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材一【画面描述】 儿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收获的是一纸文凭;父亲头白背弯,收获的是沉重的债务。【寓意点评】 漫画揭示了普通家庭为子女教育不堪经济重负的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缺陷。素材二 “最美司机”宋洋宋洋是山东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一名客车司机。客车正在高速公路疾驰,他突发脑干出血,危难之际,凭借意志忍痛踩下刹车,将客车停在应急车道上,挽救了 33 名乘客的生命。为了大力弘扬宋洋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美德山东”建设,省文明委决定,追授宋洋同志为“全省道德模范” 。 100 秒,他用生命中最后一次制动带给 33 名乘客生的机会,用生命履行了职责
2、,用平凡凝聚了伟大,用行动诠释了人生大爱与生命价值。 “最美司机”宋洋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传遍了齐鲁大地。3 月 22 日,是为宋洋举行追悼会的日子。初春的济南云幕低垂,寒风呜咽,仿佛全城都在为他的离去而悲伤。近万名济南市民自发赶往济南殡仪馆,为心目中的“平民英雄”送最后一程。 “这样的楷模,我们一定要来送送。 ”这是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天,省委书记、省文明委主任姜异康对学习宣传宋洋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宋洋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秀品质令人敬佩,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应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宋洋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自觉践行社会
3、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 ”省委副书记郭树清也做出重要批示:“向宋洋同志学习,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安危放在第一位。 ”【媒体评论】 宋洋走了,但平凡中迸发的生命亮度照亮了来路与归程。好心人走过的地方开满鲜花,一个壮举震撼众人心灵,一位英雄感动一座城市。大众网【速用示范】话题一:感动与爱心。有一种感动叫作爱心, “用爱心传承爱心,用爱心温暖社会” ,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人生是由爱交织成的网,如果没有爱,世界将会没有光彩与生气。爱是寒冬里的阳光,能给人们带来暖意,是黑暗中的明灯,能给人们带来光明。话题二: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厦在
4、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自己负责,责任是严格的教官;对别人负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负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走进现场阅读学生习作近墨者未必黑 ,讨论文后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答案】 仔细考察, 近墨者未必黑一文实质上的中心论点就是从绪论到本论的那个过渡句:“自古以来,近墨不黑的人简直难以数计。 ”本论中列举的荷花,陶渊明、李纲、宗泽,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英雄,张海迪、朱伯儒等等,都是为了说明“近墨不黑的人简直难以数计”这个中心话题的。2证明这样的论点有没有意义?_【答案】 近墨而不黑的人很多,这是一个无需论辩的事实,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极其浅显的“道理” ,证明这样的论点是没
5、有意义的。3文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论据,能否有效地证明论点?_【答案】 这个论据,并不能有效地证明作者心目中的论点。陶渊明辞官归田,正是因为怕在官场里待久了,近墨而黑,与腐朽的官员同流合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恰恰可以说明“近墨者黑” 。4文中班长帮助“调皮鬼”的例子,能否从“近朱者赤”的角度来反证“近墨者黑”?_【答案】 文中班长帮助“调皮鬼”的例子,也不能有效地证明作者心目中的论点。班长没有被“染黑” , “调皮鬼”的成绩“直线上升” ,完全可以看做是“近朱者赤”的缘故,而“近朱者赤”与“近墨者黑”是同一个性质的命题。所以,这个例子不但不能证明作者所
6、要证明的观点,实际上是从“近朱者赤”的角度反证了“近墨者黑” 。5本文这种简单举例、以所谓的“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的写法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吗?为什么?_【答案】 这种简单举例,以所谓的“摆事实”来代替“讲道理”的写法,并不能达到论证的目的。在写作议论文时,仅靠举例是无济于事的。特别是在写作带有论辩性质的文章时,辩论的双方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例子,倘若不从特定的角度展开分析,你举屈原,我举楚怀王,你举鲁迅,我举周作人,那就不是说理,而是“抬杠”了。“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法,在议论文中, “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 “理”是中心,是根本。而本文只有“摆事实” ,没有“
7、讲道理” ,实际上只是非常肤浅地说明(不是论证)了一个中心话题(不是论点):自古以来,近墨不黑的人简直难以数计。文章反复举例,论说只是在同一平面上滑行,只是在极其肤浅的层次上强化人们的感性认识。说来说去,只是兜了一个圈子,仍然回到了原地,论题实际上根本没有展开,更谈不上深化,谈不上给人们提供新的思想认识。活动体验一、分析就是具体化分析的方法就是说理的方法。对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对论说中关涉的事物做一些分析,就能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把论题导向深入。结合近墨者未必黑文本材料,请对“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论题中关涉的几个方面做具体分析。1 “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_【答案】 在写作议论文特别是写论辩性的议论文
8、时,首先要对论题中的基本概念作明确的界定,如果不对概念的内涵加以具体的限定,不对概念的内涵作统一的认识,就无法在同一个论题内进行对话。例如,在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论题中,有的人把“墨”理解为“不可救药的坏人” ,有的人把“墨”理解为“落后的生活环境” ,争来争去,其实牛头不对马嘴,争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墨” ,原意是“黑墨” ,在这里用来比喻“不好的、落后的生活环境” 。2 “近墨者”的年龄层次:_【答案】 “近墨者”的年龄层次有少年、青年、老年等等。3 “近墨者”的思想素质:_【答案】 “近
