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是不断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
2、终身教育等。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她的立论是:人存在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湖北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本质上具有文化传递性即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遗传的机制(方式),或者说是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他的立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立体空间;机制是指事物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既可涵盖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亦可涵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程
3、少波:教育本质研究之批判)在此我们可得出:教育本质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培育与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作用。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文化需要教育这一载体将其进行选择、传递、创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记其产品。其中文化包括两部分,一为世界观、人生
4、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另一为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主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即文化具有着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见诸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民居建筑等各方面。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
5、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贸易活动、人口迁移、教育,传媒,小到亲友聚会,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 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使得教育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能选择,的特定性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合一体,增将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文化具有相对性的,其有着精华和糟粕。通过教育对文化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
6、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对其加以改造或剔除。教育具有着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递、传播的方式,显示了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但这主要是根植于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传递文化、传播文化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创造,它不是只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文化本身具有着多样性,这使得学习文化的过程变得复杂多样,每一个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且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同样,文化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通过教育,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准备更为充足的条件。这使得文化在教育中不断的创
7、新。但是文化制约着教育。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深深熔铸在经济、政治上。这使得学校教育中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模式的选择。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认识和思维方式。而且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具有着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其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发展,妨碍人的发
8、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经常会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例如我国旧社会家庭中的所谓五世同堂、家长权威、媒约婚姻以及父慈子孝、三从四德等家族伦理通过强调克己复礼,格物致知等达到高尚的目的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由这些文化物质构成中国传统家族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一种文化的历史愈是悠久,时间持续愈长,其模式愈是稳定,个性也愈突出,对教育模式的直接制约力也愈大。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当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发展时,传统文化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模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方式中来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
9、又要求教育系统调整自身模式与之相适应。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而要使得文化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要求,这需要文化的创新。因此文化创新与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文化的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进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正如南宁市政府通过创新机制,形成部门联动中心,建立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这完全有政府出资打造的公共产品涵盖了公安、消防、青少年心理热线、物价投诉等方面。这可以及时解决市民的各种问题,得到民众的普遍肯定和赞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
10、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用辩证否定观看待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学习吸收个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本民族文化。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克服“民主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相承,互为前提的,是层层相因、袭袭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却其意义,教育就没有其价值。同样,抛却了教育,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