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媒介生态视角的城市与媒介 戴海波 1 杨惠 2(1.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淮安 223300;2.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淮安 223300)摘 要 文章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所有影响媒介种群生存发展的生态因子都可视作媒介环境。城市营造出丰富的媒介环境,而媒介也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论文对城市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城市与媒介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是媒介的环境、城市是媒介的群落,以及城市是媒介的生态位等三个观点。关键词 媒介生态;城市;媒介City and Med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
2、dia EcologyDai Haibo media also constructs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 experiences in a variety of ways. After analyz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city in the media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media,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ity is the media envir
3、onment, the media community and the niche for mass media.Key words: media ecology; city; media媒介生态学认为,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境况和条件。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即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就无所谓环境。在媒介生态学看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所有影响媒介种群生存发展的生态因子都可视作媒介环境。城市营造出丰富的媒介环境,而媒介也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因此,从环境主体(中心)的角度出发,可以对城市
4、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城市与媒介的关系进行分析。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 2012 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生态市创建中的媒介生态问题研究以苏北城市为例” (项目编号:2012SJD860002) 、淮安市 2012 年度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课题“淮安城市形象网络建构研究” (项目编号:HASZ2012022)和淮阴师范学院 2011 年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苏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媒介生态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11HSQNZ17)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戴海波,男,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媒介传播,广告传播理论与实务。邮箱:d_。一、文献梳
5、理与问题提出在对相关学术文献做了梳理之后发现,对于与城市相关的研究,大多都是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节庆活动、城市形象等相联系的,几乎没有专门从媒介生态视角去分析城市、媒介以及两者关系的文献。在学者对于城市与媒介的研究中,仅有少量文献有助于去分析两者的关系。在国外,尼尔波兹曼首先提出把媒介作为一种环境来研究,在此基础上,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提出了“媒介依赖论” ,他把媒介系统设想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众传播中,个人、群体、媒介和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即媒介生态关系。而且这种生态关系既是信息传播和媒介运作的客观存在,也是用来描述和解释大众传播对环境生态
6、影响的可靠途径 1339。两位学者的观点说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环境,通过信息的流动、生产构建出丰富的媒介环境。而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它的和谐发展则需要依赖大众传播中媒介和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加拿大政治哲学大师查尔斯泰勒在现代性的社会想象一书中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建立,需要想象。想象性的公共空间之中,最典范的就是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或网络社区,编者、作者和读者相互不认识,但是却因为有一些共同的关怀、共同的话题,使他们在一个想象力的空间里产生交集,从而形成了公共舆论 256。由此可见,查尔斯泰勒认为,媒介营造出一种意象空间,而正是这样一种想象性的公共空间(主要是舆论)实际上构成
7、了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可以理解为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媒介的空间特性,而且还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理解城市和媒介。帕克把城市当作社会分光镜,他希望从街头的涌动的人群中发现城市生长的意象。帕克认为城市是地面组织问题,就像植物生命发展提出的问题一样,只不过城市涉及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这些人移动不止,始终出于相互竞争、彼此适应和逐步同化的状态 359。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构建城市,而城市则为媒介提供信息要素。在国内,对城市与媒介做深入研究的当属浙江大学的邵培仁教授。他认为,如果城市在一定区域内集群形成城市带,那将会在媒介生产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无比巨大的能量,从而对整个