9、墨者”的思想素质有易感染者、抗感染者、一拍即合者、思想坚定者、刀枪不入者等等。4人们一般会在何种情况下“近墨”?_【答案】 “近墨”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人是主动的,有的人是被动的,有的人是无意识的。即使是主动,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是追蝇逐臭,有的人是为了挽救改造,有的人是隐身埋伏、另有图谋,等等。5不同的人“近墨”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_【答案】 不同的人“近墨”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年轻的人因为阅历不深,就容易受感染、受影响,变“黑”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年老的人见多识广,辨别能力强,就不大容易受感染、受影响,变“黑”的可能性就小一些;思想素质好的人“近墨” ,就不大容易变“黑” 。思想素质
10、差的人就容易变“黑” ;有的人在无意识中“近墨” ,说明他本来就不辨香臭,说不定就会一拍即合。有的人是被动“近墨” ,被人推入恶劣的环境,这就要看他思想素质如何。思想素质好,抗感染能力强,他就能不为所动,洁身自好。如果他思想素质一般,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慢慢地就会被熏“黑” ;追蝇逐臭的人“近墨” ,他本来就是为“黑”而去,当然很快就会变“黑” 。像朱伯儒、张海迪这样的“近墨者”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改造犯错的人,是为了使犯错的人“近朱”而“赤” ,当然就不大会变“黑” 。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地下工作者,也必须筑一道思想的长城,时时警醒自己,才会“出污泥而不染” 。6还可以从哪些
11、方面做进一步的分析?_【答案】 对于“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论题,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分析。如,“近墨”时间的长短, “墨”本身力量的强弱, “近墨者”与“墨”的相互作用、彼此消长, “近墨者”与“墨”之间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等等。二、分析就是“砍木头”“分析” , “分”就是“八刀” , “析”就是“用斧子砍木头” 。写作议论文,就是要求选取对事物内容的规律性的认识,这和“砍木头”的道理是一样的:砍的刀数愈多,事物的内部联系就看得愈仔细、愈透彻。阅读说“谨慎” ,回答问题。1本文把“谨慎”这根“木头”砍成了哪几块?_【答案】 在说“谨慎” 的本论部分,作者是从“谨慎是一种责任心” ,“谨慎是一种作
12、风” , “谨慎是一种能力” , “谨慎是一种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也就是说,作者把“谨慎”这根“木头”砍成了四块。对一个论题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道理就讲得比较深入、透彻。2作者在对“谨慎”展开分析时,多处使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请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_【答案】 文中使用的对比有:“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利党利国利民;用不好,误党误国误己。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摆正公仆位置,又要摆正权责关系,在职务面前要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多想责任,这样才能做到谨慎用权。 ”“真正做到有骨气而无傲气,有正气而无霸气”等等。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分析议论,有助于在矛盾对立
13、中把论述导向深入,使读者从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文中使用的排比有:“应该把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自觉追求,作为一种良好的领导方法自觉发扬,作为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自觉践行” , “做人务求平和、坦荡、无私,做事务求周密、细致、务实,做官务求冷静、爱民、勤政” , “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情感贴在民心上,作风落在求实上” , “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 , “以清醒的头脑,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以开阔的眼界,不断开拓创新;以宽阔的胸襟,审时度势,驾驭全局;以务实的精神,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等等。议论文中的这种排比,句式整齐,铺张扬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重要的是这种
14、排比,并不是同一层意思的反复,而是在每一“比”中都引出了新的论述的侧面,是论题的多层次的展开,这样,论述就会丰富、全面,深刻、透彻。3在进行概念分析的时候,除了阐述某个概念“是什么” ,有时候也可以从反面阐述某个概念“不是什么” 。学习本文的分析方法,说一说“自信”是什么,不是什么。自信是_,自信不是_;自信是_,自信不是_;自信是_,自信不是_。【答案】 在进行概念分析时,阐述概念“不是什么”可以与“是什么”形成对比,使人在对比中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同时,愈“不是什么”也就愈接近“是什么” ,这样就能防止偏离题意,使议论走向精确。例如,对“自信”可以作这样的分析:自信是适度地相信自己,自信不是
15、狂妄、不是叫嚣,不是“老子天下第一” ;自信是对自己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自信不是自大、自负;自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自信不是自卑、自欺。三、分析就是探因析果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在展开议论的时候,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决策。阅读600 字作文 72 个“死”字谁之过?和中学生的 72 个“死”字意味着什么? ,回答问题。1两位作者分别从
16、“语言贫血”现象中看到了什么?_【答案】 作者赵光瑞从“语言贫血”现象中看到的是:“由于现存教育的弊端,从而造成了学生语言贫血 。 ”作者吴应海从“语言贫血”现象中看到的是:“随手就写出了 72 个死字,学生心情之压抑由此可见一斑。 ”2你认为造成学生“语言贫血”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_【答案】 造成学生“语言贫血”的原因有读书少,知识不丰富, “思想贫血” ,等等。 “语言贫血”又不仅仅是“语言贫血”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如今学生心灵极度焦渴的真实写照” , “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另一控诉” 。 “思想贫血”是主要原因, “读书少,知识不丰富”是次要原因。3 “语言
