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 “景”通“影” ,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5 分)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C解析 A 项穷:尽头,穷尽。 B 项益:更加。C 项临:面对/ 到达,动词。D 项度:通过。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0 分)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
25、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5对下列句子中
26、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A前揖芦山 揖:作揖B日光烛之 烛:照耀C不可殚数 殚:尽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答案 A解析 揖:正对着。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4 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一峰独秀出 皆若飞浮来往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 BC D答案 C解析 是最后记小结之用;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 “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 D解析 D 项“它们”不对,而是 “可观者”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 分)(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