8、区域乃至于全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他也对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忧心忡忡,“农民甚至郊区人群会被媒介进一步推向传播的边缘,而沦落为大众传播中的弱势群体,进而可能为社会混乱和族群冲突留下祸根” 4104。媒介对于城乡空间的融合问题,要求媒介注重信息、产业等宣传,以促进融合。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他们对就业信息、文化需求、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强大的呼声,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的研究,他们将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即使生活在城市也找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将会使他们主动退居弱势群体的位置。孙玮认为媒介的传播是构成城市共同体的基础,营造了地方感,开辟了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认知维度。而且传播是城市中人
9、们以虚拟和实体方式展开的互动,并以此呈现的一种新型主体间的关系 546。袁爱清认为,媒介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反映城市的镜子,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城市里阡陌纵横的网络。张艳红以东莞城市的媒介受众生态状况为切入点,认为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媒介组织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媒介环境不仅仅是城市精神文明生产的重要承载体,而且成为城市物质文明生产的强劲推动者 616。应该说,无论从城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来看,还是就城市充斥着的各种媒介而言,在媒介研究中都必须重视城市这一样本。在以上文献中,国内外学者往往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作为重点,认为媒介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发
10、展的基础,强调媒介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对于营造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现代城市不断膨胀,新媒体技术不断演化,城市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复杂,一些新问题出现了:城市是否还具有一个完整的意象,它在传播媒介上以什么方式呈现?这种方式是整体的还是碎片化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在城市环境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媒介生态系统对塑造城市生态环境有什么作用?城市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沿着这个思路,其实是在思考“环境作为媒介”的问题,即把城市看成一个巨大的综合媒介,它既由多元媒介和人的认知建构生成,也通过其中介化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心态与行为。二、城市是媒介的环境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福勒认为“我
11、们必须把社会看做有机的结构,把媒介系统设想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具有关系。如果没有媒介来履行这种传播功能,那么社会就可能陷入一种失范状态或隔离状态,最终破坏社会生态结构” 1340。同时,媒介生态学在探讨构建媒介内部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提出,媒介本身不是一种僵死的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系统。它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力及其与社会大“生态”系统的信号和物质交流保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和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重建了人与自然、人与媒介、人与社会、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亲和平衡关系。从人类的早期传播活动开始,城市便与文化、媒介结成了统一体。在报纸最初的诞生
12、地罗马、威尼斯以及奥格斯堡等欧洲城市,手抄小报、新闻信、新闻书等简单的新闻纸开始出现,虽然散播的信息样式单一,却催生了媒介机构与媒介从业者 710。从此以后,媒介便与城市的发展融合交织。一方面媒介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其生存、发展和竞争往往仰赖于城市的人文空间,城市为媒介组织提供了最基本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媒介也通过独特的视觉叙事方式,将城市的历史古迹、现实生活,技巧性地同受众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构建出丰富的城市外观。传媒业的形成、发展与城市相生相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文化的丰富,通讯设施的完备,不断孕育出日趋成熟的信息传播媒介与传媒系统。以美国早期的报业发展为例,1630 年,当一批富
13、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移民来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时,并没有随即诞生刊载信息的出版物。移民了解外界事物均依靠口口相传,或者阅读海船从英国带来的报纸。当殖民地经济发展之后,教育和文化传播自然成为需要,信息的交流才显示出重要性。作为经济与文化中心,波士顿很快成为波士顿新闻信 、波士顿公报等报纸的集中地。而后,随着殖民地经济逐渐成熟发展,费城、纽约也先后成为报业中心。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长流,还是从横向的世界范围来看,媒介总是“择城而栖” ,基本不会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流分散、缺少足够经济吸引力的乡村创办。因为,城市是新闻和信息的生成和传播中心,城市为媒介提供了充足的财力和广告资源。城市也为媒介提供了
14、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消费能力的近程受众,并吸纳和集中了大量训练有素的优秀媒介人才。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媒体,城市几乎能够涵盖其环境的全部要素。例如美国的小城镇报 。它是以小城镇为主体环境的媒体,注重贴近性,内容以大量的本地资讯、社区新闻为主,国内国际新闻的比例很小,即便刊登有关选举、名人等方面的国内国际热点,也是围绕小城镇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选择报道角度,发表社区和居民的观点。此外,小城镇报还很注重服务性,无论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指南,还是娱乐、庆典以至讣告,凡是城镇居民生活所需,都成为小城镇报的主要内容。定位明确的内容选择反映了城市作为媒介环境对媒体的深刻影响。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媒介当属新