17、贫血”可能引发哪些后果?_【答案】 语言与思想是互相关联的, “语言贫血”可能引发“思想贫血” ,可能引发“创造力贫血” ,等等。4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疗学生的“语言贫血症”?_【答案】 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多接触社会,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接触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多识草木虫鱼鸟兽” ,丰富自己的词汇,在广泛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等等。四、分析就是要同中见异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才能现出差异,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看到相近、相似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就能使议论走向精确和透彻。阅读孤独是一种高贵 ,回答问题。“孤独”和“孤单”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_【答案】 “孤独”和“孤单”的相同点
18、是:有时候它们都表现为孤身一人,单独相处。不同点是:“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 ”“孤独在物质身体上,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 ”“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它已经难以得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了。 ”写作实践一、分析就是要不断地拓展题域,把议论不断地引向深入。阅读下面这两段话,看看作者是如何深入地展开议论的。选择两个你感兴趣的
19、话题,模仿这种议论的方法,分别写两段议论性的文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路点拨】 古人李腾芳在山居杂著中说:“由浅入深,由粗入细,由外入内,渐渐剥出为妙。 ”在展开议论时,为了把道理说得透彻,说得生动丰富,说得令人心服
20、口服,常常要一层一层地逐渐深入,不断地开拓出新的境界。本题旨在锻炼学生拓展题域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重温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关篇章,如孟子 、 左传 、 战国策等,学习古人层层拓展、分析说理的方法。注意,本题不是一般的句子仿写,不必过分拘泥于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说理的境界。议论性的文字如:1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2闭门画花,不如走马看花;走马看花,不如下马栽花。3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人待我一丈,我把人顶在头上。4说到对土地的感情,穿皮鞋的不如穿布鞋的,穿布鞋的不如穿草鞋的,穿草鞋的不如赤脚的。连赤脚也有程度之分,那些踏过水田里烂泥浆的脚,就要比走硬土的
21、人感受得更加深刻一些。5我们常常为了大堆金子,而丢了点石成金的指头;我们又常常为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忘了辛勤的劳动和更丰富的创造。6重要的是自己。一生的宝藏属于自己,一生的开拓属于自己,开拓的艰辛属于自己,艰辛中的美丽属于自己。二、阅读信任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信任”的认识,然后把它归纳成几点,形成一个议论文的提纲。【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锻炼学生“理”出“理”来的分析能力。如果老是让事物停留在囫囵的整体上,就无法展开论述,所以,写作议论文的关键是找准不同的“切入口” ,进行适当的“切分” 。关于“信任” ,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提纲如:信任是友谊的基础;信任是合作的纽
22、带;信任别人是一种美德;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过一个实验:他组织一些年轻人分别以 1 人、2人、3 人直至 8 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用测力计测量他们在不同组别中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 1 人拔河时,平均拉力为 63 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2 人组应是 126 公斤,3 人组应是 189 公斤,8 人组应是 504 公斤。而实际测出的平均值,2 人组为 118 公斤,比叠加值少 8 公斤;3 人组为 160 公斤,比叠加值少 29 公斤;8 人组为 256 公斤,比叠加值少 248 公斤。这个实验中包含了什么道理?请你以这种现象为话
23、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 1 000 字左右的议论文。【思路点拨】 写作本题,无论是赞同“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多力量小” ,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析”就是要实事求是,就是要区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范围、不同的条件等等。要对论题加以必要的限定,防止走向片面和极端。“人多力量大”小论吴兴人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中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
24、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 “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 ,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工不出力,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三个和尚没水吃” 。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简“官” ,把“浮于事”的人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
25、要成千上万个沙袋、石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再以足球场的拉拉队为例。拉拉队的成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拉拉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拉拉队的加油呐喊,又怎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又以反车扒为例:众人在歹徒面前迫于淫威,不敢上前,这时如有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大喝一
26、声,歹徒必然转身举起凶器对准他;如果接着第二位勇士又大喝一声,这无疑是对第一位英雄的莫大支持,歹徒有可能转向第二人,虽仍如狼如虎,但已色厉内荏,这时周围旁观的公众已壮胆生威;如果又有第三人大喝一声,歹徒就已不知所向。再有四人五人呐喊,歹徒还能逞威风么?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人多力量小”或单纯地认为“人多力量大” 。要看是何种情况下,人们在做什么事。(本文有改动)【金指一点】 在我们的传统观点里,历来都是“人多力量大” ,但林格尔曼却用自己的试验证明了“人多力量小” 。但这是否就是普遍真理呢?是否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在这一点上,本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林格尔曼证明了“人多力量小” ,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附和、一味地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