15、周刊 。 新周刊自1996年8月创刊以来,以“凸显城市的人文观”为定位,通过对城市话题和城市事件的持续关注,开启了都市文化个性及特质比较的话语空间,反映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变迁,充分展现了媒体“城市守望者”的角色。 新周刊的城市线专题包括城市盘点如“中国城市魅力榜” 、城市批判如“城市败笔” 、城市专题如“体验之都”等,在具体的城市报道实践过程中, 新周刊不断探索着表达城市生活、传播城市文化的表现手法。以语言叙事传播城市概念和城市形象逐渐成为杂志的不变主题,如哪个城市不想大 、 内心城市榜 、 中国11城市玩乐榜 、 迷恋城市的作家们 、 哪座城市值得歌唱等专题通过独特的城市叙事“把城市的文化
16、个性用一种个体感知的方式来阐释,自然是把信息简化到极点而爆发出传播的能量” 8。这种能量来源于新周刊 对人的关注,即从人的生存空间,人的生活方式,人与建筑的冲突、人对城市的感觉等视角来展现城市图景。 新周刊牢牢扎根于城市环境,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力及其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信号和物质交流保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和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重建了人与自然、人与媒介、媒介与城市之间的亲和平衡关系。三、城市是媒介的群落媒介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媒介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在这一区域内,各种媒介之间由于媒介人员交流、信息互动、资源互换、自由竞争以及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政治生态
17、的影响,从而会形成自己的地理优势、传播特色、媒介形态和特殊功能。这里的“媒介”是指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各种城市媒介,不同城市的媒介群落犹如自然界的不同生物圈,都是更高层级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从而在城市群落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最终影响城市中人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城市在媒介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大众传媒的兴起和交通工具的发达顺应了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合理化、标准化需要大众传媒的宣扬,各种城市媒介包括城市广播电视台、都市类报纸、分众传媒、媒介终端等等,它们相互之间通过共享、分配、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促进了城市中人与环境、社会的
18、协调发展。另外城市的高速运转节奏需要中介化的大众媒介进行协调。譬如,印刷媒体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并通过市场扩散,取代了复杂多样的口语,构筑了一个相互理解的城市环境 96。电视和广播把大众置于对现实空间进行声像模拟的环境中,它重新组织了社会情境,并削弱了自然场所及社会场所之间素来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城市作为媒介群落之一,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变革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而媒介也逐渐取代人际交往的手段,构筑了新的城市环境,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种群手机媒体、微信、博客、交通工具上的移动传媒等媒体的介入,城市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样貌。媒介生态整体观认为没有单独存在的媒介,只有社会中的媒
19、介,社会种种因素都影响媒介的存在和形态。媒介信息资源的传递,不仅存在于媒介系统内部因子的交流,还存在于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城市作为媒介生存的外部环境,在为媒介的存在、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作为媒介群落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使大众媒介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在中国的省会城市,有实力的报业、出版、广播影视集团等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共享和食物链的建构有规律的组合成媒介群落,呈现出互动互助、互利互惠、协同演化的关系和形态。自长三角地区十五家城市广播电台成功搭建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之后,2005年,上海的新民晚报联合杭州日报、扬子晚报等17家报
20、社正式签署了“世界第6城市群主流大报发展联合体”合作意向,标志着长三角主流媒体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联合体成立后,17家报纸将立足长三角地区,面向全国市场、面向全球市场,为长三角地区产业互利合作、市场规范发展、国际交流竞争,提供资讯平台、传播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政企互动平台。这些合作传达出媒介群落跨区域整合的强烈信号,为丰富媒介集群合作的项目,提高合作的层次,增强合作的成效打下了良好基础。媒介要能适应媒介群落内快速、连续的市场和条件变化,又要能承受媒介群落内各种激烈竞争带来的冲击和风险,除了要加强合作外,还必须立足城市本身,发挥优势,营造特色。珠三角的9个城市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协议后,媒介跨地
21、域的合作进一步深人,同时媒介报道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如南方日报推出“珠三角新闻版”,区域化特征明显,同时摒弃原来以城市为单位的版面划分模式,代之以“区域报道”为内容划分标尺,从“区域视角”力求做足面向整个珠三角的重大报道及策划。四、城市是媒介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位置。由于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它们在群落中呈现的生态位也是不同的。而媒介生态位是指媒介种群从媒介群落中取得的,并能供给本媒介群落的媒体使用的生存资源,包括受众资源和广告主资源 10140。城市作为媒介的环境和群落,在为媒介提供生存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资源有限和媒介市场竞争
22、的加剧,众多媒体的定位呈现趋同状态,媒介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在受众资源、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定位雷同导致无序、混乱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媒介市场的严重分割和媒体整体效益下降的局面。因此,作为媒介的生态位,城市只有在立足自身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传播载体,才能避免因生态位过度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寻求城市自身的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传播事业的进步。媒介生态学认为,同一个“媒介生态位”上不能有多个媒体占有相同“媒介生态位”的相同位段。如果许多媒体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只能利用不同的资源,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生态位”中不同的位段。比如,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出
23、现两个利用相同传播资源、传播相同信息内容、占有相同受众与广告主的电视台。但城市电视台可以存在不同的频道,比如卫视频道、经济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等等。由于各频道所占有的是“电视种群”的“生态位”中不同的位段,所以,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但是,许多城市内报业的竞争却非常激烈,而这种竞争又都缘于报纸大多采取市民化取向,并实现区域化发展,从而导致报纸占有的“报纸种群” “生态位”位段相同。如今的媒介竞争格局已不是早期的你死我活的灰色生态形式,而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共生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绿色生态系统。各个媒介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运用不同工具和载体,针对不同受众和资源,尽其所能、各司其职、共存
24、共进,实现错位竞争。错位竞争是指错开生态位,与竞争对手在生态位上产生差异,从而避免生态位重叠。对于城市中的媒介群落而言,在城市的发展初期,由于市场和受众资源丰富,媒介群落呈现出原始生态位的状况,即竞争尚未形成的生态环境。这个时候媒介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选择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位,主动去开拓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媒介资源被不断分化,媒介所拥有的原始生态位也只是暂时的。当媒介在原始的生态位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后,其他媒介便会挤占进入,形成竞争态势。这时,要么互相比拼实力,要么一方媒介进行定位创新和内容创新,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对手进行
25、差异化的错位竞争,实现生态位分化。比如,对于生态城市形象构建这一主题,电视的形声兼备、生动形象、受众广泛特点使其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强势媒体。在内容方面,可以围绕生态的主题制作出纪录片、新闻节目、宣传片等品牌节目,采用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议程设置,对生态理念进行系统性和长期性的传播。在具体投放时,选择本市电视台固定长期投放和本省电视台、央视间歇式投放组合的策略。再比如互联网,由于信息内容的多样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使其呈现出互动性、趣味性与亲和力的媒体特征。因此,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生态理念时,必须做好城市的宣传网站与专题网页,系统宣传城市的生态优势以及建设发展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并
26、及时更新、完善。同时,还要在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雅虎等的旅游与分类栏目里建立城市的生态建设宣传网页,并通过建立大量的搜索引擎,以扩大浏览量,扩大影响。参 考 文 献1梅尔文德福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 ,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 340 页。M.LDeFleur & Sandra Ball-Rokeach, The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trans. by Du Liping, Beijing: Xinhua Press, 1990, pp.340.2袁爱清:媒介转向城市:走向融合的殷切呼唤 , 中国传媒报告2011
27、年第3期,第56、59页。Yuan Aiqing, “Urban-oriented Media: Towards Convergence,” China Media Report, No.03(2011), pp.56-59.3邱戈:可视性与城市意象研究 , 中国传媒报告2013年第03期,第59页。Qiu Ge, “A Study on Visibility and Urban Image,” China Media Report,No.3(2013, pp.59.4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年。Shao Peireng,Media E
28、cology: the Research on Media as Green Ecology,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8.5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 , 新闻大学2012年第2期,第46页。 Sui Wei, “City as a Media: Communicational Significance Reinterpreted,” Journalism Bimonthly, No.2(2012), pp.46.6张艳红:城市与媒介环境东莞媒介生态受众因素分析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
29、16页。Zhang Yanhong, “City and Media EnvironmentThe Analysis of Dongguan Media Ecology Audience,”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2(2011), pp.16.7张允若:外国新闻史新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Zhang Yunruo, New History of Foreign News,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ress, 2001.8陈卫星:城市的欲望与底层的想像 , 中华传媒网学术网 ,
30、2006 年 12 月 10 日。http:/ 2006-12-10. Chen Weixing, “The Citys Desire and Imagination of the Underlying,” Media China Academic Network, http:/ ,吴积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Benedict R. O.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trans. by Wu Jiren,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 2005.10樊昌志:媒介生态位与媒体的生机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1期,第140页。Fan Changzhi, “Niche Media and Media Vitality,”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No. 11(2003), pp.140.发表于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2013 年第 4 期